1983年,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器身与剑身相似而稍短,中线起脊,脊上有血槽,两面血槽后端各铸一兽首。骹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冶铸精良,花纹优雅,保存完好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器在铸造时应为纯黄色,我们今天所见的大多呈现出铜绿色的青铜器,并非其本来的色泽,而是由于生锈的原因。但如果保存得好,在出土之后仍会呈现出黄色,吴王夫差矛就是一件完整如新的青铜兵器。造型独特有巧思,锋刃线条平滑流畅,脊部有一条血槽,锋部呈弧线三角形,表面饰有黑色“米”字形暗花,一面有两行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刀锋附近为曲刃,便于矛刺的动作,这不同于冷兵器时代西方的剑刃,西方多用于劈、砍,所以便为直刃。在这类兵器中,脊、刃多采用不同的合金,以令其坚韧,因此刀脊的色泽可能会有所不同。吴王夫差矛通体装饰简洁划一,血槽下部饰以小型兽面,似为龙首,与血槽相配,宛若一条凌云直下的飞龙。这种下垂之势与双刃的直上之势形成一种对比,在升腾之中给人一种稳定凝重感。
这支矛是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于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江陵县马山五号墓中发现的。此墓属中小型土坑墓,棺椁腐朽无存,距出土越王勾践剑址二公里,距“丝绸宝库”出土处一百余米,从墓葬形制、葬俗特点分析,应属战国时期楚墓。有关专家认为:春秋时吴王夫差矛在我省和山东、河南已有发现,而造型如此精美、铭文如此特殊的吴王夫差矛,实乃首见,它对研究楚史、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关系及当时的铸造工艺、古文字等,都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至于吴王夫差矛怎样来到楚地等等问题,尚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