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好学习到好好练习

阅读《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知道,如何从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发现临界知识以及如何应用它们。既然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那阅读这本书的方式,最好也是边学边用。只有用上了,才说明它对你产生了价值。

所以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实际上是一本“践行”笔记,希望可以边学边用这本书,那些一时半会来不及用到生活中的,也会将其与过往经验联系进行分析。

从中吸收到的核心知识点

阅读书籍要从目的和自身能力出发,看看自己吸收到的20%的核心是什么。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既然明确了,那从我自身现有的能力来看,这本书对我最大的用处在于:

培养了书中提到的“以慢为快”及“绿灯思维”这两个底层思维;

通过写反思日记及定期回顾的方式发现并解决问题,让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成为案例库;

将书中第4章所说的“临界知识”用写反思日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来;

而综合运用后,以上3个行为又能让我更好的深度思考。

一、概念明确

最开始需明确作者提出的两个概念:

知识: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临界知识:能够更广泛、更普遍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二、应用临界知识前,应该掌握的两个底层思维

1.绿灯思维——出现与原有观念不一致的新观点时,积极思考里面有价值的地方。

在分析绿灯思维时,作者就是用到了深度思考的方式——先是解读了绿灯思维是什么,再解读了为什么人会有绿灯思维:因为一是因为人容易把我和我的观点混在一起,认为否定、冲击我的观点,就是冲击我这个人;最后再提出拥有绿灯思维的办法: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书中提出的多是沟通时应该有绿灯思维的例子,实际在阅读辩论性书籍时,也需要用到这一方法。这时的绿灯思维的应用就变成了,先别急着否定作者,继续读下去,假装自己在和作者进行一来一回的辩论,思考作者到底是怎么陈述的,为什么他会这么说?支撑其的理由是什么?经过实际论证了吗?放到今天还有道理吗?

2.以慢为快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用80%的时间去弄懂那些20%的重要问题。也就是先将最基础的核心的概念弄清楚,花在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打通那些只是阻塞。

譬如在阅读这本书的第二章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文中提到的反思日记,在阅读时,我先是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假设-行为-结果】这个模型里,假设到底是指什么;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去考虑,反思日记怎么写最有用。实践后发现,反思日记不仅帮助我在生活中思考问题时能找到本质原因,还让我在阅读其他书籍时,也能更好的理解从而学以致用。

三、如何反思和定期回顾?

在考虑如何反思和定期回顾之前,先了解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假设是什么呢?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而在平时的思维过程中,我们的行动模型一般是【做出假设-采取行动(决策)-得到结果】。

了解了这个前提后,再来看看如何做。

1.反思

A:如何反思?

将生活案例化,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看看我们每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看假设是否正确,如何改进;从中发现基本规律;并通过每天写反思日记记录下来。

B:反思日记如何写?

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

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表面问题和实际问题分别是什么?我的错误假设是?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的心情怎么样?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下次可以怎么做?

利用这个模型去写反思日记,确实可以帮助你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譬如有次与客户电话会议时发现对方容易曲解你的意思,导致会议效率低下。当天反思这个问题时发现,深层原因是由于,我错误的假设别人问了问题一定要马上回答,不回答好就会影响整体的谈话;导致忽略了谈话中的重点需求。那下次沟通时,就可以从整体的沟通节奏出发,评估出重点问题。

反思日记还提到了一点叫做“对标管理”,意思是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作者按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求一一对比,这对我来说有点困难,于是决定找出自己目前最迫切需解决的三个问题,以此为标准进行反思。譬如近期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积极、不忍受;专注目的、以终为始;加强效率。再在日记中添加“今日新观点”板块,对标的同时从生活中去发现新问题。

C:反思有什么用?

写反思日记一段时间后,发现作者说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也就是帮助我们发现在思考过程中,我们所容易做的错误假设;反思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反思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2.记录与定期回顾

A:如实的记录事情发生的过程,主动思考,复盘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发现规律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从好好学习到好好练习

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这一点可以和反思日记区分开来,每天的反思日记是生活中的小事案例化,而这种记录可以是你所做一个项目的情况。是相对比较大一点的事。

B:定期回顾

翻看之前的日记能发现,很多道理我2年前就知道,但2年后我还在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我忘了。所以要定期回顾。包括周/月/年度。周/月回顾是审视问题解决思路,年度回顾则需要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四、在生活中应用临界知识

1.复利

发现生活中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其次,尽可能提高这件事的利率。最后,加强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做公众号、投资、人脉)

联系自己而言,写公众号就是这么一件事情。A=写公众号,B=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章。利率=文章的质量,发生的可能性=写文章的频率。

2.概率论与打造系统安全空间

判断问题时,从整体分布概率的角度来考虑,目标下的方案ABC、每样的概率是多少,再考虑每样的可能收益。相乘,得出结论。

放在人生中,对事情的选择,也要考虑到他发生的概率(也就是风险)及收益。我们可以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减少有风险的决策,避免资源及精力的浪费;同时要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3.黄金思维圈

思考问题时询问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看到事情的本质:

what:表象,事情是什么

how:如何去做

why:为什么做这样的事

从工作而言:需要看到内容本身,什么背景下产生,为什么要完成,完成的关键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同时考虑到职位之间相互关联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要从整体出发看问题,看到各个局部及局部之间的联系;看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4.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也就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可以利用与黄金思维圈结合,利用以下模型思考:

what——事件——反应

how——模式——预见

why——结构——设计

思考的层次——对事物的理解深度——对应的行为

个人感觉这点可以结合毛选第一卷里实践论和矛盾论里的内容来理解,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包括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时间上的整体指要意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同时要了解整体之下又由哪些局部构成,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各自有什么关系;而在解决问题时,要看到事物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5.二八法则

从单个事情的应用来看:譬如阅读这本书时,抓住对自己有用的20%。每天的计划里,将20%的重点事情列出来好好解决。

放到系统中来看,提前分析,系统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续累计正反馈,最终影响资源分布的结果,从而注重关键因素,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准备工作。

五、结合以上几点进行深度思考

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这里主要讲如何预测问题。

个人理解,这里的预测问题,也类似于历史性的看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基本规律,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考虑到其之后的变化,考虑到事物在时间中的动态发展。

如何获得预见性认知呢?

先看看什么会阻碍我们获得:应激性反应与单因果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简单反应,只考虑到目前的单因果和眼前的细节,没考虑未来。(也就是考虑问题时不够冷静,只想着把事物看成了分裂的和静止的)

应该怎么做?

1.建立系统化思考方式

做选择时,不仅对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而且思考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今天的结构决定你未来的走向,走向又决定你的未来,需要把各种结构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互动效应当做一个整体来考虑。

这里的结构可以理解成:各种事物发展中常见的基础模式。将一个事看做一个系统,有各种结构。结合毛选来看,就是看到事物整体与其下的各个部分,并发现各个部分之下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矛盾。

2.从三个层次来解决问题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识=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这里的基础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但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

这里提出对问题解释的三个层次:

现象解释

技术规律解释

底层通用规律解释

3.进行知识管理

书中提到知识管理的两个层次:

搜索信息:把知识变成行动

将知识的底层结构打通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已运用了这两步,每日坚持写反思日记是“把知识变成行动”,而书中提到的一些临界知识里,黄金思维圈可以和系统思维结合起来思考,概率论可以和打造系统安全空间相结合。

书很好也应该应保持的警惕

最近有关“认知”“思维方式”的文章及概念很火,到处都在说。好像打通了底层的思维方式就能打通一切。一方面它确实有用,如果能将某些概念用到生活中,能帮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阅读这类书籍很容易变得像阅读鸡汤,看完好像似乎了很多,但若不联系实际,用处就不大。

因此需要警惕的点有2个,一是事物错综复杂又发展变化,需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切不可自认为掌握了某种思考方式就脱离实际;二是从认知到实践是需要时间的,因此阅读这类书籍时尤其需要慢,将认为可行的观念一点点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产生效果,单纯阅读和记录是产生不了太大作用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3851/850200344363.html

更多阅读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 依法治国教学设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思考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中

从“有效教学”到“有效学习”

从“有效教学”到“有效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如果说奶奶应该照顾好孙女,你应该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吧;但如果告诉你,有位孙女到了初一,晚上还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还不敢自己一个人上街买东西,甚至穿衣服还必须在奶奶的帮助

从《党的好儿女》中学习到什么——《党的好儿女》观后感

从《党的好儿女》中学习到什么——《党的好儿女》观后感最近单位组织观看了《党的好儿女》电视系列片。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优秀党员可敬、可亲的形象。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情节,一句句朴实的语言

讲座:从知觉现象学到认知现象学_wutong

3月7日下午,南京大学博士陶孝云作客清华大学,在127期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沙龙作了题为“从知觉现象学到认知现象学”的讲座。科学技术与社会所蒋劲松副教授主持,王巍教授做了评论。到会听讲座的都是有兴趣想知晓此方面研究进展的师生,虽

声明:《从好好学习到好好练习》为网友成就辉煌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