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无厘头 话语 高校德育
[中豳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6-0095-03
[作者简介]康洁: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杭州 315211)
无厘头话语自20世纪90年代从香港地区的影视圈发端以后,当前在我国大陆的高校校园逐渐流行起来。这种时尚话语形式的出现,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亟待重视高校校园的无厘头话语及其给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什么是无厘头话语
“无厘头”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令人难以理解,没有中心,其言语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其二,“无厘头”是广东顺德一带的方言,是骂人话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十分无能。20世纪90后代中期以来,特别是在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影响下。无厘头话语开始在中国大陆年轻人中走俏,它们在诸如广告设计、流行艺术、影视等时尚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的虚拟空间里流行。在大学校园,无厘头话语随处可见,受到大学生的崇尚,成为大学校园的另类风景。以下是形形色色的大学校园流行的无厘头语言。
“猪啊!”(早上起来照镜子时大喊)
“帮主,品位太差了吧!”(当朋友看上一个女孩时的惊讶)
“让我们大家立刻开始这段感情吧!”(男孩向女孩表达倾慕)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的爱情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的爱情火焰。整个浴缸的水全都倒得出吗?可以。所以,是的,我爱你。”(爱情格言)
“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当别人向你借东西时)
以上几段都是高校校园的流行话语,具有鲜明的无厘头色彩。可以看出,无厘头话语与传统幽默根本不同,传统的幽默(笑话、喜剧、相声等)从形式到本质都是一种回归正统的言说,带有明显的正统色彩。而无厘头话语表现的则是心跳和离经叛道,是一种为玩而玩、为乐而乐的状态,这之中无理想、无主题、无信念,解除了文化的一切负重,让文化回归到了娱乐本身。
大学生希望以无厘头的话语态度彻底颠覆过去那种空前强大的政治话语模式和传统道德规范,通过各种不合常理的言语来表达对社会的看法,来述说他们的心声。通过看似缺乏逻辑的无厘头,尝试在思想和行为中追求一种不可预料的效果,通过不拘传统的手法,反对一成不变的观念,特别是对一些社会已有定论的观念、传统和思维,他们故意用非常怪异的、极端的和与之相反的看法来表现其不确定、可能的一面,从而赢得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
二、无厘头话语的特点
无厘头话语当属后现代文化的一脉。离经叛道、离析正统、草根至上、无深度表现、反智性、悲观厌世、及时行乐,这些都是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无厘头话语的基本特点。因此,年纪大一点的人对无厘头话语嗤之以鼻,而年轻人却趋之若骛。归结起来,无厘头话语大致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无中心,无目的
元话语、元叙事的消失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是无厘头话语最突出的特点。从表面上看,无厘头话语无中心、无目的,前言不搭后语,不知其所云。究其实质,后现代文化是无厘头话语的生存语境,缺乏这一语境的人便无法理解其会话的含义,因而导致其无中心、无目的。其实,每一句话语都有其中心和目的,有时甚至无中心、无目的,就是中心,就是目的。例如,当一个大学生失恋时,他会说,“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从这段话里,确实无从知晓到底是需要还是不需要。但是,我们却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说话人失恋时那种痛苦的心情。用语用学上的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就是这段话的语力是表达说话人的态度——苦闷彷徨。这才是这段无厘头话语真正的含义,而话语形式上所叙述的具体内容却是无关紧要的。
(二)思维跳跃,语言夸张
无厘头话语在语言形式上讲究跳跃,留下大量的思维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揣摩。这样的跳跃让听者坠入云里雾里而又似乎回味无穷。这正是后现代艺术的嫡传衣钵,也是造成无厘头话语不好理解的原因之一。夸张也是无厘头话语的重要特征。这种夸张突破了现实可能性,听起来甚至有一种喜剧色彩。如今,大学生的话语呈现出一种凌乱的趋势,他们在言谈时经常中英文混用,或者普通话与方言相互掺杂。无厘头的话语方式也在无形中树立了网络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至于很少有人还在正经说话,而是旁敲侧击地警示自己的对话者。比如,“我对你的情景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这种夸张给人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畅快淋漓的感觉,看似荒诞可笑,但却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三)颠覆秩序,挑战权威
严格来说,无厘头文化属于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其解构特质的文化属性正符合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它以后现代的方式解构一切传统和权威,将爱情、道德、英雄、崇高、正义,善恶等概念放在玩笑中使其既成的意义崩溃,其特点是平民化、现实化、虚拟化、反权威。无厘头话语的核心在于“颠覆”。无厘头话语经常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权威、经典、正统、规则、道德刻意篡改,对那些假正经、假清高、假清纯、假仁义、假道德进行一番痛快淋漓的揶揄和嘲讽。例如:高校校园非常流行一段对白:唯心主义者说,“我说你是猪,你就是猪。”唯物主义者则说:“因为你是猪,所以我说你是猪。”这段对白把大学哲学课上唯心和唯物的哲学命题篡改成是不是猪的问题,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四)明讥暗讽,敢于自嘲
在持无厘头态度的大学生看来,社会、人性、传统、伦理、道德等宏大语汇都是其讽刺的目标。无厘头话语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讽刺意味的,这正是部分大学生潜意识里悲观迷茫、不满现实的内心世界在话语方式上的表现。在他们看来,社会阴暗、人性贪婪、前途渺茫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明讥暗讽、含沙射影。无厘头话语表现出大学生敢于自嘲、自我剖析的个性,不回避内心里不敢表露出来的最真实、最自我的感受。比如,下面是高校校园里流行的一段掺杂着方言的自我嘲弄:“偶8素米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像偶酱紫的菜鸟……。”此句无厘头话语的本意是说:我不是美女,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只喜欢睡觉、吃饭,像我这样子的新手……。这种自我调侃的方式,常常让人一开始不知其所云,等明白以后又哑然失笑,忍俊不禁。
三、无厘头话语产生的原因
高校校园无厘头话语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技术原因、心理原因与时代文化背景原因三种,它们各自表现为:
(一)现代传播途径的推动
第一,互联网是无厘头的最大阵营。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残酷,大学生也感受到各种压力。网络成为他们释放压力的出口,在虚拟的世界里,到处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身影。仿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在一夜之间冲破了思想的牢笼获得了话语的权力,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想说就说,想说谁就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权威,没有等级,没有规则,嬉笑怒骂,随心所欲。那些在现实中丧失话语权的弱势群体以无厘头的形式用各种现代传播途径,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言说需求。
第二,喜剧电影是大学生欢迎的传播形式。以周星驰拍的电影为代表,其中《大话西游》最为经典。在大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这些喜剧电影关注和表现的通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面对各种艰难与困境,索性自嘲和自我安慰,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搞笑”世界。他们要生存下去,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原则,无厘头话语的表达方式可以恰当地表现他们在现实的无奈感与无力感。
第三,手机是最便捷的传播途径。手机已经是最大众化的通讯工具,对大学生来说,发手机短信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厘头手机短信在高校校园中十分流行。例如,大学里热传着这样的求爱短信:“如果政府规定一个人一生只能找一个女子,我情愿那个人就是你,我无怨无悔,至死不渝!但偏偏政府没有规定,那就算了!”这短短的几十字,把传统意义上的神圣爱情用无厘头似的幽默重新解构,充满了调侃,反映了大学生的新的价值观和爱情观。他们通过手机短信,用无厘头的语言表达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二)压力的释放和宣泄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竞争压力与前途迷茫,是无厘头话语在高校校园产生并风行的深刻社会原因。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传统、道德、人伦、价值观都急速地发生变化。传统文化体系各层面的崩溃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再相信传统的信仰,大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和无助,而高强度的求学重压使他们渴望生活的轻松,至少是心理上的轻松和解脱。在这样的背景下,无厘头影片中小人物式的反英雄、反潮流式的表演,符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无厘头电影中的解构与狂欢,迎合了多元文化背景中大众的审美情趣。大都市年轻一代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被周星驰以“搞笑”的方式,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成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一道别样的风景,也成为大学生释放压力与宣泄郁闷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学生身处残酷竞争的时代,一方面他们充满了对成功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他们经常会面对许多困难,又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社会资源来处理这些困难,现实的无助让他们感到前途的渺茫。无厘头话语的调侃和自嘲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和感觉——要生活下去,不能伤感下去,这是他们的挣扎和自我拯救,也是他们在无奈感与无力感里唯一能做的事情。所以,无厘头话语中反传统、反英雄、反庄严、反理性的内涵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很快得到了他们的推崇。
(三)符合青年人的行为个性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既没有革命年代的满怀激情,也不再是象牙塔或故纸堆里的书呆子。他们的个性特征是:具有叛逆性、想象力、颠覆性,不满现状,充满幻想,标新立异。在后现代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成了流行文化的缔造者和追捧者,对循规蹈矩的传统天生地具有一种反叛性。他们往往通过不合常理、离经叛道的言语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看法,来诉说他们的心声。例如,在《大话西游》的流行台词中,庄重的佛学说教变成了搞笑的爱情脚本。人物和事件被游戏式地篡改,迂腐善良的唐僧变成了一个婆婆妈妈、叽叽歪歪的阴阳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伦理秩序被完全颠覆。而从这种恣意破坏秩序和正统的过程中,大学生们则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话语快感。
无厘头话语对秩序和正统价值观的解构,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原因,因为青年的成长过程就包含有一个对传统的叛逆、颠覆的时间段,反传统的文化诠释本身就是青年的特点。无厘头话语从所谓的秩序和正统价值观中嗅出陈腐气息并对其进行恣意破坏,正好引起了对这个世界感到迷茫的大学生的强烈共鸣。现代青年人的一般特点是追求快乐,喜欢闹剧性的冒险、游戏性生存。无厘头话语里那些所谓的“没营养”、“浮躁”、“表面化”、“浅薄”、“庸俗”、“轻浮”、“无原则”的行为方式和思维特征,在大学生眼里。恰恰是对循规蹈矩的、虚伪的、故作崇高的正统和主流价值的挑战和拒绝,也是对快乐生活的一次原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批判、解构和游离现实社会的经典模本。
四、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无厘头话语
大学生的无厘头话语,就像不同人眼里的一块“臭豆腐”,对于它的评判可谓是褒贬不一。赞成者,以“无厘头”彻底摧毁传统的思维定势和陈腐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后快;反对者,以无情揭露“无厘头”的玩世不恭的本质,警示大学生应该追求更高尚的趣味。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无厘头话语对于高校德育有利有弊,为此应科学辩证地看待。
(一)丰富了校园话语空间,增加了校园生活的情趣
高校校园流行的无厘头话语中,有些语言形象生动,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较强的概括性,为话语表现内容增加了弹性,留出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有些语言富于幽默调侃的意味,丰富了校园话语空间,增加了校园生活中对话的情趣,成为校园里带有世俗气息的经典语言,表现了大学生特定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心态。例如,“网虫(对电脑很痴迷的人)、重修专业户(多次重修的人)、特困生(特别爱睡觉的学生)”等新兴词汇反映了大学生学业负担重、补考频繁及上课无精打采的生活状态。“88(再见)、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等“数字化”话语反映了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和恋爱态度。而像“油条(指不专一的男生)、金刚钻(指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老孔(假正经)”这些诙谐,戏谑、幽默的流行语,也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娱自乐和自我解压的一种方法,能使他们彻底地放松自己。
(二)有助于大学生破除速信,大胆创新
当代大学生有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心态:世界上没有神圣,也没有权威与偶像,一切都可以戏说、颠覆、亵玩。这种游戏精神,对于年轻人活跃思想、敞开胸怀、破除虚假的偶像与权威、防止盲从和迷信是一种有益的助力。在无厘头文化语境下,可以不着边际地说话和回答问题,可以风马牛不相及,可以答非所问、言不及义。无厘头话语蕴含对不合理秩序的反叛,以后现代方式解构一切传统的权威,消解传统的语言表达与正统的思考方法。在破坏和消解的过程中,突破了一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压抑和限制。从这点上看,无厘头话语的生命力将是持久的。无厘头话语经过自身的沉淀、凝聚,经过社会主流文化的磨洗之后,其精华部分将融入主流文化中。
(三)高校德育要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内涵
在认识大学生的无厘头话语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忽略其负面的影响。具体地说,一是由于故意的曲解和使用时随心所欲,破坏了人们对词汇的习惯认识,造成了一定的语意混乱,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语言的亵渎;二是校园流行语中讽刺挖苦的语言。尤其是对他人生理缺陷和性格弱点进行夸大攻击的占了一定比例。这些都是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尤其是语言文字工作者注意的问题。对高校校园流行的无厘头话语现象,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对待,应认识到流动和流行是青年文化的基本特质,对主流文化的颠覆和对未来的重新定义永远是青年亚文化的中心主题。无厘头话语正是顺应了青年文化的特点。德育工作者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把握好尺度,要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文化内涵的提高,将消极的、不健康的话语驱逐出校园。
(四)高校德育要正确导航,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无厘头话语中的“戏说”的态度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消解了人为树立偶像、权威之类的当代迷信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叛逆精神或怀疑精神由于采取了后现代式的自我解构方式,如果没有正面的价值与理想的支撑,很容易转变为批判与颠覆的反面。在无厘头的文化语境下,高校德育如何才能正确导航,德育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评价尺度,必须确立价值判断,必须让学生明白:绵长岁月中总有某些东西恒久不变,永葆蓬勃生机,历史真理、社会正义、美好和善良的心灵就是其中闪亮的部分。语重心长的交流如何不被鄙夷为陈词滥调,过来人的现身说法如何才能不被误解为摆老资格、端臭架子,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真知灼见如何才能不被轻易地搁置一旁。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探索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和价值观。处逆境而弥坚,历生死而昂扬,这应是青年一代永不言弃的历史真理和社会信念。
总之,关于大学生的无厘头话语对于高校德育的利与弊,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应当引起重视的是,透过无厘头话语近乎荒诞的表象,直接触及现象的本质,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并找出科学的应对办法,是德育工作者面对大学生的无厘头话语应该秉持的一种态度。
(责任编辑:向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