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关于“僵尸肉”的新闻报道令人触目惊心,10万余吨的冷冻肉品通过走私途径进入我国,有的肉品冻龄甚至长达三四十年,出现所谓的“70猪蹄”、“80鸡翅”。
肉品来源不明,在长期的储藏运输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冷冻——解冻——再冷冻,其中蓄藏了大量可怕的致病甚至致命细菌。事件曝光后,人们纷纷谴责不法商家的无良,质问食品安全监管的缺位。
笔者在感慨“僵尸肉”带来健康与监管问题的同时,试想如果再次出现类似食品安全事件,基层食品监管部门能否及时发现并查处呢?照目前来看,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当前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对冷冻肉品的监管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检查手段有限。基层监管所执法人员在查办案件时,常规检查手段只有外观鉴别、检查进出货凭证及票据、标签标识、食品抽样,这些检查方式只能查出一些过期食品和外观鉴别明显的变质食品。
冷冻肉品因其冷冻的特殊性,仅凭外观鉴别很难发现问题,如果抽样送检,送检时间长,检测结果出来后,肉品往往已经售完或转移。
二是抽检覆盖面窄。由于目前并不是每个县都设置有食品检测机构,快检不具法律效力,抽样送检需要购买样品,并送检省市一级有检测能力的机构检测。
且大多数县级食品抽样检测都不能做到全县全覆盖,只能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进行抽验,这就容易导致一些问题食品成为“漏网之鱼”。
三是运输环节检测难。冷冻肉品是一种储藏环境要求特殊的食品,在供货、运输、销售、储藏各环节都要求冷冻,如果哪个环节冷冻出现问题,就将出现质量隐患。目前,基层食品监管人员只能对销售、储藏环节进行检测,对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难以监管到位。
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食品检验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地方责任增强了,但地方的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却没有相应提升,特别是县一级检测资源有限、技术人员缺乏。
食品监管不仅是行政监管,还是技术监管,必须要有一支以强有力的食品检测技术为支撑的监管队伍才能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为此,笔者建议,应尽快加强县级食品监管部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高基层食品检验检测能力。
延伸阅读:“僵尸肉”上国人餐桌谁之过 边监等5环节失守要像提防僵尸肉那样提防“漂白食品”男子买鸡疑遇到僵尸肉 老板为证清白自喝鸡汤商家曝大型加工厂也在用“僵尸肉”僵尸肉销售链调查 主要自中越交界的广西和云南内地已查证42万吨“僵尸肉” 有的是二战储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