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3年是生鲜电商元年,那么2014年则可能是爆发之年。然而,在如火如荼的投资热背后,生鲜电商的产品、服务、口碑等情况究竟如何?南都记者历时近一月的调查,仔细梳理各大电商平台的经营模式、上游合作方式以及物流、损耗等难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现状和提升之道。
作为电商的最后一块肥肉,生鲜电商的火爆程度超乎了业界的想象,模式颠覆者也在不断涌现。华为荣耀前总裁刘江峰辞职创办生鲜电商平台D MA LL;而顺丰优选与嘿客商城的整合则给了业界无限的猜想。
然而,火爆投资的背后,并不能掩盖行业损耗率高、普遍亏损等现状。此外,相对于普通快消品,生鲜电商更为突出的服务难点也慢慢浮出水面。“今年4月,在某知名电商家买了一箱新疆阿克苏苹果,结果竟然用普通物流配送,收到货时,一箱17个苹果有9个已经烂掉。”南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爆料人TIN A有着相同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而这样的“不愉快”的消费体验,也为这一轮“生鲜大战”留下了阴影。
电商卖家:究竟是直营还是外包?
尽管生鲜电商的热度空前,然而各家的模式又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从目前介入生鲜电商的力量来看,第一种诚如天猫、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他们既做第三方平台,吸纳有资质的生鲜食品的商家入驻,又能部分自营生鲜业务;第二种则像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等,定位是垂直的食品电商,有一定规模的品类;第三种则是像天天果园、沱沱工社等集中在某个生鲜细分品类的垂直电商。
由于各家模式的差异化,最终导致了各家在货源以及售后服务上有诸多的不同。
以本来生活为代表的垂直电商平台,其强调对货源的可控性。本来生活一位内部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他们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从源头直采的,然后会进入统一的仓库进行分拣以确保质量。不过针对大闸蟹等特殊商品,则会选择直接派驻人员在源头监控,直接从源头打包发货。
以一号店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平台则采取引入第三方商家入驻的轻模式。比如在一号店,点击进入其自营超市,虽然也能找到生鲜食品的选项,但点进去并不能搜索到实质内容。截至目前,其生鲜品类的商品基本由第三方提供,包装、物流、售后服务也是由商家自己负责。运用这种模式的平台方还包括天猫的喵生鲜平台。
微商:没见过产品,只是个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