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黑镜头:第一现场 作者:阿夏
9.11 事件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80DT20060801155350.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爆炸的大楼像一朵蘑菇云。</center><br><Br>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81DT20060801155350.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这是未被攻击之前的世贸大厦。</center><br><Br>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9DT20060801155711.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一个不堪忍受火焰烧灼的人,绝望地从200 层楼上跳下来。</center><br><Br>
挑战美国《纽约时报》事件报道组
纽约2001 年
获2002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2002年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美国普利策奖揭晓,其中有7项大奖都由著名的《纽约时报》一举囊括,这在普利策奖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普利策奖开创于1917年,是由美国著名的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的世界性的新闻大奖,很多举世闻名的照片和报道都获得过这项殊荣,而且历来发奖范围广泛,争论热烈。虽然今年获奖题材单一,但并没有引起争议,这无疑是由于恐怖事件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与影响。《纽约时报》的记者们直到大厦爆炸前,还勇敢地坚持在第一现场。《纽约时报》由于独家且系列地报道了客机在撞毁世贸中心的刹那,以及之后的反恐行动、灭火救援、清理废墟过程以及阿富汗战争等,并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综合性的阐述,因而获得了上至总编下及职员的“深度报道奖”、“突发新闻奖”、“评论奖”等等7项大奖。每项奖主还可以获得7500美元的奖金。的确,事件改变了很多美国人对世界和生活的传统态度,这其中也包括新闻人和摄影师。他们的内心更冷静了。而且人们似乎在灾难的过程中看到了整个21世纪的面孔——恐怖!谁也无法预料今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尽管美国人已经通过战争和情报来证实阿拉伯富翁本·拉登是这次事件的主要策划人,但抓住一两个凶手,似乎并不能真正改变人类的未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枪口的孩子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55350.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联邦政府抓住了一个吓坏了的孩子。</center><br><Br>
在法庭判决将埃连送回在古巴的父亲身边以后,迪亚兹仍想不通一件事情,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跳过围栏的。他说:“那也许缘于我一直以来的感情冲动。我想这也是我拍摄的一部分。”面对枪口的孩子惊恐地哭了起来。的确,对付一个6 岁的孩子需要动用冲锋枪和防弹衣吗?
目击者的故事黎明时分,古巴男孩埃连·冈萨雷斯被闯入他亲戚麦艾美家的美国联邦官员强行带走。原因是美国不允许古巴移民随便逗留。埃连是在1999 年11月份在佛罗里达海岸远处被发现的,他从古巴乘来的小船已沉没,他的母亲及其他10人全部遇难。依照美国移民局的规定他应该返回古巴父亲的身边,但一个佛罗里达的亲属——埃连的叔叔——被允许做临时监护人。于是开始了合情合理的斗争。在古巴以及在美国的反卡斯特罗的古巴人中,都发动了大规模的示威和宣传运动。埃连的父亲在2000年4月初已来美国,联邦官员对埃连这个6岁孩子的监管持续到两周以后。还有的诉讼是阻止埃连父子在6月底之前返回古巴。美联社摄影记者爱兰·迪亚兹站在后院围栏外。他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5个月,对在这个孩子的迈阿密亲属和其在古巴的父亲之间发生的国际监护权之争进行报道。4月22日凌晨5点,迪亚兹听到后院响起皮靴声。他抓起相机,跳过围栏。联邦特工撞入房子时,迪亚兹看到尖叫的亲属们,迪亚兹喊道:“孩子在哪儿?”随即他被人推进卧室。把埃连从海上救回的多纳特·达尔林普尔正要藏起孩子,茫然的埃连不停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起初,迪亚兹对埃连说话,试图使他平静下来。紧接着特工踢开了门,其中一个拿着9毫米冲锋枪对准他们。迪亚兹拍下了这个场面:联邦政府抓住了一个吓坏了的孩子。
获2001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面对枪口的孩子
爱兰·迪亚兹[美]
佛罗里达2000年
达卡的刺杀比赛
达卡的刺杀比赛
霍斯特·法厄斯/米切尔·劳伦斯[美]
孟加拉国1971 年获1972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1947年,英国与印度次大陆冲突之后,留下了一块危险的伤疤。原先由英国人统治的印度出现了一个国家——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又分为东巴西巴,中间相隔1000英里。由于根深蒂固的宗教和文化的不同,分治后双方敌对情绪不断公开化。1971年初,孟加拉族要求自治的运动席卷东巴,3月26日,东巴宣布成立孟加拉新国。西巴总统叶海亚·汗极力阻挠分裂,并将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穆吉布·拉赫曼以叛国罪下狱。经过多次战争,叶亚·汗的军队获胜,结果导致孟加拉族100万人丧生,1000万人流亡印度。1971年12月4日,印度首相英迪拉·甘地认为时机成熟,印度向巴基斯坦宣战了,这是24年历史之中,两国之间的第三次交战。经过短暂的两星期,印度军队很快迫使西巴基斯坦军队退回孟加拉首府达卡。于是,西巴人屠杀的规模终于被暴露出来,幸存者把人们指引到达卡的边远地区和一些别的城市,在那儿,东巴基斯坦的知识阶层曾经被有计划地枪击、绞杀和刺刀予以消灭。现在要进行报复了,实施报复的是孟加拉游击队。作为美联社的摄影记者,霍斯特·法厄斯和米切尔·劳伦特曾经亲历世界各地的战争。12月18日,当达卡陷落之后,他们到了市郊的一条跑道。那儿聚集了一群人,围着一些西巴基斯坦人。孟加拉游击队员先用燃着的香烟烧灼俘虏。法厄斯两度要求他们住手,可是毫无作用。他和劳伦特走开,酷刑照样进行。另一些新闻记者由于厌恶也走开了。法厄斯和劳伦特在游击队用刺刀刺杀受难者的时候又回到了现场。
法厄斯后来回忆说:“在可怕的酷刑中,汗水流淌在我的脸上,我的手颤抖得如此厉害, 以至于我无法更换胶卷。当刺刀开始杀戮的时候,米切尔的脸和受难者一样铁青。刺杀不断进行着。人群欢呼,根本不注意我们。我希望那些人死得快一点,可是过程竟拖了差不多一小时。”
8 黑镜头/第一现场9 目击者的故事
继续作自己的事——枪毙这个人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55350.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继续作自己的事——枪毙这个人</center><br><Br>
安德鲁·洛佩兹[美]
古巴1959年
获1960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1959 年1月17 日,费德尔·卡斯特罗和他的游击队(或称为“留胡子的部队”)在哈瓦那的大街小巷游行,庆祝独裁者弗尔根西欧·巴蒂斯塔统治政权垮台。合众国际社摄影记者安德鲁·洛佩兹走向设在当地的战犯法庭。已有成百上千的古巴人聚集在那里,准备作为证人参与对残忍的巴蒂斯塔军队的下士约瑟·罗德里格斯的审判。洛佩兹回忆道,“那挤满了人,审判历时两个小时。三名法官仅用了一分钟就判处约瑟死刑。他们让约瑟靠着院内的一堵墙站着。他跪下了,由一位牧师走过来为他进行宗教安慰和最后仪式。约瑟在死刑执行前亲吻十字架。那真是很悲惨的时刻。”起诉人——时任起义军少校的威里·加尔维斯对洛佩兹叫喊,不允许他拍照。“我站在那里同他争论不休,我能看见后面站着八、九个‘胡子兵’,他们正在等着我们结束争论,好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去枪毙这个人。”最后,所谓的起诉人向洛佩兹索取他的胶卷。洛佩兹伸手进口袋拿出一卷。“我递给他,他们就放我走了。实际上我留下了拍有约瑟的那一卷。”无论意识形态怎么变,人类始终需要来自宗教的安慰。下士约瑟·罗德里格斯在神甫和死亡面前已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政治倾向,他虔诚的脸上只有对主的终极祈祷和对人间冲突的蔑视。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55350.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和尚划着了火柴</center><br><Br>
和尚划着了火柴,大火立即把他吞没了。他周围的人们却非常平静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冲突的故事街道上的扫射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62712.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严酷地处罚叛军</center><br><Br>
卡罗恩·达夫卡[美]
利比利亚1996年
1996年,利比利亚的春天是残酷的。虽然已经结束了利比利亚长达7年的内战,但许多无辜者的死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安慰。而且首都似乎随时会被溃逃的叛军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毁灭。《纽约时报》特约记者卡罗恩·达夫卡曾在利比利亚看到过无数的暴力行为,还有数不尽的受害人。譬如像这位无名的男子。他当时离摄影师还不到20米。卡罗恩·达夫卡拍到了一个叛军在排水沟中被一个无情的士兵扫射头部而死的情景。还有一些居民死得更加无辜,比如一名叫肖恩的男子。据说, 当天早晨他从自己的房子里出来,觉得肚里空空,准备到街上找点吃的,却被街上的士兵粗暴地杀死。利比利亚的内战十分复杂,前线的游移度也非常大,有时一天改变二次甚至三次。昨天这条街道还属于政府军,今天中午又变成叛军的了,也许晚上还会变回去。最后,连士兵们自己互相也分不清谁是敌人,哪里是前线。通常抓到一个普通人时,他们总是大叫“我是市民,我是市民”。但无济于事。两边的士兵接到的命令都是:可以射击一切可疑目标。于是肖恩因早餐而丢了性命。一个政府军的士兵正在枪毙一个叛军,他的枪尽量接近敌人的脸,子弹过后,那面孔就像西红柿汤一样无法再看了。这是利比利亚军方在内战晚期的行为,为了更严酷地处罚叛军,他们决定在枪决战犯的时候一定要打头部,以表示政府的不妥协。
印尼暴乱
雅哈·吉姆[美]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1998年
1999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印度尼西亚学生1998年5月中旬在雅加达议会大厦外###,要求结束苏哈托总统的统治。在5月初,因为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被杀,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有着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背景的数万印尼年轻人聚集到一起,要求对腐败政治进行清算。5月21日,执政长达32年之久的印尼总统苏哈托辞职。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屈服于抗议的压力。苏哈托的辞职并没有结束该国动荡骚乱的局面。当各个团体在为填补权力真空而明争暗斗之际,无法无天引发的混乱在全国蔓延开来。数千商人被抢、被杀。其中华人的产业及人身安全受到首当其冲的侵犯,许多华人妇女在骚乱中被有预谋地弓虽.暴,他们的家园被抢砸成了废墟。1998年11月,雅加达北部彭巴关1区的教徒们一觉醒来时,发现他们作礼拜的寺庙正在被焚毁。被激怒的教徒立刻找到了6名涉嫌毁寺的异教徒,他们断然拒绝了寺院的求情,凶残地将6人私刑处死。图中是6名被害者之一,他被24名暴徒追赶到一小巷的死角处,遭到众人大砍刀、匕首、棍棒加石块的攻击。在被折磨致死后,暴徒首领当众割断了他的喉管。此事发生在印尼暴乱后期,警方对此采取的惟一行动,是在私刑结束后,移走了受害者的尸体。
黑镜头/第一现场
在蒙卡托黑人居住区,一名男子因被确认为祖鲁族卡塔党的支持者而被袭击他的人点燃焚烧。在他因痛苦而蹲下的瞬间,还有一个袭击者用棍棒敲打他燃烧的面孔。最后,这位燃烧中的祖鲁人居然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非洲国民议会的一群追随者乱棍打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燃烧的祖鲁人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62712.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燃烧的祖鲁人</center><br><Br>
格瑞格·马瑞诺维奇[美]
南非1990年
获1991 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1990年是南非非国大领导人纳尔逊·曼德拉被囚禁了27年之后又重见天日的一年。但他一出狱就发现南非国内危机四伏,祖鲁人与科萨人之间冲突不断。这些矛盾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冲突者的手段也残忍无比,尤其体现在黑人激进派中。就连曼德拉的妻子也成了激进派。有时,黑人自己之间的惨烈屠杀比黑人与白人的种族冲突更厉害!非洲一直是一个半蒙昧状态的地区,虽然白人殖民文化在那里输入了一部分西方式伪善的民主和科学,但由于种族歧视,真正的文明精神还是无法影响到在那里土生土长的人。
对于被击中的旗手来说,旗帜显得过于沉重。在弹弓与橡皮子弹的冲突中,占领与反抗的历史似乎已变成了一场游戏,但这种游戏却比战争本身更摧残人的灵魂。
比起现代化的镇压武器橡皮子弹来,石块和弹弓显得十分原始,但它们却往往是当代冲突中弱者一方的杀手锏。一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大兵的橡皮子弹击中后,仍坚持挥舞卷了边的巴勒斯坦旗帜。此事件发生当日为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占领周年纪念日,地点是西伯伦地区。当时巴以和谈受阻,数以百计的巴勒斯坦人用向以色列军队投掷石块的方式,纪念曾经发生过的大规模反抗。被击中的旗手圣迭哥·莱昂[西] 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1998年1999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加沙地带儿童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7DT20060801162712.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加沙地带儿童</center><br><Br>
拉里·托厄尔[加]
巴勒斯坦1993年
获1994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思索良久,直到阅读了拉里·托厄尔获奖后的访谈录,特别是看了该届评委主席西尔维娅·里博特女士的一段评述之后,方才有了一些领悟。《加沙地带儿童》拍摄于1993 年3 月,在巴以和平协定签署半年以前。此时,以色列封锁了加沙的边界,从而在巴勒斯坦人中引起了一场群众性暴动,80 多万人被包围在这条地带之内,流血事件急剧上升。贫困与战争在这一地带年复一年地进行着恶性的循环。直至1994年5月15日最后一名以色列士兵从杰里科城撤走,方才结束了这一地带长达27年被占领的历史。《加沙地带儿童》表现的正是由于长年不断的战争环境形成的儿童“战时玩打仗,平时打仗玩”的特殊现象,从而折射出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一深刻的主题。显然,《加沙地带儿童》不是一幅直陈的照片,而是以抒情的手法来传递信息。这幅照片是拉里·托厄尔在同届比赛中获一般新闻(新闻特写)系列一等奖等作品《加沙和东耶路撒冷》组照中的一张。在这组黑白照片中,我们看到儿童们的战斗情绪。有人把以色列占领军扔过来的石块抢夺过来作为自卫的武器。一位老妇人也不示弱,义愤填膺地抱起一个大石块,竭尽全力地抛将过去。5月份暴力活动达到顶峰,当时有3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数百人受伤。还有两个地区的人民展示自己的旗子来表达民族感情。这幅照片的拍摄技巧无可挑剔。一张男童稚气的面孔,作为他同龄伙伴的代表被置于画面中心,三只小手握着玩具手枪朝天射击,从高到低排列有序:他们在玩打仗游戏。他们身后墙壁上涂写的阿拉伯文,交代了加沙地带的环境背景。照片的摄影语汇简洁明朗,现场感极强。这张照片被国际评委会从22,775张参赛作品中挑选出来,评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重估世界警察角色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6402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越共士兵的尸体被美装甲车拖往埋葬地</center><br><Br>
1993年6月5日,联合国维和部队和索马里武装人员在摩加迪沙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导至至少51 人死亡。索马里内战已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一直不顺利。反政府艾迪德武装不断袭击联合国部队,由于后者向游行示威的平民开枪并造成伤亡,也使维和部队受到民众的不满。这两张相似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重复出现的一种刑罚。两种酷刑发生的时间相隔近30年,发生的地点相距几千里,但被讽刺性地放在了一起。在1965年美国自封为世界警察,自信地踏上外国的土地,但是到1993年他们军队的局限性就暴露了出来。发生在索马里的这种死亡比其它任何事件更加迫使美国重估他们在海外的角色。
这具美国士兵的尸体被索马里人赤裸裸地倒拖着,遭受着人群的唾弃和棒打。这次激烈的战斗在2001年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黑鹰坠落》。这个被倒拖着的美军士兵成了电影人物的原型。在1969年2月24日的一场激战中,越共士兵的尸体被美装甲车拖往埋葬地。
波黑战场运尸车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6402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波黑战场运尸车</center><br><Br>
1993年5月,摄影者在波斯尼亚北部一个小镇附近的战场上停留了几个星期。为了扩大他们与塞尔维亚相连部分的土地,塞尔维亚战士越过了穆斯林村庄村民抵抗队伍的防线继续前进。这种深深的仇恨使农民也成为熟练的战斗者。塞尔维亚战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代用的停尸室和不断扩展的墓地上,亲戚和朋友们在哀悼死者。在这里,日日处于惊恐中的受害者得以安息。一辆卡车倒下了战斗中死亡的塞尔维亚战士的尸体。第二天,他们将被运回到他们出生的地区。姆斯·南希特威波斯尼亚1993年波黑战场运尸车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50
卢旺达:地狱之景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7DT2006080116402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地狱之景</center><br><Br>
蒙·诺弗克[美]
卢旺达1994年从1994年4月6日以来整整100天,卢旺达陷入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平均每天有700人丧生。图西族政府对温和的胡图族反对者的种族灭绝政策被一个强权派别实施着,就在卢旺达中部的一个大平原上。卢旺达的每所医院都被成千上万等待被屠杀的平民占满。大屠杀计划事先已被精心制定,将由执政党的军队、宪兵和卫队执行。正如作家德斯苔赫所描述的:“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屠杀,为的是自己不致于死得更惨。”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马龙的在关于1945年布隆迪匀德独立的报道末尾,写道:“我请求你们相信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不过是在记录所见所闻的东西,但这仅是其中的一少部分,因为对于更多的东西,我只能无话可说。”这些关于卢旺达的照片是蒙·诺弗克所编撰的书中的一章,这本书正是对世界上种族灭绝事件的焦点报道。该书名为《对更多的东西我无话可说》。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怀抱自己的兄弟死去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6402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怀抱自己的兄弟死去</center><br><Br>
卢西·德拉海亚[法]
萨拉热窝1993年
坦克士兵西亚·奥东凯1993 年7 月在萨拉热窝前线负伤,他被送往考斯文医院紧急治疗,和他共同作战的两个兄弟也同往医院看护着他。但没多久,他就死去了。德拉海亚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拍了许多照片,这是最有意义的一张。照片上,一个弟弟抱着临死的哥哥拼命呼唤;另一个弟弟伏在窗台上失声痛哭;而门口值班医生却因疲倦而睡着了。面对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德拉海亚按下了快门。德拉海亚说:“允许我以一种冷漠来对待自己,以一种冷静的敏锐来对待世界”。一位士兵在萨拉热窝的考斯文医院当着两位兄弟的面去世。
火灾之后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6515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被严重烧伤的西门子表情麻木</center><br><Br>
马特·瑞尼[美]
新泽西州2000年
获2001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2000 年1 月19 日凌晨4:30,美国新泽西州南奥兰治的塞顿霍尔大学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两名新生打开了他们位于三楼的房门。他们只能看到黑色的浓烟。肖恩·西门子和阿尔瓦罗·拉诺斯立刻趴到地上,爬行逃生。西门子找到了出口,跑下楼梯,他的手在冒烟。拉诺斯摇晃着走进大厅,他的身体烧伤十分严重,他的女朋友都认不出他了。1 月19日的宿舍大火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另外有58 人受伤。内瓦克的《明星登记》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西门子注射吗啡昏迷十天后,终于在圣巴纳巴斯烧伤中心苏醒过来。拉诺斯则昏迷了近3 个月,他身体的大部分都被烧伤了。两个家庭允许摄影记者马特·瑞尼和新闻撰稿人罗宾·盖比·菲舍尔用八个月的时间报道这两个学生的生命之战。但在第一天,瑞尼无法为拉诺斯拍照。他说:“我不相信他能活下来”。对于瑞尼而言,这种探访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他说:“我每星期七天,每天10 到12 个小时同这两个家庭在一起。拍了近500 卷胶卷。这是我做过的最难的选题。大多数晚上,我都以泪洗面”。但他说,他还会再做的。“他们改变了我只做摄影记者的想法。我变得更多愁善感。他们积极乐观的看法鼓舞我和我的家庭像朋友那样去了解他们,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外表上不同的人。我们都很亲密”。当瑞尼在《明星登记》编辑部庆祝他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时,第一个同他拥抱表示祝贺的就是西门子和拉诺斯。被严重烧伤的西门子表情麻木,他已经看不清楚面前的摄影师了。光线的运用把他眼角残留的泪水拍了下来,成为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奥马伊拉的痛苦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6515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奥马伊拉的痛苦</center><br><Br>
富兰克·福尼尔[法国]
哥伦比亚1985年
获1986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
1986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1985 年11 月13 日,沉睡了多年的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被融化,夹杂着泥石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国联系图片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他在一个废墟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名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倒塌下来的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救护人员一时也难以将她救出。她的脊椎已被砸伤,人被没颈深的泥水浸泡着。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刻对她也无能为力。福尼尔,作为一个有着医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摄影记者,只有在他用照相机摄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庞的同时,不时地同她攀谈。因为他懂得,这样做会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援人员赶到奥马伊拉身旁时,她在泥浆里已经浸泡60个小时了。这是一个小女孩被死神召唤去的瞬间:双手泡得肿胀,眼神黯淡,丧失了生命的光辉。在这一瞬间,这张最有意义的照片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已在这个充满饥饿、恐怖、战争、死亡和自然灾害的世界里生活了许多年。这个小女孩在泥石流中苦苦挣扎60小时,直到救援人员把她救出来。在每个人面前,她抗争着,愤怒着。虽然她接受了救治,但还是死了。59 灾难的故事人们用清水为她冲洗头上的泥沙,喂她水,并设法将她救出。但是,她的心脏已十分衰弱,最后,终于停止了跳动。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的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他回忆说,“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当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小姑娘死去时的内心感受”。我们通过他拍摄的照片,已经看出了他内心的痛楚。福尼尔的这种行为受到了人们的好评,他显示了记者的高尚品德,他没有追求猎奇,而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翌年在第2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他的这组彩色照片《奥马伊拉的痛苦》获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这位甜美的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镇定自若神情的这张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而福尼尔在拍摄这组照片时,才是他正式拿照相机采访的第三年。富兰克·福尼尔1948 年10 月18 日生于法国圣塞维。他原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当他在医学院学习了四年之后正在一家医院手术室里实习的时候,忽然改变了主意,放下手术刀而拿起了照相机。他为什么转了这么大的一个弯子,谁也没弄清楚。1988年冬季,富兰克·福尼尔随联系图片社来中国参加国际摄影周活动,给中国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首钢采访时,大伙儿把窗户打开大拍一通后扬长而去。细心的人看到一位中年谢顶的大鼻子在把窗户一扇扇地关好。这人便是富兰克·福尼尔。在雍和宫采访时,又是他把有些人不经意地甩在地上的空胶卷盒一个个地捡起来,塞到自己的摄影包里。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拖垮利比亚的洛克比空难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73103.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拖垮利比亚的洛克比空难</center><br><Br>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73103.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飞机撞在地上溅出300 英尺高的火星,留下一个50 英尺深、30码长的大坑。</center><br><Br>
1988 年—— 1998年
1988 年12 月21 日,一群兴高采烈的美国人乘坐泛美航空公司的103 航班,准备回家过圣诞节。他们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著名的空难。事故发生在夜里22点2分,这架“波音747”客机正在从法兰克福到纽约的航线上飞行着,飞机在31000英尺的高空突然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随之呼啸着冲向大地,擦过一条公路后又滑进了洛克比城。爆炸后的飞机摇摇晃晃地落到地面,削平了几十间房屋,并引发了大火,地面的人们这才被惊醒,争先恐后地逃命。飞机撞在地上溅出300 英尺高的火星,留下一个50 英尺深、30码长的大坑。遭到飞来横祸的是苏格兰小镇洛克比。在此之前,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小镇的名字,但这之后,洛克比这个名字传遍了全世界。洛克比几乎成为空中灾难的代名词。这架波音747 喷气式客机上的259 名乘客全部遇难,另外,洛克比小镇上的居民也赔上了11 条生命,总计270 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美国人。美英两国成立了联合调查组,由英国秘密情报局、苏格兰场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及联邦调查局负责这次空难的调查事务。1991年11月14日,经过近三年时间的调查取证,美英两国终于宣布了洛克比空难的调查结果:空难是由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制造的。他们是:前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主任阿里·穆罕默德·迈格爆炸后的波音747残骸。它的附近是万余块飞机碎片。
拉希;他的同事拉明·哈里发·弗希迈。他们将藏有炸弹的行李从马耳他送上了103航班,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制造飞机坠毁这样的大屠杀恐怖活动如果没有政府最高层人士的支持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矛头直指利比亚最高领导人卡扎菲上校。随后,美英两国通过意大利驻利比亚大使馆向利比亚递交了起诉书和通缉令。利比亚大祸临头。利比亚对此采取了强硬立场,拒绝交出所谓的嫌疑犯。而西方国家早已认定利比亚是一个恐怖主义国家,恨不得把卡扎菲也推上被告席,怎能同意由利比亚自己审判所谓的嫌疑犯。安理会731号决议已赋予它们引渡罪犯的权力,因此,它们声明,在利比亚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是遵守安理会决议,引渡人犯;要么是不执行安理会决议,等着制裁。利比亚选择了后者。1992年3月31日,安理会通过了第748号决议,要求利比亚在4月15日前交出嫌疑犯,否则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从15日起中断与利比亚的空中联系,实行武器禁运,直到利比亚交出嫌疑犯。但是卡扎菲并不把制裁放在心上,他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我将对任何实施安理会制裁措施的国家采取报复行动。”4月15日制裁正式生效。这一天,所有从利比亚出发的航班都遭到拦截,被迫返航。法国、瑞典、日本、德国等国驱逐了利比亚的外交官。对利比亚的制裁一直持续到现在。6年多的制裁给利比亚经济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利比亚一直坚持在第三国审理嫌疑犯。1998年2月,国际法庭作出裁决,认为有必要听取利比亚的申诉。英美也同意在荷兰审理该案。爆炸的飞机冲向洛克比镇,在地面上撞击出一个50 英尺深、30 码长的大坑。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炸毁三架被劫客机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7DT20060801173103.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炸毁三架被劫客机</center><br><Br>
约旦1970年
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恐怖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恐怖主义组织像意大利红色旅、爱尔兰共和军等活动十分猖獗。形形色色的极端国家和宗教团体为各种恐怖组织供应武器、原料,让他们在国境线上设立秘密的联络点,组成一张恐怖主义的大黑网。爆炸、劫机、劫持人质等恶性事件接二连三地出现。中东的恐怖主义组织将目标专门瞄准了美国人和以色列人。1970年9月6日到9日,这些恐怖组织对国际民航客机发动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袭击。他们在这段时间内,对各国航空公司的5架客机采取暴力行动,恐怖的故事恐怖分子将分属英国、瑞士和美国的三架民航客机劫持到位于约旦的一个机场炸毁。这是民航史上最大的一起炸机恐怖事件。企图将它们劫持飞往中东。恐怖分子成功地劫持了其中的4架飞机,在同一时间的另一次劫机未遂的行动中,计划劫持一架波音707 客机的两名暴徒,一人当场被捕,他的同伙则被击毙。被劫持的三架分属英格兰、瑞士和美国的班机,机上全部乘客被押到约旦阿曼附近的一个荒芜的机场——策尔卡机场。被劫的300名不同国籍的人质被关在没有食品和饮水的飞机上,使这里成了一个恐怖的人间地狱。经过几天唇枪舌剑的谈判,恐怖分子最终释放了这批人质,换回了七名被以色列、英国、瑞士和西德囚禁的阿拉伯人及几架被毁坏的飞机。当乘客获准离机后,三架飞机于7日被炸毁,另外一架被劫往埃及的泛美航空公司747客机亦被暴徒炸毁于开罗机场。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爆炸之后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73103.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爆炸之后</center><br><Br>
1983年在黎巴嫩,内战使这一昔日繁华的首都贝鲁特变成了一个爆炸事件频繁和暴力充斥的恐怖之城。这是在贝鲁特西部一颗汽车炸弹爆炸之后的血腥场面:整幢建筑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坍塌之后,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灰尘,救援人员从废墟中高举着一名鲜血淋漓的小女孩走出来,她伤势严重,12 分钟之后就停止了呼吸。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乌干达干旱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74501.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一个乌干达孩子的手放在一只与它对比鲜明的传教士的手中</center><br><Br>
迈克·威尔斯[英]
乌干达1980年
获198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一个乌干达孩子的手放在一只与它对比鲜明的传教士的手中,孩子的手仿佛像一只瘦弱的小鸟的爪子或是从考古地带挖出的化石之类的东西。背景的那只手属于一位修养极好的奉献于人类事业的西方传教士。这幅作品把饥馑和富足并置,可谓匠心独具,当时乌干达和另外一些非洲贫困国家的境况,被西方新闻界强调报道,许许多多的死者的照片和许许多多关于他们死亡原因和这些尸体由于生前极度营养不良而很快腐烂的报告层出不穷。像这张照片,比任何解释都更有力量,表现出社会不平等的罪恶和发达国家的自我谴责,反映人人伸出一双援助之手的深远意义。一只干瘪的小手放在一只白而肥硕的大手心中。这张照片用强烈对比的形象语言揭示了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它给人们视觉神经造成了强烈的刺激,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与作者共同完成对这幅作品主题的理解。它,打动了1981年第24届WPP国际评选委员们的心,被评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照片的作者、英国自由投稿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的这幅《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被德国的《星》、美国的《生活》、法国的《巴黎竞赛》各大杂志广泛刊登,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0年代一开始,非洲大陆便被干旱的阴影重重笼罩,无止无休的饥荒将黑皮肤的人群向着死神驱赶。天灾之外又加上人祸,救济物品不能及时运抵灾区,就更加深了那里的灾难。初时,这里的一切还不为世人所知晓。1980年4月,迈克·威尔斯跟着一支救援队进入乌干达东北地区去调查关于饥荒的传闻。在卡拉莫加地区的一所天主教慈善机构,一位意大利神父领着迈克·威尔斯走到大门口,看到有一些饥饿的卡拉莫加人站在那里等待着施舍。神父招呼一位母亲带着他的孩子们走过来,并且用意大利语对威尔斯讲话,似乎说,他们所能给予的全部那一点点食物也救不了这个孩子。威尔斯回忆说:“他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我拿起相机迅即拍下这幅照片。当时我没有想得太多,刚好这只大手是白的..另外,我觉得这张照片非常粗俗,陈腐,老调重弹。无论如何,它算不上一张伟大的照片。光线没有趣味,构图没有趣味..但我感觉在乌干达却非常有用。世界对这里存在的饥荒尚不知晓,我高兴的是这张照片使得人们注意到了这里的情景。”就表现手法而言,这种对比的造型手段在绘画中屡见不鲜,在摄影中也并非威尔斯的独创。可贵的是在新闻摄影中,在突出干旱恶果这一主题上,特别是在新闻现场的拍摄,他用得恰如其分,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卢旺达难民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74501.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卢旺达难民</center><br><Br>
约翰·金[英]
扎伊尔1994年
1994年8月,100万卢旺达难民聚集在扎伊尔的风景小镇戈马,他们是为了逃避那场5个月前爆发的内战而来。卢旺达内战开始于哈比亚利玛那总统死后。由于图西族军队的卢旺达爱国阵线接管了卢旺达,胡图族人被迫逃往邻国。新闻媒体和救援组织称之为当代历史上最大的难民潮。在全世界处于极度震惊和救援组织尚未准备妥当时,一场霍乱突然侵袭了难民营,造成成千上万人死亡。一些媒体的记者放下了他们手中的照相机,帮助救护那些在边界医院或当地孤儿院里严重脱水的难民们。在扎伊尔的基邦博难民营,一具死不瞑目的男孩的尸体躺在路边,静静地等待着掩埋。在边界的医院里,一位妇女搂着她垂死的男人。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现代史上最疯狂的逃亡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74501.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现代史上最疯狂的逃亡</center><br><Br>
吉姆·扬希[美]
扎伊尔1996
年1996年11月,一场现代史上规模最浩大的逃亡恐慌,突然降临在成千上万的卢旺达胡图族难民中间。在此之前的1996年秋天,收留卢旺达难民的扎伊尔的反对派武装与政府军发生了持续数星期的冲突,11月15日,扎伊尔反对派武装与胡图人政府军的武装冲突也发生了。在长达两年的流亡中已如惊弓之鸟的胡图族难民,开始集体涌上回国的道路。在此之前的1994年,卢旺达国内爆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屠杀(详见《黑镜头》第1辑),大开杀戒的两个部族在短短两个月内,就互相杀掉了50万人。为逃避进一步的有计划的屠杀,250万卢旺达人流亡到扎伊尔等邻国。两年中在扎伊尔环境极其恶劣的难民营里,50万卢旺达难民死于霍乱等流行病。足以令全世界震惊的是,拥有200多万人的卢旺达难民营突然开始上路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难民潮流,一起向边境挤去。在短短的4天内,就有60万难民跨越国境回到了卢旺达,许多分离两年的家庭终于团聚了,而危机似乎也结束了。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行刑队近距离枪杀反对派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75155.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行刑队近距离枪杀反对派</center><br><Br>
这是一块由群山峻岭和由峡谷中咆哮而过的河流组成的大地,一片富于挑战性的蛮荒之地。这儿的人和这块土地一样,也富于野性和挑战性。这块土地及其历史折磨着他们的心,反映在他们的脸上,坚韧与独立已被夏日的高温和严冬的寒冷注入他们的身躯。他们仅仅凭借着库尔德人的方式生活,即可以加强他们的决心。库尔德人是勇武的人民,他们为自己民族的国家坚持战斗。他们身上背着子弹袋和手榴弹,肩上扛着行李,一再向声称拥有他们的帝国和国家发起攻击。战斗已成为他们的圣战。库尔德人的部落在这块土地上已耕耘了4000 年,然而,他们却一直没有获得主权。在土耳其人、叙利亚人、苏联的阿塞拜疆人、伊拉克和伊朗人的包围中,他们总是被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所吞并。但是,受库尔德文化的孕育,他们一直梦想实现自治。行刑队近距离枪杀反对派。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法无天的国家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75155.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无法无天的国家</center><br><Br>
弗特加伯·乌拉曼德[美]
伊朗1979 年
获1980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106 黑镜头/第一现场107 战争的故事
罗得西亚的首都索尔兹伯里正值初夏,这个季节正是在花园聚会、周末野餐的大好时光。因为,此时的###清风送爽,天际无涯,一派迷人景象。但是,要维持这种轻松的享受却愈来愈困难。种族之间的相互害怕与紧张,自英国殖民时代遗留至今。官方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产生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机构,对于选举特权、公共教育、住房、医疗保健和土地拥有权,不同种族的人有不同的法律约束。为了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新政府,游击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乡村,从20世纪60 年代中期到20 世纪70 年代游击队的人数骤增。关于罗得西亚的未来,政府与游击队截然不同的观点导致了一场全面内战。1977年的一个拂晓前,美联社摄影记者罗斯·鲍曼单独在索尔兹伯里广场等着搭车前往前线采访。一辆载着灰色侦察机动部队的卡车停在他们面前,车上的人穿着军服,全副武装。鲍曼带着全部摄影器材爬上卡车,有人递给他一件武器和一身侦察兵伪装服。然后,卡车向罗得西亚的腹地——游击队的中心地带驶去。经过数小时的颠簸,卡车到达一座基地军营。以善于追踪著称的灰色侦察兵开始对博茨瓦纳边界附近的黑人村庄进行搜索、摧毁。他们的任务是追击那些敢于反对白人政府以及官方种族政策的人。在此之前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在为美国雇佣军举行的野餐会上,鲍曼混到里边,遇到侦察兵的野战司令。他是罗得西亚军队中军衔最高的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鲍曼获得了去基地军营的许可。疏散在罗得西亚各地的机动部队在文克国家公园附近开始集中,他们要对所有的村庄进行系统地搜寻、盘查,寻找游击队的同情者、金钱以及武器。无法无天的国家罗斯·鲍曼[美] 罗得西亚1977 年获1978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赤膊上阵的西班牙共和军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75155.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赤膊上阵的西班牙共和军</center><br><Br>
吉姆
西班牙1936年
1935 年后,在法国《远望》杂志社工作的吉姆数次来到西班牙,目睹了这个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国家。1936年,西班牙人民支持的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组成了民主的联合政府。但半年后,反动军官集团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震惊世界的西班牙内战由此展开。吉姆写道:“西班牙共和军基本来自农民和城市工人,他们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但他们在尽量使用好‘一战’时的枪支和政府从法国军火走私商那里购买来的武器,战斗的激情日渐高涨。”事实上,有时候共和军连枪支都没有,在与装备精良的叛军的遭遇战中,这些甚至连制服都没有的共和军战士,常常会赤手空拳冲入敌阵。他们的伤亡很大,但这些底层人民在为民主而战中十分英勇无畏。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西班牙共和军装备十分简陋,在与叛军的战斗中,一些士兵甚至赤手空拳与装备精良的叛军对阵。
水银污染下的残疾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80127.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水银污染下的残疾</center><br><Br>
尤金·史密斯[美]
日本水俣1971年
获1972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1971年,美国著名摄影家尤金·史密斯来到日本九州熊本县一个名叫“水俣”的渔村采访工业废水污染毒害渔民的故事。他与村民同饮污水,同食毒鱼,长达3 年之久。该村工厂老板害怕揭发,收买了6 名暴徒,将他的眼睛几乎打瞎。他顽强地坚持采访,终于完成了一本引起世界公愤的画册。这张照片表现了15岁的植树明子与其母共同应付生活中的困难所付出的努力。植树明子出生时由于“水俣病”导致残疾,这种病是由于工业上水银污染而导致的病症,这是日本迅速但却是畸形的经济增长的结果。这张照片既是史密斯最后的杰作,也是“水俣病”发生情况的最好的资料,它使世界了解了水银污染的可怕,对受害者最终打赢这场官司起了推动作用。这是一幅令人震颤的画面:全身扭曲畸型的女儿绝望的脸以及母亲慈爱的神情在这里剧烈冲突着,爱与恨的交织表达了对人类现状的控诉。
这幅照片简洁而清楚的表现了人类复杂的经历。发自内心甜蜜的爱和对死的接近,却因为饥荒而变得富有戏剧性,把孩子送给土地这一庄严的行动表现了人类生命来自这片土地的信仰,这是充满愤怒与绝望的痛苦哭泣,但同时却让人尊敬和充满希望,这幅照片反映了世界所遭受的痛苦和灾难,也反映了人的信心和命运。
母与子的故事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80127.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母与子的故事</center><br><Br>
一位索马里妇女抱着她孩子的尸体走向坟墓
詹姆斯·纳什塔维[美]
索马里1992 年
获1992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在1993年第3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9位具有高水平的摄影专家所组成的国际评委会,从来自84 个国家和地区的1966 位摄影记者送来的19428幅照片中,将一幅黑白照片《苦难的索马里》评为1992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将詹姆斯·纳什塔维,这位45岁的美国摄影记者推上了世界新闻摄影最佳明星的宝座。请看下面的访谈录。问:你在索马里对那里看到的饥荒情景有思想上的准备吗?詹:我没有从思想上做任何准备,尽管以前我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也拍摄过饥荒,但却从未见到过这样无法控制的饥荒。在埃塞俄比亚,我看到的是大多数人住在难民营里,人们从乡下涌入城市,不知道哪里可以得到食物,而确实有许多食物在没有到达难民手中之前就被掠夺了。形势比我从前看到过的混乱得多,而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也大得多。问:在采访时,处于绝境中的人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詹:他们实际上没有反应。许许多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足够他们愁的了,以致于使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失去了知觉。除此之外,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拍摄这个情节。在采访中,我给过难民们一些直接的帮助。在拜多阿州,许多进城的乡下人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食品,他们当中一些人急切地想要寻找食物,可是虚弱得站不起来。每当我看到处于这种状况的人,我就把他们抱进我的汽车里,送他们到食物发放点,如果我丢开他们,他们必死无疑。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看到有人在你眼前死去更能让你感到软弱无力的了。
失踪者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80701.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失踪者</center><br><Br>
沙普·普雷斯
阿尔及利亚1997年
1998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在总统允诺严厉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以及成千上万的人上街进行反恐怖主义游行之后,阿尔及利亚至少有100人被暗杀。8月26日在首都阿尔及尔附近弗兰斯瓦伦小山中的乡村小井里打捞上许多妇女和儿童的尸体,这些妇女与儿童分别是两个家庭的被绑架人员。死者都被人砍断咽喉,更有甚者脑袋都被砍掉了。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饥饿的女孩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80701.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饥饿的女孩</center><br><Br>
凯文·卡特[南非]
苏丹1993 年
获1994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获1994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奄奄一息的孩子,急不可待要扑向猎物的兀鹰。但就是这张记录苏丹饥荒的照片让凯文·卡特声名斐然。他从此可以从事自己向往的职业:用一生的精力与热情追踪热点新闻;出没于烽火连天的战场;在钱财窘迫中焦急地等待下一个任务、期待着从自己手里拿出最伟大的照片。1994 年5 月23月,在卡特拍摄这张作品14个月后,他走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讲台,接受了普利策摄影奖。在写给远在约翰内斯堡的父母的一封信里卡特说:“我发誓我得到了每个人的称赞,我恨不得马上回去让你们看看我的奖章。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我能得到的最大的报偿。”在纽约最时尚的场所,卡特受到了众星捧月似的款待。饭店的顾客们知道他的身份后会跑上来请他签名,最重要的几份杂志的摄影编辑都想和这个穿着黑色牛仔裤、T恤衫,戴着三圈手镯和钻石耳环的热门人物拉拉关系。卡特和西格马签了约,西格马是一家权威性的摄影机构,麾下有200个世界最棒的摄影记者。它的老板拉方特说:“拍照可不是个容易的行当,干出头的人寥寥可数,卡特算一个。现在漂亮姑娘围着他转,每个人都想听他讲点儿什么。”卡特却像一颗光彩耀人的彗星,惊心动魄的美丽变作死亡的凶兆。2个月后,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在约翰内斯堡死于二氧化碳中毒——一次明显的自杀行为。他的车子停在他童年时常在里面戏水的小河旁边,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座位上找到了一张条子:“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
137 孩子的故事
1993年苏丹大饥荒时,一只兀鹰紧盯着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就是这张照片,它以最显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倾覆。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仅用一张照片就向我们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138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苍蝇的盛宴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80701.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他接近死亡的身体变成了大群苍蝇的食品</center><br><Br>
彼得·特恩利[美]
索马里1986年1984年开始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几乎将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变成了流亡异国的难民。彼得·特恩利于1986 年跟踪报道了位于索马里的埃塞俄比亚难民营。他写道:“在成片的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挤满了已经对自己的身体和未来完全绝望的人。仿佛他们已经明白,他们的生命也仅仅是临时的。几天才能有一碗稀汤,饮水处几乎变成了粪池,根本没有药品,这一切让难民营里的小孩几乎100%的死亡,年长的也只能挣扎求生。在这里,他们已经将一切可吃的东西全吃光了,包括昆虫,惟一的例外是苍蝇。这里是苍蝇真正的天堂,它们包围了一切:腐烂的尸体,恶臭枯干的活人。你无法躲开它们密不透风的攻击,只能任由它们在嗡嗡声中吞噬你。这就是埃塞俄比亚大饥荒,如果世界另一边的人对此稍有关注,也不至如此,然而事实上,在我们生活富裕的地方,几乎没有谁报道这些事。”一个埃塞俄比亚难民营里的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接近死亡的身体变成了大群苍蝇的食品。
阴影中的弱智人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81232.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阴影中的弱智人</center><br><Br>
杰克·迪金加[美]
美国1970年获1971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芝加哥太阳时报》摄影记者杰克·迪金加对伊利诺斯州的林肯学校和狄克逊州立弱智学校作了一次采访,他的所见所闻令他震惊,使他的感官简直无法忍受。这批“仓库人”大部分全身赤裸,粪便涂得满身都是,臭气熏天,还不时发出怪诞的尖叫..阴森恐怖。在这些美其名曰“学校”的巨大房间内,数千名低能儿和弱智成人——社会的遗弃者,完全生活在屈辱、孤独与绝望中。失望磨掉了他们仅存的一点自尊和活力。在这些非人的“仓库”中,他们如同畜牲一样被赶来赶去,被剥夺了所有进步与成长的机会。游荡的幽灵被服了镇静药之后,不知不觉地变得憔悴不堪,那些好斗的人则被绑在椅子上。由于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工作量过大,护士和保育员被迫实行流水作业。保育员要给他们喂饭、洗澡、穿衣、进行药物治疗,维持整个秩序。但是,一间病房只有4名保育员,他们要照顾100 名儿童,有的一个人要照看112 名儿童。因此,除关押式的照看外,根本没有时间对他们显示爱抚与照料,甚至连吃饭和每周一次的洗澡这些基本要求也常常照顾不到。一名保育员说:“如果人手够的话,我们不会这样的。这些孩子也是人,他们需要照料,太需要照料了。他们在得到爱抚的时候是能感到的,如对他们稍有敌意,他们也能分辨出来。”在杰克这组照片发表之前,伊利诺斯州里原本决定要削减精神卫生部的经费,但由于这组照片的见报,州里又改变了初衷,决定仍维护原先水平。平等、自由,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一直是美国的理想。19世纪60年代,人们让黑奴成为自由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斗争,美国人实现了黑人和白人的平等。人们对于这些平等都承认了,并努力消除差别。但是,弱智人这个真正软弱无助的社会群体却被人们遗忘了,人们把他们集中起来,关在一起,他们被摒弃在社会之外,无力抗争,也无法让社会听见他们的一切声音。
女子疯人院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81232.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女子疯人院</center><br><Br>
杰恩·高米[法]
法国1974 年
在1980 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之前,杰恩·高米是第一位获得允许拍摄法国监狱内生活的摄影师。在此之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严苛的法律程序使外人不可能知道监狱里的详情,更不用说拍摄照片,而且法国的疯人院也禁止报道。由于杰恩长期关注那些被社会抛弃或被忽略的角落并对此作了大量的摄影纪实报道,因此杰恩获得了广泛的好评。20世纪70 年代初,当公众抱怨监狱和疯人院“阴暗、肮脏和恐怖”而需要透明度时,杰恩第一个被允许用照相机拍摄监狱和疯人院。在这个被社会遗弃的角落里,其混乱的景象颇令人不快,但她们与常人并无本质差别。其沉睡、挣扎、沉思和敌视不仅真实,而且更典型,就像照片构图所暗示的那样,她们只不过是活在一个我们无法了解的世界里。
在爱海德的精神病院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1181232.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width="300" height="195"><br><Br>在爱海德的精神病院</center><br><Br>
查理斯·伯肯斯[英]
巴基斯坦1996年
阿卜杜勒·萨达·爱德海是一位虔诚的巴基斯坦穆斯林。他在巴基斯坦全国范围内创立了一个非常令人叹服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系统。他创办了孤儿院、精神病医院、一所癌症晚期病人的收容所以及制订了有关馈赠食物的计划。他拥有500 余辆救护车,他还受理并埋葬了许多无人认领的死尸。爱德海的工作系统完全是建立在来自普通巴基斯坦人的捐赠上的。如果没有爱德海的基础性工作,在照片上所示的这所精神病医院里的病人有许多很早就可能死去了。在巴基斯坦一家条件简陋的精神病院里,从病房洞开的窗户眺望过去,可以看见形形色色正被精神疾患折磨的人。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还我的儿子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82024.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还我的儿子</center><br><Br>
安东尼·苏奥[美]
汉城1987 年
获1988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1987年12月,在汉城市郊基罗投票站,一位被警察逮捕的学生的母亲俯在警察的盾牌上哭泣。她的儿子与其他数千名示威学生一起被捕,因为他们认为12月15日执政党候选人赢得的总统选举中有舞弊行为。在警察密集的盾牌防线前,母亲悲愤地哭泣,警察却无动于衷。这幅照片是用特写手法拍摄的现场新闻。苏奥在1983年拍摄的丹佛洛根堡公墓中一个为美国参加过三次战争老兵的新寡妻子,深情地抱着丈夫墓碑的照片和遭受严重干旱袭击的埃塞俄比亚的组照同时在198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和系列照片奖。一个人同时获两项普利策奖这是空前的。此外,安东尼·苏奥还于1984年、1986 年两度获得世界饥饿基金会授予的“世界饥饿新闻”奖。1985年他曾得到罗伯特·库帕海外报业俱乐部荣誉奖状。1988 年4 月22 日,在他领取“荷赛”第31 届首奖之后,在阿姆斯特丹佳能摄影画廊展出了他的新闻摄影代表作品。苏奥26 岁即角逐于世界新闻摄影诸大赛场,连年取胜,成了令对手们不敢旁鹜的竞争老手。?× è?亲人的故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嬉皮士的后遗症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82024.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br><Br>嬉皮士的后遗症</center><br><Br>
特利斯·法拉[美]
美国俄亥俄1990年
1990 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戴维·科尔比因艾滋病而死。这是他与他的家人在一起。家人如此悲伤,让人禁不住为之动容。这张照片表明了60 年代嬉皮士革命带来的后遗症。生命中的灾难和深深的悲痛——为什么是他?为什么是这种病一一人类的痛苦已经采取了另外一种形式。看看这个得了艾滋病快要死去的年轻男子的表情,他是无辜的人类步入永恒的来世时所受痛苦的表征。162 黑镜头/第一现场回家索·韦德[美] 美国1973 年获1974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这位在越南北方饱受6年战火后回国的美国空军中尉,在跑道上受到一家人热烈欢迎。跑在前面的两个大一点儿的孩子很明显比后面两个孩子对他们的父亲的记忆更为清晰。遣返的战犯被极度悲伤的亲人徒劳地等待成为1945 — 1947 年欧洲报界的摄影主题,但在美国则很少见到这种情景。但越南战争却得到了比以前任何战争都坦率真切的报道。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个月的胎儿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118262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三个月的胎儿</center><br><Br>
伦纳特·尼尔森[瑞典]
1975年获1968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这个看上去仿佛从遥远星系中漂过来的3个月大的小胎儿,正悠然地靠在子宫里面。1955年,“人类家族”的展览中展出了描绘生长和童年时代的照片。尼尔森的这些照片拍摄于60 年代。这张在群星中闪动着的小胎儿,喻示着人类应理性地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命运。他一直对生物学很感兴趣,于是在60 年代前后,他决定把人类胚胎发育的每一步过程都拍录下来。这项计划得到了《生活》杂志的支持,在4年的努力之后,尼尔森完成了任务,作品发表在《生活》杂志上,引起了世界性轰动。在子宫中3个月大的人类胎儿。éí ì?身体的故事1 2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失去的乳防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118262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失去的乳防</center><br><Br>
玛图希卡[美]
纽约1993年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当39岁的美国多媒体艺术家玛图希卡,在1991年被告知自己已患乳腺癌时,她就勇敢地决定要用她自己的艺术方式,来增加公众对这种在妇女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的了解。同时她还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命运,让社会对妇女在这种疾病中所受的打击产生更深的理解。在做完乳防摘除手术的一年后,她为自己专门设计了一套展示自己残缺身体的礼服,穿上它###了这幅照片。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此之前,乳腺癌虽是最常见的疾病,但人们出于各种原因似乎总在回避谈论它。如今,一位妇女用如此坦然的态度公开了她本人因病造成的缺陷,使许多人第一次真正目睹乳腺癌对妇女身体和命运的打击。她优雅袒露的形象令人吃惊,她的缺损令人揪心,而她坦然面对缺损所焕发的生命之美,更令人震动。在照片公布后,美国各地用于乳腺癌治疗研究的赞助和经费明显增多,许多割除乳防的妇女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理解。这张照片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关于癌症、女性以及身体之美的政治声明。女神般的圣洁中有一块骇人的疤痕。玛图希卡在她的###照中展示的是癌症的残酷、女性坦然面对疾病的意志力。
第一个死于越战的美国记者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2102624.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最后照片</center><br><Br>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2102624.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第一个死于越战的美国记者——罗伯特·库柏</center><br><Br>
约翰·麦克林[美]
越南1954 年我与库柏来到法国殖民地红河三角洲进行采访,这里驻扎着雷金·科戈理将军的部队,他是北越法军的最高指挥官。第二天,当一支2000人的部队即将与河内以南50英里处的两支驻军换防时,我们跟着部队准备撤离。在距度山200米的范围内,队伍被北越伏兵包围了。我们撤进了野地里,开始向战区指挥官金·拉卡彼勒中校了解情况。库柏问:“什么情况?”中校的回答再熟悉不过:“越南人闪出来了。”(越南游击队到处都是)太阳毒毒地照着大地,四面八方都在开火:法国大炮、坦克、迫击炮在我们后面,我们左面500米远处是一个环绕着树林的村庄,轻兵器在林子中连续射击;我们右前方500米远的另一个村子则交织着轻兵种的集中火力与法国炮弹的爆炸声;零星的子弹从我们头顶飞过,令人痛苦的敌军炮弹与地雷爆炸声时时传来。一名年轻南越中尉向我们走来,并用不流畅的英语与我们交谈,“先生,你怎么样?”“我很好,”库柏很不耐烦地重新上路,他说:“我沿着路走一走,当你重新开始时叫我一声。”这是下午2点50分的事,中尉改用法语与我们交谈,并问我们是否喜欢越南。2点55分时,一声惊天动地的烟雾:法国人正在搞爆破。中尉问道:“原子弹爆炸是这幅模样吗?”卢卡斯说:“这可是库柏想要的画面。”几分钟后一辆坦克在我们后方开始开火,法国人正炮轰我们左面的村庄。1954 年5 月25 日越南红河三角洲。这是库柏遇难前拍摄胶卷中的最后一张。3点05分,摩托化步兵开始在稻田中向前推进。当一名戴钢盔的士兵跑过来用越南语向中尉报告时,我正在作着笔录。中尉没有一点感晴色彩地说:"lepbotogvspbeestmort。”我懂得他所说单词的含义,但没有听清句子,于是我说:“请再说一遍。”中尉用同样平稳的语音又重复了一遍这个句子。这一次我听清了,但我确信自己弄错了,于是把这话当一个笑话对卢卡斯说:“这小子想告诉我库柏死了!”中尉仍然面无表情,他用法语发音拼出了一个个的英文字母:day-euh-aah-tay-aadh,death(死亡)。正在这时,另一个南越人跑过来直接对我招手,让我跟他过去。中尉向他询问后换了一种说法:“也许不是死了而仅仅是被迫击炮炸伤了。”卢卡斯和我跳了起来,跟着士兵沿着壕沟跑过去,在路的拐弯处,士兵给我们指了方向后离开了。我们爬上路后进入了一片凹地。在脚下的沟里,一条“V”字形伸展开来的路上,库柏仰面躺着,他已经被炸得粉碎的左腿的残余部分,看起来像是从地上的洞中长出的脚。他胸部也严重受伤。照相机还紧紧攥在他的左手上,我开始叫他的名字。两三次后,他的嘴唇开始轻轻地颤动,仿佛睡梦中受到惊扰一般。这是他最后的动作,当时是下午3点10分。不一会,雷鸣一般的爆炸声在我们上方的路上响起来。爆炸的余震将越南士兵们冲进了沟中,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无人受伤。推土机将地雷排掉后的几分钟内,另一颗地雷又被排除。它们都是杀伤性地雷,几乎可以确信库柏就是踩在了这样的一颗地雷上。地雷的爆炸使拉卡彼勒下令继续前进,他还命令一辆救护车将库柏带到5公里远的一个城镇上。在那里,一个越南医生宣称他已经死了,他问我:“这是第一位在印度###半岛被杀的美国战地记者吗?”我给予了他肯定的回答。他接着说:“这种让美国人获取新闻的方式太残酷了。”从20 世纪50 年代的印度###战争到70 年代结束的越南战争中,在越南的土地上,共有135 位新闻摄影记者殉职。罗伯特·库柏是他们中间最早死于沙场的美国记者,也是最有名的一位。
街头死刑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7DT20060802102624.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越南战争中最重要的枪击</center><br><Br>
埃迪·亚当斯[美]
越南1968 年
获1969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1969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这也许是越南战争中最重要的枪击中的一次,并不是因为全世界都听到,而是因为它被人亲眼目睹了。肯定地说,这是令人震惊和反感的特别的一瞬间,可是正是由于照片被拍摄下来的时间才使它显得如此重要。这天是1965年的2月1日,当时,北越的攻势正横扫整个越南,这时候,美国已经假定敌人的力越战的故事南越警官阮隆上尉在未经任何审判的情况下,突然拔出手枪在大街上杀死了一名越共游击队员。量正在趋于枯竭,而且,正如美国指挥官所说的,“结局已经开始可以看得见了。”这初看起来像一张新闻图片,然而,这张照片有着比新闻照片更严肃得多的思想性,它涉及到一个对于法律思想的严肃反思:警官有无权力在未确认(未审判)的情况下击毙嫌疑犯?按照罪刑法定,这是不允许的,这也是西方各国的公认态度,但在越南,似乎有另一种思维。在这张照片上,南越警察局上尉警官阮隆开枪击毙一个身穿方格衬衫的嫌疑犯,这幅照片摄下了上尉警官手枪中的子弹打入犯人脑头部的那一瞬间,地点是在西贡的中国街区,为了拍摄还发生了一点小小的磨擦,阮隆上尉向亚当斯解释说:“这个人杀了许多我们的人,也有许多你们的人。”这不仅令人们问:这场战争值得去打吗?在南越,美国人是在为民主和自由而战吗?..这幅照片很快就成为越南题材的最著名的一张照片。照片发表后,阮隆被免职,后来移民到美国在弗吉尼亚开了一家比萨饼店,但他却怎么也摆脱不掉狼藉的声名,因为很多人都熟悉他的面孔,所以不断接到电话中的辱骂和恫吓。“我?##本跖南铝苏庹耪掌K姹隳母錾倒隙寄馨斓降摹!泵懒绲陌5稀ぱ堑彼顾担不陡莞挥谑獾亩床炝Χ髦嘏纳愕恼掌5薄疤氐隆惫ナ聘照箍氖焙颍奥秸蕉诱降厣阌凹钦哐堑彼拐谖鞴苯滞废泄洹!叭盥≡诙种八亢敛宦端股狈溉说募O蟆5彼倨鹉米抛舐值氖直鄣氖焙颍乙簿倨鹫障嗷墒俏胰匀徊恢竿峥埂!比盥『罄锤嫠哐堑彼梗拮釉鸸炙挥邪呀壕砻皇铡?/p>
D战区的战斗报道(现场)
越南1967年
摄影师亨利·休特将这篇报道于1967年6月17日发给了新闻界联合会有线新闻节目。越南D战区(AP)——美军第一师一营已经在丛林中搜寻了三个小时,他们开始寻找一个驻防的营地。“隆隆”前行的直升机开始寻找安全降落的地点,机上载着军火、沙袋和重型设备。这里位于西贡以北50英里。突然,埋伏在树林里的越共发动了攻击。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印第安纳马里恩私刑现场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2103207.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印第安纳马里恩私刑现场</center><br><Br>
贝特尔·斯塔第欧[美]
美国印第安纳1930年两名黑人被人们从位于印第安纳州马里恩的格兰德国家监狱中带了出来,绞死在了公共广场的一棵树上。他们被指控谋杀了23岁的克罗德·底特尔并袭击了他的女友——19岁的玛丽·苞尔。照片上的两名谋杀者,左边是19 岁的亚伯拉·史密斯,右边是18 岁的托马斯·雪普,他们被挂起来一会儿便被绞死了。第三名嫌疑犯,16岁的詹姆士·卡梅伦也被带到私自处死嫌犯的现场。他看到了他的两名朋友被谋杀,但自己却逃脱了他们的命运。卡梅伦后来成为位于密尔沃基的黑人毁灭纪念馆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人们像过节一样热闹,带着欢快的心情看着两个黑人被吊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白人和黑人分开的水池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2103207.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白人和黑人分开的水池</center><br><Br>
埃罗特·欧文特[美]
美国北卡罗林纳1950年1954 年5 月17,美国最高法院依据美《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宣布公立学校种族隔离是违法的。这是美国第一次真正宣布黑人隔离制是违宪的、不合法的。在此之前,黑白人隔离制早已被肯定和实施,在几乎一切公共场合,黑人都受到白人的隔离,不平等待遇。黑人长期以来被剥夺的公民权利,并没有因1954 年最高法院的决定而立刻获得。事实上,在争取平等的道路上,美国黑人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卫生间里,黑人用的洗手盆如此简陋,只有冷水,而白人的洗手盆却奢侈得多——冷热水管。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抓住那个‘黑鬼’!”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2103207.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抓住那个‘黑鬼’!”</center><br><Br>
1951年秋季美国橄榄球赛事频繁,可黑人运动员却处处受到歧视,常遇袭击与殴打。就连美国第一流的黑人橄榄球手布赖特也未能幸免。在一次比赛中,一上场他就听到有人喊道:“抓住那个‘黑鬼’!”布赖特并没有被吓倒,这位勇敢的黑人运动员在场上表现得如往常一样出色,给对手造成了很大压力。这时,情况有点不对了,他的对手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开始袭击他的身体。比赛已不像是比赛,而更像是一场寻衅斗殴,尽管布赖特咬紧牙关,尽量不去理会这种挑衅和暴力,然而,他终究没能打完整个比赛就因受伤不支而被抬出赛场。布赖特的遭遇是当时美国黑人在社会中受歧视的真实反映。这是穿43号球衣的布赖特(在每个画面中被圈着的那个人)活跃在球场上的一个个镜头和最后被对方球员拳击下颚的瞬间。右下角的画面是黑人球员被对方猛击下颚的瞬间。抓住那个“黑鬼”约翰·鲁滨逊1951年获1952 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黑人冠军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2103943.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黑人冠军</center><br><Br>
柏林奥运会跳远比赛的发奖仪式上,中间为冠军获得者黑人选手欧文思。非常凑巧,败在他手下的获得二、三名的选手分别来自二战中美国的两个对手——德国和日本。被希特勒视为劣等人种的黑人选手欧文思在向美国国旗行礼,而德国选手在行纳粹礼。希特勒的运动会安索妮·卡莫拉诺[美] 柏林1936 年8 月1 日8月1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现在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仪式上时,最后一名火炬传递手点燃奥林匹克圣火,在此之前,已有多人参加从希腊奥林匹斯山开始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史上首次电视转播的比赛,但很令希特勒难堪的是,德国人在田径项目中只得到一枚银牌,美国黑人选手包揽了8 枚金牌、3 枚银牌、2 枚铜牌。杰西·欧文思是9 名美国黑人选手中最杰出的一个,他在参加的项目里,从预赛、复赛到决赛的过程中,一共打破或平了12 次奥运纪录,赢得了100 米、200 米、跳远及400 米接力4 枚金牌,其中400 米接力还破了世界纪录,被誉为“奥运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这位23岁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生的精湛表现,使得极力夸耀亚利安人优越感的希特勒无法忍受,以致中途离席。但是一名白种德国人伸出的友谊之手,却使得欧文思永生难忘。
书包网 www.bookbao.com
裸跑者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2103943.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裸跑者</center><br><Br>
兰·布兰第斯豪[美]
伦敦1975年
在古希腊,健美的身体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运动员是裸体;军队胜利后,在谢神仪式上也会有一个最健美的男子裸体执行仪式。然而,裸体在大街上奔跑,在现代社会却仍然不被允许。当然,也有人试图破坏这一不成文的规矩。在1975年的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身型优美的裸体者一一澳大利亚会计米歇尔·奥·布瑞恩正跑过蒂肯汉姆橄榄球赛场的看台前。他仿佛要赶去听赞美诗。那个留着70年代流行的长鬓角的没戴帽子的警察似乎在扮演着犹大的角色,他的头盔卷成一个大的遮盖,仿佛回到了亨利八世时的风俗。据报道说,面对这个尬尴场面,女王差点昏过去。那位手拿大衣的绅士,看上去像位议员——一位典型的统治阶层人士,他虽然看上去急匆匆地,却依然晚到一步没赶上这桩可羞之事,但却使这一风波更具戏剧效果。警察们倒是乐于此事。早在30 年代英国新闻摄影记者就流传着一段“国事”:同样的笑剧为普鲁士和朱迪的传统表演。后来,布瑞恩以“有伤风化罪”被判三个月监禁。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世界肥胖选美大赛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2103943.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世界肥胖选美大赛</center><br><Br>
维维安·穆丝[意]
意大利1996年
“我们应当为自己身为胖胖一族而倍感光荣。”意大利托瑞市畔一个风光秀丽的旅游小镇的海报如是说。这一日,分别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的24名胖哥和5 位肥妞齐聚卡旺,雄心勃勃地竞夺世界胖胖先生和全球肥肥小姐。胖哥肥姐总重4000 多公斤,平均每人307 磅。早在1948年,卡旺镇一家有近300年历史以意大利美食而著称的拉波斯塔饭店的大胖子老板——杰瓦诺·占诺万斯,突然一日心血来潮,邀集了一帮胖哥们儿,一致决定再也不为发福而自责自怨忧心忡忡了,他们组织了一场饶有趣味的竞赛,竟然要参赛者暴吃一顿后比谁的吨位大。或许是比赛独出心裁,或许它为饱受世人白眼的胖哥肥姐们撑腰提气,或许天晓得是什么吸引力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从那天开始,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胖胖一族及更多的俊男靓女从世界各地风尘仆仆赶来参加这一胖胖的节日。1967 年到1970年的肥肥之冠被卡旺本地一位小姐蝉联,其体重是令人难以置信的503磅。尽管拉波斯塔饭店作为胖胖俱乐部而声名大噪,但因政府不愿公之于众的原因,此赛事于1971 年被迫停办。时隔20 年,在全球胖人的强烈要求下,此项赛事又以新面目出现,重新成为一年一度胖人的盛会。美国人第一次参赛就一鸣惊人,4l岁的南希来自纽约,她以355磅的重量勇夺1996年世界肥胖小姐桂冠。她击败的亚军选手安哥拉·米斯尼,是意大利著名喜剧电影明星和节目主持人,还是意大利体重纪录保持者。
疯狂的黄金!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8DT2006080210441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疯狂的黄金</center><br><Br>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6DT2006080210441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疯狂的黄金</center><br><Br>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7DT2006080210441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疯狂的黄金</center><br><Br>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巴西]
巴西萨拉普拉达1981年
一群矿工蠕动在矿井中,这不由使人想起很久以前的非机械化时代。然而这是一幅有历史价值的照片。镜头前那个人斜斜地靠在一根木桩上,脚下是横过的梯子和一些木料,他的样子颇让人联想起十字架上的耶稣,尤其像珍藏在威尼斯圣罗科博物馆的意大利画家丁陶莱多的名作《飞升的十字架》中的情景。萨尔加多深受基督教中圣像风格的感染和影响,他心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贫苦劳动者,颇像一生受苦受难的基督耶稣。
除了金字塔的修建或阿拉斯加克朗迪克的淘金狂潮,人类还从未目击过如此史诗规模的戏剧性事件:5万名浑身浸透泥浆的男人在巴西巴拉州的萨拉普拉达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深坑里掘金。20世纪80年代,在特斯巴拉斯——某个小农场主在丛林中开辟出的一个沿河的农场——一个牛仔用他的帽子在水中淘金。他很幸运地找到了一块天然块金,并将它带到邻近的马拉巴小城卖掉。两星期后消息不径而走,1 万名掘金者蜂拥而至,创建了巴西的“克朗迪克”。一块金子促成了规模化黄金生产的大繁荣,此地的黄金产量从1980年的吨急速上升到82年的吨,而整个巴西的黄金年出产量从1979 年的28 吨增至1983年的超过530 吨。巴西成为继南非、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第六大黄金生产国。即使如此,由于巴西本身负债累累,来自黄金的收入几乎不够支付巨额外债的利息。每天,5万名掘金者涌进萨拉普拉达的露天矿井,它的面积只有一个足球场般大小。矿井由政府控制,而政府则根据到达时间的先后分给不同的矿主们特许的采掘区域。每一块这样的区域被称为一个“巴朗科”——也即一块不超过65平方英尺的土地,仅够打一口垂直的小矿井。矿主们只被允许垂直开掘。地上每天进行的大量开掘活动,因此每天都得对这些区域精确测量以检查邻近者是否侵入到别人的土地里去了。每块区域都可能出产沙金或块金,一些块金重达141 磅。,每个“巴朗科”都有一名监督者——你可以从他们干净的衣服上识别出他们。他的肩上挎着皮包,里面装有工资和花名册。矿主按天付给他的工人们薪水。通常情形是一组三人负责掘土,别外六人将装土的袋子拖出矿区。每袋的重量约在130磅之间,每运一袋平均可获20美分的报酬。一旦泥土被挖出装进口袋,搬运工便开始了他漫长的拖运过程,越过其它开采区和无数的梯子到达矿井顶部。每个搬运工离开时都会得到一张通行条,他将纸条交给一个在坑口边缘的管理者,交出所搬运的口袋,再将一些新的口袋带回。矿区只在从9 月到第二年1 月的旱季才开放。由于高原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无法使用现代化机器。那些在泥浆里掘金的男人被叫作“泥猪”,因为他们的生活正如在垃圾与泥堆里觅食的猪。在大矿井顶部,泥土被倒出由卡车拖走,堆成一个人造的小山。如果找到金子,堆放地的土地拥有者将因为提供了卡车拖运之类的合作服务而获得百分之十的分红。通常这5万名满身污泥的男人们互不认识,除非某个“巴朗科”找到了金子。此时,这个“巴朗科”将变得异常活跃,每个工人都将发给一件标志性的条纹衬衫和一些盛放“战利品”的白色口袋。这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幸运装束。监督者此时在操作过程中将更加小心谨慎以保证这些装有金子的口袋无法被掉换或偷走。找到金子时,每个工人都会得到额外分红。装有金子的口袋将在一路的严密监控下运到大矿井边缘。在属于矿主的淘洗与筛选的地方,掘金工人通常亲自淘洗他的“幸运礼物”。某些足够运气的家伙可以找出重达磅的金子。据说一个工人发现了一块大如卷心菜的金块,所以在这些成千上万每年劳作于此地寻找财富的人们心中,仍然满怀希望与憧憬。萨拉普拉达的露天矿井,一系列倾斜的梯形平台被修建起来作为将泥土运送到顶部堆放地的道路。搬运130磅的重量极为费力,双脚艰难地在湿滑的斜坡与木梯上迈动,攀爬到1310英尺高的坑顶。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他们看见了什么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5DT2006080210441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他们看见了什么</center><br><Br>
罗伯特·杜瓦斯诺[法]
巴黎1949年
这幅画就像试剂,每个路过的人都在它前面表露了某种品性。这些照片是在罗米的古玩店里拍的。罗米主要是卖19世纪的艺术品,有时也和杜瓦斯诺一起充当新闻工作者。当拍这一系列照片时,杜瓦斯诺已经成功地卖了许多“照片小说”给《生活》、《利里普特》、《邮画》等杂志,这些照片反映了每天生活中的许多有趣的事。罗米最近买了一张19世纪著名画家沃格纳的名画,同时罗米的助手吉劳德和杜瓦斯诺都注意到这幅画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把这样一幅画放在橱窗里是一种挑衅,一种煽动。有一天我去美术展览馆找吉劳德时,看到许多人盯着这幅画,并且他们的反应非常有趣。我当时就认为用这幅画能拍一系列很好的照片。于是我和罗米坐在店里,把照相机放在我的膝盖上,看我是否能够拍到一些好照片。因为橱窗的反光作用,路上的行人根本看不清我在做什么。”杜瓦斯诺把这个情景称作“开地球的玩笑”。这位绅士跟妻子的注意力显然不在同一幅画上。
决定性瞬间
<center><img src=http://pic.aIhUaU.com/201510/20/U1703P112T164D16F3174DT20060802104416.jpg border=1 alt=《第一现场》 ><br><Br>决定性瞬间</center><br><Br>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法]
30 年代-70年代提到摄影,谁能绕过布勒松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和他如雷贯耳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呢?亨利一卡蒂埃·布勒松1908年生于法国的尚特鲁普。像许多欧洲的摄影大师一样,布勒松早年也是醉心于绘画的艺术青年。他1927 至1928 年师从于安德鲁·劳豪特学习绘画,后在剑桥大学学习。布勒松的游历可谓丰富。1931年,布勒松在科特迪瓦旅行了一年,并且在返回途中拍摄了第一批照片。1934 年,他在墨西哥进行了一年的人类学探险考察。1935 年在美国旅游,由于受保罗·史川德的影响,他开始严肃地使用相机进行大量的创作。之后,布勒松一度对纪录电影大感兴趣,独立或与人合作创作了一些纪录片。194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布勒松举办了名为“生前”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当然这是一个误会(组织者以为布勒松已在战争中丧生),但却是不错的黑色幽默。布勒松早年便在巴黎与罗伯特·库柏相识。交往中,他们产生了创立一个不受大新闻机构控制且给摄影师自由创作空间的摄影团体的构想。1947年,“玛格南图片社”在纽约登记注册,布勒松是其当之无愧的缔造者之一。1952 年,布勒松出版了阐述自己摄影观念的名著《决定性瞬间》。他对摄影所下的定义是:“在几分之一秒内将一个事件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记录下来,并将它们带到生活中去..”两个无心忏悔的家伙。左边的似乎已经亲吻着布围入眠,右边的则目光凌厉地向画外窥视,也许是在盘算与上帝的交易。但谁能否认他们的尊严呢?
震撼人心的黑镜头:第一现场全文阅读 作者:阿夏 《震撼人心的黑镜头:第一现场》由www.niubb.net搜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震撼人心的黑镜头:第一现场全文阅读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