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那我们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呢?通过本人的不断探索。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1、新教材从学生的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这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前提。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每一章节基本上都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这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的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要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时,夹在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如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辩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地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片,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3、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这是提高数学成绩的基础。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的教材举出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是实例,是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而教师也不用先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又如初一数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书中其他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去发现并加以应用,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创新的目的,从而提高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