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旗袍的女人
旗袍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即婀娜多姿,也含蓄内敛,可称之为美的最高境界。
《辞海》释文说,旗袍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下摆不开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绿。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视旗袍由旗女之袍而来,有望文生义之嫌。近人徐珂溯其源,“八旗妇女衣皆连裳,不分上下,盖即古人男子有裳、妇人无裳之遗制也。”笔者查证,化繁为简的新式旗袍等时装之初级阶段,孕育于清朝顺、康年间江浙一带。当时“上海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日出新裁,有由繁琐而趋于简便者,亦足见文化之日进也。衣由宽腰博带,变而为轻裾短袖。”
拂去历史的烟尘,细读旗袍的现代之美,须如张爱玲所嘱“远看色,近看款”。南北文化交融及多侧面多方位与国际接轨,使旗袍的色调已不拘一格:樱桃红、蟹青、海蓝、杏黄、烟紫等,也有人敢穿着“闪亮登场”。据介绍,备受市场青睐的艺术类旗袍,经人工在真丝面料上描胶、染色、蒸压、水洗,有着印花工艺所无法达到的色彩写意性,保证了单件作品的不可复制,让时尚女子拥有了“最写意的这一件”。
看着穿着旗袍的人,便可以闻到一股岁月的味道,流年的暗香淡淡飘来。穿旗袍的女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优雅和温柔的气质,小巧的立领让女人白晰的脖颈更为纤细,流畅明快的线条使女人的身材更曼妙动人,这种娇柔细腻和妩媚甜美,足以让女人风情万种。
旗袍的韵味,由中国历代的电影演员——展现在银幕上。她们身着旗袍演绎古韵佳人,温宛如玉,香肩蜂腰,那玲珑迷人的曲线,内敛典雅的风韵,令人们赏之叹为观止。最早的旗袍美女阮玲玉就在电影中展示过各种旗袍的造型,合体雅致,委婉清秀,典雅隽永。电影演员胡蝶与阮玲玉等人曾穿着鸿翔旗袍走秀,其中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百年旗袍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在其基本特征上不断糅合时尚元素和时代观念改良款式的结果。乃至与欧式晚礼服的部分样式嫁接,使这一传统服装不仅能穿出中国的山水韵律,还洋溢着开放开朗的浓郁气息。影星巩俐担任第五十届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身着一款以此种方式改良的粉玫色旗袍短礼服,配以黑色裤装,浓纤合宜,风华万千。外电评价说,巩俐“在各国导演出席的颁奖晚会上,呈现了东方人的聪慧灵气和国家特色”。
无袖旗袍可以露出藕臂,开叉旗袍可以展现玉腿,而旗袍本身贴合身线的剪裁则能勾勒出优美线条。最重要的是,旗袍特有的那一种欲语还羞的美,让你在轻薄露透的时候更有一份说不出的雅致和曼妙。
有人说,旗袍的精髓在于那高高的竖领和恰倒好处的收腰,这个观点非常精准。高高竖领让女人不由自主的抬高了头,恰倒好处的收腰让女人的曲线淋漓尽致的显现了出来。这不能不让人佩服旗袍发明者的聪明。
穿旗袍的女人,应有点古典的韵致。她的眉眼,或华丽或清悠,应蕴结着不能一眼看透的绵绵味道;她的颈项和背脊,应颀长而温婉;她的肩,应是圆滑而带一点轻削;她的身段,应在苗条中起伏一份丰润;连她的姿态,一扭头一抬手间,都应散发着欲语还休的妩媚。
穿旗袍的女人,还应染上不多不少的人间烟火味。多了便是庸脂俗粉,少了又过于空灵孤傲。旗袍之所以是旗袍,也是因为它离我们不远,也不近,刚好在最适于品味和迷恋的距离。暗灰的天,铺着石板的小巷。女人着雨青色的旗袍摇曳而来,一步是一抹丁香色的诗愁。周遭的空气中,是年华易碎的呼吸。
广州亚运会身穿“行云流水”颁奖裙的礼仪小姐令我们眼前一亮:那蓝绿过渡的明亮色彩,将云水纹完美诠释的同时,也将礼仪小姐们婀娜的身姿尽情展示。就是这样一款设计颇为用心的礼服,由于过于贴身、轻薄,但与传统的旗袍相比,此次的旗袍材质很薄,甚至可以清楚地看见内裤轮廓,有种令人眩晕的效果。
服装设计师建议:穿旗袍应当穿小一号的旗袍,就是更能把女人的优美曲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穿牛仔裤是显示臀部的美,只要臀部尺寸合适就可以;穿旗袍就是要显示女人的腰。
女人不管是高矮胖瘦,只要是穿上合体的旗袍都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女人味。不少文学作品中勾勒的画面是:“清晨,白朦朦的雨雾中,一个身材凹凸妙曼,皮肤白嫩细致的穿着旗袍的江南女子,举着色彩淡雅的花伞悠然自得的走在绿树丛荫的街道上。她沉着淡定的微笑,不紧不慢的小碎步,给人一种温馨倍致的美感。”
喜欢对旗袍的赞美之词:“灯火初上,着一袭旗袍香风细细在城市的陌陌红尘里,毫不夸张的面料,却有蝴蝶的色彩和构图;婉约到极点的式样,却分明说着无比大胆的春光。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所有关于旗袍的风情韵致,已被一支生花妙笔描述得透彻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