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谈论《那些年》,因此我也看了。感觉是,有触及中学恋情中一些表面的特点,例如通过反抗老师的权威体现青少年的独立性成长;例如表现了女主角面对一段美好的恋情因缺乏经验和勇气而屡次却步;例如男主角最终领悟到只要你真的爱一个人,你就会祝福她的道理。有点趣味,但不乏缺点:
1、缺乏营养。故事限于表现主人公自身的小情绪、表现空洞的自我,而缺乏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也没有体现青少年的心智、人格的成熟与成长。
2、人物刻画单一化、符号化。男主人公的定位就是“晚熟、孩子气、聪明调皮”的一个人,好像没长大脑似的,都上大学了还完全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思考问题缺乏理性,而且经常用小孩子耍赖的手段跟女主角相处——例如自己在舞会上跟女生跳舞,却不许女主角参加舞会跟男生跳舞——凭什么,有什么资格提出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尊重人。女主角的表现也很单薄,对于爱情的思考浅薄幼稚(考虑到年纪轻就不追究了),问题是毫无进步,从头到尾都这么幼稚就倒胃口了。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物更是标签化。缺乏活生生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这部戏就像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少女漫画一样枯燥,是文化产品里的方便面。
3、爱情观幼稚。剧中主人公是青少年他们的爱情观幼稚无所谓,但从影片反映出来的编剧与导演对爱情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青少年时期。与大多数其他反映爱情的文艺作品一样,此剧并不交代爱情的原因。爱,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当然需要!一见钟情那是短暂的心动,是迷恋,而不是男主角口口声声强调的“爱你”——你了解她多少?认同她的世界观吗?赞赏她的人生规划吗?分享她的生活趣味吗?体会她的心情感受吗?就敢说爱。女主角也显然为了追求浪漫感觉而错把这种短暂的心动当作了爱情,还“为了不破坏这种美好的爱情,我宁愿不开始”——真正的爱情还没开始呢大姐,如果你幸运遇上了真正的爱情,那得比这要美好一百倍。没有勇气尝试的人,不配得到爱情。
我承认,对《那些年》的以上批判,都是铺垫,为了介绍同样是表现中学阶段恋爱的截然不同的另一部电影:《怦然心动》(Flipped,2010)。看看人家的早恋多有营养,多激发思考和成长!该电影正如影片名称“心动”,从不企图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定义为“最纯洁美好的爱情”。但是影片的深度与层次远远超过号称“最纯洁美好的爱情”的《那些年》、《山楂树》之流,不仅表现了青少年患得患失的恋爱心态,更广泛展示了自我焦虑、同伴压力等常见的青春期困扰,而且涉及到社会阶级、残疾人福利、环保意识。在90分钟的影片中,叙事角度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切换,充分展现了青少年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及随着这些反思渐渐长大、成熟的过程。这,才是精彩的电影,才是有营养的早恋!上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