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阐微 《道德经》微学精讲【18】 第79章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
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

【题记】

  本章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不要等大怨形成再去和解,那就晚了,怎么能称得上善呢?所以圣人心中有天地,善于管理天地氣化,以和为贵,对百姓不苛责,人间没有怨氣,自然合於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文】

和①大怨

必有余②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③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

无德司彻④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保存微学卡到手机,方便背诵巧学习】

【注释】

①和:和解、调和。

②余:剩下的。

③契:契约。

④彻:周朝税制。

【直译】

和解大的怨恨

必然会剩余一些怨恨

这怎么能说是至善呢?

所以,圣人拿了债卷而不会去追讨

有德的人,就好像是拿着借据一样宽厚

无德的人,就好像是税务官一样苛刻追讨

天道是没有偏爱的

总是给与善人,帮助善人

【绎读】

和大怨:化解大的怨恨。首先,有大怨,就要化解、和解,大事化小,不可上升为剧烈的矛盾冲突,怒发冲冠、一怒拔刀,而导致无尽的悔恨,不可为也。始终着眼于要和解、化解人间的怨氣。

必有余怨:必然会剩余一些怨氣。但是,有了大的怨氣,就不可能完全化解干净;就好像是一个东西扭曲、变形,再怎么恢复,也会有各种痕迹留下。

道德经阐微 《道德经》微学精讲【18】 第79章

安可以为善:怎么能算得上善呢?所以,有了大怨再化解,那不能叫善于做人,善于从氣化上解决问题。

回顾《道德经》“积累篇”整体思想,就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隐含的意思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结大怨,而是在怨氣初萌的时候就要化解,或根本就没有怨氣。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圣人拿着契约的左边借据,也不会去追讨。契:丯,用刀刻痕;大,为木的伪变。古代借据用木头作成,刻上文字,中间分成两半,左边为债权人拿着。所以,左契,是债权人的拿着的借据。左、右能合在一起,就说明是对的;所以也就有了各种词组、成语,如:契合、默契、契据、契约、契阔谈宴、若合符契,等等。

上古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王者,如黄帝、尧、舜等,自奉甚俭,即使百姓有借贷于国家,也不会为一己之私去追讨债务,百姓自然没有怨氣,更不会有大怨,这才是真正的善。

本章虽然讲圣人管理天下,但是普通人也能从中受益。从个人“修之于身、修之於家、修之於乡”的角度解读,要始终秉持和氣的原则,以和为贵,自然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

有德司契:有德的人,就好像是拿着借据一样宽厚。左为尊,也有宽厚之意。

无德司彻:无德的人,就好像是税务官一样苛刻追讨。彻:就是周代的税法。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也就是什一税,从田亩收入中抽取十分之一作为税收。税务官为了完成任务必然没有好脸色,所以比喻为无德。

天道无亲:天道是没有偏爱的。类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表示没有亲疏远近之分。

常与善人:但是,表现为善人总是会多得到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善人,心中有天地,念兹在兹,善于管理天地氣化,自然能与天感应,感而遂通。

【旁通】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查。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4551/643184694499.html

更多阅读

《说木叶》导学案二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

《崂山道士》导学案 崂山道士动画片

时间:2012-12-19 来源:raoxue.com 作者:raoxue 点击: 28 次《崂山道士》导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聊斋志异》 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 ,是中国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

声明:《道德经阐微 《道德经》微学精讲【18】 第79章》为网友鲸鱼安慰了大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