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内涵,根据生命教育与野外生存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解读生命教育视野下,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体系及生命教育价值取向。从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多元、教学方法的引导及教学发展性评价等角度,阐述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综合生存能力的生成。从情境基础、内容支撑和实践平台3个维度,阐明了野外生存教育对展开生命教育的优势。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生命教育;野外生存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93-04
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比如对自身生命的漠视,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对异类生命的残忍,网瘾、早恋、厌学、吸毒等青少年犯罪等现象日趋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身健康的发展,对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更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隐患[1]。
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生命教育观已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怀生命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综观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不外乎两个角度:一是现实角度;二是理性思辨角度。如果说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健康第一”的话,那么,生命教育指导思想的核心则是“生命第一”,健康为了生命。体育课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奠基工程,应突出其生命教育功能,成为生命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2]。作为体育课程的拓展,高校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的技巧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促进学生生命意识与生命情怀的提升。野外生存教育以其鲜明的特点,在开展学生生命教育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1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施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随着生命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它已被全球教育界所认同,成为一种新教育思想。生命教育宗旨在认识生命本质,捍卫生命尊严,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3]。
1968年,美国著名作家、演讲家、人生导师杰·唐纳·化特士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机构。1989年,日本明确提出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并以此观念来构建道德教育目标。近10年来,我国的学者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生命教育的主体展开,许多学者感到教育应该尊重和关爱生命,并且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建议。2005年上海市教育厅首开先河,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生命教育从理性的楼阁,转向实施的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开始进入我国中小学校园[4]。
生命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点。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帮助人认识、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它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它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整合现在的教育资源,利用现在的学校教育资源,将性、安全、心理健康、生存、环境、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法制、体育及艺术教育等整合在一起。
生命教育的实施模式是将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以采用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模式。
2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野外生存教育课程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体育的平台融合生命教育的内容,对两者都可起到促进作用。野外生存训练集挑战性与竞技性于一体,包含内容广泛,往往要求个人或团体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培养训练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顽强的心理品质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训练[5]。近10年,国内许多高校开展野外生存教育探索,作为一门新兴的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的建立还在不断完善当中。
2005年,韶关学院开始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野外生存教育课程,随后又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开设了野外生存教育选项课程,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已全面进入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和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体系,成为一门常态化的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方案,努力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到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当中,使课程价值达到最大化。
2.1 体现生命教育价值的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以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目前很难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实际问题一一对应起来,针对学生在生活、生存、生命等方面的意识与技能欠缺的现状,应该考虑到让学生贴近生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和掌握一些现实社会与自然环境下的生活和生存所需的基本技能。我们拟定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在自然环境下开展生活、生存、生命主题教育的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在课程结构上,韶关学院将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划分为理论、校内模拟和野外实践3个模块。
理论模块内容中包含生理保健、运动医学、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自然环境风险评估与预防、动物与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内容;模拟训练内容中有户外活动能力与技巧的训练、徒步训练、户外工具的使用与制作、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与演练等内容; 野外实践内容中有野外方向与道路的识别、负重行走、攀岩、岩降、担架制作与伤员搬运、露营地选择、水源与食物采撷等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野外风险与应急处理、野外生存技能与技巧训练。课程注重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突显生存、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教学实践表明,依据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资源特点和教育实践特点,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体验生活、生存、生命状态,践行生命教育实践,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可以成为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我校参加了野外生存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课程兴趣”、“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自信心”、“生存生活技能”、“生命关爱”、“终身体育”等调查中,对课程认同的比例均超过90%[6]。 2.2 野外生存教育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生成
1)教学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受“体育”本体化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竞技化倾向,学校体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的范围。教育的内涵曾一度被简化为“学校教育”,教育资源也大多集中在学校,对学校之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户外教育等)不够重视,多样复杂的社会现实被浓缩为课本内容,整体有机的生活经验也被分割为学科林立的知识[7]。这也导致了高校体育类课程功能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局限性,进而影响了体育课程价值的释放。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全新课程内容的提出,将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课内容更加知识化、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时间和空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地质学、天文学、林学、旅游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知识[6]。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突破传统体育类课程强调项目的纵深发展,强调线性逻辑秩序的教学理念,选择了人是整体、教育是整体、生活是整体和生命是整体的教学观,改变了体育与生活的割裂状态,融合了生活化、生命化的体育教育资源,回归了人的生命整体、回归教育整体、回归人的生活常态。
教学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使野外生存教育课程成为生活化体育课程有益尝试,更好地带给学生生活化、生命化的体育体验。
2)教学过程从单元走向多元。
传统的体育类课程在技术动作上追求标准化和模式化,严格执行项目规则,种种规格与要求在培养学生标准化意识与提高学生的执行力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种以科学理性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恰恰忽视了教学的内在品质,面对“业余的人”,过多的专业约束与限制,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生命的存在是流动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生活化、生存化和生命化的体育过程,不应是精确的控制过程,教学过程要允许不确定性,甚至允许错误的出现。要鼓励学生向教材、向知识文本挑战,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是生命发展活动,倡导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和陶冶身心的过程;是关注生命成长、展示生命活力的过程;是一个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课程不仅强调增进学生健康,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理解、感受体育的真谛。学生的课程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并以此去深思生命、反思生命、创造生命,最终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提升和飞跃[8]。
教学过程从单元走向多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与约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以自觉、主动的心态融入生命体验当中。
3)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引导。
野外生存课程将“理论”、“模拟训练”和“野外实践”3个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以“主题案例”、“案例模拟”、“主题实践”进行教学实施,教学内容不再是“钢性”的呈现,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讲述者”,而是设计、倾听、分析和引导者,教师的重要工作是创设生活、生存和生命的教学仿真情境。
学生学习方式是主导地学、互动地学、讨论地学、自我调控地学,学生以个体或者小组的形式去完成“案例”和“目标”学习,改变以往单一由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将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实践看作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并以此去深思生命、反思生命、创造生命,最终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提升和飞跃。
教学方法从灌输走向引导,师生心灵深处的相互触碰与交融,打破了教学过程与现实生命的藩篱,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最终得到润泽。
4)学习评价从定量走向定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野外生存教育的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依归,不以筛选学生为目的,不以测试的数据为评价的主要观测点,而从学生课程学习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既要重视评价的价值性判断,也要重视教育评价的描述性判断、决策性判断,在承认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的发展。评价理念包括: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元认知和认知技能、强调整体评价。
具体操作上,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主要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3个方面评价。认知目标要求掌握生活、生存、生命的基础知识,能够对风险进行识别;情感目标要求能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动作技能目标要求能够模仿、操作,精确连贯地完成野外活动的技能和应急逃生、救护等专项活动技能。
学习评价从定量走向定性,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考量学生学习效果,在承认效率的同时,更关注了课程整体的学习与学生生命的发展。
3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
1)为开展生命教育创设情境。
在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校内模拟训练还是野外实训中,均有关于“人工心肺功能复苏”、“溺水”、“中暑”、“伤员搬运”、“地质风险”、“动物或植物的侵袭”、“食物或水源的风险”等理论与教学训练,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掌握,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演练,所创建的生命教育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更加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与情怀。同时,这个体验过程也可以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提升。
2)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内容。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3个教学模块有机互通,理论部分是校内模拟和野外实践的前提,也与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交织。而校内模拟和野外实践又是生命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论的原理和观点,生动和形象诠释出来。
依附野外生存实践活动的生命教育理论,涵盖了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珍惜生命、安全防范、科学处理等生命教育内涵,既有理论性,更有实践性和生命教育的指向性,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为生命教育理论的阐述提供了理想的的内容。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学会尊重他人生命和自然生命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3)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实践平台。
体验是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9]。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实践内容蕴含大量生命教育的素材,是以实用的角度、实训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与体验、感悟与升华,为学生生命意识与生命能力的生成打下重要的基础。
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在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校内模拟训练与野外实践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体验到生命的伟大与渺小,体验幸福和快乐,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责任和感恩,将会收到仅仅理论教育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实践性也是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人是教育永恒的主体,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所涉及的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很多,从生理知识、道德、社交、力量到生命力的体验等,学校体育最能够展现生命活力,可以成为生命教育最直接的有效载体。突显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野外生存教育课程,有力促进了学生生命和生存能力的动态生成,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情境,同时也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载体与实践平台,以此实现野外生存教育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进而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朴淑瑜. 青少年生命教育刻不容缓[N]. 科技日报,2007-1-25(07).
[2] 丁兆雄. 透视体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J]. 体育学刊,2008,15(6):70-74.
[3] 范红艳. 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研究[J]. 体育科技,2008(1):25-27.
[4] 王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教育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地位的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2):93-96.
[5] 李小英.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实践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123-125.
[6] 王桂忠. 高校体育专业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探索[J]. 体育学刊,2008,15(2):53-56.
[7] 季克异,季济. 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J]. 中国学校体育,2003(1):50-51.
[8] 刘玉江. 生命课程——学校体育健康课堂诠释的新视角[J]. 体育学刊,2008,15(8):45-48.
[9] 刘云朝. 学校体育课程生命视野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5.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