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咽痒 止嗽散——咳嗽咽痒

止嗽散——咳嗽咽痒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1kg(各二斤); 甘草 (炒)375g(十二两); 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使用注意]本方性虽平和,但总属辛温之剂,故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不宜使用。如肺热咳喘,须加贝母,知母,瓜蒌,黄芩之类,不宜单独使用。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方义]方中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桔梗、陈皮宣肺理气;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七味相配,共奏止嗽化痰,宣肺解表之功。

  【速记歌诀】陈耿百草苑借钱(陈皮桔梗百部甘草紫苑荆芥白前)

药方论述

  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枇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方歌]止嗽散为心悟方,白前百部桔甘襄,陈皮紫菀配荆芥,统治诸般咳嗽良。

止嗽散应用两则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4月29日

“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是清代程钟龄积30年治咳经验之总结。书中述可治诸般咳嗽,药物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两斤,甘草(炒)12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3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程氏在论述此方时写道:“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笔者在临床上多采用汤剂加减运用,经验证,疗效较为满意,深感古人制方之妙,现举两例以证明之。

例一:周某,男,18岁,3月20日初诊。自述感冒后出现咳嗽,服用抗生素,止咳药效果欠佳。现症见咽痒干咳少痰,咽喉疼痛,无汗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风寒袭肺,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止嗽散加减,药用桔梗18克,紫菀15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百部12克,陈皮9克,杏仁9克,板蓝根15克,牛蒡子15克,升麻15克,红花3克,连翘15克,炙麻黄3克,玄参9克,生甘草9克,生姜15克,葱白3段。每日一剂,分3次服用,连服3剂后微汗出,无咽痛,咳止。

例二:张某,女,31岁,4月20日初诊。自述感冒后出现咳嗽,伴咽痛、发热,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一周后,咽痛发热消失,仍咳嗽,服抗生素,止咳药效果不佳。现症见喉痒即咳,夜间常咳醒,晨起有少量黏痰,伴乏力汗多,大便偏干难下,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细而数。证属风邪留恋,气阴两亏,肺失宣肃。治宜益气养阴,宣肺止咳。方选止嗽散加减,药用沙参15克,麦冬15克,姜半夏15克,紫菀12克,百部12克,款冬花12克,桔梗15克,荆芥12克,防风15克,苏叶9克,杏仁12克,太子参15克,五味子15克,葛根12克,生甘草9克。每日一剂,每日2~3次,连服两剂后咳嗽偶作,继服两剂后上症痊愈。

例一患者外感风寒表邪偏重,且有化热之象,方用止嗽散合三拗汤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重在解表祛风,佐以清热利咽药物,获以良效;例二患者素体偏虚,病久耗气伤阴,更使风邪留恋难去,肺失宣肃,咳嗽较重,方用止嗽散合麦门冬汤治疗,疏风散邪同时取麦门冬汤润养肺胃之阴而“止逆下气”,加五味子敛阴止汗止咳而无恋邪之弊,竟获速效。

笔者亲身应用体会,止嗽散制方具有立法严谨、选药精当的特点,临床辨证应用,灵活加减,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所导致的咳嗽治疗作用显著。(王亿鹏)

活用止嗽散  

止嗽散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的名方,由桔

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时至冬日,对因感

冒引起的咳嗽,如能辨证灵活应用此方,则疗效颇佳。

  风寒咳嗽因风寒袭肺,肺气失宣引起咳嗽频频,声重不扬,咳吐

稀薄痰液,色清多沫,并伴有恶寒发热,全身疼痛,无汗,流清鼻涕,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紧者,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原

方加防风、苏叶、羌活各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风热咳嗽因风热犯肺,肺气宣降失调而引发剧烈咳嗽,痰稠色黄,

咳吐不爽,伴有发热头痛,恶风汗出,鼻塞浊涕,口干咽痛,舌质红

咳嗽咽痒 止嗽散——咳嗽咽痒

苔黄,脉浮数者,宜疏散风热,清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叶、菊花、

薄荷、川贝母、连翘、芦根各10克,水煎服。

  风燥咳嗽因风燥伤肺,肺失宣肃而致咳嗽声嘶,干咳无痰或少痰,

难以咯出,或痰中带血,鼻咽干燥,咳引胸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者,宜清燥润肺,宣肺止咳,用止嗽散加桑叶、麦冬、知母、玉竹、

枇杷叶、川贝母、栝楼皮、黄芩各10克,沙参、茅草根各15克,水煎

服。

  痰热咳嗽因痰热犯肺,肺失肃降而致咳嗽频作,痰黄黏稠,呛咳

气逆,咳剧呕吐,或伴有发热不适,口干咽痛,舌质红苔白腻,脉滑

数者,宜解表宣肺,化痰止咳。用止嗽散加桑白皮、地骨皮、麦冬、

前胡、黄芩、川贝母、竹茹各10克,鱼腥草15克,水煎服。

  在临床应用止嗽散时,需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病情

轻重,辨清寒热虚实,灵活运用,掌握好药味加减和剂量,方能起到

祛病的效果。

 [止嗽散在临床上的运用

 “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证的一个方剂,其药物组成:桔梗、荆芥、紫菀、蒸百部、白前各两斤,甘草十二两,陈皮一斤,上七味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或临卧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而本人在临床上多采用汤剂,经验证,疗效较为满意。其剂量为:紫菀12g,荆芥8g,百部12g,白前12g,陈皮6 g,桔硬12 g,甘草6g,水煎分三次内服。

在临床上运用时,当病员初诊主诉为咳嗽,首先问其发病时间,因时间的长短,对病情的演变关系很大,继问其继往证是否有咳嗽病史,围绕其主诉重点询问其自觉证状。同时对天气之阴晴,气候的寒温与咳嗽的关系也很大,以便运用时加减化裁。“止嗽散”是治疗由外感风寒而引起咳嗽所适应的一个方剂。现举五型介绍如下:

一、风寒咳嗽

主证:咳嗽痰多色自而清稀,兼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咳嗽是肺经清稀受邪气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症状。由于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故咳嗽痰白而。肺开窍于鼻,窍不通,故鼻塞流涕。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腠理被束,卫外之阳被郁,故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邪在表证。证属风寒犯肺,邪束肌表,肺气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止嗽散加味,紫菀12g,荆芥8g,百部12g,白前12g,陈皮6 g,桔硬12 g,甘草6g,防风9g,苏叶9g,姜半夏9g,云苓9g,生姜三片,水煎服。

此证由于有风寒表证故加防风,苏叶配荆芥以发表。加生姜,姜半夏,云苓以温肺化痰。

案例:李××,女,27岁,农民,于2004年10月4日就诊。患者因阴雨外出,雨温衣服,回家后下午出现:咳嗽吐清稀痰色白,恶寒微发热,鼻塞流清涕,身微痛,有微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所致,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一剂。

10月5日又诊:诸证好转,现服前方二剂而全愈。

二、久咳未愈

主证: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喉中发痒,无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证。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弦滑。

证候分析:外感已除,留有咳嗽余恙,痰白而粘,咯而不爽,是肺系余邪未解,将有化热之机,脉已不浮,但兼有滑象,是属痰壅肺系所致。

治法:宣肺肃降,化痰止嗽。

方药:止嗽散加味:百部12 g,紫菀12 g,荆芥4.5 g,白前12 g,陈皮6g,桔硬12 g,甘草6 g,杏仁12 g,川贝母6 g吞服,水煎服。

此证由于表证已除,故将荆芥减量,但有肺系余邪故加杏仁,肃降肺气,加川贝以润肺,使其咯痰易出,防其化热燥肺。

案例:陈××,女,61岁,居民,2004年8月29日就诊。患者自述:因咳嗽痰多不爽,色白,恶寒发热头身痛。已用桑菊饮合西药治疗,证状有所好转。今日再诊,现证:咳嗽不已,咯痰不爽,痰白而粘,不易咯出,喉中发痒,已无恶寒发热,头身痛等证。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弦略数。证属外感已解,咳嗽未愈。治宜:宣肺化痰,肃降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三剂全愈。

三、湿热咳嗽

主证:咳嗽痰量较多,色黄白相兼,并粘连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脉滑而说、略数。

证候分析:素有湿热内蕴又感外邪,易转为肺经湿热,故痰色黄粘腻不清,苔黄而腻,口干不欲饮水,脉滑而略数。证属湿热蕴肺之证。

治法;利湿清热止咳。

方药:止嗽散加减:紫菀12g,荆芥4.5g,百部12g,白前12g,陈皮6 g,桔硬12 g,甘草6g,前胡12g,白叩6,苡仁15g,菖蒲12g,杏仁12g,滑石12g。此证由于痰湿咳嗽,故减量荆芥,加菖蒲、白叩化湿浊。前胡清湿热而止咳。滑石,苡仁清热利湿。杏仁肃降肺气。

案例:扈××,男,47岁,农民,2004年6月12日就诊。患者咳嗽痰多粘连不清,其色或黄或白,胸膈痞闷,口干不欲饮水。苔黄腻,脉滑略数。证属湿热蕴肺,肺失宣降。治宜:利湿清热止咳。用上方水煎服二剂。

6月15日又诊,诸证好转,出现苔白腻,脉濡滑。此时热去湿减。治宜:燥湿化痰,处方:二陈汤加苍术,厚朴水煎服三剂全愈。

四、肺火咳嗽

主证:咳嗽气促,咯痰不爽,痰黄而稠,胸胁闷痛。口干欲饮,舌质稍红,苔黄燥,脉弦滑而数。

证候分析:咳久不愈,肺失肃降,肺气久郁而化火,故痰黄而稠。气机不利故胸胁闷痛。口干欲饮,苔黄燥,脉弦滑而数属肺经郁火之证。

治法:清肺火而止嗽。

方药;止嗽散加减:紫菀12g,百部12g,白前12g,陈皮6 g,桔硬12 g,甘草6g,桑皮12g,地骨皮12g,黄芩12g,炙枇杷叶去毛12 g,杏仁12 g,全瓜蒌12 g,炒枳壳9 g。

此证由于肺已化热,故去荆芥,加桑皮,黄芩,地骨皮以泻肺火,杏仁炙枇杷叶,肃肺清热止嗽。全瓜蒌润肺,炒枳壳以开胸利膈。

案例:王××,男,48岁。信用社干部,2004年8月7日就诊,患者形体消瘦,自述咳嗽已5月余 。现证:咳嗽上气,喉中有痰,咯而不爽,痰黄而稠,胸胁闷痛。咽喉时时作痒,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数。证属肺火咳嗽。治宜清肺火而止嗽。用上方水煎服三剂。

8月10日再诊,以上诸证减轻,继而干咳少痰,咽喉干燥。治宜原方去陈皮,白前加沙参12g,麦冬12g,又进三剂而愈。

五、燥热咳嗽

主证: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带血丝。咽干而痛,或声音嘶哑,舌质红,苔干燥,脉沉细数。

证候分析:咳嗽日久化燥伤津,肺失润泽,故干咳少痰。灼伤肺络故痰中带血丝。咽喉失津润,故咽于而痛,声音嘶哑。舌质红,苔干燥,脉细数,属燥伤阴之证。

治法:止嗽散加减:紫菀12g,百部12g,白前12g,桔硬12 g,甘草6g,川贝母9g吞服,沙参12g,知母12g,玄参12g,胖大海12g ,蝉蜕9g。

此证由于肺已化燥伤津,故去荆芥,陈皮,白前,加川贝润肺止咳,沙参,麦冬玄参知母兹阴生津,胖大海、蝉蜕润咽喉开声音。

案例:朱××,女,59岁,居民,2004年9月15日就诊,患者数日来,咳嗽痰少,有时干咳无痰而带血丝,鼻燥咽干而痛。咳甚胸痛,声嘶哑,身微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略数。证属肺燥咳嗽。治宜:清肺润燥止嗽。用上方水煎服四剂而愈。

 止嗽散的几个加减法

止嗽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由荆芥、百部、紫箢、陈皮、甘草、桔梗、白前组成,是用于外感咳嗽的通用方。程钟龄说“温润平和,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临床上使用法非常多,近日看书时将手边一些常用加减运用稍加整理以供大家参考。

《医学心悟》中加减:风寒初起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暑气伤肺,口渴烦心尿赤,加黄连、黄芩、花粉;湿气生痰,痰延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燥气伤肺,干咳无痰者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

龚士澄止嗽散加减法:风寒咳嗽,鼻塞声重者加苏叶、杏仁;寒束皮毛,喜暖畏冷咳嗽且喘加杏仁、苏子,以麻黄易荆芥;喉间有痰作哮再加射干;

风热咳嗽,咽喉红肿,身热有热不退去百部、紫箢、荆芥加牛蒡子、大贝、蝉衣、金银花、连翘;咳嗽而胸胁作痛加栝楼壳、橘络;热甚加黄芩;寒热往来加青蒿或柴胡;发热夜重晨轻加白薇或地骨皮;

秋感凉燥而咳嗽,状如感冒风寒,但有津气干燥,如唇干溢干,干咳连声等,去荆芥、桔梗、白前,加松子仁、冬花、杏仁,冰糖为引;温燥咳嗽,去百部、荆芥、陈皮,加北沙参、麦冬、川贝、桑叶,枇杷叶为引;

《绍奇谈医》治疗外感咳嗽时,伤风咳嗽常嫌祛风解表之力不足,加薄荷、杏仁;凉燥用杏苏散和止嗽散,或仅取止嗽散中紫箢、百部与杏苏散合方;

吴震西加减止嗽散:百部15紫箢10橘红10甘草4桔梗10白前10去荆芥加旋复花10法夏10白茯苓10僵蚕10苏子10临床加减:发热加银翘或黄芩、知母清热解毒;痰多加大贝、冬瓜仁或二陈;喘急加地龙、苏子;咽痒加僵蚕、蝉衣;瘀重加当归、丹参;咯血加花垒石、白芨;咳而吐加旋复、枇杷叶;阴伤加沙参麦冬;体虚易感加玉屏风散。

俞慎初加减止嗽散:荆芥10百部10陈皮6甘草3去桔梗白前紫箢加杏仁10冬花6大贝10。因为白前多用于肺气壅塞痰多气逆之内伤咳喘而去之,加杏仁止咳降气大贝清热化痰,冬花比紫箢更长于止咳而易之。临床加减:风热合用桑菊饮或银翘散;风寒加苏叶防风;痰烛合二陈汤;痰多气逆合用三子养亲汤;肺热加桑白皮枇杷叶黄芩。

 1.止嗽散的临床应用

 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原方组成如下: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二斤,陈皮(去白)一斤、炒甘草十二两。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睡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现代常用药物剂量为:紫菀15g,百部12g,白前12g,桔梗15g,荆芥10g,陈皮15g,甘草6g。作汤剂,水煎服。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辨证论治,运用加、减、裁、采、穿、合、化等七种方法对止嗽散灵活使用,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对于外感风寒咳嗽伴发热恶寒,咳声重浊,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者,加用防风、杏仁、羌活等疏风解表散邪止咳。对于外感风热咳嗽伴身热咽痛,咳声音哑、咳嗽频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者,去陈皮、紫菀,加用桑叶、薄荷、菊花等轻清止咳。对于咳而兼喘者加用麻黄、杏仁、地龙等宣肺止咳平喘。对于风燥伤肺干咳,连声做呛,无痰或痰少难吐,舌质红,苔干燥,脉浮数者,可去荆芥和陈皮,与桑杏汤合用。对于痰湿雍肺咳嗽伴有咯痰,痰液为白色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的可加用半夏,茯苓化痰止咳,加用生姜,大枣和胃去湿;还可与三子养亲汤合用。对于肺胃阴虚久咳无痰或痰少难咳者,可去陈皮,加用瓜蒌、贝母、杏仁、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燥止咳。对于肺热咳嗽伴有咯痰色黄,咯吐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的患者,可加用黄苓、前胡、桑白皮、知母、石苇等清热化痰止咳。对于气逆作咳咳时面红,咳引胸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者,可去荆芥、陈皮,加用黛蛤散配丝瓜络、丹皮、郁金等疏肝理气活络。

 

2.讨论

  以上在实际病例中绝大多数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溶在一起,这就需要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辨证施治,合理灵活地应用,掌握好药物的剂量和加减,才能达到去病的疗效,共同为发扬中国的传统医学做出努力。肺属金,如钟,非叩不鸣。叩钟之器,不外两端,一为外感,一为内伤,而其中又以外感首居其位。外感与内伤关系密切,常相互影响致病情复杂或加重,止嗽散以其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在临床上通过灵活加减,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所导致的咳嗽治疗作用显著而得到诸多医家广泛的应用。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五。

  [组成]半夏45克(汤洗七次) 枯白矾120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末,生姜打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主治]咳嗽痰多。

  [按]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止嗽丸"。

  前人云: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后世合称咳嗽。刘河间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实际上,二者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咳嗽的发生,总由肺气失宣所致,治疗当以宣肺为主。本方为散服用,有解表邪、宣肺气、止咳嗽、化痰涎之效,故称「止嗽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4751/507773323216.html

更多阅读

前胡止嗽汤 全蝎红花汤

《杏林集叶》前胡止嗽汤临床验证此方是《杏林集叶》郭永来先生几十年治疗外感咳嗽方中的精品。不但能治疗感冒初起的咳嗽,而且适用于迁延性咳(顽固性咳嗽嗽)嗽。但此方对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对有痰的外感咳嗽疗效优佳。⑴.处方:荆芥5——

6.荆 芥4——◎止嗽散里头的荆芥_中医普及学堂_天涯博客

 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小指月便拿着这句医学顺口溜,问爷爷说,为什么连名医都对咳嗽头疼呢?为什么咳嗽很难治好呢?爷爷笑笑说,《黄帝内经》怎么说的,哪些脏腑能令肺咳嗽呢?小指月马上想到条文上面说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爷爷

声明:《咳嗽咽痒 止嗽散——咳嗽咽痒》为网友孤王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