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十二聖
帝王之雄武,虎將之勇猛,殖贾畽C敏,文士之儒雅。他們或權傾天下威鎮四海;或英武絕綸勇冠三軍;或呋I帷幄決勝千里;或逍遙灑脫才華橫溢。而“聖人”,一個莊嚴而神聖的桂冠使一切美譽都相形見絀。中國歷史上曾湧現出十二位聖人,他們是品德與智慧的化身,是各自領域的翹首至尊,是中華五千年群英會上最閃耀的明星。
至聖 文聖孔子
孔丘(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西元前四七九年),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省阜東南)人。
西元前六世紀因為釋伽牟尼與孔子兩大巨人的誕生而成為一個偉大的時代。當釋伽牟尼在印度各地傳經佈道之時,孔子也踏上了他大展宏圖的漫漫長路。春秋末年,諸侯戰亂,群雄並起。孔子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大動亂與大變革並存的時代。身為日漸沒落的舊貴族,目睹禮崩樂壞,日見衰微的周王朝,他“十五而有志於學” ,“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于師襄”以仕途之路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偉理想。而立之年,孔子開辦私塾,“有教無類”,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他以“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培養子弟,可謂兩千多年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而他更為注重的是“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和“舉一反三”,“默而識之”的學習方法以及“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相傳他擁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被後世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然而官場黑暗,仕途坎坷,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若即若離、敬而遠之。天命之年,孔子因對政界不滿,棄官離魯,帶著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明君。“裏仁為美”孔子崇尚堯舜時代仁者愛人的清明社會,讚美西周王朝君臣父子的盛世秩序。他希望統治者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仁治國,以禮安邦,最終使“天下大同”。但是亂世春秋,爾虞我詐,武力征服才是群雄公認的霸者之道,“仁義”似乎是那樣不合時宜。所以他漂泊天下,“幹七十餘君,終無所遇”。魯哀公十一年,孔子重返魯國,潛心著書。定《禮》《樂》(失傳),修《尚書》《詩三百》,序《周易》,作《春秋》,這正是後世所謂的“五經”。為中華文化做出了極大貢獻。“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哲人其萎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用泰山來形容自己一生的價值。西元前四七九年,一代聖人與世長辭。雖然他的學說長久不被採納,但漢武帝,終於認識到儒家學說對於治國安民,實現大一統的重大意義,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根基,它所提倡的“仁、義、理、智、信”成為中國傳統的民族精神。甚至對日本,朝鮮等國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孔子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而謙虛謹慎、正直高節而寬厚仁義,在追求理想社會的道路上屢受挫折,卻樂觀向上從不放棄。孔子崇高的思想品德影響著幾千年來的中國知識份子。如果說炎黃造就了中華民族,孔子則造就了中華文化。北魏孝文帝稱孔子為“文聖尼父”,清世祖稱其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他被後人尊稱為“聖人”,並且是中華所有聖賢中的“至聖”。
亞聖孟子
孟軻(生於西元前三八五年,卒於西元前三O四年)字子輿,一字子車,子居。戰國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 人。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孔子辭世一百年後,他的再傳子弟孟軻接過先輩的大旗,掀起了儒家學說新的高潮,于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獨佔鰲頭。在“孟母三遷”“三斷機杼”的教導之下,幼年的孟子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加入孔子門下。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儒家學說,提出“仁政”思想,並和他的先輩一樣,周遊列國,弘揚儒學。他高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王道”主張,奉勸統治者首先要爭取“民心”,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但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以“性善論”作為其“仁政”學說的基礎及教育理論的根據,同時還要求人們通過後天教育加強內心的道德修養。可謂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傑出的領袖人物。他曾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卻在戰爭年代被統治者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最後只得退居講學,著《孟子》一書。《孟子》以筆犀鋒芒,善於雄辯而著稱,書中“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等思想為世人所稱道。孟子辭世後約一百年,秦統一天下,法家成為正統,秦始皇施行“焚書”“坑儒”,儒家受到嚴重打擊。但隨著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孟子的地位也隨之上升。南宋朱熹將《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後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武聖關公
關羽(生於約西元一六O年,卒於西元二一九年),子雲長,本子長生。東漢河東解良(今山西省叱牵┤恕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冬。關雲長敗走麥城,殞命東吳。驕矜與狂傲使他從輝煌的頂峰頃刻毀敗。他為劉備奮戰一生,卻未能看見蜀漢王朝的建立。歷史上的關羽因其高傲的個性,湮沒了他曾經“威震華夏”,迫使曹操“意欲遷都,避其鋒芒”的一世英明。然而他的傲是“善待士卒而驕于士大夫”所謂“欺強而不淩弱”。或許正是這份仁義與傲骨使其在民間被廣受尊崇並流芳千古;或許正是這身勇猛與忠貞使其被歷代帝王奉為維護統治的守護神。而<<三國演義>>更將其推向新的境界:他“身長九尺,單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栆,三縷長須,手持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胯下赤兔馬”威風凜凜;他曾熟讀<<春秋>>,文武雙全;平日不畏權貴,傲視群雄;陣前穩如泰山,鎮定自若,但卻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溫酒斬華雄,賺城斬車冑,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生擒於禁”,正如道家所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盡顯將者風範。他曾被曹操所降,卻身在曹營心在漢,千里走單騎;他最終兵敗被擒,卻大義凜然,血染沙場,恪守武者那份義勇決死的信念。因此儒、道、佛三大教皆將其歸入門下,加冕封神。宋徽宗封其為“忠惠公”,“崇寧真君”,“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其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升為“武廟”,與文聖孔子並稱“文武二聖”。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战椌格促澬玛P聖大帝”,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的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令中國歷代名將黯然失色。 “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一個代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直至今日,關公仍然是普天之下所有華人心中的尊神,他的廟宇遍佈全球,名揚世界。凝聚在關羽身上的仁、義、忠、信、智、勇,蘊涵著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與理想,代表著中國儒家、佛家、道家所趨同的人格理念,象徵著偉大的民族精神。紅臉關公已然昇華為彪炳日月、浩然正氣的華夏魂。武者之聖,當之無愧。
樂聖李龜年
李龜年,生卒不詳。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當“詩聖”杜甫與“樂聖”李龜年在江南相逢的那一刻,將是怎樣一番情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遙想盛唐玄宗時代,李彭年善舞,李鶴年善歌,李龜年則善樂。兄弟三人皆因文藝天才被王公貴人賞識。其中以李龜年成就最高,他長於作曲,又會演奏鹹篥、羯鼓、琵琶等多種樂器。因而成為“音樂狂”唐玄宗最知心的梨園子弟,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而這一切皆因“安史之亂”而成為過眼雲煙。他流落到江南,最終鬱鬱而死。李龜年生平事蹟史載不詳,但他的確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樂曲在唐代風靡傳唱,被後人稱為“樂聖”。
曲聖關漢卿
關漢卿(生於約西元一二二九年至一二四一年,卒於約西元一三OO年),號已齋。元代大都(今北京)人。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 蒙古人統治下矛盾叢生的社會歷史造就了這位鬥志昂揚的戲曲大師。不滿於黑暗社會的摧殘壓迫,悲憫於水深火熱的勞苦大眾,關漢卿手執利筆,一生共著雜劇六十七部(今存十八部),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等一個個鮮活形象,為世人上演了一出出社會百態。訴說底層民眾的困苦無奈,揭露封建官場的腐敗黑暗,痛斥貴族權勢的兇橫殘暴,謳歌微賤民女的英勇抗爭。他借其經典力作《竇娥冤》對不平等的階級社會發出憤怒的詛咒:“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他的雜劇以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極強的思想內涵深刻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達到了與唐詩宋詞並立的高度。還被譯為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傳遍世界。後人讚譽關漢卿為“元曲四大家”之首,亦稱其一代“曲聖”。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生於約西元三二一年,卒於約西元三七九年),字逸少,號澹齋。東晉琅邪臨沂 (今屬山東) 人。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人在紹興蘭亭飲酒賦詩時,突然興致高漲,即興揮筆而作《蘭亭序》。
此帖本為草稿,可後來多次謄寫卻再也無法達到最初的韻味。但就是這篇草稿竟成為王羲之最具代表的經典之作。北宋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現在看到的皆為後人的摹本。王羲之出身于東晉王氏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他從小由其父親授筆法,並從學于著名女書法家衛爍。他北渡雲遊,博採眾長,從白鵝的姿態中領悟書法之真蒂,給人以“飄若遊雲,矯若驚龍”之感。其書法“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美譽與他的勤奮刻苦不無關係。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入木板裏竟有三分之深。甚至在擇婿之日他竟“東床令坦”潛心習字,多虧老丈人慧眼識才。其妻郗浚,其子王獻之皆以書法而聞名。王羲之的楷書《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而他在行書和草書方面則起到了革新的作用,對後世影響級大。他被世人尊為“書之聖”,以其行草書而被尊為“草之聖”。
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生於約西元六八五年,卒於約西元七五八年),又名道玄。唐代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盛唐時代的洛陽與長安是全國的文化中心。群芳彙集,各顯神通。年少孤貧的吳道子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後來卻改習繪畫,締造了中國人物繪畫史上的光輝一頁。他曾在長安興善寺當眾表演繪畫,長安市民蜂擁圍觀,只見他“立筆揮掃,勢若旋風,一揮而就”,畫中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眾人無不驚歎喧呼,稱之“吳帶當風”。開元年間他被玄宗召入宮廷,改名道玄。吳道子主要以宗教壁畫見長,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送子天王圖》《地獄變相》是其代表作品。據載他曾在長安、洛陽的寺廟中繪製壁畫多達三百餘幅,奇形怪狀,無有雷同。他在山水畫、鳥獸畫等領域也頗有造詣,開創了“疏體”畫法。詩聖杜甫稱他為“畫聖”。蘇軾雲:“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尊其為“百代畫聖”。
木聖張衡
張衡(生於西元七十八年,卒於西元一三九年), 字平子。東漢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
西元一三八年的一天,正在專心實驗的張衡突然被一顆銅丸落地的聲音所驚動,他看見地動儀西北方向的龍珠已墜入蛙口——隴西地震了!而權勢者卻以“妖言惑眾”之罪判其梟首示眾。在這危急時刻,一騎快馬飛奔來報,隴西大地天崩地裂,傷亡慘重。眾人皆驚愕不已,視張衡為奇人。其實他童年時就被人稱為聖童,自小刻苦好學,頗有文采。曾率兵大破匈奴,官至太守。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為官清正廉潔,深得民心。元初一年遷太史令,開始了對重大科學的研究時期。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而是反射日光;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邉又炻c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候風地動儀”,為我國的天文學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就還涉及地理學、機械技術、數學及文學藝術,被譽為“木聖”,“科聖”。
醫聖張仲景
張機(生於約西元一五O至一五四年,卒於約西元二一五至二一九年),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 人。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朝政腐敗。兵禍綿延,瘟疫流行。黎民百姓飽受災禍,生靈塗炭,橫屍遍野。而官府衙門卻爭權奪勢,欺壓人民。民間巫術盛行,坑害百姓,騙取錢財。這使得生於官僚家庭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立志學醫,以救蒼生。他十歲時,違背父命,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他勤奮好學,刻苦研習,終於成為技藝超群的名醫,並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臨床方法。他用所學的醫術破除迷信,醫治百姓。後來張仲景為了不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極不情願地參加了考試並且做了長沙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造福。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後,張仲景隱居嶺南,撰寫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全書共十六卷,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創造了很多劑型,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對後世中醫學發展起到了主宰作用。它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世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張仲景以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而被後人尊稱為“醫宗之聖”。
詩聖杜甫
杜甫(生於西元七一二年,卒於西元七七O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代河南鞏縣 (今河南省鞏縣) 人。
“李杜聞天下,聲名動四夷。”李白與杜甫成就了中國唐詩的最高峰。當李杜在洛陽相遇時,兩位狂傲不羈的大詩人只歎相見恨晚。他們痛飲狂歌,登臨高臺,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不久,杜甫也像李白一樣懷著治國平天下的滿腔熱情奔向長安,雖然此時的太白兄已從長安憤然離去。有人說,李白的一生像是在登山,他總是高昂著頭,唱著慷慨激昂的歌,而杜甫則是在下山,他總是低著頭,吟著憂鬱哀愁的詩。長安落第後的杜甫又接到了父親去世的噩耗。家道敗落,貧困潦倒,只能靠乞食免強度日,最後連他的小兒子也被活活餓死。十年的煎熬徹底消磨了他少年時的樂觀與自信,從此鬱鬱寡歡。好容易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一場曠世浩劫卻又向他悄悄襲來。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七五年,安祿山舉兵反唐,或許正是這場“安史之亂”成為他與李白性格上的分水嶺,註定了他悲慘的命撸苍炀土怂恍嗟脑娖呐衍娛种袃e倖逃脫的杜甫入朝做過左拾遺,卻因為耿直的性格一度遭貶,浪跡天涯。官軍屢遭慘敗,重鎮一再失守,政府連年徵兵,百姓流離失所,災荒不斷,餓殍遍地……這所有的一切將空前輝煌的盛唐氣象一掃而光,深深刺痛了詩人脆弱的的心。他用 “三吏”、“三別”高呼民間疾苦;用《兵車行》《麗人行》抨批時政、諷刺權貴;用《登高》《蜀相》感歎自己的慘澹人生。西元七六三年,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杜甫在蜀地當上了工部員外郎,他高唱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開心地哼著“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總算過上了一段安穩的日子。可好景不長,軍閥混戰又起,盛唐元氣大傷,衰落已成必然。當無數百姓的屍骨映入詩人眼簾之時,他難以抑制悲憤的心,向上蒼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控訴。又有誰知道,當他僅有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時,這位貧病交加的大詩人想到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那份仁義與博愛的精神非常人所能具備的。終於,在一個漆黑的夜晚,這位偉大的詩人再也經受不起貧窮與饑餓的折磨,病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杜甫走了,但他的詩歌卻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他的詩“沉鬱頓挫”, “亦詩亦史”。同時,其詩還兼備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律、七律多種詩體,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古樂府的束傅,並加以創造性地改良,促成了新樂府邉拥陌l展,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更為重要的是,他的詩再現了中國最強盛的時代走向衰亡的歷史,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生活和階級矛盾,被稱為“詩史”。他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湛詩藝和哀憐蒼生,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被奉為一代“詩聖”。
棋聖黃龍士
黃虯 (生於西元一六五一年或一六五四年,卒年不詳),又名霞,字月天,號黃龍士。清代江蘇泰縣薑堰填人。
話說康熙年間,曾有一位圍棋高手在棋壇馳騁五十餘年,從無敗績,久負盛名。他就是被當世之人尊為“棋聖”的黃龍士。其人自幼天資過人,棋藝高超。對弈時,“寄纖農於滔泊之中,寓神俊於形骸之外”“如天仙化人,絕無塵想” ,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其“用思尤密,深入奧竅。當危急存亡之際,群已束手智窮,能於潛移默咧g,益見巧心妙用,空靈變化,出死入生。” 黃龍土對局時考慮全面,判斷準確,力爭主動,隨機應變,出奇制勝。令各路高手甘拜下風,故名噪一時。只可惜這位大師過早離世,令人歎息。他所著的《弈括》《黃龍士全圖》《自擬譜十局》《四大盤弈譜》等棋藝經典總結了自己寶貴的實戰經驗,較為全面地論證了圍棋的戰略戰術,見解獨到精闢,發人深省,使棋風大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成就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茶聖陸羽
陸羽(生於西元七三三年,卒於西元八O四年),一名疾,字鴻漸,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茶山禦史。唐代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
在一個初冬的日暮,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一個三歲的棄兒,並將收為弟子,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但嚴格的佛門清規戒律,和繁重的苦役懲罰迫使他逃出寺院,返回世俗,並在一個戲班子學戲。大約十三歲時,河南府尹李齊物將陸羽留在郡府裏,親自教授他詩文。後來陸羽在與崔國輔的交往中逐漸嶄露其烹茶技藝。安史之亂爆發後,陸羽隨大批難民渡過長江,在途中對長江南岸部分地區的江河山川、風物特產,尤其是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為其高超的茶藝打下了基礎。他隱居山間,採茶覓泉,評茶品水,又廣交詩人,並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深有造詣。這一切使其能自然地把茶道與藝術溶為一體。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著有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其書格調幽深清麗,創造了一套完整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開創了中國的茶文化。他以其招诺娜似罚瑐艹龅奈膶W才華,特別是其淵博茶學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聞名一時,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十二聖人,無不是以過人的才學與高尚的人格永載史冊,流芳千古。當代學者還將孫武、張良、蘇軾、杜康、李時珍、司馬遷、東方朔七人封為兵聖、致}、詞聖、酒聖、藥聖、史聖、智聖。雖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聖人之列,但卻幾乎補全了中國文化的所有內容。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座以孔孟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歷史豐碑,是五千年民族精神的偉大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