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添加巧克力蛋糕,自制“极品小龙虾”、祖传的秘制卤味、香甜可口放心月饼……在微信朋友圈里,时常会跳出这样的自制美食小广告,“无添加”“干净卫生”“现订现做”……正是看中这些,不少市民都忍不住通过网络下单购买这类自制食品,因为贴上了“私人定制”的标签,这类自制食品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今年10月1日起,新《食品安全法》将实施,对于网络销售食品首次有了明文规定,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必须进行实名登记,并且要有相关许可证,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如不能提供经营者具体信息须担责。
还有十多天的时间,雅安网售食品商们准备好了吗?发生纠纷后又该怎么办?记者为此进行了一番了解。
调查
网络“私家美食” 大多无证经营
借助微信、电商平台兴起的“网络美食”店铺接踵而至,雅安本地也有不少。因为缺失相关部门监管,食品安全问题就成了问号。市民罗小雅表示,自己微信朋友圈里有卖糕点的、有卖冷锅的,每次看到那些美食图片和介绍都挺诱人,但毕竟他们都是在自家里制作完成,也不知道卫不卫生,到底有没有放添加剂也不知道。因为不放心,罗小雅没敢尝试。
罗小雅的担心是否多此一举?为此,记者以消费者上门提货的形式,走访了几家“私人厨房”。 应允记者采访的三家“店主”的“私人厨房”都是设在家中,厨房的卫生情况大都良好。但因都在网上出售,没开设实体店,商家大多都是没有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健康证等。
廖裴出售的是自制甜点,她家的厨房就顺带成了“工作间”,敞开式的厨房卫生环境总体还是比较干净整洁,工具、材料摆放得也比较整齐。“虽然无证经营,但我保持环境的干净卫生,我卖的甜点没有任何添加剂,家人也在吃,卖了这么久,大家都觉得好,纯手工、零添加剂的食品安全放心!”廖裴说。
和廖裴同样做糕点制作的李行谈及如何保证自家蛋糕的食品安全时表示,为保证新鲜,一般是接受顾客预订后才开始做。原材料都是上好的,就连做蛋糕用的牛奶都是大品牌的盒装牛奶。李行不知道什么部门负责监管微信食品店,她认为自制食品的质量主要依靠商家自律。
走访中,除了三家较“配合”的商家答应可以上门看看外,其他两家“私厨”直接拒绝了记者上门提货的要求。
市民
网络监管缺位 质量难以保障
不少市民对微信朋友圈的美食提出质疑,“毕竟没有生产许可证等证件,谁来监管这些美食,食品安全如果出了问题如何索赔?”“在微信朋友圈里销售家庭自制美食,买卖双方主要基于对双方的信任,进行私下交易,并不通过第三方平台的监管,换句话说,性质上更像请朋友来家中吃饭,朋友出菜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