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之后,漫步在邯郸古城墙上。
穿过正在打太极的人群,深切体会到这座古城所散发的勃勃生机。
站在城墙边,眺望近处的护城河与远处的芦苇荡,不禁感叹:生活在中国北方惟一的旱地水城,广府人真幸运。
作为北方居民,不必远游,即能领略南方水乡情怀的雅致,亦不失为一件幸事。
史载,广府城墙始建于隋代。
隋末唐初,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创建大夏国,建都广府。这使广府具备了城池的规模,之后,它就一直是历代郡、府、州、县的所在地。
我想,建都一事,一定对广府古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吧。毕竟一座曾作为都城的城市,很难被历史遗忘。
在瓮城的太极表演
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重修广府古城。这次重修使广府古城墙有了质的提升,它改变了城墙的材质,将土墙变作砖墙;在规模上也有所扩大,高至12米,宽至8米;整个过程历时13年,古城墙也因此更坚固、美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现存的广府古城墙,高10米,厚8米,除城楼、角楼等建筑已毁,墙体及护城河等基本保存完好。
城墙全长4.5公里,广府人称它是“九里十三步”,想必许多人都亲身验证过吧。
夕阳西下时的古城墙,如此美丽动人
既是来寻访广府城,我想还是得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它;唯有如此,才更亲近广府,在寻访中的体会也更为真切。
斑驳的墙壁,历经百年风霜雨雪,古朴沧桑,颇有质感。这里的古砖比广府城的任何一位百姓的年纪都要大。手触碰着墙砖,在墙垛间高低起伏,仿佛能触摸到那遥远的古代。想起王若虚的那首“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物是人非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人生代代无穷已,而如今城墙犹在。也不知是哪一位古人曾和我一般,在这个清晨抚摸着这段砖墙?
历经岁月风蚀,斑驳的城墙依然矗立着
人们总是对古物怀着浓厚的兴趣,诸如宋版书、汝窑瓷等,皆是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小玩意儿。而古城墙却是一个大型古玩,你无法将它放在手中把玩,它只许我们行走在它庞大的身躯上,领略它的恢弘之气。
我在城墙上,漫步漫想,每迈出一步,我便与广府亲近一分。
不远处的护城河内,有一人一舟,不时还能听到舟中人吆喝几句,颇具江南水乡的情趣。如此想着,忽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这里既是旱地水乡,那一定少不了洪水的光顾了。洪水是水乡难以避免的考验。对城墙来说,它就像是如期而至的考试,检验它坚实与否。
我与身边一位刚演完太极的老伯交谈起来,他告诉我,在广府生活的数十年间,已经经历过很多次洪水,不过1963年的那次最为难忘。当时是8月份,冀南发生了特大洪水,历史罕见。
10月,毛主席专列到达邯郸,当他得知广府古城内的居民在这次洪涝灾害中,依靠城墙阻挡住了洪水,人民生命财产安然无恙,古城墙也没有损坏,他颇感欣慰,当即说道:“要保护好城墙,保护城墙可以对付洪水。”
之后,毛主席表示想去广府古城看看,只可惜当时瘟疫肆虐,再加上洪灾带来的交通不便,就被劝阻了,因此毛主席到广府登临怀古的愿望未能实现。
在护城河对岸眺望古城
此外,广府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建城之初,工匠们在四个城门下各藏一头具有神力的卧牛,每当洪水到来,四头牛同时起身发力,将城墙驮起,水高一寸,墙高一尺,无论多凶猛的洪水亦无法漫过墙头。
不过,这四头牛最后仅剩其一,位于北城墙根下,其余悉数被盗。
广府人对传说中的神牛颇有感情,便在北城墙根下塑了一头牛,至此,卧于城底的神牛终于可见天日,现在经常可以见到孩子们在“神牛”身边嬉戏、玩耍。
近些年,广府人也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古城墙的保护、修缮工作。
洪水到来时,古城墙曾保护了城内百姓,到了风和日丽的时候,百姓们便开始反哺这座城墙,毕竟它为广府人带来了难以数计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