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岗、帕坦、帕斯帕提纳神庙(烧尸庙)都在加德满都周围,几公里到10几公里远,很值得去的几个地方,印度教文化的体现。巴德岗杜巴广场是三个杜巴广场中文化气息最强的一个。
三个杜巴广场,逝去的王朝···
尼泊尔是亚洲的古国之一,公元前6世纪,尼泊尔人就已经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12世纪前,印度加纳克国王的兄弟库夏的瓦吉来到尼泊尔并成为尼泊尔国王,后建立了戈帕尔、阿希尔、吉拉迪、李查维等王朝。
“马拉”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马拉人首先在尼泊尔西部建立了马拉王国,后来逐步向加德满都谷地挺进。1328年,阿迪特亚·马拉占领了加德满都谷地,确立了马拉王国在谷地的统治,在尼泊尔历史上称为“马拉王朝”。在尼泊尔历史上,马拉王朝在地域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朝代,但其对尼泊尔文化的影响是其他各朝无法比拟的,我们今天见到的大部分神庙都是马拉王朝时代建造的。另外,尼泊尔现在使用的文字是那一时期统一的,印度教也是由那一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贾亚斯堤提·马拉(1382-1395在位)带来并推行的。
1482年亚克西·马拉国王去世后,他的3个儿子各据一方,形成了康提普尔(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三个王国,史称马拉王朝的“三国”时期。由于三国不断争斗、互相残杀,马拉王朝国力逐渐衰弱,使得谷地西部的廓尔喀人得到了入侵加德满都谷地的机会。1768-1769年,廓尔喀公国第十代王公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率兵先后攻克了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由此马拉王朝覆灭,加德满都谷地三城割据的状态结束,沙阿王朝建立。之后廓尔喀曾于1788年和1791年两次入侵清国西藏,都被清军击退,史称“平定廓尔喀”。战后廓尔喀成为清国的属国,向清皇帝称臣进贡。
沙阿王朝(1768-2008)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尼泊尔的统一,奠定了现在尼泊尔的版图,形成了尼泊尔民族国家。沙阿王朝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1814年英印总督黑斯廷斯为夺取尼泊尔的平原地区发动了英尼战争,尼泊尔战败,1815年被迫签订了《撒高利条约》,割让了南部大片土地给东印度公司,英国还要求尼泊尔在内政和外贸方面接受英国监督。1846年,亲英的廓尔喀军人忠格·巴哈杜尔·拉纳发动政变,夺取军政实权,自封为首相,国王成为虚设。从此拉纳家族世袭首相,开始了100多年的军事独裁统治,同时尼泊尔成为英国保护国。1923年英国承认尼泊尔独立,并与尼泊尔签订了《永久和平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力量不断兴起,1950年,在各方压力下,拉纳家族被迫交出政权。之后尼泊尔颁布了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称为第一次君主立宪时期。1960年马亨德拉国王用政变形式取缔了所有政党,开始实行“潘查雅特”体制。比兰德拉国王时期,恢复了君主立宪制,称为第二次君主立宪时期。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国会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历经240年之久的沙阿王朝宣告结束。
巴德岗
巴德岗又称巴克坦普尔,意为“信仰之城”,是加德满都谷地三大城市之一,位于加德满都以东14公里,曾是统一的马拉王国的都城。与加德满都不同,巴德岗的杜巴广场整齐干净,游人和居民都不算多,没有卖菜的集市和随处可见的垃圾;神庙排列有序,环境古朴宁静,真是跨越千年的“文化”!难怪一些攻略建议要在这里住一晚,多体会一下文化气息,但我们是没有这个时间了,只能尽量多看一看吧。
巴德岗实际有三个神庙很多的广场,即Durbar(杜巴)广场、Taumdhi广场和Dattatreya广场,还有制陶广场。票价750卢比,包括所有景点,持中国护照100卢比,尼泊尔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很友好的!
巴德岗杜巴广场
刚进入广场,就看到了“游客中心”。进去看看是否有更多的介绍资料,里边很小,没有可看的介绍。
再走几步,就是一所高中。如果不看牌子上面的字,真会以为是一座神庙。
最著名的“金门”,五十五窗宫的大门,1754年由Ranajit Malla国王建造。
五十五窗宫的外侧。
五十五窗宫正殿门前的庭院。
正殿只允许印度教徒进入,要脱鞋,要存包,还规定了一些不得带入的限制性物品。我们是不能进了,只好在门口看一眼吧。
门上的木雕,很多神庙门上的木雕与这样的类似。7头蛇看得很清楚,据说蛇是保护神,保护宫殿、居住地等不被邪恶的东西入侵,就是我们说的镇宅吧。
另一个院子中的水池。几个广场上和宫殿中都有水池,形状类似,有几层台阶,人可以走到下边。有出水的龙头,可以用水桶等容器打水,水池还可以储水。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旧皇宫北面庭院中的水池也建得很好,但不许照相。
水池中的金龙头(The Golden Spout)。龙头造型华丽,雕工精细,在巴德岗杜巴广场的介绍中仅列在金门之后。各广场和宫殿的水池中都有类似的出水龙头,这个是最漂亮的一个。龙的造型在印度教中也不少见呀,不过形式不太一样。可能是旱季的关系吧,龙头当时并没有出水,但水池里是有水的。
水池中供奉的蛇,蛇头在莲花座上。
金龙头上方水池边的蛇,蛇身沿水池边蜿蜒,有的部分已经损坏,形式有些像柬埔寨印度教寺庙中路边蛇形的栏杆。
水池边供奉的林迦和优尼。
Siddhi Laxmi Temple 也称为 Lohan Dega,完全用石头建造。门前的守护者包括人-狮、骆驼、犀牛和马。
还有不少漂亮的神庙,巴德岗杜巴广场不愧是“活的遗产”。
杜巴广场边上的建筑里有饭店和旅店,很多都是由神庙改建,干净整齐,没有破坏广场的氛围。
“湿婆客栈”,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若在这里住一晚能借到一点神气吧。楼下的小饭店和咖啡店都感觉不错呀,真的想在这里坐一会。
广场的一角好像在拍电影、电视之类,相信拍出来会很漂亮。
一个老人拿着去朝拜的东西,一个小盘子里装着花瓣、米、红色的颜料还有其它的什么。这里去神庙朝拜好像是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藏区很多人都在转经有些相似。
Taumadhi 广场
这个广场在杜巴广场的东南面,制陶广场的东边,从杜巴广场10分钟就可以走到。
Taumadhi广场的标志性建筑,这个神庙印在巴德岗旅游介绍的封面上。庙身5层,基础5层,比广场中的其他建筑高出很多,上去可以一览广场全景。
广场全景,比杜巴广场小很多。
五层神庙右边一侧。
右边一侧的神庙已改建成立咖啡店,外观保持了原状,里边坐满了休息的游人。
五层神庙左边的神庙,这个神庙有人在朝拜,看来比较接近民众。
朝拜的人们把花瓣和米贡献给神,把红色的颜料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涂在神像的头上、身上,然后再点在自己脑门中间,表示神与人同在。
Taumadhi广场里有不少当地百姓,这里有很多人在等待打水。尼泊尔很缺水,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大家等待打水的场景,不知雨季到来时是否会好一些。
等待打水的人们
广场边楼顶上的小饭店,巴德岗的小饭店大多看起来赏心悦目。那天我们在五层神庙边的小饭店吃了早饭,那个饭店干净整齐,两层楼,还不算小。窗外就是广场,坐在二层的窗前,看着广场上中世纪的建筑和现代的人群,感觉着时光的流逝···。标准美式早餐,挺丰盛,只是咖啡和酸奶麦片都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好像是柴油味,桌子上的水肯定是不敢喝。我们此次尼泊尔之行带着电烧水壶,一路除了自己烧水喝就是买可乐,就怕吃坏肚子。
广场边的小客栈,还装饰了鲜花,感觉不错呀。
巴德岗的街道,比加德满都泰米尔区和帕坦都整齐不少。
路边的小庙比比皆是。
Dattatreya广场
Dattatreya广场在杜巴广场的东边,大概要走20分钟的样子,这个广场比Taumadhi广场更小一些。
Dattatreya广场为Brahma、Bishnu、Maheshora三个神所设。这是广场上最主要的神庙,前面柱子上是毗湿奴的坐骑大鹏鸟。这里的木雕特别著名,包括孔雀窗、莲花窗等。
旁边的神庙,多数已成为礼品店。
广场另一边的建筑,那上面的人像是礼品店招揽生意的吗?
神庙前的大井。很多人在打水,过去看了一下,井修得很好,砖垒的井壁,石头的井底,井有4--5米深。那井里哪有水呀,只是井底有浅浅的一层水,可能有10公分吧。人们把扁的塑料桶侧面挖出洞,扔下去打水,打上一点水倒在大桶里,慢慢打满一个大桶。这样的水能吃吗?显然这就是当地百姓的生活用水,可能有的地方连这样的条件都没有吧!
打满了一桶水抱回家去,每天打水一定是百姓的一项重要工作。想起在尼泊尔各个城市看到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类似的水桶,在这里浪费水真是罪过呀!
帕坦杜巴广场
帕坦是加德满都谷地的三大城市之一,距加都只有5公里。帕坦杜巴广场看起来比加都的小,建筑密度更高,历史也更悠久。票价500卢比,有的资料介绍中国人有优惠,其实没有,我们特别说明了是中国人,无效。3月30日(周6)到帕坦,杜巴广场正在举行“Lalitpur Festival 2013”,就像我们的商品展销会,很多当地人老老小小地一起到展销会来玩。 神的居所本来就挤,加上如此多的人,有的地方都走不过去。
通往杜巴广场的街道上拉起了Festival的横幅,并且不允许汽车进入。
这个字看得明白,才知道这个Festival的名称。一个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为女士办的活动,我想因为展销会买东西的多数是女士吧。
杜巴广场入口处
广场里找不到人少的地方
著名的“黑天神庙”。
![尼泊尔日历 神与人同在--尼泊尔10日(之二):巴德岗、帕坦、帕斯帕提纳](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311/4109060409411440220179.jpg)
皇宫外的雕像,很漂亮。
这个公牛南迪也是很有名的
广场上打水的人们,这里有三个龙头,都出水,水流得很细,很慢。
皇宫中的一个庭院
皇宫中的花园,这花园是几个杜巴广场中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个。
闹中取静,自得其乐。
展销会就设在皇宫的后院和再往里边的区域,昔日的皇宫充斥着当今展销会的摊位。
大家一起在做吃的,应该是一种大众食品吧,看到她们用面把一些馅包起来。
想从展销会这边穿出去,走到出去的路上,结果误入了迷宫。展销会的举办方用绳子拦出行走的路线,好让人们走过所有的摊位,想从近路出去都不可能。在里边头都大了好几圈,最后我们几乎是逃离了这个展销会,逃离了这个杜巴广场。
帕斯帕提纳神庙
帕斯帕提纳(烧尸庙)位于加德满都以东5公里,巴格马蒂(Bagmati)河畔,是尼泊尔印度教最重要的神庙之一,供奉象征毁灭与再生的湿婆神,神庙建于公元五世纪。神庙外的河边,实际是一个印度教徒的露天火葬场,焚烧后的骨灰将推入巴格马蒂河。印度教相信人生轮回,认为人生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一个灵魂有8400万次生命。火是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骨灰撒入巴格马蒂河中,巴格马蒂河是恒河的上游,河水将带着逝者的灵魂将流入圣河恒河,去往天堂,是生命的结束也是起源,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帕斯帕提纳是本次行程中一定要去的,到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早晨,第一站就去了帕斯帕提纳,门票500卢比。路上我问司机,火葬是否主要在早晨,司机说什么时间都有,只要是有需要。有人介绍说,中国到此地旅行的人,只有1/3会看完所有部分,有些人根本不下车,有的远远看看就回去了。我们在这里的两个多小时见到的国人确实不多,但还是见到了几拨。是啊,不论什么民族,什么信仰,生与死毕竟对人都是很强的震撼,尤其是亲人离去的时候。
走过了入口的那一条路和路上的一个寺庙,一下就到了巴格马蒂河边,此时是旱季,大部分河床没有水,曾看到有的游记的照片上河水是满的。游人从河的这边过来,帕斯帕提纳神庙和焚尸台都在河的对岸。开始以为只能隔岸看,后来发现中间有一座桥,游人可以随意走过去,而且后面还有大片区域可以参观。焚尸台在桥的上游和下游都有,可以看到,下游至少有10个台子,上游还有。
下游的焚尸台
下游靠近桥的部分,台子已经准备好。后面的房子是亲友的休息室。
准备好的木头和稻草,那稻草是用来盖的。
帕斯帕提纳神庙
神庙主殿的门口,这个大门就只有印度教徒能进了。这个门要从神庙的后面过去才能看到。
从桥上看巴格马蒂河的上游方向,据说有些苦行僧在那边修行。
桥的旁边,上游方向,已经有一个台子上点起了火,浓烟滚滚。还有两家正在为亲人做最后的洗礼和送别,逝者被放在倾斜的台子上,梳洗整理,用黄绸包裹,还撒上一些花瓣。由于水少,河床被隔出来窄窄的一条,好让这部分的水深一些。
逝者的儿子要剃光头,裹白布,看来这个就是了,在进行什么仪式,还向河里放了一个像河灯样的东西。
整理完毕,逝者被放到了桥下游的台子上,过程中能看亲朋的悲伤之情,也有人在哭,但是没有嚎啕大哭,没有呼天抢地。和以前看到的介绍相似,当地人送走亲人是比较泰然的,人生的轮回吗。
家属走后工作人员在进行后续的工作,据说要持续3-4个小时。
河边上看似在闲坐的人,很认真地在看什么?
是在讲经吗?
这个装束和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上见到的有些像。
这边的苦行僧多,一路上见到了好几个。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