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孙长江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的理解以及正确的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很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的修饰与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助动词、副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助动词或副词的修饰与限制,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作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了“非”这个否定副词的,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草药》)句中划线处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了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出现了“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活用作了动词,应该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了“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必须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察今》)句中划线处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翻译后的意思就应该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地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又出现了一个名词,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名词有可能活用作动词了。还应该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若将后一个名词看成是名词动用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这样来处理,我们势必要把前一个名词看成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可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也是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在的,那规律是,一个名词的后面跟着一个动词,它俩构不成主谓关系时,才有可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句中划线处“蕙纕”就属于这种情况。是“蕙”活用作了动词(翻译成“用香蕙做”),而不是“纕”(因为,它是属于被支配的对象。整体翻译为:用香蕙做佩带)。再如“瓮牖绳枢”(《过秦论》)句中加点的“瓮”与“绳”,也属于这种情况,是它俩活用做了动词,而不是“牖”和“枢”活用做了动词。
下面举一些因为带了宾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中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活用作了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中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活用作了动词的,也得译为“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的“目项王”中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有了支配对象“项王”,因此,应该翻译成“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中划线处的前一个“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就因为它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处的“刃”,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作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加点的“军”,就属于这种情况。“军”的本意是“军队”;而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完整的句子应是“军于霸上”,这样“军”在句中就带有介宾短语构成的补语“军霸上”,所以得翻译成“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句中划线处中的“吏”,原本也是个名词,意思是“官吏”,可是在句中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活用作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照动词来翻译:在地方上做官的人。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君窃符救赵》)句中划线处“留军壁邺”是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留军”是动宾关系,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则是动补关系,“壁”与“邺”之间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壁”的原义为“营垒”,属名词性,由于带了补语,活用做动词,翻译成“驻军”。
④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记》)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都是动词,意思就是“墙”,在句中也因为带了补语“(于)周庭”,于是,在翻译的时候,就得按照动词来译,全句译为:在院子周围砌上了一道墙。
⑤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加点的“牧”,原本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于)梁洲”,于是翻译的时候,就不能再译成“州牧”,只能译为“作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不仅名词是这样,形容词也不例外。例如屈原的《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句中加点的“善”与“厚”,原本都是形容词,都因为与“所”组合,而活用作动词了。前者应该译为“追求向往”,后者应该译为“推重称赞”。
下面再举几个名词与“所”组合,活用作动词的例子。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中的“罾”,它的原义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就得翻译成“捕捞”,因为它活用作了动词。
②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中的“货”,原本是名词,意思是“财物”,也是由于与“所”组合,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买来”。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地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加点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个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得译为“有了疑惑”。
②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句中加点的“过”,也属于这种情况,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③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中的“西”,翻译时也必须译为“向西挺进”,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了“而”的连接。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中的“墓”,原本是名词,“坟墓”的意思,由于在它的后面出现了连词“而”,所以活用作了动词,得翻译成“修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地位上,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如:
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的“花”有必须翻译成“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问秦囚。(《左传·殽之战》)句中划线处中的“朝”,原本是名词,“朝廷”意思,现在得翻译成“上朝”,就是因为它在句子里充当的是谓语,所以活用作动词了。
④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划线处中的“缟素”,原义是“白色的丧服”,因为在句中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作动词,必须翻译成“天下人都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①粪溉者先芽。(《采草药》)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
以上四句话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农者”、“花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做动词的例子,活用后应分别译为“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学习古汉语,积累必要的实词和虚词,除了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外,再也没有壁掌握规律更为这样的事情了。老话讲得好“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