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育人”
● 心存侥幸,是人类普遍的一种作为
●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 教育应该面向“全人”教育
● 能近取譬,做任何事时,只要跟别人相关,要先想想对方能不能承受
事
件
4月22日,绥宁县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称,龙某在期中考试第一场考试期间被发现舞弊,后被教师批评教育,但龙某随后再次被同学举报舞弊行为。龙某留下遗书后从五楼跳下,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社会不是要提倡公平的吗?
举报者不是在申张正义吗?
作弊者不是应该人皆耻之吗?
可是年轻的生命又多么宝贵,有多少美好等着她去体验,值得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吗?
一个生命已经逝去,一个生命还在承受指责,我们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差错,才将这些孩子的命运引向深渊?
每个人都曾期望不劳而获
作弊有错吗?当然有错。可为什么从古至今,教育从来没有彻底杜绝作弊行为呢?
因为,心存侥幸,是人类普遍的一种作为。
在柏拉图《对话录》中,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国王最早是个牧羊人,在郊外牧羊。有一天发生大地震,地面裂开,露出了一口豪华的棺材。他把棺材撬开,发现一具骷髅,手上有一枚戒指。他认为戒指很值钱,就拿下来戴在自己手上。有一天他无聊转动戒指,发现当戒面朝向自己时,别人无法看到他。他发现自己可以隐形后,就把原来的国王杀了,自己当了国王。
魔幻电影《指环王》的灵感来自柏拉图《对话录》
这个故事之后,哲学家抛出一个疑问:如果你可以做一件事不会被发现,也不会被惩罚,你要不要做?
我会做的。如果真的不会被发现的话。
几年前在美国有个机构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如果可以隐形你要做什么事?结果显示80%的美国民众说要抢银行。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性本来就有弱点,很脆弱,经不起考验。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年轻的学生呢。
傅老师说,每个人都有心存侥幸的潜在欲望,希望不劳而获。
对一个在校的中学生来说,分数恐怕代表的是她生命的全部了。成绩好就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品德再好但成绩不好,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关注。
从心理学上讲,作弊对一个人的自我伤害最大。因为作弊取得好分数,别人称赞你功课好、分数好,但你自己知道这个分数不是真实数据,你内在就会对自己有一些质疑,不太能看得起自己。年轻人一旦心理上出现这样的障碍,就会对人格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这是一件让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痛心和深刻反思的事情。”聊起这件事时,傅老师心情很是沉重。
“学校是一个教育的场所,不只是一个考试的地方。”做老师的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人的生命需要很多支撑的力量,不只有成绩这一件事。正如我们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多向的、多元的,而不能把成绩当成人生的全部意义。
可是面对作弊行为,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傅老师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在公开场合表扬学生的优点,私底下规劝学生的错误。除非现场发现情节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恶劣,否则我只会私下教育和告诫,而不是当众批评,学生也会接受和反省。”
傅老师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并不需要多大的创新,因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有远见地,非常进步地主张“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分为三点:
第一,人才的教育
第二,人格的教育
第三,人文的教育
人才,人格,人文三个合起来,就是全人。
这样一来的话,人的生命就很完整了。
证严法师:孩子,乖就好;不乖,有就好。
有人问,现在的孩子心理压力是不是太大了?
傅老师说,不全是小孩子的问题,因为教育本身就和目标期待有关。
父母对小孩子有太多、太高的要求,小孩子无法达到,就想尽办法,有些会朝好的方向努力,有些会选择“捷径”。
很多小孩子选择作弊,跟父母的严格要求脱不开关系。
所以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父母、老师们出了问题。
台湾有一个佛教法师叫证严法师,有一位妈妈请教教育问题,她说:“师父,我的小孩功课不好怎么办?”师父回答:“乖就好。”紧接着另一位妈妈问:“师父,我的孩子不乖怎么办?”师父回答:“有就好。”
孩子功课不好,他很乖;孩子不乖怎么办,至少他还活着,过得开心就好。
做父母的期许可以有,但不要过度。
傅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说:
“我女儿六岁上小学,我只和她约法一章:念书考试不要作弊。我女儿很聪明,反问我:‘我考不好你会不会骂我?’,我说‘绝不会’。大学毕业那天我问她,‘学生期间你考试有没有作弊过?’,她说‘没有’。我说:‘爸爸对得起你了。’这就是我在读书上对她的唯一要求。”
“她后来到美国念书时完全靠自己,表现比她在台湾念书时候都好。在这个过程中,她养成一种靠自己的心态,不心存侥幸,对人格的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是很有帮助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懂体谅别人了?
《论语》里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检举作弊的同学,他可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在做正确的事。但他忽略了一点:别人在这方面有弱点,你在别的方面就没有弱点了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弊的孩子或者有不得已的苦衷,或者良心已经饱受煎熬,这些其实稍做考虑,就不会不去体谅他人。
回到事件本身,对于检举的学生,第一件事是设法让他稳定下来,告诉他“你去检举作弊,造成同学跳楼自杀,这个责任不在你。”因为“检举”只是一个助因,不是主因。
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要告诉这个孩子,正视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并且学会今后做任何事,都要换一个思维模式。跟别人往来的时候,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只要跟别人相关,要先想想对方能不能承受。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处在他的位置,同样的境遇,你自己能不能承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教育面前,与其去思考对错误要不要纵容,不如去反思有没有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和善意。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