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照片听故事 讲解跨越百年的经典名作CBSi中国·蜂鸟网 作者:王江 责编:王江 [原创] 2013年01月25日 05:37评论(1) 近日,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以展示和收藏世界经典摄影大师原作为己任的摄影画廊泰吉轩画廊迎来了它三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泰吉轩画廊推出了三周年特别展览《表达》。像往常一样,泰吉轩画廊本次周年特展仍是以摄影史为线索为大家展现了包括安德烈·科特兹、罗伯特·杜瓦诺、芭芭拉·摩根、布雷特·韦斯顿、奥古斯特·桑德等人在内的大师经典原作。泰吉轩画廊的总监卢骁在现场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每一张作品背后的故事,蜂鸟网特别将本次讲解进行独家发布,没有机会到现场的人也可以通过这次讲解了解到一些展览的细节。相信对大家来说这会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和了解摄影大师和经典名作的机会。(贴心提示:本文所有照片都可以点击放大)
感谢泰吉轩画廊为本文提供图片
卢骁在展览现场为大家讲解作品
相关阅读:“表达” 泰吉轩画廊三周年特展即将开幕
卢骁:泰吉轩画廊每次周年展都会做一个以摄影史为主线的综合展,这次展览的跨度囊括了从最早的1874年一直到1988年的照片时间跨度有一百多年。
这次展览主题为“表达”,从照片来看,大家随便拿手机拍的照片和艺术家真正在摄影史上留下来的名作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些照片里有要传达给观众思想或情绪在里边。照片有了内容,有了想说的话的时候,它就被赋予了艺术性在里边。我们觉得可能有三个方面是经典摄影作品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向,所以这次我们展览分了三个大主题:温情、记录和瞬间。
温情,可以理解为情感的一种表达。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就是以温情为主题,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触动你情感的,这个情感不一定都是温暖的,但是一定会让你情感产生触动的;记录,大家不难理解,摄影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展览的最后部分是表达凝固的瞬间。
奥马莉和她的儿子查尔斯,1904年 葛楚德·卡塞比尔 铂钯工艺
接下来可以从第一张开始欣赏:这张是1904年卡塞比尔的铂金原作。卡塞比尔是在摄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德国裔的女摄影家。在1904年的时候,摄影处于“画意派摄影”的巅峰时期。摄影术最早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大家不知道照片和艺术做什么用,所以一开始都是拍肖像,尽量去模仿绘画,摄影一开始很多摄影师想用它取代给人画像。卡塞比尔当时恰好处于在“画意派摄影”的巅峰时期,那个时候摄影家都是向绘画学习,在展览后边还能看到这样的作品。这幅作品采用了很典型的三角形构图,很典型的学院派绘画的风格,再加上朦朦胧胧的调子运用的非常贴合,你感觉这张照片就像是一幅铅笔素描画。不像今天照片都会有画廊代理、有人收藏,1904年那个时候很少,所以那个时候能留下来的这种名家的照片非常可贵。这张照片之所以归类到“温情”的主题,你看照片中母子,小男孩看着镜头的那种眼神非常传神。
蜂鸟网:照片中偏黄的颜色是原来的工艺造成的吗?
卢骁:这种偏黄是几个综合的因素:第一,它是铂金照片,本次展览里边涉及到很多照片的工艺,早期照片不是我们今天把它们送到照相馆冲出来这么简单的一种工艺。早期照片有很多工艺,比如这种铂钯工艺。照片上所有看到的反应都是金属铂和钯在纸上凝下来,凝固成晶体的时候就不透光了,就出现黑了,所以你看到的黑都是铂和钯形成的。这个工艺随着“二战”的爆发,导致铂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原料,所以那时它的价格非常昂贵,后来这个工艺没有人用得起了。铂钯照片本来的反差相较银盐照片会低,所以会觉得有一点灰灰的。
第二,这样的相纸从1904年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纸会稍微有一些变黄,这个也属于正常的现象。
剧院前接吻的情侣,1950年 罗伯特·杜瓦诺 银盐工艺
卢骁: 第二张照片一定要放到这个温情主题里边,罗伯特·杜瓦诺著名的街头情侣系列中的一张。法国人把杜瓦诺的照片认为是巴黎和法国的名片,因为杜瓦诺一生拍的照片都是有法国人的幽默和浪漫在里边。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他拍的一对情侣在市政厅前接吻的照片,那张是摄影史上的超级名作。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张,这也是他拍的《接吻情侣》系列中的一张《剧院前接吻的情侣》,这一张可以看到周围的人都是虚影,拍过照的人都知道如果快门比较慢人又是运动的时候就会虚,他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周围这些匆匆忙忙走的人的虚影和情侣这种很清晰的凝固在这儿的感觉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仿佛你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首先心一下静下来了,好像这一刻全世界就是这两个人。
婴儿和泰迪熊,约1960年 菲利普·哈里斯曼 银盐工艺
婴儿,约1960年 菲利普·哈里斯曼 银盐工艺
卢骁:这两张照片是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肖像摄影家菲利普·哈林斯曼的作品,如果大家看一点跟艺术有关的东西,可能都会知道在二十世纪有位非常重要的大艺术家,就是达利。哈林斯曼和达利之间是有一种特别默契的合作,很多达利的照片都是哈林斯曼来拍的,达利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确实他的照片很多都是千奇百怪的想法和我们正常的想法是不太一样的。这两张不是他的代表性的系列作品里的,这两张是他在五六十年代给一个幼儿园拍的照片。但是为何把这两张照片拿过来展览呢?第一因为很稀少,因为和它和你常见的画册里的照片不一样;第二从照片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在里边,比如这张很典型。一般一个艺术家拍完照片可能会拍很多张,但当他筛选的时候他选出来了这一张,这一张的小孩明显拍的不是我们认为的应该是憨憨的小孩的感觉,这张小孩好像脑子想的东西有点儿多,但是这个也反映了一个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他作为超现实主义他抓的很多人都是表现出很诡怪的一面。
色彩,约1980年 安德烈·科特兹 宝利来
卢骁:这边这四张是宝丽来,宝丽来照片是一次成像的,拍过的人都知道这种照片一张只有一张,复制不了,因为没有底片,这四张宝丽来珍贵之处在于它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大摄影家拍的四张宝丽来。而且这个摄影家的宝丽来系列作品特别有故事,他叫安德烈·科特兹,他是匈牙利人,出生在布达佩斯,1925年的时候到了法国巴黎,1936年到了美国。他所有的宝丽来创作在1978年之后,因为他1977年的时候他老婆伊丽莎白去世,他整个人生感觉失去了方向,瞬间崩塌的感觉。你想他1895年出生,1977年他老婆去世,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那个时候对于一个老人来讲打击是非常大的,他一段时间不知道应该干什么,到78年的时候刚好宝丽来好像开始兴盛起来,他的一个朋友就送了他一台宝丽来相机,他开始去拿着宝丽来相机拍照,后来当我们看到他的宝丽来系列作品充满着这种忧伤和思念的情绪在里边。
变形风景,约1980年 安德烈·科特兹 宝利来
本次展出的科特兹的宝丽来作品最值得说的有两张作品,这张拍的是一个变形的风景,在他后来出版的宝丽来画册有收录,也能超到这张确切拍照时间是1980年1月8号。如果看科特兹在摄影史上的地位,对他的艺术地位评价最高的是他拍的一系列的变形照片,他用的是哈哈镜的原理,拍的扭曲镜子中的反向,把人体和景物都做了一个拉伸和变形,这个认为是很挑战当时人们的视觉审美的观点。这个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又重复了年轻时候做的方式,把风景整个做了一个变形。
自拍,约1980年 安德烈·科特兹 宝利来
埃菲尔铁塔,约1980年 安德烈·科特兹 宝利来
第二个很有故事的就是这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可以看到他拍的是一个埃菲尔铁塔,在他出版的《宝丽来摄影画册》里边有一张画面跟这个一样,但是没有写这么多字,只写了底下的一行字,他写的是“NDRE”,什么意思?科特兹,他叫安德烈·科特兹,安德烈的英文就是ANDRE,这张可以看到埃菲尔铁塔像一个A,底下又放了一个A,所以后边写的是NDRE,他用埃菲尔铁塔代替了名字里的A。画册里边记录这张照片拍摄时间是1980年的10月6号,我当时觉得这会是有故事的一天,所以我就去查了一下,他是在1925年的10月6号的时候第一次到的巴黎,这张照片是他在纽约拍的,画面中这个埃菲尔铁塔明显是一个玩具,在他第一次踏上巴黎之后55年后的那一天在纽约拍了这样一张照片。
当你看到他整个人生的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巴黎对他整个人生是他人生最幸福快乐也是最重要的这么一段时光。刚才说他出生在布达佩斯,出生之后他对摄影感兴趣就跑到了巴黎,1925年正好是整个欧洲艺术最巅峰的时期,那个时候出现很多大的艺术家,比如杜尚、曼雷,包括毕加索等等,引领整个后来艺术潮流的大艺术家几乎都云集在巴黎,所以巴黎对他的艺术成就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二就是他在巴黎认识了他老婆,他1933年跟他老婆在巴黎结的婚。
他的人生后来在1936年到达美国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到了一个非常低谷时期,因为他在巴黎已经有一定成就了,1936年到了美国之后没有人认识他,紧跟着“二战”就爆发了,他想回巴黎回不去,没有钱。在美国没有人认可他,美术馆不给他做展,当时美国MOMA摄影部的主任是爱德华·斯泰肯,斯泰肯不喜欢他的照片。所以美国当时在1955年的时候斯泰肯策划了一个摄影史上最伟大的展览叫“人类一家”,这个展览几乎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的著名大摄影家,但是这个展览里没有科特兹的照片。
很多用徕卡的人会知道,徕卡最著名的代言人就是布列松,布列松一生只认可两个老师其中之一就是科特兹,但是在那个展览里边没有科特兹的照片,直到斯泰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退休了,接任他的是美国MOMA另外一个重要的摄影评论家萨考夫斯基,萨考夫斯基开始认可了科特兹的照片。1974年的时候,科特兹才获得了很多摄影家引以为豪的古根海姆奖金,这个奖金对于安塞尔-亚当斯这些人早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拿过了的。直到七几年的时候才颁给了科特兹,那个时候科特兹已经七十岁快八十岁了,他在美国这段人生一直是他的低谷。
翻过头来说这张照片,1980年他去怀念他55年前第一次到巴黎,他人生第一次转折,包括跟他老婆在巴黎那一段感情的时候,会觉得这张照片特别珍贵。书上选的是他只签了一个字的照片,但是展览的这张照片其实他签了很多,但是仔细看他签的都是一个词就是NDRE,就是他的名字。相比较画册里那张,我更喜欢这一张,是因为你会觉得它像一个人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自己很无意识地在重复地去写一个词感觉,而且这张照片他为什么不写A?反正他去世了我们问不到他,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有他去巴黎,可以说摄影史上不会看到安德烈这个名字,他的名字根本不会被大家认可。所以埃菲尔铁塔代表巴黎,他的名字开头就是从巴黎开始的。
林中的女人,1953年 温·布洛克 银盐工艺
接下来是温·布洛克的一张作品,温·布洛克在摄影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纯影派时期的摄影家,他仅次于大艺术家安赛尔·亚当斯之后。布洛克的照片,我们说他是纯影派风格,所以他带有典型的细腻的影调、丰富的层次过渡,布洛克一辈子的照片几乎全部是接触印相,这张照片首先从画面上来说森林中的女人。你可以看到他是给观众带来一个很安静的画面感觉,让你觉得这个人在这个环境下会很放松。因为布洛克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直接底片印相,所以你看到的照片多大,底片就有多大,也就是说你能在照片上看到的,他没有经过任何一点放大,所以你能看到几乎所有的细节,你仔细去看每一个小草叶都看得很清楚。
盲人雕塑家和自己未完成的作品,1931年 安德烈·科特兹 银盐工艺
这张又是科特兹的一张照片,这是科特兹1931年拍的一张。他1925年到的巴黎,1936年从巴黎离开去了美国,这也是他在巴黎时期几乎科特兹的名作都是在他在巴黎时期拍的。这张画面也挺典型的科特兹叙事式画面。《盲人雕塑家和他自己未完成的作品》,雕塑家是一个盲人,他完全是靠触感去雕塑,就是他一手触感摸着自己的脸,一首雕塑出这么一个跟自己一样的肖像,这张照片反映了科特兹的框取的能力。他是著名大摄影家布列松的老师,布列松其实是一个很牛的人,尤其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布列松一直挺傲气的,确实他的地位也到那个程度上了,但是他自己说过一句话,当他拍摄的思路枯竭的时候,他需要看科特兹的画册从中汲取灵感。科特兹比布列松高明在于什么?布列松推出的叫决定性瞬间,他可能还去为了某一个画面缺少一个人或者缺少一个什么因素会去等,但是科特兹不是,科特兹是拿起相机就可以从眼前的画面中框取一幅非常有意思的照片,而这幅照片是可以讲故事的,你看他的照片看多了都能琢磨出故事来,这一点恰恰是他到美国之后低沉的原因,因为他到美国拿着他的照片去很多杂志社影片编辑的时候,杂志社的编辑说:“你的照片要说的事太多,我们不要。”
失眠的谢·基钦,1874年 刘易斯·卡罗尔 金调蛋白
这一张是整个展览中最珍贵的一张照片,也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照片,它是刘易斯-卡罗尔1874年的一张的蛋白照片原版。刘易斯-卡罗尔听到这个名字可能几乎没有人会知道他是谁,但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他的简历大家就明白了,他首先是牛津大学的数学系教授,我们现在用的有一种密码的算法是他发明的,他同时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叫《艾丽斯梦游仙境》是大家都知道的。同时他又是一个重要的摄影家,就是一个很多才的人。德国的大评论家本雅明说早期的摄影很多是出自一批特别有文化修养、有素质的,不为生活发愁的人。他们完全出于自己的爱好没有任何功利心地拍一些照片,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其实就是朋友之间交换看看,所以这些照片也反映了很深的美学功底在里边的,因为这些人都不是没读过书或者没有什么审美能力的人。这张照片珍贵之处在于你翻看所有刘易斯-卡罗尔出版的画册全能找到这一张,但是1874年的原版,按当时来算全世界应该就这么一张,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人会去大量复制照片,他又是一个本身处于小范围互相交流的状态,所以这张照片很珍贵。你在画册上看到的也是这一张,像刚才宝丽来一样,你在画册上看到的就是那一张。
修伞匠人,1877-1878年 约翰·汤姆逊 伍德布雷版
接下来这一张是约翰·汤姆逊的作品,从这张照片开始进入到第二个环节是“记录”环节。
这边就是我们体现摄影很真实的记录感。从摄影艺术史的角度来说,当摄影发明的时候对绘画是一个特别大的冲击,因为一瞬间的时候很多画家都开始对摄影是不服的,他们是要挑战摄影的,直到绘画里边的印象派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评论家认为是画家开始终于认可了不要拿绘画的画笔的细腻感去拼摄影的真实记录下来的感觉,因为绘画再怎么做是在一张白纸上做加法,摄影是眼前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所以摄影记录的特性也是他艺术表达手段里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没有办法可媲美的。
约翰·汤姆逊是一个旅行家,游历全世界拍了很多旅行的照片,他在早期还到过中国。这一张是他当时在伦敦的时候拍的,他后来出版了一本画集《伦敦街头》,拍的全是伦敦街头一些形形色色的人,这是一个修伞的匠人,这张照片还有一个难得的地方在于就是他的制作工艺,其实我们刚才说了有很多工艺,前边看到有银盐工艺、铂金工艺、蛋白工艺、有宝丽来,这张工艺没有一个确切的翻译,所以我们直接用音译“伍德布雷版”,这是一个人名,这个工艺是当时一种颜料印刷工艺,在当时用来印书和印报纸的。这个工艺的好处首先可以看到因为是颜料工艺,所以历经这么久没有任何变化,不会变色,会印得非常细腻的影调,再怎么去看不会看到任何颗粒在里边,很接近于蛋白工艺,但是又不像蛋白过一百多年后些许会褪色。
这个工艺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被取代了,因为这个工艺太麻烦、特别复杂。而且这个工艺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文字和图片不能一块印,在那个时候印书或者印报纸的时候图片是单印完了贴上去的,所以后来这个工艺很快被取代掉了。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个工艺到今天的保存程度非常完好,非常细腻。
奥古斯丁·罗丹 #1,1903年 爱德华·斯泰肯 照相凹版
接下来这两张是名家拍的名家,就是很不喜欢科特兹的MOMA的摄影部主任爱德华-斯泰肯,这是爱德华的两张照片,拍的是奥古斯丁·罗丹,就是那个伟大的雕塑家。爱德华虽然他不喜欢科特兹,但是他在摄影史的地位非常重要,首先他是当时“画意派”风格重要的推动者,也是引领者;第二,他在美国MOMA做摄影部主任期间规整了很多摄影史方面的东西,同时他策划了《人类一家》摄影展,这个展览可以说对从摄影术的诞生到1955年期间主要的艺术流派和形式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总结,这个展览后来被称之为史诗级的摄影展,这个展览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巡展过,从中就能看到它对于摄影史的贡献还是很重要的。这两张也是1903年的原版,使用的是照相凹版,这个是取代“伍得布雷版”的一种重要的工艺,因为这个工艺相比“伍得布雷版”来说要容易一些,当然在今天来看这个工艺也挺复杂和麻烦。
奥古斯丁·罗丹 #2,1903年 爱德华·斯泰肯 照相凹版
这两张照片的可贵之处,第一在当时来说能够做到这么大尺寸的照相凹版其实不多,虽然后来随着版画技术的先进,照相凹版这个工艺越做越大,去年的时候展过梅普尔索普的照相凹版,那个照片22寸,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纸不一样了,早期用的是很薄的一种纸,当时使用这种工艺最重要的是史蒂格里茨做《Camera Work》的时候,可以说是画意摄影的代表刊物,这本刊物不光是摄影重要的刊物,就是这本刊物让美国人知道了毕加索,知道了马蒂斯,知道了曼雷,知道了当时欧洲活跃的先锋艺术家全是通过史蒂格里茨用这本画册介绍到美国的。接着在美国291画廊做展,所有的画册里边的作品基本上是这个一半大小,本次展出的这张尺寸确实是挺大的,这个时间也是一个典型的画意派摄影的巅峰时期,可以看到很朦胧,这种朦胧有的时候不是拍的,而是当时艺术家为了追求画意风格会做得很朦胧,会在拍完之后在底片涂油,刮擦底片作出这种效果。
照片肖像 #69,1912年 E.J.贝洛克 银盐POP相纸
这张照片的作者是贝洛克,他的照片在国内看到的也特别少,摄影史上提及的也并不是特别多,但是为什么?他是去世之后才成的名。他是美国新奥尔良人,传说他的个子特别矮,可能是侏儒,所以他当时生活也不太好,每天就扛着相机,拍新奥尔良的妓女,今天可能觉得就是拿着相机拍妓女很无聊的一件事情,后来这批片子在五、六十年代被美国著名的大摄影家李-弗瑞德兰德发现的时候,弗瑞德兰德发现他的底片时一下被震惊了,因为虽然被摄者的职业是妓女,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些女人在他的相机前没有任何的害羞、扭捏、不开心、悲情都没有,特别自然的,就像面对一个老朋友一样,他好像也没有意识到她没有穿衣服。
这和我们概念中的固化的审美不一样,这个对于后来人再去评说当代艺术认为是最典型的,当代艺术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挑战传统的审美或者要颠覆传统美学的概念,固化思维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实际上不是那样子的。弗瑞德兰德是获得的贝洛克一大批底片,而且在他获得的时候带有抢救的性质获得的,因为有很多底片已经开始出现状况,这张照片就是这样的,因为他是在玻璃底版上拍的,所以边缘已经开始爆皮了。通过弗瑞德兰德整理之后,他开始用这批底片重新制作,用的也是今天已经消失的相纸银盐POP相纸,POP的意思就是直接晒,晒完了之后直接在纸上会出影,做过暗房的人都知道相纸如果曝过光的话,没放到显影液之前是不出影的。这种纸是直接晒,晒完了就出影。我觉得因为当时没有蛋白相纸,这种工艺很像蛋白工艺,他用这种工艺是在追蛋白工艺,而且蛋白工艺出来的照片按道理来说也应该是这种颜色的,今天看到的黄黄的颜色,因为确实是时间过得太久,如果刚制作出来就是这种带着淡淡的紫和品这种颜色出来的。
科隆画家皮特·阿贝伦的妻子,1926年 奥古斯特·桑德 银盐工艺
接下来这一张奥古斯特·桑德的作品,我们三年的纪念展,其实几乎每年都会拿出桑德的照片,每年拿的都不一样。因为桑德确实在摄影史上是怎么绕都是绕不开的一个人。桑德是德国人,他的灵感来源于德国当时要办身份证,要求每个公民要去照相,一下就忙坏了所有的照相馆,桑德当时在科隆开照相馆,他在给这些人照相的时候忽然意识到一个想法,他要拍二十世纪的德国人,所以他当时的计划叫《时代的面孔》,这是他的一个伟大的主题。他就拍了德国形形色色的人,后来很悲剧是因为他的照片不受纳粹政府的喜欢,所以他的项目被后人称作是“摄影史上最伟大的未完成的计划”,到他去世这个项目都没有完成。但是他这个照片整个引领了后来德国的一个艺术潮流的发展,乃至于影响到了今天当代艺术的发展。因为在今天照片卖得最贵的人安德烈·古斯基所秉承的就是桑德创立的“新客观主义”的艺术流派,桑德的新客观主义艺术流派影响到了德国,包括像杜塞尔多夫学院这些重要的艺术教育机构,古斯基就是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学生,所以他的新客观主义的观点一直留到今天。简单地理解可以理解为当你不看作品的名字,你只看画面的时候,画面传达给你什么?我们看这个人,就像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经常会通过他的穿着打扮和举止动作猜他大概是干什么的,大概的背景怎么样,桑德就是干了这么一个事。
人物肖像,1952年 凯蒂·霍夫曼 银盐工艺 手工上色
这一张是“记录”环节里边最后一张,1952年凯迪·霍夫曼的一张手工上色的原版,凯迪·霍夫曼不是一个全球性知名的摄影家,他是一个在德国小范围内比较有名气的肖像摄影家,他早期也追求过画意风格的摄影,他拍的照片有一点像韦斯顿早期的一些肖像或者再直接点儿说他拍的照片有一点像马格里特-马瑟,韦斯顿的第一任情人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他去世之前很晚年的照片。我们选择这张照片是因为它真的太漂亮了,1952年手工上色,上到这种程度真的是非常完美,你看头发的这种光芒的感觉,包括首饰,金光闪闪细节的感觉确实非常得漂亮。
玛莎·格雷厄姆,1941年 芭芭拉·摩根 银盐工艺
从这儿往后就是第三个环节“瞬间”。摄影在发明之后,对我们产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我们原来眼睛看不见的场景通过摄影机能够凝固下来。原来看这个人在走,但是很难能够凝固他走的每一个动作和瞬间的细节是什么样的,但是照片拍下来的时候如果你的快门速度足够快可以把它静止下来。这张很典型,这是摄影史上非常重要的名作,芭芭拉·摩根的代表作,拍的美国现代舞之母玛莎·格雷厄姆,玛莎·格雷厄姆号称是世界的现代舞之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舞蹈家。当你看到这张作品的时候会有种秉住呼吸的感觉,你会觉得整个时间在这一刻停顿下来了,她的裙摆像扇形一样展开,整个人的躯干的动作会让你觉得那种美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形容的,这张照片相信也应该是属于过目不忘的一类,所以就难怪他是摄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代表性的名作之一。
水池,俄勒冈,1974年 布雷特·韦斯顿 银盐工艺
接下来这张布雷特·韦斯顿,先前提过,大家看一下摄影史应该能知道摄影史上美国摄影很重要的就是亚当斯、韦斯顿、坎宁安他们创立的F64小组。韦斯顿家族在摄影史上都是很成功的家族,从老韦斯顿到到他的两个儿子,再到他的孙子都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家。这张照片,看的时候也会发现挺有老爱德华·韦斯顿的风格,有人评价韦斯顿是拍什么都像人体,他最著名的青椒,拍的一个柿子椒很多人觉得像一个人的后背或者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的情侣,韦斯顿拍的石头很多人看着也有情侣的感觉,甚至拍的一个马桶,他也巧妙的用马桶的弧线,再用黑白照片灰的过渡让你觉得就像一个人体。这张照片也有人看完了也说觉得像人体,因为它的肌理和质感。这张照片还具有很典型的韦斯顿家族一直传承的纯影派的风格,因为毕竟老韦是纯影派的创始人之一,从这张照片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石头上的潮湿,好像看到这张照片有一种潮气扑面而来的感觉,所以除了是拍照以外,暗房的功底也很重要。
在蒙德里安,巴黎,1926年 安德烈·科特兹 银盐工艺
这一张又是科特兹的,因为我特别喜欢科特兹的照片,我觉得科特兹是很有诗意的摄影家,他在用照片写诗的感觉。这张不用多讲,每个人看到都会有一种特别温馨、温暖的感觉,有一些人觉得可能是早晨,有一些人觉得可能是午后,但是你会觉得不管是什么时间,如果家里有这么一个角落,你什么时候看到的时候你的心都是平静的,这是1926年科特兹到巴黎之后的第一年拍的,也是科特兹一张代表性的名作。
卡拉瓦桥之后的静物,1959年 尤素夫·苏德克 银盐工艺
然后这一张是尤瑟夫-苏德克的作品,他是捷克摄影家,捷克摄影三杰之一,捷克有三个最伟大的摄影家,苏德克、寇德卡和简·索德卡这三个人。我觉得东欧的整个艺术都是挺独树一帜的,捷克别看这个国家很小,而且大家看一看近代史都知道捷克近代史很曲折,同时出了大量著名的人物,无论是文学家、诗人、艺术家,像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我们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昆德拉的名作。捷克的艺术其实是跟这个国家的状态有关,我没有去过,一直想去,他们说到了布拉格会觉得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浪漫的城市。苏德克就是出生在布拉格,他一辈子没离开过布拉格,他所有的照片都是在布拉格拍的,他的照片拍的好像都不太清晰,有朦朦胧胧的感觉,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又不会让你觉得拍得是模糊的,当你仔细看的时候其实每个东西又是清晰的,带有一种神秘感。但是这个神秘感又和你之间没有太多的隔阂在里边,我是这么理解的。
这张名字叫卡拉瓦乔之后的静物,其实这张照片可以理解为他向卡拉瓦乔致敬的一张照片,有一点恢复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摆的构图感和神秘感在里边。
镜像/蓝,1988年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银盐工艺
展览最后的一张照片也是整个这个展览里边最新的一张照片,1988年的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一张代表作,要看当代艺术就知道梅普尔索普是当代艺术中特别重要的,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如果按照排序来说他紧随的是安迪·沃霍尔之后,安迪·沃霍尔就是整个当代艺术教父级的人物。梅普尔索普开始做当代艺术的时候,很多艺术家不光会纠结于照片拍得怎么样,他们会纠结于很多其他的东西,包括绘画也是,为什么原来最早是画一幅画,配一个框子挂起来。到后来越来越复杂,各种装置、声、光、电的东西都要加进去,美术馆也就做得越来越大。梅普尔索普也是,他不光对他的照片很讲究,他对很多照片的装裱怎么装、怎么展都很讲究,这张照片的装裱不是我们做的,这个是梅普尔索普当年原版做的,他起的名字就叫《镜子》,可以看到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两个人的衣服正好又是一黑一白,动作几乎一致的完全反向,中间放了一面镜子,这就是艺术家是想告诉你的。不用太多说,每个人看到都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朦朦胧胧的想法在里边,可能这就是当代艺术和过去的这种古典的传统审美艺术的一个区别所在,当代艺术有时候更多的是启发式的,让你自己看到这个东西有什么联想在里边。这张作品的镜子用了一面蓝镜子,这个作品出过蓝镜子版本、红镜子版本、金色镜子版本和黑色镜子版本,我见过这四个版本的。所以他1989年去世,这是在他去世之前最后一年做的,也是他整个艺术生涯里边比较成熟时期的一个作品,也是一个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