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钓”,老祖宗传下来“法宝” 垂钓这项活动,其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可捉摸性,无论你装备是怎样的精良,上千银子买的竿子,不上鱼的时候,你拿它没有什么办法;而有时候农家小孩,用一根竹梢或者江芦施钓,依然可以上得不小的鱼儿,似乎不可思议。 然而,有一个“绝招”可以让你基本不会空手,那就是“跑钓”。 笔者有一个钓友,号称“全塘杀手”,他钓鱼数十年,坚持传统底钓,一根矶竿,“七星浮漂一只钩,五个窝点来回游”。看他钓鱼,到了塘岸,先拔7米玻璃钢长竿装上“定点打窝器”(就是用木夹子夹的那种),间隔4、5米用酒米打上五只窝子,然后取出5.4米矶竿装好线轮挂好钩,调好水深,转身到临近钓友那里聊一会天,大约半小时,他回过来,在渔钩上挂上一粒米饭(有时候也装蚯蚓)下钓,在三四十米的距离中,每隔三、五分钟换一次钓位,如果在那一个窝里上得一、二条鱼(无论大小)以后,他总会用打窝器再补一点酒米,每一次出钓回来,多则数十斤,少则二、三斤,没有见过有空手的时候,他对台钓不太感兴趣,也难得钓到象花鲢这样的中上层的鱼,但是对他来说,只要有鱼上钩,已经十分满足了,他说这样的钓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叫做“广种薄收,积少成多”。 “广种薄收”,这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中国,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耕作的,过去的中国,地大物博,先辈们不懂科学种地,所以多种几个地方,到秋天收获的时候,也会“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我的那位钓友,把这种古代的耕作方法用到垂钓中来,只要五个窝里,平均有一、二个发窝,一天下来,也有不少的收获了。这就是传统的“跑钓”,人是累了点,但是,炼了腿脚,健了身体,又有渔获,全家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入秋以后,我用刚刚试制的“跑铅”钓组,在这位钓友的启发下,也学起了“跑钓”方法,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不是在塘岸边,而是在桥上。最近,我曾经在雨天的间隙里,到全塘西边的两座水泥桥上施钓——先在桥的东南西北的桥墩下,打了4个窝子,用2..1米的海竿当矶竿,2.5号轮线下,挂2米长的0.8号子线,三星“跑铅”,一钩到底。 11月27日,那天雨停后我钓得鲫鱼4条,嘎子2条,白水1条(约1斤半,没有到家送渔具点小周,换得鱼饵两包,没有留照);12月1日,钓得鲫鱼6条,嘎子1条(不到2斤,见图);12月4日钓得鲫鱼22条(有4、5斤,回来半路被一民工20元买去,没留照);12月5日钓得鲫鱼14条嘎子1条(约3斤,见图) 我想,老传统能传到今天,有它一定的道理,世间万物都在进化,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基因转变”,但是,万变不离其根本——人的基因再变,不会变成兔子的。 垂钓也一样,不管装备多么精良,不管是什么样的“新派钓法”,其骨子里还是传统钓的延伸。 “跑钓”是“土”了一点,但我们这里的老年垂钓者对它独有钟情,那些没有学会台钓或者不想学习台钓的钓友,用这样的方法,在这种“神秘”的垂钓活动中“独树一旗”,也应该称赞,应该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