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的故事
费孝通教授曾提出过“六条老人守则”,其中第一条便是“活到老,学到老,力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不要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可见“活到老,学到老”是费孝通贯穿一生来遵守的准则,费孝通的故事有很多都关于这个准则。
费孝通晚年读书看报
1999年春,费孝通应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蒋树声先生的邀请来到了南京大学为南京大学的学子们讲学,面对近千名听众,费教授感慨地说:自己今天能够站在讲台上都是因为自己的资历,是因为中国尊重老人。但是今天很多新的知识自己都不懂,需要学习。还说自己也许都考不上南大的博士。可见费教授之虚心,以及他对知识的渴求不限于自己的年龄。
第二费孝通运用到了自己在社会学中的所学,认为要“得之于社会的还要还之于社会,把自己的学识尽可能交给下一代,不要把这些财富带到火葬场去殉葬。”第三“确保晚节,力求在永息之刻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天下固然没有无瑕之白璧,但一生做事要力求洁身自好,不留遗憾”。第四“天天锻炼,力保健康,争取长寿。”第五“为儿女做个好榜样,不要为他们的物质享受多费心计,要从怎样能培养他们靠自己力量克服逆境打算。给他们财富和地位、留遗产是害了他们。”第六“为自己从事的事业培养好接班人。把历史看成是没有止境的接力赛跑的跑道,接受上班,传好下班,乐在其中。”这六点都是费孝通一生的守则,也是费孝通的故事的精髓。
费孝通的老师
费孝通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求学期间,费孝通分别是从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吴文藻和俄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史禄国。后来费孝通前往英国留学,在此期间,他碰到了对自己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老师,这个就是马林诺夫斯基。
费孝通在江村调查
费孝通的老师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者,为中国社会和、人类学还有民族学的本土化、社会化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费孝通的导师就是这意味学术先驱,而且吴文藻先生的妻子名头也非常大,正是著名的作家冰心。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费孝通的导师是俄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史禄国。史禄国是俄国的世家,从小接受的就是西方的教育,通晓多国的语言,是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在史禄国人生的后二十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许多著作也都是在中国出版的,对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费孝通的老师最后一位大名鼎鼎的马林诺夫斯基,他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也是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从马林诺夫斯基起,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会到自己研究的文化部落当中去住上一年半载的,他们会参与到聚落的生活当中去,甚至和土著建立友谊。而这些,都为了完成一份马林诺夫斯基式的民族志纪录。他去世后,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夫斯基奖。
费孝通王同惠
费孝通王同惠是夫妻,王同惠是费孝通的第一任妻子,二人同在燕京大学学习,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们二人也是在聚会上认识的。两人兴趣相投,志向一致所以非常聊得来。两人经常一起合作学习,还会为学术上的分歧政治,他们逐步从同学变成了知己,关系越来越亲密。假日的时候,王同惠还会到清华园中费孝通的工作室里与之相聚。空闲的时候两人还回去清华园附近圆明园的废墟之处游玩。
费孝通与老伴儿孟吟
费孝通自己回忆也说,那一段时光是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畅,生活最优裕,学业最有劲的时光。费孝通王同惠在热恋期间还合作翻译了外国的经典著作《社会变迁》和《甘肃土人的婚姻》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后来二人一同去大瑶山考察瑶族社会,王同惠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民族考察研究第一女子。1935年的时候,费孝通和王同惠就在未名湖边上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二人原本计划在这次考察之后,费孝通就准备去英国公费进修,而王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王同惠也要回来完成学业。但是这一次的考察,却成为了二人的生死别离。
在考察的过程中,费孝通不小心陷入了当地村民埋下的陷阱中,王同惠急于寻求村民的帮助,在曲折的山坡上不小心失足摔倒了悬崖下面溺水而亡。费孝通因此深藏情殇,将所有的悲愤都化作是学习的动力,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夙愿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