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概况
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建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和终身名誉校长。
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首都医科大学
校本部设有10个二级学院。学校还拥有18所临床医学院(其中16所临床医学院是附属医院),以及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3个专科学院以及17个专科学系。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网资料显示:该校有全日制在校生7768人,其中研究生1989人,本科生3811人,高职高专生1961人,留学生7人,成教学生6133人。
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学科力量雄厚,在基础和临床各专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博士后科 研流动站,除了法医学外,实现了生物医药学科硕士学位点一级学科的全覆盖。
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总占地面积139.1万平方米(校本部24.7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1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7.5万平方米(校本部23.5万平方米,附属医院184.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8.9亿元(校本部11.9亿元,附属医院117.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0亿元(校本部7.7亿元,附属医院15.3亿元);图书馆藏书113.2万册(校本部73.4万册,附属医院39.8万册);住院病床15847张。首都医科大学以培养高层次本科生与研究生为核心、以临床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培养预防、康复、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基础各学科各层次人才,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辅助设施,其中有图书馆、信息与通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动物科学部、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学报编辑部(期刊社)、医学教育研究所等。[1]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七。[2]
校徽
校徽代表的意义:
外圈为首都医科大学中英文名称,中心为华表图案和学校建校时间。
用华表作为校徽中心图案,一方面表明学校地处首都北京;
另一方面因华表形似代表医学职业精神的红十字“╋”
寓意首医人承担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与责任。[3]
校旗
校旗由旗色、旗标和旗字构成。主校旗旗色为首医蓝,旗标为新校徽,旗字为彭真体校名;校徽色为蓝白相间,校字为白色。辅校旗可为红底黄字、白底红字和蓝白相间,旗标与旗字色调一致。
学校校旗集校色、校徽、校名于一体,集中展示学校形象。校色喻示学校严谨、开放、包容、向上的风格与精神,校徽突出首医救死扶伤、服务社会的理想与志向,校名强调首医的名称、地域与历史。[4]
校训
校训: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
释义:“扶伤”出自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济世”出自医学典故“悬壶济世”。“敬德”、“修业”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周易》“君子进德修业”。
扶伤济世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敬德修业是实现扶伤济世的基础。以“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要求,追求“德、业”境界,履行“济世”义务。[5]
校歌
美丽校园,医学殿堂,哺育着我们幸福成长。
团结友爱,手足情长,处处飘洒着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责任在我身上,
扶伤济世,敬德修业,首医精神给我无穷的力量。
啊,首医,白衣天使的摇篮,人民健康的希望,
载着民族和恩师的重托,我们扬帆远航,扬帆远航,扬帆远航![6]
校牌
学校校牌
【校徽】首都医科大学校徽下载[7]
校址
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邮编:100069
? 2013 Baidu-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首都医科大学
2历史沿革
首都医科大学原名北京第二医学院,创建于1960年9月1首都医科大学
2日。
1985年8月22日更名为首都医学院。
1986年8月27日,确定首医为市属重点院校。
1994年2月5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
2000年9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创院40周年。
2010年9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创院50周年。[8]
3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吴阶平,1960年至1970年出任首任院长(终身名誉校长).
陈 化,1960年4月至1963年初出任党支部书记.
冯佩之,1963年至1965年出任党委书记.
王新春,1965年 至1985年10月出任党委书记.
戴士铭,1978年4月至1980年8月出任代理院长.
陈应谦,1980年8月至1984年4月出任院长.
李光弼,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出任院长.
杜金香,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出任党委首都医科大学
书记.
徐群渊,1985年10月至2002年3月出任校长.
史炳忠,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出任党委书记(兼).
杜金香,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出任校长.[9]
现任领导
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李 明
校长
吕兆丰
副校长
王晓民
党委副书记
马谊平
副校长
管仲军
纪委书记
李义庭
副校长
线福华
党委副书记
刘 芳
副校长
王松灵
副校长
曹文军
副校长
齐 昉
秘书长
李中奇
教务长
付 丽
总务长
王书生
财务长
吴 兵
4校风学风
校风
校风: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救死扶伤,严谨求实
释义: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勇于奉献。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全部的心智和才学。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发扬建校的光荣传统推动学校建设发展。
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维护圣洁,履行天职。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的神圣使命。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强调诚信,注重细节。用老实作人踏实做事的境界面对社会。[10]
学风
学风:勤学、博思、求精、创新
释义:
勤学——目标明确,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在书中学,在做中学,在事中学。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院、附属医院
博思——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因学而思,以思而进,勤思而智。
求精——学求其精,思求其精,做求其精;以实求精,以慎求精,精益求精;
创新——勇于批判,善于探索,敢于实践;注重前沿,开拓进取,与时俱进。[11]
5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
首都医科大学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5年在校研究生人数
学校活动照(12张)
已超过19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62人、硕士研究生已超过1458人,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拟招收171名博士研究生、528名硕士研究生。根据首都医科大学校园网资料显示,该校有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361人,研究生导师1063人,其中博导342人,硕导721人。[12-13]
研究生院现任领导: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兆丰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研究生思想工作部部长:雷丽萍
研究生院副院长: 吴萍(主管招生工作)、 李学谨(主管培养工作)、 杨晓英(主管学位工作)、 张蕊杰(主管学生及思想工作)。[14]
本专科生教育
七年制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2个专业;本科专业中设有临床医学[15]、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假肢矫形工程、康复治疗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实验学和卫生法学13个专业。高职高专教育设有护理、医学检验、药学等14个专业。[12]
成人教育
包括成人本专科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等。[12]
6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教师概况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校园网资料显示:学校和附属医院有教职员工和医护人员26713(校本部1533人,附属医院25180人),有院士5人,特聘院士9人,正高职称1453人,副高职称2712人,其中教授417人(校本部92人,附属医院325人),副教授690人(校本部166人,附属医院524人)。[1]
院士介绍
首医大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
首医大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翁心植,张金哲,胡亚美。[16]
科研机构
学校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或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1]
科研中心: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卫生部全科医首都医科大学
学培训中心、北京市新医药技术转移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临床医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眼科研究所、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心血管病学系、疼痛医学研究所、卫生毒理检测中心、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和心血管疾病临床试验及社区干预中心。[1]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市脑重大疾病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变性病学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重大疾病研究实验室,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神经再生修复研究实验室,肝脏保护与再生调节实验室,多肽及小分子药物实验室,
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实验室,呼吸和肺循环疾病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源式预防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17]
学科建设
该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360pskdocImg_11_xyz首都医科大学
,1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19]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网资料显示:
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生物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神经病学、儿科学。[20]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内科学(消化系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20]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全科医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口腔临床医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口腔基础医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药物化学,动物学,免疫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
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0]
附属医院
临床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教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丰台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21]
7院系设置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妇产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二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19]
8学校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0年,曾名为《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首都医学院学报》,1996年改为现名,双月刊。[22]
9国际交流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友好交流合作协议,其中有美国德州大学休斯顿医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日本川崎医科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与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日本滋庆教育集团所属大阪三校(高技术专门学校)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接待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0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学校积极选送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访问。[1]
10办学成果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网资料显示:学校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等63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9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4项,共获科研经费23093.43万元;获得国家级及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121项;获得批准授权专利13项。
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免疫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脏内外科、肾移植、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儿血液病等领域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1]
2005年,以首都医科大学王晓民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制定和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批准立项,资助总经费为3000万元人民币。[23-25]该项目获得的科研成果详细内容可以查看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