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间,医疗领域既有一些重大方面的改变,也有某些方面的踯躅不前。
看见“十二五”
网络医疗风生水起
网络医疗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异常火爆。从无到有,已涵盖寻医问药、健康管家、网络诊疗、医生工具、健康感知、资源平台六大方面,大大超出预期。自首家网络医院在广东开业以来,已经先后有乌镇互联网医院、宁波云医院等纷纷落地,加上众多传统医疗机构频频触网,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个人卫生支出仍然较高
“十二五”医改规划指出:“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通过统计数据发现,个人卫生支出近年来稳步下降,从2011年的35.3%下降至2014年的33.2%,但从近4年的下降幅度来看,“到2015年个人支出比例下降到30%以下”这一指标很难实现(如图所示),个人卫生费用支出依然较高。
社会力量办医不达预期
“十二五”医改规划指出:“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然而,截至今日,这两项指标远未实现。2015年1-5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民营医院前5月诊疗人次1.3亿,公立医院10.8亿人次,占比只有10.7%。截止到2014年末,民营医院床位总数量为835446张,公立医院床位总数量为4125715张,占比为16.8%。社会力量办医虽然在规模方面接近目标的实现,但其服务量仍然大大落后。
公医改革步履蹒跚
“十二五”规划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开展。”过去5年中,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历经两次试点现已全面推开,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从改革试点所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公立医院改革正逐步迈入深水区,尚有更多困难亟待解决。如强化政府投入,依然面临严重的地方经济考验;又如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色的薪酬制度等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重建分级诊疗制度影响深远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要求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呈“倒三角”,如能真正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有望扭转这一不合理局面。
取消定点医药机构审批限制利好民营医院
国家人社部12月发布消息称,2015年底前,将全面取消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实施的定点医药机构资格审查项目。取消社保行政部门实施的两定资格审查,将进一步简化定点医药机构的确定环节,有利于各级各类以及不同所有制的医药机构公平竞争。
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民营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准入方面存在较高门槛,严重制约了医疗服务的供给并给居民就诊带来较大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