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夏天,一位女士打来一个电话,自称刚从上海来到纽约,想要见我。我们约好在联合国餐厅吃饭,她手里拿着一份上海《文汇报》作为“接头”暗号。联合国餐厅有两种,一类是高档的,在四层,主要为外交官服务;另一类是低档的,主要为在联合国上班的工作人员服务。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相对便宜。
虽说是初次见面,但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身穿一件红色衬衫,梳着披肩发,是那种典型的上海小姐派头。她说,她经常给上海《文汇报》供稿;她原来的丈夫就是《文汇报》的编辑(朱大成)。她这次出来,还肩负着《经济日报》特约记者的使命(她说是《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同志授权的)。不过,她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希望我能给她提供帮助。听了她的自我介绍,我也是将信将疑。既然是《文汇报》的媳妇(哪怕是前妻),我怎能置之不理?
从此以后,她经常来找我们;有时,也会在华人社团、中国驻外机构举行的招待会上见面。有一次,她带来一位德国男朋友,说是学电子计算机的博士。我们也只好以礼相待。一来二去,他们就住在一起,住地靠近哈德逊河的新泽西。她还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吃饭,说是出门靠朋友,在家靠亲戚。我们为了广结善缘,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也欢迎他们来我处作客。在日常交谈中,听说他们在做生意,而且收入可观。以后请客吃饭,大多在餐馆,而且不用我们买单。有时,在酒足饭饱之余,周励舞兴大发,拉起我的手跳起了华尔兹……
1988年底,我们离任回国,也没有来得及向他们告别。到了199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是周励。令我大吃一惊。我赶紧找来一看,原来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且不乏自吹自擂的成分。想不到,这本小说红极一时,一版再版,竟发行40余万册。200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再版时,周励请出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董鼎山(他也是我们的朋友)作序。董鼎山说,这是一本自传性、纪实性小说,作者把她只身闯荡美国,能屈能伸、自我奋斗的生活历程和盘托出,实属难能可贵。董鼎山有一位瑞典妻子,周励有一位德国丈夫,两个人都做到了中西融合,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遗憾的是,我们再没有看到她的第二本书。也许这又是另一个“一本书主义者”。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