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和佛学都是博大精深的学问,在《周易》的义理、象数和古史等研究路径中,以禅解易是其中一较为特殊的研究门类,明代高僧智旭是禅易会通的集大成者,《周易禅解》为其代表性著作。
智旭(1559—1655年),明末僧人,字藕益,号八不道人、北天目道人。二十四岁时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出家,法名智旭。从此游方各地,广涉诸宗,遍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净土诸宗教义,主张禅、教、律三学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明代四大高僧。
以下即从智旭大师《禅解周易》一书11万字中精选,每卦仅一句,可称每卦禅解之要义。其中同时蕴含易经与佛家之大智慧,值得细细体悟。
1、乾
六画皆阳,故名为乾。乾者,健也。在天为阳,在地为刚,在人为智为义,在性为照,在修为观。又在器界为覆,在根身为首为天君,在家为主,在国为王,在天下为帝。或有以天道释,或有以王道释者,皆偏举一隅耳。健则所行无碍……佛界中道为正,分别中边不同为邪。一切无非中道为正,此利贞之诫所以当为健行者设也。
中道:佛教术语,为释迦牟尼的核心教义之一。它相对于二边,包括有无、苦乐、生灭等,释迦牟尼在说法时,主张应远离二边,至于中道。“中”有两义:整体,统一。
2、坤
六画皆阴,故名为坤。坤者,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又在器界为载,在根身为腹为腑脏,在家为妻,在国为臣。顺则所行无逆。……必先用乾智以开圆解,然后用此坤行以卒成之。若未有智解,先修定行,则必成暗证之迷。惟随智后用之,则得主而有利。
解、行相应:修行以实证之前必须先理解佛法的道理,理解佛法的道理后必然修行以实证,被诸经论强调为佛教的基本原则。
3、屯
真如不守自性,无明初动,动则必至因明立所而生妄能,成异立同,纷然难起,故名为屯。
真如:指实相法性;
无明:虚妄我执;
因明立所:指分别心。
4、蒙
夫心不动则已,动必有险,遇险必止,止则有反本还源之机。
5、需
养蒙之法,不可欲速,类彼助苗。故必需其时节因缘,时节若到,其理自彰。
6、讼
夫善养蒙之道,以圆顿止观需之而已。若烦恼习强,不能无自讼之功。讼者,忏悔克责,改过迁善之谓也。
圆顿止观:天台宗止观法门之一。
7、师
蒙而无过,则需以养之。蒙而有过,则讼以改之。但众生烦恼过患无量,故对破法门亦复无量,无量对破之法名之为师。
8、比
善用对破法门,则成佛作祖,九界归依,名比。
九界:十法界中除佛界外的九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
9、小畜
约观心,则如道品调适之后,无始事障偏强,阻滞观慧,不能克证……观心胜进,岂畏夙障。
10、履
约观心,则对治之后,须明识次位,而成真造实履。
明识次位:又名知位次,即行者了知自身修证之程度,能免增上慢心。
11、泰
约观心,则深明六即,不起上慢,而修证可期。
六即:天台圆教所立的六种行位——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证即)、究竟即。
12、否
约观心,则安忍二魔之后,得相似证,每每起于似道法爱而不前进。
安忍:《入菩萨行论》云,“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13、同人
约观心,则既离顺道法爱,初入同生性。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故曰同人。
同生性:明心见性后与佛所用的心是一个心,即真心,谓之“同生性”。
14、大有
约观心,则证入同体法性之后,功德智慧以自庄严。
同体法性:指道体、佛觉。
15、谦
约观心,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君子以此而终如其始,可谓果彻因源矣。
16、豫
约观心,则证无相法,受无相之法乐也。
17、随
约观心,则既得法喜,便能随顺诸法实相。
18、蛊
约观心,初得小随顺者。既未断惑,或起顺道法爱,或于禅中发起夙习而为蛊。
19、临
约观心,则去其禅病,进断诸惑。
20、观
约观心,则进修断惑,必假妙观也。但使吾之精神意志,常如盥而不荐之时,则世法佛法,自利利他,皆有孚而颙然可尊仰矣。
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祭祀前先行盥浴,还没有到进献祭品的阶段,心中已经充满了诚敬肃穆的情绪。
21、噬嗑
约观心,则妙观现前。随其所发烦恼业病魔禅慢见等境,即以妙观治之。
22、贲
约观心,则境发观成之后,定慧庄严。然世法佛法,当此之时,皆不必大有作为,但须小加整饬而已。
23、剥
约观心有二义:一约得边,则定慧庄严之后,皮肤脱尽,真实独存,名之为剥;一约失边,则世间相似定慧,能发世间辩才文彩,而于真修之要反受剥矣。
24、复
约观心又二义:一者承上卦约失言之,剥而必复,如平旦之气,好恶与人相近,又如调达得无根信也;二者承上卦约得言之,剥是荡一切情执,复是立一切法体也。
25、无妄
约观心,则复其本性,真穷惑尽而无妄。
26、大畜
约观心,则从迷得悟,复于无妄之性,而广积菩提资粮,皆所谓大畜也。
27、颐
约观心,则菩提资粮既积,而长养圣胎也。
28、大过
约观心,则功夫胜进而将破无明也。夫治平既久,则乱阶必萌,所宜防微杜渐;化道既盛,则有漏易生,所宜陈规立矩;功夫既进,则无明将破,所宜善巧用心也。
29、坎
约观心,则慧力胜而夙习动,夙习动而境发必强,皆习坎之象也。
30、离
约观心,则境发之时,必丽正观以销阴。
销阴:五阴指色、受、想、行、识。
31、咸
约观心,则境智之相发,夫有感应,必有所通。
32、恒
常非一定死执之常,须知有体有用,体则非常非无常,用则双照常与无常。
33、遁
夫世间之道,久则必变而后通,进则必退而后久。此卦刚而能止,是不以进为进,而正以退为进者也。
34、大壮
夫退养之功愈密,则精神道德益壮。然大者既壮,不患不能致用,特患恃才德而妄动耳。利贞之诫,深为持盈处满者设也。
35、晋
观心释者,妙观察智为康侯,增长称性功德为锡马蕃庶,证见法身理体为昼日三接。
晋卦卦辞:康侯(周武王之弟姬封)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康侯受赐很多车马,一日被接见三次。】
妙观察智:转八识成四智之一智;八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四智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为意识所转。
称性功德:离开一切妄想执著,那就是称性功德,与法身就相应。
36、明夷
知进而不知退,则必有伤。夷者,伤也。明入地中,其光不耀。
37、家人
佛法释者,观行被魔事所扰,当念唯心。唯心为佛法之家,仍须以定资慧,以福助智。以修显性,名利女贞。
家人卦卦辞:利女贞。【利于像女人一样地坚持下去。】
38、睽
出世禅定,世间禅定,一上一下,所趣各自不同。圆融之解未开,仅可取小证也。
世间禅:一般民间或修心养性之士,如社会上的瑜珈术、静坐、数息调气、打坐、冥观等。
出世间禅:声闻、缘觉、菩萨、佛,已出世解脱的圣者,其禅名为出世间禅,即已出三界之禅定,其中以佛之禅定最尊最上,最究竟、最圆满。
39、蹇
惟大人能济蹇,惟正道能出蹇,蹇故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吉。
蹇:《彖辞》“难也。”
40、解
观心修证,只期复性,别无一法可取著也。
41、损
观心者,信佛界即九界,故元吉无咎。知九界即佛界,故不动九界而利往佛界,不坏二谛而享于中道也。
二谛:真谛与俗谛。
42、益
损而有孚,则与时偕行,可以致益,此世间盈虚消息之理也。增道损生,则日进于自利利他之域,此观心成益也。
有孚:孚意为诚信,强调谨慎对待客方。
43、夬
佛法释者,体惑法界,即惑成智,名告自邑。敌对相除,名为即戎。
告自邑:报告自方城邑。
即戎:用兵,作战。
44、姤
约佛法,则决断余惑而上同诸佛者,必巧用性恶而下遇众生。又约究竟,则夬是无间道,姤是解脱道。约初心,则夬是乾慧,姤是理水也。
45、萃
相遇则相聚,世出世之常也……皆顺乎时义之所当然,所谓贞也。
贞:正。
46、升
道体本无大小,而君子之积德也,顺而致之,必由小以高大。譬如合抱之木始于微芒,但不可牋伐,亦不可助长耳。
47、困
素患难行乎患难,遁世无闷,不改其乐,非君子其孰能之。
48、井
水轮含地,故凿地者无不得水,喻如来藏性具一切阴界入等,故观阴界入者无不得悟藏性。但贵以妙止观力深入而显发之,藏性一显,自养养他更无穷尽也。
如来藏:又称阿赖耶识、藏识、真如等,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神妙真如之性质。
大阴界入:大是四大,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49、革
时惟心现,无在而无所不在,犹如火性无我。亦无在而无所不在,虽泽中亦自有之。
火性无我:火之性无自体。
50、鼎
此岂非圣贤佛祖自陶自铸自烹自炼之道。
51、震
一念初动,即以四性四运而推简之,名为虩虩。知其无性无生,名为笑言哑哑。烦恼业境种种魔事横发,名为震惊百里。不失定慧方便,名为不丧匕鬯也。
震卦卦辞: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当惊雷震动的时候,天下万物都感到恐惧,然而君子却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声震惊百里之遥,主管祭祀的人却能做到从容不迫,手中的匙和酒都未失落。】
四性四运:天台止观中推导心识无体性相状的两个法门。
52、艮
两山并峙,各安其位者也,是故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位位无非法界故也。君子于此非不思也,知离此现前之位,别无一法可得。
53、渐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如震虩而艮敦。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如女归而渐进。又次第禅门名之为女,即事禅而达实相名之为归,以圆解遍修事禅名之为贞。
渐卦卦辞:女归吉,利贞。【如同女子出嫁那样,按照一切婚嫁的礼节循序渐进,就会得到吉祥,有利于坚守正道。】
54、归妹
佛法释者,修次第禅,盖摄世间事定而归佛法正慧者也。傥直用此事定而设化仪,则必堕于爱见之网而凶。
55、丰
观心有事禅助道则丰。
有事禅:相对于无事禅。无事禅指不致力于修业求悟之禅法,有事禅则坐禅观净、参话头等诸种禅法。
56、旅
观心释者,念起即觉,觉即推破,不堕掉悔也。
57、巽
观心释者,增上定学,宜顺于实慧以见理。
增上定学:佛教术语,即“三学”(戒定慧)中具有增上势力之定学,为能增进“心”之学,故又称增上心学。
58、兑
刚中则无情欲偏倚之私,柔外则无暴戾粗浮之气,此说之至正,天地同此一德者也。
59、涣
风行水上,不劳力而波涛普遍。
60、节
![禅诗三百首高僧篇 禅解64卦要义,一代高僧的大智慧](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941/4106060506413428717603.jpg)
得中则不苦,苦则穷,穷则不可以处常。不苦则说,说则并可以行险。惟节而当位,斯为中正。惟中正故通而不穷。
61、中孚
不涉川,则不能以境炼心而致用。不利贞,则不能以理融事而立本也。
62、小过
得闻我过而速改焉,则复于无过之地。
63、既济
方其既济,似未有患,患必随至,故君子深思而豫防。
64、未济
未济而欲求济,须老成,须决断,须首尾一致……物之性不可不辨。方之宜不可不居。故君子必慎之也。
儒风大家原创整理,转载须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