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收藏网讯 重庆江北区头塘小学,这个仅有200多学生、规模非常小的、太不起眼的学校里,兴奋点被燃烧到最高。因为,在这里,看到了齐亚宏老师的儿童水墨教学。一句话,实在是好!
齐亚宏老师,是一位默默研究、扎实教学、勤于反思、认真教学的好教师。他在别人不关注、学校并不太支持的情况下,自己坚持儿童水墨教学的研究,取得令人震惊的成果。凡是看过他辅导的儿童水墨作品的人,均感到震撼。其儿童水墨画教学成果不仅作品件件精彩,而且数量之大(有上千幅),齐亚宏老师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他是带着对孩子们的一份歉疚之心,不断总结自己教学的得与失,对儿童水墨画教学进行反思。他说:“由于一些不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方法,使得学生们越画越没兴趣,更谈不上在创造与情感表达中体验绘画的乐趣。”齐亚宏老师儿童水墨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充分考虑儿童在水墨表现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生活感悟性以及儿童的情感性。
齐亚宏老师认为,指导儿童绘画,教师要搞清专业绘画和儿童绘画的联系与区别。儿童绘画与专业绘画有联系,更有区别,美术教师的责任是在两者的区别中做文章。儿童水墨画是区别于古代水墨画(传统成人水墨画)的现代水墨绘画,它以表现当代儿童内心感受、以表现其精神世界为主要内容。依据齐亚宏老师的观点,儿童们是在绘画过程中注意参与,学会情感表达、学会观察、思考,勇于创新的探索学习经历。
在儿童水墨画表现中,孩子们如何“造形”与怎样表现“笔墨”,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假如,儿童们画出无笔墨的造形,虽能成其画,却失去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如果完全是无形象的笔墨,虽具有一定的墨色、水色之美,而不能成其形。“造形”成为儿童水墨画表现中主要的形式因素,应该具有自身的意义和身份。齐亚宏老师指导的儿童水墨画作品中,他对儿童的“造形”方法和“笔墨”表达两者之间的平衡做了深入的尝试性研究。
儿童水墨画中的“造形”,是儿童通过水墨表现手法在宣纸上创造新的“形状”的过程。如,齐亚宏老师指导孩子们用水墨表现生活里的工具、车辆、杂物等,看似是以水墨画写生而得来的造型,画中的“形”不只是写生对象本身的形,它应包括写生“物象的结构形态”、“画面结构形态”、“笔墨积结后的形态”,或者说是写生对象外在的形象特征与笔墨的统一。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造形”不仅仅是对这些物体形象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其情感的表达,其主题的需要不是功利的意义,而是美学的意义,是儿童自身的精神哲学用水墨画工具最直接的反映。
儿童水墨画表现出的“形状”与墨色,其矛盾在于:儿童的造型基本方法为线条的勾勒造“形”。儿童由于不同年龄与心理、生理的制约,自身执笔、把握水分及墨色的熟练水平,水墨画工具、材料的限制等原因,造成儿童在宣纸上造“形状”的过程必然发生不可预测性。因此,在儿童水墨画表现中,最大的矛盾是:儿童的线“造形”观念与水墨语言融合的关系。由于儿童不明白水墨在宣纸上的“笔墨积结后的形态”将如何表达自己主观认识的物象形态,所以,在水墨画学习过程,儿童的观念转化是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是成人绘画与儿童绘画学习最大的区别,针对此问题,齐亚宏老师认为,教师首先要对儿童绘画有正确的认识,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必然产生正确的教学方法。
作者 李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