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时候四十五度仰望天空,这样眼泪就不会掉下来。我们一边调侃着矫情苏,一边却遗憾地发现你越来越忙碌,也越来越孤独。你努力去排解,却终究是徒劳。那么,孤独从何而来?又当如何排解?也许,你可以与他一叙。
古龙说,真正的寂寞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空虚,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空虚、惆怅与沮丧。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我们在生活中似乎也从来不缺少这种感受。那么,孤独是从何而呢?
大约在人类第一次体验到了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之后吧。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应该在因偷食禁果而羞于裸露之后。自此,人类不再全身心地囿于身体与自然的搏击。他们发现了第三者,住在空荡荡的身体里的自由的灵魂。“我”的出现,让人类惊恐万分,并长久地陷入孤独的宿命。蚂蚁不会觉得孤独,因为它们是一只只无差异的螺丝钉。
人类为了对抗孤独,做了无数的尝试,它们广泛地存在于各类名人名言里。比如,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视他人快乐为己乐的人,能赢得朋友;不愿闻他人荣誉的人,才会感到孤独。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与高贵的思想为伍的人,是决不会孤独的。然后,我们很遗憾的发现,并没有药到病除。
史铁生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至少我们读过《我与地坛》,了解过他的励志人生。他是孤独的,即使并不一定比我们更孤独。在他的《日常生命观》一书中,他以一种深谙孤独的姿态,讲述着芸芸众生都在苦苦挣扎的喜怒哀乐。人生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不是人与社会,不是人与人,而是人与自己。我们总是苦恼于挑剔苛责自己,总是幻想有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来驱散这份孤独。值得庆幸的是,在史铁生的笔下,这份难以言说被真实、认真、毫无保留、酣畅淋漓地呈现了出来。它晒着太阳,甚至似乎有了被治愈的希望。读着这些仿佛从“我”中迸发出的词句,虽然它们披着冷静、淡漠甚至旁观的外衣,我依然能感受到灵魂在颤栗,感受到觅得知“我”后的狂喜。
他很喜欢写散文,不大写诗,大概是知道诗的感情太浓烈,而力量太惊人。在这一本似乎平淡却非平淡的书的开篇,他却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关于死亡的《遗物》,一首是关于新生的《生辰》。人生虽是从生到死,灵魂却是起死回生。
遗 物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个窗口
那是我常用的东西
我的目光
我的呼吸、我的好梦
我的神思从那儿流向世界
我的世界在那儿幻出奇景
我的快乐
从那儿出发又从那儿回来
黎明、夜色都是我的魂灵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棵老树
那是我常去的地方
我的家园

我的呼喊、我的沉默
我的森林从那儿轰然扩展
我的扩展从那儿通向空冥
我的希望
在那儿生长又在那儿凋零
萌芽、落叶都是我的痴情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这片天空
那是我恒久的眺望
我的祈祷
我的痴迷、我的忧伤
我的精神在那儿羽翼丰满
我的鸽子在那儿折断翅膀
我的生命
从那儿来又回那儿去
天上、地下都是我的飞翔
如果清点我的遗物
请别忘记你的心情
那是我牵挂的事呵
我的留恋
我的灵感、我的语言
我的河流从你的影子里奔涌
我的波涛在你的目光中平静
我的爱人
没有离别却总是重逢
我是你的你也是我的──路程
生 辰
这世界最初的声音被谁听去了?
水在沙中嘶喊,风
自魂中吹拂
无以计数的虚无
如同咒语,惊醒了
一个以“我”为据的角度。
天使的吟唱,抑或
诸神的管弦,那声音
铺开欲海情天
浪涌云飞,也许是
思之所极的寂寞
梦之所断的空荒
未来与过去,模铸进
一个名为“尘世”的玩具。
一阵不可企及的钟声里
一方透明的隔离后面──
玻璃的沁凉与沉实,被
感觉到的时刻
天使和魔鬼相约而至,跳入
一个孩子的眼睛
他的皮肤
他的身体
他的限定,和他
不可限定的痴迷……
一条小街,无来由地
作为开端,就像
老祖母膝下的线团
滚开去,滚开去……
数不清的惊奇牵连成四季
冬去春来
花落花开
编织出一个球体的表面
河汉迢迢
关山漫漫
或缠绕成──比如说
潘多拉的应许
斯芬克思的诘问。
但那最初的声音里,你可听见
早已写下了最终的消息?
不过要等到秋天,等到
金风如舞
细雨如歌
方可悉闻她的旋律。是呀
老祖母早已心知肚明,而你
要记住她的表情
要跟随她的姿态
当一切都皈依了永恒复返
你或许才能听清,老祖母
默然而知或怡然哼唱的
那个曲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 书 推 荐
《日常生命观》
作者:史铁生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