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绝学--动桩训练
(一)
注意事项:此动作以“意”为先,意有轻有重,以轻为入,呼吸自然为附,不可强力而为!这不是搬石头,大劲而为之!谨记!!!!!!
以此训练,你可能无所适从,不得已而力为之,这样,我劝你先放下此法,站桩,走架为好,这样,我说的要义你已默记于心,站桩,走架中可以点滴而使,如此,也是进步!
我找了几个动作,从中选了杨澄甫先贤的样子来说明,以此你可举一反三,知其一便知其二,以此练下去,无非是前进,后退,左摇右摆罢了!不过这只是站定的动桩,可不是进步退步!那还很远。。。。。。
这是李先生!似乎是抱头推山吧?其实这就是三体势吧?你看他的屁股下面就是尾巴,直到脚后跟,你看他松了吗?我看他不敢!这个不敢不是怕,是待机而发也!
这是杨先生,标准的三体式,也是有尾巴的,只是意轻一些罢了,可别被他骗了!他也不敢松,我想这是站定的姿势在摆造型,过去照相就像我们现在的农民被电视采访吧?不只是激动!
这个前腿成弓步了!就是说“重心从后面过渡到前面来了”此为身动!这个他也不敢松!为什么?若是松了,我在他后面一推他岂不是很易往前倒下去么?怎化怎打?所以,他是往前了,可是他的后面还在拉住哦!这个拉住就是不松!你也许会笑,怎么拉?脚底下又没有绳子!纯粹胡说!都是这样说!都不是真武!我先解释一个字,你就应该不会反对了,这个字就是“桩”!何谓桩?桩者,一头埋在地下的木头或是石柱也!明白了么?必须像埋在地里一样的拉住!静桩如此,动桩也如此!纵横交错皆如此!此为真!
我选了两个先贤做我们的榜样,只是想避开议论,省的费口舌!也算我们没忘记先贤老人家!时常记得他们,一举两得!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我们的身体从后面移动到前面去呢?就是重心移动的问题!这可是武学中的要中之要哦!他们这时总是会说:需口授!
大家加油,给我们自己长长脸,若是遵守我所说的规矩:戒,一直努力的锻炼下去:持,我想,你肯定有一天会自豪的说:我是在电脑上学的!我没有叩首也没口授!说笑了!
(二)
这里再表述一个拳学观点!
大多拳学修炼,都是功、术双修,所谓的功,就是内功,丹田力,整劲也!所谓的术,就是武术的技巧,打人的本领也!这种方式应该是最完善的武学练法。这样,你随时都能达到练用一体,可是这种练法有他的弊端,我就不说原因了,你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
我这里介绍的练法是只练功,而先放弃了术,这在过去这种练法有两个目的:一是筑基,二是看人。我这里只是筑基,我不看人,好坏他自为,与我无关!确切说,当你真的进入了门道之后,你会有所改观的!这个改观是您的人生态度而言!您千万别以为这种练法不是武学,相反,家师是赞同这种练法的,我也这样因为,所以,您就不必怀疑这种练法的可疑性!这样说,是写给有所得意的人看的,我只是提醒您,对您有用而已,我不想因为您的得意而错过了您的修为,如此而已!
这样,我再把图片放上来,我们开始看看武学之动桩!
这两张图片找的很难,找的很巧,我们这里谢谢了!
我不知现代先生是哪位,可见他想与先贤形神兼备!咱这里先不说,我们是看形说拳。
先说含胸拔背:含是含住,拔是拉起,含与拔皆是动词,在静桩中做状态解,就是拉起含住,在动桩中做动态解,就是往前往后的过程全都是拉起含住,这里你可以理解为肌肉的筋腱参与运动的结果,所以这样,这里只说真的东西,你可能不理解,这不妨碍,你再看我先前的东西,再从头站下来感知!然后再来看,你要是理解了,我的这一层任务也就结束了他的使命!这个含胸拔背就是我们的一张无形的网在我们的皮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全身全都拉扯了起来!就像是一个气球,没有空点处,有孔便是透气也,这好像太高深,那我们说局部,含胸拔背就是局部,头面,胸背的局部,这样也像是旧时的电影幕布,四角一定要拉起,不然,不是绷起的白布,显不了影子!这样,您再看这两位先生,他们的面与胸是不是含了?他们的背是不是拔了?这个拔与后颈,后头有很大关系,不拉不绷那是含?哪能有尾巴啊!这在其他拳种中有“变脸”一说我想在此可以找到答案!这就是含胸拔背解!这样,你所看到的下巴微收,顶头悬,就有了确切的定位点,其实,不是微收,是真收,这个真收必须是与胸腹有连才可为真!当有此一真,你就明白什么是微收了!原来,这个微收是真收之后的结果啊!从此,你知道大师实在是可恶!
这里说含胸拔背做引子,把以前的所学带过来,您要是带不过来,就是还没有一个相连相接整体劲的意识,这个动桩与您意义不大,因为您懂不起来也动不起来啊!不过看看也行,就是做做也没关系,只要在我述说的允许范围内!无可无不可,悟性高的,可以从此一入!悟性差的试试就有试试的妙处,这个试试“就是不可憋气,不可大力而为!以呼吸浮动不大为准!!!!!”切忌!
(三)
再补一点,含胸拔背解,此句不可分而言之,应该是,含胸就是拔背,说拔背就是含胸,以后我们把局部分解开来分析,您一定要知道这是无奈之举,您要知道,说局部就是说全身,千万要谨记,不然何来整体也!
继续!
我再把那图拿过来,不然不好说,我们真要谢谢上传者,谢谢!
上面我们说了含胸拔背,这是上体,算是交代了,这样,您把这个含胸拔背做起来,听我说说中部!哈哈,有些累!那没办法,这个有些累我要说说,旧时记得我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我的一个累就是,全身火烧火燎,唯一希望的就是祈祷家师今天有事情,或是瓢泼大雨也行!有时下雨家师就会额外宽恕些!至于别的一个字:苦!那个时代过去了,据我研究,这样也不一定是最快的增功练法,因为“生理记忆”有一个有序的记忆过程,这样,应该是天天坚持,多寡以自己的承受力为准则,这样应该是最好的,最坏的就是打渔晒网,想起来累死一回,丢下去不闻不问,这样我劝您别练了!
说中部,中部是武学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就是因为它的特殊性,除了一柱支撑就是肉了,成也是它败也是它,先说成!这个成是说肉,就是武学的带脉拉起,我这里通俗说就是腹围肌肉全都在我们的神经灵活调配之内谓成,这个是初成,还有个更成,就是我们的脊柱要改变它的原来状态,通过训练必须节节开阔圆韵,这里有个譬如,要是没有经过训练我们的脊柱是紧连的串珠,若是训练后必须是松活有度的节节串珠才为有成!成了因为只有一柱相连,所以灵,力,活,展,,,全在此,说败,就是不成,没有承载之力,当然无成之美!当然还有更更成,更更更。。。。。
这是结果,我说说你就可以知道一部分的九曲连珠之意,珠者,关节也!关节者,圆活开阔也!这样,先人说肩部是挂着,你可能就知道了!
这不是咱探讨的,咱们说的是怎样才能这样的问题,好接着说,怎样才能带脉拉起,腹围有力?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呢?这必须有个实相才能说得清楚,我想了许久,忽然记起了家师说过的一句话:你拉车子要感知感知什么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真好!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确切的形象的完全的比喻了!这个很重要!
家师说的是我们乡下的独轮车,中间是独轮,两边各有一只大的编篓,大力的可以推千斤!上大坡前面要有人拉,这就是拉车子!
看当中那位穿红衣服的女性,比较用力合理,可惜力过了!这第一位连最起码的用力方式都不会!可见,现在练会拉车子的也没有了,不知是退步还是进步?
好!现在我们把这个绳索叫我们上面的两位先生拉起!其实是叫你拉起,这就是“意”意必须是真心实意才可真,不然,全都成了摆设!这个很重要!
好!现在就有尾巴了!没有“尾巴”就不能支撑,这个先不说!我们是说丹田,有丹田必须有后背(命门)这个以后我们要知道,凡物事都有对立性,即阴阳,六祖临去时也语重心长对他的弟子交代,凡言论必须是矛盾对立才可,这与道,佛同理!很好!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呢?你可以找个东西这个样子来试试!只是试试,有所感知!这样,我们以后就会有真意了!这个很重要,不然,我说,气沉丹田,你茫然无措!这是很麻烦的事!
所谓的“气沉丹田”最初就是腹部拉起。命门拱起,这也是一体的,说气沉丹田一定就是命门拱起,说命门拱起一定就是气沉丹田!不可分离!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塌腰了!大师对塌腰这说那说,弄得大家茫然无措,你看,先贤真会开玩笑!他总是把简单的事弄得糊涂起来才可罢休!我这样说,您见过有几个这样说的么?不是吓了您一跳,说,我真好,就是会骂我一句,这个傻子!怎么都行!
好!现在,您再把这个气沉丹田加到您的含胸拔背上去试试看?累坏了吧?
早着呢,这就是“戒持”,太难了!!!!!!
(四)
说了一个气沉丹田,不很完整,暂且这样吧!
这里再说一些杂话,算是补语,我们的叙述有些无端,没办法,字要一个一个打,意要一句一句来,不像亲授,一摆布几句话就行了!我们把身体的整劲一截截分开来,便于了诉说,可是,不利于传授,这样容易产生误会,所以,希望大家仔细认真阅读,以期您的理解与我的字义想法合拍,这才算是真,不然,我的东西你找不到,害我不说,害你就是我的罪过了!您记住,这很重要!
现在,您把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做起来,听我说说武学的根:前腿弓后腿蹬!
劳烦这两位先生了,这个样子实在是很累!
我先说说整意,就是整体的意思:两条腿一分,就有了阴阳,这是指重心阴阳,重心力量按十分算,则前三后七分,这两条腿一分就是个倒V,立起来的顶点就是我们的尾椎骨:已经退化的尾巴,这样,我们就有了联系点,用意念在我们的小尾巴上拉上两根弹簧,一根挂在前脚后跟上,一根挂在后脚后跟上,记得是弹簧哦?这就是整意!
我们要说说弹簧,弹簧的性质就是对立性,你往外开拉的越大,它往里收缩的越紧,我们可以用用拉力器一试便知!
这样,我们就有了尾巴了!很好,这在武学上实在是个拦路虎!他们叫坐在脚后跟上,不说,怎么坐都是假的,一说一点这就来了!哈,先贤们真是有趣极了!不仅仅透着智慧,还叫你无可奈何!这是他们的良苦用心!唯痴持有意,真诚智善哪得瑰宝?只这样还不行,先前我已经说过,我们练武,起初,都是为了让阴面肌肉听从神经调遣为目的,阳面肌肉暂且不管它,不是不管它,您现在丢也丢不下,要是能丢还好了呢!
这样,我们看我们把弹簧挂在脚后是有目的的,在脚后就是为了我们后腿面(阴面)的训练,若是挂在脚尖,这里说前脚,你可以试试,一试就知两种不同的感觉,脚尖舒服,脚后别扭,我们就是要个别扭,当别扭也舒服了,您的肩,脊也就知道什么是松了!脚后这里没有太大的关系,先不说!
两腿知道前后分了,间距自己看先辈样子找个舒服为本,那左右呢,我这里有个主意,当中划一直线,两脚各分在直线左右,前脚内侧紧贴直线,后脚后跟也紧贴直线,后脚后跟与直线成一个45度的夹角!这样,我们的左右内侧肌肉也有了联系!当然这些联系我先前都有详细的叙述了,您若忘了就再去看看拿过来加上去就完整了!
好了,这就是根,现在,您把含胸拔背与气沉丹田与两根弹簧全都连接起来试试看?
是不是真的很累啊!不累才怪呢!都说松,您看能松么?
动桩训练站姿规矩:
1 地上划一直线,两脚并拢线插中间,鼻尖方向为直线方向,立正。
2 左脚不动,以左脚后跟为起点,右脚顺直线方向往前量两脚半距离为终点,右脚后跟踩在终点上右脚内侧线紧贴直线上,站好。{右脚相反}
3 整体不可歪斜,胯部不动{严加注意},左脚后跟为支点,外开,与直线刚好形成45度夹角。
4 坐下,高低自己调节,不一而足哦。
5 往前往后运动诀要:两胯尖连线落地与底下的直线为十字架关系,在前后过程中不可扭曲这种十字架关系,坚决不可哦。
(五)
今天说说武学的大东西:五弓合一。
为什么这么隆重?为什么现在要说?到了点了。
现在不说,我们前期的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还有两腿的弹簧站立一时找不到一个整体连接,这样,是完全要不得的。我们上几期说的是身体的上、中、下三节的要点,似乎肢节还没有携及,这里说一下,先放在一边,我们先把上中下连起来再说,铁要趁热打,不然火候过了还要再费工夫。
五弓之说似乎出于蓄劲如张弓,这是说的结果,这就关系到一身备五弓的问题,这是势。就是武学的架势!无它。就没有拳了。
我们前期的上中下备要,是身法的五弓,说身法最初就是一个静桩的范围,我这里把它定义在动桩训练里其实是不合适的,可是,这五弓要不备,说动桩训练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这里有一个事物的联系问题,我们把武学训练这么分章取义其实是已经犯了一很大的错误,这是不合规律的做法,世之万物全都是牵丝不断的,是没有确实明确的界限的,所以,我的文章您要看了这篇练看那篇才是,不要断章取义,这里举个小例子来说说不连接的坏处,以前我说过训练的前提必须是在一个呼吸大体平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这个前提您就必须要记得,而不是看了就看了,练的时候就忘了,这很重要!其一,因为,我们的内家拳术涉及范围很广,涉及的年龄体质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太极拳,似乎老年人与病体缠身的人练的很多,这是太极拳的悲哀先不说。其二,又因为内家拳本身就是以意为先,不尚“大力”,这样,若是没有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拳的本质不仅远离,而且年老体弱的练习者肯定会有不舒服,或是有一定的危险也有可能,这是最要不得的!于是就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说我说的这个拳术不适合老年人练习,要叫我加上提醒方可,其实,这种善意实在是“善意”,也实在谢谢我们练拳者的有心,可是,我还是有些生气,生气的是武学是不能用这种思想来定义的当然也坚决不许随便乱改的,时下的拳已经都这样了,还想叫它怎样啊!看看时下的太极拳都成了什么样子了,以至于都成了一种以错为对的结果了,这也是我为文的主要原因!还有个生气,其实形成这种叫我提醒的想法,本身就是没有好好看我的文章才这样造成的,要是呼吸平静,何来的不适合?何来的危险?一个内家拳,伟大之处就是我们无可挑剔,这是容不得我们怀疑的祖先智慧的结晶,照做就是!我说过,我们练拳千万不要黒傻子掰棒子,掰了这个丢了那个,到头来,嘛也没有,这个没有是真没有,本山不是说?这个可以有!小沈阳不是也说?这个真没有!就在此!‘没有’这个词还有一个最高层次,就是什么也有以至于不去想也有,抬脚举手全都是无意识状态却全都是合理合法无可挑剔,这时,拥有这种状态的“人”就说:我什么也没有!真的,是什么也没有!这是佛祖曾经说过的意思!是大智慧!我们学不来,我们不能说。我们是应该嘛都有!这很重要!说了这么多题外话,您要记住,我不可能在每篇的片头再说要注意呼吸、注意弹簧、注意含胸拔背、注意、、、、、、如此,这些个注意就是我每篇文章的连接了,您只要把这些一步步一点点连起来练起来用起来,那个‘真有’就来了,那个‘没有’也就可以说了!这些个注意也就没有了意义。
何必一次次的重复啊!因为我都说过了。
接着说“五弓”:上有两膊为两弓,指尖到肩尖,下有两腿为两弓,脚尖到大胯,主弓为躯干,大椎到尾椎。此为五弓!
五弓者,一弓也!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皆合。五弓一备,相怜相惜,牵一动百,节节贯穿,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后,,,,,,,全都是对立与互相,蓄为合,为吸,发为开,为呼,一气呵成,一触即发也!
五弓合一补解,头弓:起于大椎止于下颌,圆与大椎;中部主弓:起于大椎止于尾椎;腿弓:起于尾椎止于脚趾;手臂弓:起于肱骨止于指尖。
这些弓把它分解叙述,是无可奈何之事,您不可也不许止于此,您要知道我们说的只是点与点之间的骨弓,这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完整是我们的这些弓都要在主弓为帅的带领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互相关系,人体离不开联系,这个联系就是肌肉筋腱的互相制约,我记得旧时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叫小猴翻跟头,一个木杈,在当中拼一个简陋的木头人用皮筋连起来,一动木杈小猴就翻跟头,不亦乐乎,这个原理是把我们的人体骨架用皮筋界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里而产生的同动运动轨迹,似乎与我们的机械机器运动同理,譬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动则皆动,止则皆止,这是单一的空间运动轨迹模式例子,而人体却相对复杂麻烦的无限多,他的空间运动轨迹是无方向无制约的多向复杂的运动轨迹。这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动作运动,若是加上了有意识的思想支配,在拳上就是拳往哪里打,劲往哪里去的一种瞬时同动的“单一”运动轨迹的运行状态 ,在其它艺术里我们也是离不开这样,例如木偶大家黄奕缺,他的木偶其实就是他自己,很了不起。华人指挥家张培豫,这都是我们需要记住的人。她们成功的结果之一,就是具备了这种我们现在所说的弓的结果,若是加上一种艺术的思想意识达到一心一意这个条件,合于自己艺术素质的种种诠释,这就是艺术成就的大家之形。一切大家杰出于此,概莫能焉。
此为人生学习的一大主要问题,什么才是一心一意,什么才叫心心相认,什么才能心想事成?
再回来,其实已经说完了,我们把头弓用意把它拉起来,这个不散顺而把躯干用意含胸拔背拉起来,这两个也不散顺而把气沉丹田也做起来,这三个还不散再顺而把前腿弓后腿蹬用弹簧意做起来,这些都不要散,再把两臂用意把它们拉在胸肌,两肩上。
好,就这样。到此弓成合一。这样头就是脚,脚也是手,手也是胯,胯也是脚,,,,,怎么会这样呢?必须是这样,我说不出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就打个比方,我们若是在地上捉一条蛇,您看它会怎样?武松打虎,竟然害怕它的老虎尾巴。说的就是这样。
大家不鼓掌么?不是为我,为您啊。五弓合一,补解。
上一次说的有些笼统,不完善,补充一些。
从上往下说,头弓:起于大椎止于下额。圆与大椎
中部主弓:起于大椎止于尾椎。
腿弓:起于尾椎止于脚趾。
手臂弓:起于肱骨止于指尖
这是各个骨节。
这是木头人的爱情。
这些弓把它分解叙述,是无可奈何之事,您不可也不许止于此,您要知道我们说的只是点与点之间的骨弓,这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完整是我们的这些弓都要在主弓为帅的带领下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互相关系,人体离不开联系,这个联系就是肌肉筋腱的互相制约,我记得旧时小孩常玩的一种游戏叫小猴翻跟头,一个木杈,在当中拼一个简陋的木头人用皮筋连起来,一动木杈小猴就翻跟头,不亦乐乎,这个原理是把我们的人体骨架用皮筋界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里而产生的同动运动轨迹,似乎与我们的机械机器运动同理,譬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动则皆动,止则皆止,这是单一的空间运动轨迹模式例子,而人体却相对复杂麻烦的无限多,他的空间运动轨迹而是无方向无制约的多向复杂的运动轨迹。这是无意识状态下的动作运动,若是加上了有意识的思想支配,在拳上就是拳往哪里打,劲往哪里去的一种瞬时同动的“单一”运动轨迹的运行状态 ,在其它艺术里我们也是离不开这样,例如木偶大家黄奕缺,他的木偶其实就是他自己,很了不起。华人指挥家张培豫,这都是我们需要记住的人。她们成功的结果之一,就是具备了这种我们现在所说的弓的结果,若是加上一种艺术的思想意识达到一心一意这个条件,合于自己艺术素质的种种诠释,这就是艺术成就的大家之形。一切大家杰出于此,概莫能焉。
此为人生学习的一大主要问题,什么才是一心一意,什么才叫心心相认,什么才能心想事成?
为学者,为师者,都已经越来越远了,近来,又有好事者讨论旧字与新体的去留问题,我看,扇他两耳瓜子都不解恨。这是对于我们的后世子孙负责任的话,所以如此。远了。与这里的我们无关。
再回来,其实已经说完了,我们把头弓用意把它拉起来,这个不散顺而把躯干用意含胸拔背拉起来,这两个也不散顺而把气沉丹田也做起来,这三个还不散再顺而把前腿弓后腿蹬用弹簧意做起来,这些都不要散,再把两臂用意把它们拉在胸肌,两肩上。
好,就这样。到此弓成合一。这样头就是脚,脚也是手,手也是胯,胯也是脚,,,,,怎么会这样呢,必须是这样,我说不出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就打个比方,我们若是在地上捉一条蛇,您看它会怎样?武松打虎,竟然害怕它的老虎尾巴。说的就是这样。(到此,还是静桩的身法)
大家不鼓掌么?不是为我,为您啊。
评论释义:
1、
我说的都是有,不是模糊,模糊都是假的,所以,你要一次次感觉,然后一次次看我的博客,从头到尾的看,这样每次都会有起点,你的感觉都会随着时间而对于我的同样的诉说而有了不一样的改变,这就是进步!这样,你才能达到进入武学的门槛,之后就会光芒四色!
2、
这样细究终有大成!您让我受益匪浅!
3、
双脚平行微屈站立,命门后拱、尾闾前错内收、膝有上顶臀有下坐之意,同时含胸拔背,下巴就自然收、头也有些上顶之意了,此时最大的感受是此时的肩忽然有松沉下来,人的重心忽地一下由上腹降到丹田部位,呼吸也可很容易到达丹田部位。
臂与背有时有些张力时,背部与双臂似乎有个十字架(双臂与后脊)相连的感觉;经常性双臂内侧肌肉与腹部肌肉在呼气时有自动的突发性的收缩,全身为之一紧,这个状态是否是阳面肌肉放松了,阴面肌肉处于较好的工作状态呢?这个是否是您说的“这个真收必须是与胸腹有连才可为真!”呢?“沉”似乎是阴面肌肉着力发紧产生的感觉。
--看字面很有意思了,只是头上顶有些弊端,可能会头晕,把着力点放在后头与下颚试试。
4、
若是想学拳,想不学过家家,持戒很重要。
拳是很苦的,不是飘飘娆娆的摆,众人都被潮流蒙了眼,还很得意。
这样,有了决心后,才可以学,不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己没长进,还会说都是假的,每(没)一个正经,那样,对你对我对后学都不好。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这个真对于我很重要,因为“真的”可以断定你的体制与悟性还好,若抛开品质这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只要你戒持有度,自会比别人先期有成,若是练拳有些年月而有这种感悟,与我不是激动,对于你还是可喜可获的,这样,看了这段话,你以后就不要站桩了,从动桩练起,这样会更有进步,别问为什么了,一句两句说不完。就这样。
5、
开始练您动桩中的静桩,想体会出整体拳意,再练老师的移动重心的身法。
依您在《动桩(四)》中的姿势,前腿微屈(微弓,功中脚趾微抓地时好象更有利于阴面肌肉受力),后腿弯,身体有下坐之意,微调整上身在前后的位置,命门拱起,收肛提臀,丹田一下就实了;双臂与双肩阳松阴沉,坠力到达丹田部位(力量似乎较大),功中有过几次双臂内侧、胸腹肌肉收缩,并伴随下坐腿的蹬力。
尾闾部位明显感到受力,更累些。全身还是支离破碎。
---静桩我也说的很全,动桩也是,你仔细看,用静桩体会什么是整体(也是拳意),用动桩加强训练之,如此就是大道。
6、力的来源我只知道有两种明显的方式!1.来自于大地的蹬力!2,来源于筋肉运动!
这两种合力依靠骨骼肌肉等杠杆等作用传到作用面,点上,既是目的!您要是说脊柱,我说胯骨,这都是结果,我会慢慢说来!
7、这几天练习,上臂的松沉的感觉:好像是胳膊长在丹田上;有时身体中有酥麻感,达到前弓腿的涌泉。
但三七分腿及弹簧感觉不深,且没有老师示相的“全身火烧火燎”的感觉,只是觉得腿与尾骨处有些累,请问老师是利用人体自身重力加在腿上,还是要下跨加强前拉后扯的力量呢,但强行加强这个力量,人的灵活性好像就差些了?恭请明示!
---我们练功太多的假象绕身,这些假象要是能够明白道理,越多越好,要是不明就里,就是些拦路虎,因为容易走弯路,不怕,我的告诫是,多看我的博文,这是我的真诚告解。
你的弹簧感觉不深,也没有火烧火燎的感觉,就是你说的缺了那个“加强”,你的担忧也是内家拳的整体的担忧,灵活是用时的表现,我说过用时也要这样么,我说的是练时是这样,至于用时,那是结果的表现而已,它能随你而为么,应该是随他而为也。祝有成。
8、成功很简单。诀窍: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9、是的,看是释文解字,用是身体力行,实践方是大道。成功之学皆是如此。正如游历河山,书上,地图怎么尽善,都是假的,去了才是真。
10、“在脚后就是为了我们后腿面(阴面)的训练,若是挂在脚尖,这里说前脚,你可以试试,一试就知两种不同的感觉,脚尖舒服,脚后别扭,我们就是要个别扭,当别扭也舒服了,您的肩,脊也就知道什么是松了!脚后这里没有太大的关系,先不说!”挂在脚跟是练阴面,挂在脚尖是练真功。是因为开始挂在脚尖很难做到力在后腿面走,所以退而求其次先挂在脚跟练,练好了再找挂脚尖的感觉,;---正是这样,没法子的法子啊。我们合了。
11、动作的表象不是这么直观可以界定他的意义的,他的意义很广,不说,你永远不会知道他的真意,那为什么不说呢?是很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可以明白的,而且说了也无用,徒增你的困惑。就这样。
12、这个应该学学,对您的艺术有益处,对身体更有益处。
您是我开博以来第一个有此想法的艺术者,我谢谢您。
为何这样?因为艺术不易,靠几十年的侵染而达到所谓的东西,我觉得我敬佩艺术者的持之以恒,可是,艺术真的不需要这样的残酷,这是我的肺腑之言。若是得法我想一个参与艺术学习的艺术者至多需要5年的时间就能达到惊人的艺术高度。这也是我的肺腑之言。似乎,相信的世人太少了。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我不推崇这种行为,可是我赞叹他的果敢与尝试。这才叫人生的探讨精神
(六)
前面我们说了桩功的内容,由此我们知道内家拳的根本:身体肌肉筋腱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也就是武学的浑圆力或是整体劲。当然,这种认识在我们的身体上现在也仅仅是一点点的感觉,还是假相,我说的这个假象是指您的所谓的整体劲在您没有动起来的情况下可能还有些感觉,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能也还有些意思,可是一旦动起来的时候,形态就七零八落了,更不要说搭手,推手,散手了,那不沾边。
这样说破不是打击学者的情绪,确实是这样,当我慢慢再把动桩一一解开来,您可能就会知道我说的就不是假话了,武学就是这样,何止武学,人生之学都是这样,它总是像一道道神奇之门,打开一扇,充满惊奇,再打一扇,激情澎湃,再打,,,,,没有穷尽。
一件物事,随着认知与着熟,它所透露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在我们先贤遗留的拳论中随处可见。这就是功夫层次的魅力。
前面我们用了折叠与转换少少做了一点引子,现在,我们就具体分析动桩的练法与心法。
先把那两张图再传过来:
很显然,这两张图是互相动作的变换之状,从后到前或是从前到后身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动桩之身形变换,因为这里没有步子的移动,可见身法与步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练法,这说明就是我们练拳不可泥盘喝稀粥,一股脑儿上,这也是步要一步一步走,话要一句一句拉,不可乱了规矩,有一齐练的,不是不可,可能效果不佳,因为这里有个神经调配问题,说的玄乎些就是阴阳论中我们不知黑白,更不知怎么知白守黑的问题,我们不谈这个玄乎,那是哲学太高深,我也不懂,我们说神经调配可能好理解些,就是指在走架套路中怎样摸索那个身法规矩的问题,这太难,说的确切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神经达不到一个面面俱到的本领,主要是因为筋肉的萎缩造就的神经与筋肉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一处而是充斥了我们的全身,它无处不在,这样,您在那么多复杂多变的调配问题上怎么用您的大脑来面面俱到的统一,归纳,来做一个劲往一处使的单一动作呢?而且走架的动作是那么的瞬间与复杂,转眼就是许多的劲往一处使啊。这样一说是不是吓了您一跳啊?所以,没有老师亲授的拳基本就是废拳,这是不可否认的,您自以为是真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您自己的一点点的感觉罢了,这感觉也许不是打拳走架跟您带来的,许是您每天坚持运动的结果,要是我说,要是您这么的坚持不懈,您只是每天的做那个老式的广播体操也会有这种精神烁烁的功效的,不信,您就找一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打过来一拳您试试,而不是把手轻轻的靠在一起在那里绕来绕去。您说这样不行,您还不到打的时候,好,那就叫这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推您一下看您是不是能不动如初,我想这是最好的鉴别方法了。当然,这个样子,我是对于那些个已经在拳界侵染了五年多的洗练者而言的。
一推而不动,那不仅仅是一只尾巴的问题了,这个放下先不说,若是跟住我的文章勤奋的练,您一定会知道这个玄乎的不可思议的武学之迷。拳学,一般是三年一小成,这个小成就是形意的三年打死人之说。
好,再看上图,我们一说上图,其实不仅仅是上图的样子,只看样子那无有意义,我们要把前面所说的内在的联系一齐都加在了里面这才是我说的一个真正的上图的含义,这个要知道。
这样我们看一切都已经有了内涵的上图(一),在我们的身体各节联系已经具足的情况下,看看我们怎么折叠,再怎么把这个折叠在一切联系具足的前提下无有缺陷的从后移动到前面去,就是把这个后腿坐怎样不丢不顶的变成这个前腿弓后腿蹬呢?这是个武学最最头疼的大问题,就是那个需口授。
(七)
上一篇我们说了一个大体,其实,悟性好的可能已经有些知道了,因为我已经说过我们的动作是在无有缺陷的情况下从后做到前面来的。这个“无有缺陷”就是整体劲,浑圆力。可是反过来说了,因为没有浑圆力所以才练的啊,要是有了,一动就是,何必找这些形态啊。说到点上了,况且,我说过的这些形态与心法,对于您来说,这个“看到”只在思想上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可是,这个看到在身体上还是茫然无知的,就是在身体上还是不懂,这就是心意不合,怎样能够心意合一呢?只有一个字:做。没有第二个法子了。
我们在说动作运作之前,还是再说说身体动作形成的主要条件,就是肌肉筋腱以及神经对于身体动作的意义,我们看我们的骨骼肌附着于骨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可见运动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所以说,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部分,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而神经就是大帅。就是心意,心意闸门已开,肌肉筋腱同时运作,这就叫合,即同动也。?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与开张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主要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这样我们不难理解,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来取得一定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在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当中而造就的特殊的运动结构与运动轨迹,在我们人刚刚出生时,我们所有的运动构造与运动轨迹是天然的,是与我们成人后所具有的运动轨迹决然有区别的,这个天然就是本身具有的本我之运动轨迹,就是心意同动的运动轨迹,例如,小孩拿东西,都是很紧很有力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与筋腱都是在相对状态中达到最佳的运动模式,但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他本身的肌肉与筋腱为了抵抗这种作用,所以,他的运动的目的总是幼稚而无准确性。在为了抵抗地球引力而必须要学习的行走过程,为了更好的利用一些省力技巧,我们慢慢的在退化我们不必要的阴面肌肉的作用,在扩大阳面肌肉的力量,以期达到最有利于直立行走这种特殊的行走方式,而这些,也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天然的思维方式,以及自我保护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艰涩直至自然的约束状态,可是就是这些所谓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却恰恰是阻碍我们人类许多的本我智慧与潜能最致命的武器,这不只是运动的,它包括了人生的各个领域,可以这么说,一切关于艺术,科学上的东西竟然都与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远了,可是我觉得说说这些非常有意义。这是科学的道学,佛学,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东西。这里说个简单的,以期您明白道佛与武学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僧人与道士都喜欢打坐的,都还要求要双盘,可是,这个双盘好像很难的,不好打,我们学武的可能一说佛、道都不屑,这个不说,您私自啊可以试试这个双盘,练了几年了,您是否可以这样自如快乐的坐起来呢?不说佛、道怎么的高深,这一个坐法应该与理论没有任何关系的生活常识吧?您可以先从这里了解了解佛、道。可见佛、道是注重身体修炼的,坐得下,说明他的筋腱似乎能够贴近本我之态了,当然,只是接近罢了,还很远。
我总是在猜测,佛家修为的路程若是譬如为走路,那我们武学修为的路程是不是就是在汽车上呢?这样,武学来源于道家就有些意思了。不过,有个规矩哪里也不能掉掉的。
(八)
现在我们说动桩训练的内容,我们把那两张经典图片再发上来,我们按照自然顺序从后到前来说明动桩训练的各个要点,这样我们来看第一桩:
这个桩的重心力的分配是后七前三分。这种分配对于人体力的平衡是最完美的,对于肢体肌肉筋腱也是合理的,对于锻炼肌肉筋腱的阴面肌肉趋于最大值也是非常之合理,这样,我要是说说其中的这些合理要花许多的话才能说明白,而这话对于我们的锻炼似乎没有用处,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所以,这个为什么合理就没有必要一说了,您只要按照这个方式做就行了。?
我们的这个形态从后往前慢慢改变,有几个改变必须要明确才行,我们来细分细分,对于这个姿势的改变,未练过内家拳的一般我们都是坐姿坐好,运动时上身开始主动前倾,这时,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我们的自身重力自然前移下坠,这时我们的前腿,前,外侧肌肉为了维持身体的直立平衡状态不倒很自然的就做出了一种支起身体重心的肌肉用力方式,而这时,我们的后腿肌肉筋腱在身体进行前移的运行中是基本没有参与运动的,若是有的话也是仅仅的一点维持身体左右平衡而存在的一点点肌肉筋腱的参与而已,这就是我们单一的随重力而作出维持平衡的一种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无疑是以抵抗地球的引力作用而我们的肌肉筋腱顺势而为的一种单一的省力运动,这里有个重点要知道,就是我们在运行的时候,我们的后腿是很少参与运动的,而在将近动作终点时我们才又重新调整我们的后腿肌肉筋腱再次参与了这个重力中心的分配支撑作用:就是我们第二图片前七后三的重心分配。上面我们对于这种平常运动的解析我用语言做了一种类似电影慢动作的夸张说明,这个夸大我只是教您知道并明显区别于我们武学的运动方式,以便更快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武学的这种特殊的运作方式。这才是主要的。?现在,我再解析解析一般的内家拳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比上面的运动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这种运动存在于我们大部分练拳健身的许许多多的人群中,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正在用他们的形态与思想吞噬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真知,这是一个可怕的漩涡,我们必须要抵抗“他”以便使真理与真知不再受到蒙蔽与湮没。我们一般的内家拳(以太极为主),在做这个动作时,一般还是上面我说的这种方式,只是动作稍慢些,这个“慢”字很好,但是,真正的内家拳是不赞成这个无度的“慢”字的,可是还是有好处的,一般慢悠悠打过七八年就开始有些意思了,这个有些意思在拳上就是下面我说的这个运作方式了,这时,我们身体及其思想上开始有了感觉上的意识,也开始对于拳论理论有些“自知的见解”了,这是我们拳学中的一点点的可怜的开端,微乎其微的“端”,这个“端”的感觉就是我们开始知道我们在做这个动作时开始有意识的用后脚蹬地,用蹬地的力量推动身体所谓松沉产生的重力前移,而此时上身还是处于所谓的“松沉”前倾状态,打得好的好似慢些,有了一点点主动下压的意思,而前腿为了保持有个“松”的状态还是延续了我们上面说的支撑的作用,这里,唯一一个可以骄傲的地方就是后腿的蹬地了,其余还是练了个关节面的灵活度而已。于是,在这个灵活度的层面上加上我们身体这几年来通过自己的坚持带来的益处,我们似乎可以对照大家的武学论著有了自以为是的切合点,譬如,什么九曲连珠啦,什么气沉丹田啦,什么有上既有下啦,还有一个“节节贯穿”啦,似乎这些论述在您的身上都已经找到了结合,说句实在的话,这都是妄想。内家拳就是这样,“他”的伟大就是适合于一切武学层面,您的思想是无限的,他的包容也是无限的,他不打击也不辨别,您可以用思想与身体深研细究,依您的深究来自我推翻自己的无知与可笑,这是精进的必然,这个精进却又等来下一次的可笑与无知,如此反复无常,如此精进不止,您也可以维持,依您的自得来维持自己的得意与满足,也是一种生活,当然,生活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到这几天的一个大事,就是那个伟大的艺术家“迈克尔。杰克逊”之死,艺术家不能在意他的细节要看重他的贡献,当然我们要学好的东西,我看到他的舞蹈与音乐的伟大尤其令我难过,更令我难过的是他的慈善大德所带给我的震撼,斯人已去不说这些,这里要说的是他的舞蹈给我的启示,我们时下的太极就与这有些相似,就是上面我说的关节的灵活度,街舞里有个经典动作叫“传电”,不知道时下的太极们是不是以为这就是节节贯穿呢?那可是武学的悲哀之至了。
不过,能全然复制个杰克逊的舞姿,在谁也是一个成就了。“武”与“舞”本来就没有艺术的高低之别,只是展现的思想形态不同罢了。
可是有个区别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武”是冷兵器时代的搏人之术,以他为本,“舞”是情感的形体艺术,以我为本。
我们列举了常人一般的动态情形,以及一般练拳的动态情形,这种情形在我是极不赞成的,因为这样的练法到后来只是在本我中自己的身体与思想上有些肯定,一旦外力的加入还是什么也没有,我说过,武学的本质不是本我状态,它要以本我之外的“他”为中心,从他之后再回到“由我之本我”方是武学,这个转变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一种衔接,而是我们身体上的一种轻松自如的驾驭,这才是武学。
这样说来,武学的本我艺术似乎更接近于艺术的巅峰,因为它的艺术宣泄具有无可比拟的界定性:就是必须束缚于人为的界定之下的一种自由宣泄行为,这种行为是任何一种人类的艺术生活状态都不会超越的状态的,当然,生活中有许多极限艺术与武学可以媲美、譬如、赛车、徒手攀岩、跑酷、斗牛、黑拳、、、、、、这些行为,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没有区别的。
那我们的武学动桩训练与一般训练到底的区别在哪里呢?
您来仔细听,我们都知道内家拳学有个“一动无有不动”,都知道,可是这个知道却不是那个“真知道”,都说了,不动人体怎么从后面移到前面来的啊,说的没错,可是这个知道是一般的知道啊,人人都知道的啊,除非有先天疾病不知,那样,武学岂不人人都会了,还有什么玄机之说?可见,这个“一动无有不动”不是武学的那个“一动无有不动”。
上篇我说过,我们往前面去基本就是利用了地球的引力作用,加上我们人体特殊构造约束下的一种框架动作,我们的用力范围大多都是阳面肌肉牵引支撑的用力模式,而此时阴面肌肉基本没有参与肢体的移动而动作,若是说还有的话,那也是仅仅的一点维持平衡身体左右的参与而已。而武学要的这个一动无有不动,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全身的肌肉筋腱参与运动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阴阳互为的结果,也就是表层的阴面肌肉与阳面肌肉互相参与的结果,我们很早就已经说过,事物是相对的,对于肌肉筋腱而言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往前运动的时候,您是否考虑到有个往后的肌肉在作用运动呢,就是在蹬地的时候,我们的阳面肌肉在用力都是知道的,可是那个阴面肌肉没有用力您就模糊了不是?在往前推的时候,都知道那个外侧肌肉在扩展,可是,有个内侧肌肉在收缩您就忽略了不是?知道有个支撑,可是还有个相对于支撑对立的收缩您就不知道了不是?什么是圆啊,就是一块骨头被肌肉用力包起来,这样还不够妥帖,就是我们的阴面肌肉与阳面肌肉同时用力结合,密不透风,无有缺陷,无有凹凸也,这里有个力紧您知道么?这里也有个意紧您知道么?这里就是心意合一您知道么?
说了这些,有些拳名您也许有些认识了,您也许知道他们为何是名“心意六合拳”,“形意拳”,“意拳”,“心意把”。。。。。。。
名为“心意”,是为心意合一也,心意合,直捣黄龙,无坚不摧。一步一拳,步到力到,方是本我。。。。。。
(九)
上几篇已经说明了对于武学没有很多益处的一般“大师”的训练方式,说这话看官们也许会嗤之以鼻,对于桃李满天下的“大师们”更是游锤灌顶,实话总是不好听,忠言逆耳嘛,我也想过要用迂回曲折的方法使您慢慢接受,可是,效果更加的不好,就放弃了。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武学与一般的区别,那这样我们知道阴阳在这里就是有上要有下,有收要有放,这是说肌肉筋腱的事情,无它,大家要记住,当然要大脑支配神经,当然要心动萌发,这样一回访,这不就回到了心意力合么?这是真有,其余皆是假。要谨记!
我们找个顺序,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违背了一个整字即同动也,这个您要知道,我是没法子而为之。
我们看手臂,在我们推的一瞬,有两个力在动作,一个是外侧的展力在动作,另一个就是内侧的收力在动作(这是大体,当然密不可数),这两种力量应该是同时作用于推的这种共同目的,这两种力的同时作用,在外观上要是慢起来就有若如风摆柳,在自身就是心意合一,目的不偏不废,无有阻挡之外力,或打或圆皆由己,这在一般练拳的身上是不会存在的,就说推手吧,外力的慢腾腾加入自己还在磕磕绊绊,而拳学却是几分之一秒上百斤的力量作用于一点上的瞬间,各位看官,您想清楚了么?
所以,练拳先有千斤坠,这是根基,无它无拳。
根基在腿,腿难练,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这就是腿的阴阳,这个腿的阴阳在我们拳界似乎已经成了失传的状态,很可怕。
专述腿功。我说腿功却不是独立而言,您要知道整体的那些联系才有意义。
您看上图,在我们前移时,我们都知道后腿要蹬,这是我们一般都会的自然现象,这里您要知道有个我们平常不会的:就是在蹬的同时要有收的劲力存在,这是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蹬出与收住的同时存在,蹬出是阳面肌肉在运动的结果,收住是阴面肌肉在运动的结果,这个矛盾有且只有在精神专注的情形下才可有最大的互为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意合一,这里当然有一个主次之别,不然就会有止,就是卡住的意思,在太极拳上就是那个都在说都在模糊的“双重”问题,当然这是局部的双重,有了主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主次是蹬出为主,收住为次,这样,动起来蹬出去就活了就没有了双重,可是我们蹬出去不是目的,目的是怎么训练阴面肌肉受制于神经调配的灵活度,于是这个动作须有个艰难而无措,由断续到熟悉,由熟悉到着熟,有着熟到自然自如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身体的体验上就是所谓“大家”所说的麻、涨、热、、、这也是气功的得气状态,这也是大小周天打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在武学中的明劲,暗劲,化劲,基本也是这个熟知的过程所带来的力的示现,当然这样说有些牵强附会,不全面,做个引子还是可以的。
这是说了我们武学的一个“蹬”的真实本质,这个本质个体其实代表了我们整个身体的整体实质:矛盾的阴阳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家拳阴阳互为的整体劲的本质基石,您知道了可能没有用处,因为您做不了,所以“拳”是一个练字,练了才是身体上的有,不练还是无,这也是道佛两家的本质,说道佛,本质要注意一个动词“修”字,这个修字不是单纯的日常德行,而是身行,无它,无佛道,只放生只慈善只保佑这个范围在佛道实在是海河中的一滴水,沙滩中的一粒沙,所以,‘坐’与‘座’差毫厘缪千里,这里不是弘扬身行为主,我是说德行应该不是再考虑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德行,谈什么佛道啊,那是魔道,是对立的世界,是地狱阶级,很可怕。
我们说了手推,说了脚蹬,现在再说身合下压之折叠。
这些动作分说,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您要知道这些动作其实是同动而为,无有先后,有先后就是散,这里对一个“节节贯穿”有一个批判,这个节节贯穿有些先后顺序的意思,易使好武者心生杂乱,不好。
当我们后脚前蹬(注意要收而蹬)之时,我们的上身与后腿这时要有个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尾骨与后脚之间的联系,我们曾经用了一个弹簧来说明这个联系的形态,这个要记住,不仅是在此,这个弹簧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各处,想到那里哪里有,最后不想也有,那样之后就有些成就了,要谨记。
只是尾骨与脚后跟有联系不行,以前文章我们已经说了尾骨与大椎的联系,大椎与头部的联系,这时我们要捡起来,不要犯了遗忘主义变成黑傻子状态。这样有了各个联系我们看在我们蹬地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运行才是合法呢?我想不要急,我们一起慢下来,我慢说您慢做,这样才能有个准确,您的思想与我的思想合一,您的思想与您的身体合一,这样才是我们的目的。好,我们慢下来。
您慢蹬的同时,上身保持联系的状态慢慢前移,前移中那些状态“不要丢失”这时下颌部与后脚跟也要用个弹簧有所联系,这个联系随前移状态要有个下压形态,这个形态不要忘记是在所有联系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形态变化,所有联系我们再理出来晒晒:头弓,大椎与尾骨,尾骨与后脚脚后跟,下颌与后脚脚后跟,好,没有遗漏,很好,我们看这里有个区别,就是动作的大小区别,在我们从后到前面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动作变化,后腿变化幅度最大,依此为胸腹,头部,这里有个谨记要记下,我们尽管变化的幅度各有不同,但是轨迹的运作时间却是丝丝入扣,无丝毫的错位,脚动既是头动,胸压就是脚动,就是同时而起,嘎然而止。不可有错位,不要脚蹬了半天上身才开始运作,那不是“武”。
这里,大家可能看到了,我把下颌与后脚后跟用了弹簧作了联系,这个联系很重要,因为有此就使他们的联系之间有了一个整体,不然好似一个个散兵游勇,可见这是个大重要,要注意这个主次,当然这个主次是在各个联系的基础上又有的一个分别,在各个联系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这个分别就先忽视,因为不忽视也顾不上来啊,这就是层次,不可越级,走不了怎么也不能跑起来,这是做,做与说的区别就在这里,我们许多的佛家修道者一开口总是其言凿凿,可是,一看就是说家不是做家,这样,无论几十年乃至一辈子也只是个说家罢了,有说家变成佛家的,有技巧,这个技巧也是练,做出来的,譬如,京剧的唱功,还有许多的美声等等,他们的成就就是唱功的练法,当然这个练法有些小儿科,可是相比较那些寺院的佛家专业人士我看还有些高明的地方,不是打击,是实话。其实,我们佛家诵经就是一个练法,可是知道的不多,佛家的打坐,单手唱喏,慢行漫话,全是练法,可是有几个真知真做啊,一坐就想睡,不睡就作乱,念经,不清,不明,不知声音之妙理,不知幽谷撞钟之清扬,钟在天天敲,却熟视无睹,不知钟之深意,在寺其实俗不可耐也。当然,普遍是大德佛图。
远了,有则改,无则勉,我写了一遍,也自己学了一遍,此为度人度己。
接着说动桩过程,我们说了蹬走、下压、手推。现在,我们说说这个前腿的大动作,之所以“大”是因为它的重要性,这在武学中也是个“需口授”,看官注意了。
我们前腿(双腿)在我们成人动作中,一切的交替行走,行为事物之时,它所起到的作用基本就是一个支撑的问题,我所说的支撑,就是我们阳面肌肉的能力最大化,而这是我们武学中一生都在训练克服的一个大问题:即阴阳互为。
我说了这个问题,不只是要让您知道而已,您知道了没用,现在,我说练法您一定要记住了。
把图片拿过来
您看第二张图,当我们在后蹬前移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为了防止前倾下倒之引力,下意识就会把前腿支起来,这样后腿蹬的力量越大,我们前腿支的力量也就越大,于是,这两股子力量就聚在了交界处:胯上,这就叫双重,您说了,我没有双重,按你的说法应该动不了才是,可我是按照拳架的要求前移的啊,是的,只是力的分配有个大小主次罢了,这不是“武学”,这是自以为是的得意而已。我可以肯定,这种自以为是的武学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已经是绝大多数,这还包括了多数的“大师”级人物,所以,我们学者要有自辩能力,不要叫大师忽悠的不知就里。
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腿功呢?
我们已经详细的说了后腿的做法,我们的前腿要怎样动作才是合法呢?一个字“收”,这就是武学,真传一个字,假传万卷书。
这个前腿的收字很是奇特,在我们大多的武学当中几乎是绝迹的,更别说广场的太极拳了.
我这里细数端详,请看客当个正事仔细记下,日里来往当刻意留心,至着熟才可有脱胎换骨之异境.
现在开始,把那些个心法诀要都牵扯起来,往前一刻时,把尾骨与前脚后跟用弹簧挂起来,这里本来是用全脚,或是前脚尖的,用脚后跟以防您不适应产生滞病,您可以用意自己加以体会之区别,以此找个合适,直至最终能够有个五指抓地方可为真,这样,我们挂这个弹簧的用意您应该知道有个主要目的:就是把我们的后侧与内侧肌肉的用力方式健全起来,这里是要忽视前外侧肌肉的用力状态,以达到那个阴阳互为的,这个很难,所以,我们要知道挂起的弹簧是内收的,就是我们往前运动的一刻,力的寻行路线是尾骨起沿前腿的后侧直接向下内拉的,当然,外前侧的所有用力情形您一定要彻底的丢掉,不可有一点的思想存留,不可就是不可,没有原因可以说,越说越乱.
这样您可以自己先单独的体会这个动作,要是把全部的心法诀要都牵扯起来往前动起来,这时,您的感觉不只是一个别扭能够解释的了的,这就是武学.
这样了,我们知道有个虚领顶劲,很少知道有个胸腹折叠,我们知道有个后腿蹬地,很难做到有个后腿收起,我们知道有个前腿支撑,更难做到有个前腿收拉,我们知道有个前臂外撑,很少做到有个内侧收连,我们知道有个挤、按、捋、、、、、、却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动作八个劲道,所以,打即化,化既是打,收既是放,高也是低,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头无尾,这才是真圆,圆者,无法也.
您还怕他的力气麽?力气再大,一动皆无,此为接力借力也,说话间已是胜负,哪里来的招式啊?全是笑话.
一个冲拳的时间大约是0.14--0.19秒,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大约0.2----0.3秒,这是外家拳击手所测出的实际时间,而我们的瞬间连续发力是他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也许您无法想像,可是电击棍相比大家都会知道的吧?同出一辄.五、动桩训练精华
(一)
前面我们说了桩功的内容,由此我们知道内家拳的根本:身体肌肉筋腱之间联系的重要性--也就是武学的浑圆力或是整体劲。当然,这种认识在我们的身体上现在也仅仅是一点点的感觉,还是假相,我说的这个假象是指您的所谓的整体劲在您没有动起来的情况下可能还有些感觉,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可能也还有些意思,可是一旦动起来的时候,形态就七零八落了,更不要说搭手,推手,散手了,那不沾边。
这样说破不是打击学者的情绪,确实是这样,当我慢慢再把动桩一一解开来,您可能就会知道我说的就不是假话了,武学就是这样,何止武学,人生之学都是这样,它总是像一道道神奇之门,打开一扇,充满惊奇,再打一扇,激情澎湃,再打,,,,,没有穷尽。
一件物事,随着认知与着熟,它所透露的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在我们先贤遗留的拳论中随处可见。这就是功夫层次的魅力。
前面我们用了折叠与转换少少做了一点引子,现在,我们就具体分析动桩的练法与心法。
先把那两张图再传过来:
很显然,这两张图是互相动作的变换之状,从后到前或是从前到后身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动桩之身形变换,因为这里没有步子的移动,可见身法与步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练法,这说明就是我们练拳不可泥盘喝稀粥,一股脑儿上,这也是步要一步一步走,话要一句一句拉,不可乱了规矩,有一齐练的,不是不可,可能效果不佳,因为这里有个神经调配问题,说的玄乎些就是阴阳论中我们不知黑白,更不知怎么知白守黑的问题,我们不谈这个玄乎,那是哲学太高深,我也不懂,我们说神经调配可能好理解些,就是指在走架套路中怎样摸索那个身法规矩的问题,这太难,说的确切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神经达不到一个面面俱到的本领,主要是因为筋肉的萎缩造就的神经与筋肉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一处而是充斥了我们的全身,它无处不在,这样,您在那么多复杂多变的调配问题上怎么用您的大脑来面面俱到的统一,归纳,来做一个劲往一处使的单一动作呢?而且走架的动作是那么的瞬间与复杂,转眼就是许多的劲往一处使啊。这样一说是不是吓了您一跳啊?所以,没有老师亲授的拳基本就是废拳,这是不可否认的,您自以为是真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您自己的一点点的感觉罢了,这感觉也许不是打拳走架跟您带来的,许是您每天坚持运动的结果,要是我说,要是您这么的坚持不懈,您只是每天的做那个老式的广播体操也会有这种精神烁烁的功效的,不信,您就找一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打过来一拳您试试,而不是把手轻轻的靠在一起在那里绕来绕去。您说这样不行,您还不到打的时候,好,那就叫这个力量大您许多的傻汉胡乱推您一下看您是不是能不动如初,我想这是最好的鉴别方法了。当然,这个样子,我是对于那些个已经在拳界侵染了五年多的洗练者而言的。
一推而不动,那不仅仅是一只尾巴的问题了,这个放下先不说,若是跟住我的博文勤奋的练,您一定会知道这个玄乎的不可思议的武学之迷。拳学,一般是三年一小成,这个小成就是形意的三年打死人之说。
好,再看上图,我们一说上图,其实不仅仅是上图的样子,只看样子那无有意义,我们要把前面所说的内在的联系一齐都加在了里面这才是我说的一个真正的上图的含义,这个要知道。
这样我们看一切都已经有了内涵的上图(一),在我们的身体各节联系已经具足的情况下,看看我们怎么折叠,再怎么把这个折叠在一切联系具足的前提下无有缺陷的从后移动到前面去,就是把这个后腿坐怎样不丢不顶的变成这个前腿弓后腿蹬呢?这是个武学最最头疼的大问题,就是那个需口授。
(二)
上一篇我们说了一个大体,其实,悟性好的可能已经有些知道了,因为我已经说过我们的动作是在无有缺陷的情况下从后做到前面来的。这个“无有缺陷”就是整体劲,浑圆力。可是反过来说了,因为没有浑圆力所以才练的啊,要是有了,一动就是,何必找这些形态啊。说到点上了,况且,我说过的这些形态与心法,对于您来说,这个“看到”只在思想上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可是,这个看到在身体上还是茫然无知的,就是在身体上还是不懂,这就是心意不合,怎样能够心意合一呢?只有一个字:做。没有第二个法子了。
我们在说动作运作之前,还是再说说身体动作形成的主要条件,就是肌肉筋腱以及神经对于身体动作的意义,我们看我们的骨骼肌附着于骨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可见运动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所以说,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部分,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而神经就是大帅。就是心意,心意闸门已开,肌肉筋腱同时运作,这就叫合,即同动也。
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与开张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主要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这样我们不难理解,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和骨连接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来取得一定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在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当中而造就的特殊的运动结构与运动轨迹,在我们人刚刚出生时,我们所有的运动构造与运动轨迹是天然的,是与我们成人后所具有的运动轨迹决然有区别的,这个天然就是本身具有的本我之运动轨迹,就是心意同动的运动轨迹,例如,小孩拿东西,都是很紧很有力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与筋腱都是在相对状态中达到最佳的运动模式,但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他本身的肌肉与筋腱为了抵抗这种作用,所以,他的运动的目的总是幼稚而无准确性。在为了抵抗地球引力而必须要学习的行走过程,为了更好的利用一些省力技巧,我们慢慢的在退化我们不必要的阴面肌肉的作用,在扩大阳面肌肉的力量,以期达到最有利于直立行走这种特殊的行走方式,而这些,也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天然的思维方式,以及自我保护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艰涩直至自然的约束状态,可是就是这些所谓适应社会的多种能力却恰恰是阻碍我们人类许多的本我智慧与潜能最致命的武器,这不只是运动的,它包括了人生的各个领域,可以这么说,一切关于艺术,科学上的东西竟然都与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远了,可是我觉得说说这些非常有意义。这是科学的道学,佛学,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东西。这里说个简单的,以期您明白道佛与武学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僧人与道士都喜欢打坐的,都还要求要双盘,可是,这个双盘好像很难的,不好打,我们学武的可能一说佛,道都不屑,这个不说,您私自啊可以试试这个双盘,练了几年了,您是否可以这样自如快乐的坐起来呢?不说佛,道怎么的高深,这一个坐法应该与理论没有任何关系的生活常识吧?您可以先从这里了解了解佛,道。可见佛,道是注重身体修炼的,坐得下,说明他的筋腱似乎能够贴近本我之态了,当然,只是接近罢了,还很远。
(三)
现在我们说动桩训练的内容,我们把那两张经典图片再发上来,我们按照自然顺序从后到前来说明动桩训练的各个要点,这样我们来看第一桩:
这个桩的重心力的分配是后七前三分。这种分配对于人体力的平衡是最完美的,对于肢体肌肉筋腱也是合理的,对于锻炼肌肉筋腱的阴面肌肉趋于最大值也是非常之合理,这样,我要是说说其中的这些合理要花许多的话才能说明白,而这话对于我们的锻炼似乎没有用处,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所以,这个为什么合理就没有必要一说了,您只要按照这个方式做就行了。
我们的这个形态从后往前慢慢改变,有几个改变必须要明确才行,我们来细分细分,对于这个姿势的改变,未练过内家拳的一般我们都是坐姿坐好,运动时上身开始主动前倾,这时,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我们的自身重力自然前移下坠,这时我们的前腿,前,外侧肌肉为了维持身体的直立平衡状态不倒很自然的就做出了一种支起身体重心的肌肉用力方式,而这时,我们的后腿肌肉筋腱在身体进行前移的运行中是基本没有参与运动的,若是有的话也是仅仅的一点维持身体左右平衡而存在的一点点肌肉筋腱的参与而已,这就是我们单一的随重力而作出维持平衡的一种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无疑是以抵抗地球的引力作用而我们的肌肉筋腱顺势而为的一种单一的省力运动,这里有个重点要知道,就是我们在运行的时候,我们的后腿是很少参与运动的,而在将近动作终点时我们才又重新调整我们的后腿肌肉筋腱再次参与了这个重力中心的分配支撑作用:就是我们第二图片前七后三的重心分配。上面我们对于这种平常运动的解析我用语言做了一种类似电影慢动作的夸张说明,这个夸大我只是教您知道并明显区别于我们武学的运动方式,以便更快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武学的这种特殊的运作方式。这才是主要的。
现在,我再解析解析一般的内家拳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比上面的运动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这种运动存在于我们大部分练拳健身的许许多多的人群中,这是很可怕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正在用他们的形态与思想吞噬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与真知,这是一个可怕的漩涡,我们必须要抵抗“他”以便使真理与真知不再受到蒙蔽与湮没。
我们一般的内家拳(以太极为主),在做这个动作时,一般还是上面我说的这种方式,只是动作稍慢些,这个“慢”字很好,但是,真正的内家拳是不赞成这个无度的“慢”字的,可是还是有好处的,一般慢悠悠打过七八年就开始有些意思了,这个有些意思在拳上就是下面我说的这个运作方式了,这时,我们身体及其思想上开始有了感觉上的意识,也开始对于拳论理论有些“自知的见解”了,这是我们拳学中的一点点的可怜的开端,微乎其微的“端”,这个“端”的感觉就是我们开始知道我们在做这个动作时开始有意识的用后脚蹬地,用蹬地的力量推动身体所谓松沉产生的重力前移,而此时上身还是处于所谓的“松沉”前倾状态,打得好的好似慢些,有了一点点主动下压的意思,而前腿为了保持有个“松”的状态还是延续了我们上面说的支撑的作用,这里,唯一一个可以骄傲的地方就是后腿的蹬地了,其余还是练了个关节面的灵活度而已。于是,在这个灵活度的层面上加上我们身体这几年来通过自己的坚持带来的益处,我们似乎可以对照大家的武学论著有了自以为是的切合点,譬如,什么九曲连珠啦,什么气沉丹田啦,什么有上既有下啦,还有一个“节节贯穿”啦,似乎这些论述在您的身上都已经找到了结合,说句实在的话,这都是妄想。内家拳就是这样,“他”的伟大就是适合于一切武学层面,您的思想是无限的,他的包容也是无限的,他不打击也不辨别,您可以用思想与身体深研细究,依您的深究来自我推翻自己的无知与可笑,这是精进的必然,这个精进却又等来下一次的可笑与无知,如此反复无常,如此精进不止,您也可以维持,依您的自得来维持自己的得意与满足,也是一种生活,当然,生活的本质是有区别的。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到这几天的一个大事,就是那个伟大的艺术家“迈克尔。杰克逊”之死,艺术家不能在意他的细节要看重他的贡献,当然我们要学好的东西,我看到他的舞蹈与音乐的伟大尤其令我难过,更令我难过的是他的慈善大德所带给我的震撼,斯人已去不说这些,这里要说的是他的舞蹈给我的启示,我们时下的太极就与这有些相似,就是上面我说的关节的灵活度,街舞里有个经典动作叫“传电”,不知道时下的太极们是不是以为这就是节节贯穿呢?那可是武学的悲哀之至了。
不过,能全然复制个杰克逊的舞姿,在谁也是一个成就了。“武”与“舞”本来就没有艺术的高低之别,只是展现的思想形态不同罢了。
可是有个区别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武”是冷兵器时代的搏人之术,以他为本,“舞”是情感的形体艺术,以我为本。
(四)
上篇我们列举了常人一般的动态情形,以及一般练拳的动态情形,这种情形在我是极不赞成的,因为这样的练法到后来只是在本我中自己的身体与思想上有些肯定,一旦外力的加入还是什么也没有,我说过,武学的本质不是本我状态,它要以本我之外的“他”为中心,从他之后再回到“由我之本我”方是武学,这个转变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一种衔接,而是我们身体上的一种轻松自如的驾驭,这才是武学。
这样说来,武学的本我艺术似乎更接近于艺术的巅峰,因为它的艺术宣泄具有无可比拟的界定性:就是必须束缚于人为的界定之下的一种自由宣泄行为,这种行为是任何一种人类的艺术生活状态都不会超越的状态的,当然,生活中有许多极限艺术与武学可以媲美,譬如,赛车,徒手攀岩,跑酷,斗牛,黑拳,,,,,,,这些行为,只是形式不同,本质却没有区别的。
那我们的武学动桩训练与一般训练到底的区别在哪里呢?
还是把那两张图发过来:
您来仔细听,我们都知道内家拳学有个“一动无有不动”,都知道,可是这个知道却不是那个“真知道”,都说了,不动人体怎么从后面移到前面来的啊,说的没错,可是这个知道是一般的知道啊,人人都知道的啊,除非有先天疾病不知,那样,武学岂不人人都会了,还有什么玄机之说?可见,这个“一动无有不动”不是武学的那个“一动无有不动”。
上篇我说过,我们往前面去基本就是利用了地球的引力作用,加上我们人体特殊构造约束下的一种框架动作,我们的用力范围大多都是阳面肌肉牵引支撑的用力模式,而此时阴面肌肉基本没有参与肢体的移动而动作,若是说还有的话,那也是仅仅的一点维持平衡身体左右的参与而已。而武学要的这个一动无有不动,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全身的肌肉筋腱参与运动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阴阳互为的结果,也就是表层的阴面肌肉与阳面肌肉互相参与的结果,我们很早就已经说过,事物是相对的,对于肌肉筋腱而言也是如此,这样,我们往前运动的时候,您是否考虑到有个往后的肌肉在作用运动呢,就是在蹬地的时候,我们的阳面肌肉在用力都是知道的,可是那个阴面肌肉没有用力您就模糊了不是?在往前推的时候,都知道那个外侧肌肉在扩展,可是,有个内侧肌肉在收缩您就忽略了不是?知道有个支撑,可是还有个相对于支撑对立的收缩您就不知道了不是?什么是圆啊,就是一块骨头被肌肉用力包起来,这样还不够妥帖,就是我们的阴面肌肉与阳面肌肉同时用力结合,密不透风,无有缺陷,无有凹凸也,这里有个力紧您知道么?这里也有个意紧您知道么?这里就是心意合一您知道么?
说了这些,有些拳名您也许有些认识了,您也许知道他们为何是名“心意六合拳”,“形意拳”,“意拳”,“心意把”。。。。。。。
名为“心意”,是为心意合一也,心意合,直捣黄龙,无坚不摧。一步一拳,步到力到,方是本我。。。。。。
(五)
我们上几篇已经说明了对于武学没有很多益处的一般“大师”的训练方式,说这话看官们也许会嗤之以鼻,对于桃李满天下的“大师们”更是游锤灌顶,实话总是不好听,忠言逆耳嘛,我也想过要用迂回曲折的方法使您慢慢接受,可是,效果更加的不好,就放弃了。
好了,这节不能扯远了,大家端正,我好细述不偏废。看图:
先给他们施一礼!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武学与一般的区别,那这样我们知道阴阳在这里就是有上要有下,有收要有放,这是说肌肉筋腱的事情,无它,大家要记住,当然要大脑支配神经,当然要心动萌发,这样一回访,这不就回到了心意力合么?这是真有,其余皆是假。要谨记!
我们找个顺序,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违背了一个整字即同动也,这个您要知道,我是没法子而为之。
我们看手臂,在我们推的一瞬,有两个力在动作,一个是外侧的展力在动作,另一个就是内侧的收力在动作(这是大体,当然密不可数),这两种力量应该是同时作用于推的这种共同目的,这两种力的同时作用,在外观上要是慢起来就有若如风摆柳,在自身就是心意合一,目的不偏不废,无有阻挡之外力,或打或圆皆由己,这在一般练拳的身上是不会存在的,就说推手吧,外力的慢腾腾加入自己还在磕磕绊绊,而拳学却是几分之一秒上百斤的力量作用于一点上的瞬间,各位看官,您想清楚了么?
所以,练拳先有千斤坠,这是根基,无它无拳。
根基在腿,腿难练,练拳不练腿,到老冒失鬼,这就是腿的阴阳,这个腿的阴阳在我们拳界似乎已经成了失传的状态,很可怕。
(六)
接上篇专述腿功。
我说腿功却不是独立而言,您要知道整体的那些联系才有意义。
您看上图,在我们前移时,我们都知道后腿要蹬,这是我们一般都会的自然现象,这里您要知道有个我们平常不会的:就是在蹬的同时要有收的劲力存在,这是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蹬出与收住的同时存在,蹬出是阳面肌肉在运动的结果,收住是阴面肌肉在运动的结果,这个矛盾有且只有在精神专注的情形下才可有最大的互为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意合一,这里当然有一个主次之别,不然就会有止,就是卡住的意思,在太极拳上就是那个都在说都在模糊的“双重”问题,当然这是局部的双重,有了主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主次是蹬出为主,收住为次,这样,动起来蹬出去就活了就没有了双重,可是我们蹬出去不是目的,目的是怎么训练阴面肌肉受制于神经调配的灵活度,于是这个动作须有个艰难而无措,由断续到熟悉,由熟悉到着熟,有着熟到自然自如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身体的体验上就是所谓“大家”所说的麻,涨,热,,,,这也是气功的得气状态,这也是大小周天打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在武学中的明劲,暗劲,化劲,基本也是这个熟知的过程所带来的力的示现,当然这样说有些牵强附会,不全面,做个引子还是可以的。
这是说了我们武学的一个“蹬”的真实本质,这个本质个体其实代表了我们整个身体的整体实质:矛盾的阴阳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家拳阴阳互为的整体劲的本质基石,您知道了可能没有用处,因为您做不了,所以“拳”是一个练字,练了才是身体上的有,不练还是无,这也是道佛两家的本质,说道佛,本质要注意一个动词“修”字,这个修字不是单纯的日常德行,而是身行,无它,无佛道,只放生只慈善只保佑这个范围在佛道实在是海河中的一滴水,沙滩中的一粒沙,所以,‘坐’与‘座’差毫厘缪千里,这里不是弘扬身行为主,我是说德行应该不是再考虑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德行,谈什么佛道啊,那是魔道,是对立的世界,是地狱阶级,很可怕。
(七)
我们说了手推,说了脚蹬,现在再说身合下压之折叠。
这些动作分说,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您要知道这些动作其实是同动而为,无有先后,有先后就是散,这里对一个“节节贯穿”有一个批判,这个节节贯穿有些先后顺序的意思,易使好武者心生杂乱,不好。
我们看图:
当我们后脚前蹬(注意要收而蹬)之时,我们的上身与后腿这时要有个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尾骨与后脚之间的联系,我们曾经用了一个弹簧来说明这个联系的形态,这个要记住,不仅是在此,这个弹簧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各处,想到那里哪里有,最后不想也有,那样之后就有些成就了,要谨记。
只是尾骨与脚后跟有联系不行,以前博文我们已经说了尾骨与大椎的联系,大椎与头部的联系,这时我们要捡起来,不要犯了遗忘主义变成黑傻子状态。这样有了各个联系我们看在我们蹬地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运行才是合法呢?我想不要急,我们一起慢下来,我慢说您慢做,这样才能有个准确,您的思想与我的思想合一,您的思想与您的身体合一,这样才是我们的目的。好,我们慢下来。
您慢蹬的同时,上身保持联系的状态慢慢前移,前移中那些状态“不要丢失”这时下额部与后脚跟也要用个弹簧有所联系,这个联系随前移状态要有个下压形态,这个形态不要忘记是在所有联系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形态变化,所有联系我们再理出来晒晒:头功,大椎与尾骨,尾骨与后脚脚后跟,下额与后脚脚后跟,好,没有遗漏,很好,我们看这里有个区别,就是动作的大小区别,在我们从后到前面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动作变化,后腿变化幅度最大,依此为胸腹,头部,这里有个谨记要记下,我们尽管变化的幅度各有不同,但是轨迹的运作时间却是丝丝入扣,无丝毫的错位,脚动既是头动,胸压就是脚动,就是同时而起,嘎然而止。不可有错位,不要脚蹬了半天上身才开始运作,那不是“武”。
这里,大家可能看到了,我把下额与后脚后跟用了弹簧作了联系,这个联系很重要,因为有此就使他们的联系之间有了一个整体,不然好似一个个散兵游勇,可见这是个大重要,要注意这个主次,当然这个主次是在各个联系的基础上又有的一个分别,在各个联系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这个分别就先忽视,因为不忽视也顾不上来啊,这就是层次,不可越级,走不了怎么也不能跑起来,这是做,做与说的区别就在这里,我们许多的佛家修道者一开口总是其言凿凿,可是,一看就是说家不是做家,这样,无论几十年乃至一辈子也只是个说家罢了,有说家变成佛家的,有技巧,这个技巧也是练,做出来的,譬如,京剧的唱功,还有许多的美声等等,他们的成就就是唱功的练法,当然这个练法有些小儿科,可是相比较那些寺院的佛家专业人士我看还有些高明的地方,不是打击,是实话。其实,我们佛家诵经就是一个练法,可是知道的不多,佛家的打坐,单手唱喏,慢行漫话,全是练法,可是有几个真知真做啊,一坐就想睡,不睡就作乱,念经,不清,不明,不知声音之妙理,不知幽谷撞钟之清扬,钟在天天敲,却熟视无睹,不知钟之深意,在寺其实俗不可耐也。当然,普遍是大德佛图。
远了,有则改,无则勉,我写了一遍,也自己学了一遍,此为度人度己。
(八)
接着说动桩过程,我们说了蹬走,下压,手推,现在,我们说说这个前腿的大动作,之所以“大”是因为它的重要性,这在武学中也是个“需口授”,看官注意了。
我们前腿(双腿)在我们成人动作中,一切的交替行走,行为事物之时,它所起到的作用基本就是一个支撑的问题,我所说的支撑,就是我们阳面肌肉的能力最大化,而这是我们武学中一生都在训练克服的一个大问题:即阴阳互为。
我说了这个问题,不只是要让您知道而已,您知道了没用,现在,我说练法您一定要记住了。
把图片拿过来
您看第二张图,当我们在后蹬前移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为了防止前倾下倒之引力,下意识就会把前腿支起来,这样后腿蹬的力量越大,我们前腿支的力量也就越大,于是,这两股子力量就聚在了交界处:胯上,这就叫双重,您说了,我没有双重,按你的说法应该动不了才是,可我是按照拳架的要求前移的啊,是的,只是力的分配有个大小主次罢了,这不是“武学”,这是自以为是的得意而已。我可以肯定,这种自以为是的武学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已经是绝大多数,这还包括了多数的“大师”级人物,所以,我们学者要有自辩能力,不要叫大师忽悠的不知就里。
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腿功呢?
我们已经详细的说了后腿的做法,我们的前腿要怎样动作才是合法呢?
一个字“收”,
这就是武学,真传一个字,假传万卷书。
(九)
补缀前文的"收"字
图片上来
这个前腿的收字很是奇特,在我们大多的武学当中几乎是绝迹的,更别说广场的太极拳了.
我这里细数端详,请看客当个正事仔细记下,日里来往当刻意留心,至着熟才可有脱胎换骨之异境.
现在开始,把那些个心法诀要都牵扯起来,往前一刻时,把尾骨与前脚后跟用弹簧挂起来,这里本来是用全脚,或是前脚尖的,用脚后跟以防您不适应产生滞病,您可以用意自己加以体会之区别,以此找个合适,直至最终能够有个五指抓地方可为真,这样,我们挂这个弹簧的用意您应该知道有个主要目的:就是把我们的后侧与内侧肌肉的用力方式健全起来,这里是要忽视前外测肌肉的用力状态,以达到那个阴阳互为的,这个很难,所以,我们要知道挂起的弹簧是内收的,就是我们往前运动的一刻,力的寻行路线是尾骨起沿前腿的后侧直接向下内拉的,当然,外前侧的所有用力情形您一定要彻底的丢掉,不可有一点的思想存留,不可就是不可,没有原因可以说,越说越乱.
这样您可以自己先单独的体会这个动作,要是把全部的心法诀要都牵扯起来往前动起来,这时,您的感觉不只是一个别扭能够解释的了的,这就是武学.
这样了,我们知道有个虚领顶劲,很少知道有个胸腹折叠,我们知道有个后腿蹬地,很难做到有个后腿收起,我们知道有个前腿支撑,更难做到有个前腿收拉,我们知道有个前臂外撑,很少做到有个内侧收连,我们知道有个挤,按,捋,,,,,,,却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动作八个劲道,所以,打即化,化既是打,收既是放,高也是低,无左无右,无前无后,无头无尾,这才是真圆,圆者,无法也.
您还怕他的力气麽?力气再大,一动皆无,此为接力借力也,说话间已是胜负,哪里来的招式啊?全是笑话.
一个冲拳的时间大约是0.14--0.19秒,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大约0.2----0.3秒,这是外家拳击手所测出的实际时间,而我们的瞬间连续发力是他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也许您无法想像,可是电击棍相比大家都会知道的吧?同出一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