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讲座视频 孙瑞雪讲座笔记及感想:关于爱、0--18岁的儿童成长需要、自由、规则、敏感期



孙瑞雪讲座笔记及感想:关于爱、0--18岁的儿童成长需要、自由、规则、敏感期 
http://bbs.liyueer.com/viewthread.php?tid=31682&extra=page%3D1&page=1 
这是我在06年9月,第一次聆听孙老师讲座的笔记及感想,第一次的震撼与感动犹然在心。那时候,我的孩子还不到一岁。至今已经1年多过去了,每每在博客翻看,仍然感触很深。而通过一次次回顾,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跟随了孩子成长而得到的成长。 
深深感谢。把这篇笔记搬过来,再次表示我对孙老师、大李、小巫等等老师的敬意! 
写在前面----孙瑞雪讲座 
千呼万唤始出来,孙瑞雪终于来深圳开讲座了,800元两天,去的妈妈爸爸还是济济一堂。 
今天第一天。 
美丽动人的王树,说话时的体态象舞蹈一样优美,后来才知道她原先就是学舞蹈的;亲切而风趣的孙老师,让人如沐春风。而这些,是与她们带来的理论吻合的。 
今天一下子塞了太多信息进脑袋,三言两语说不完,先记下一个令我为之触动的故事。 
一个从孙瑞雪的小学毕业的男孩,,进入初中伊始,学校组织军训,要求每个孩子不能带水和食物,这个男孩就带了个梨子去了----也许他认为这不是水也不是食物,是可以带的----结果当然是,被老师没收了。校长在大会上说:这是谁带的梨子,上来,把它给我吃了!受过传统教育的孩子都会害怕,知道校长是权威,是控制者,所以一定是屏息、战战兢兢,等待批评、斥骂;但是,这个孩子没有,他走上台去,拿起梨子,喀嚓喀嚓吃完了梨子,边吃边看着校长老师们,他应该不知道这是反话,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校长气急败坏:这是哪个学校出来的孩子?肯定是那个蒙特梭利学校的。。。。。。 
也许我们继续想,会担心如果我的孩子这样,在传统学校里会不会成为异端,被老师厌恶和排斥?可是又一想,在平等、爱和自由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应该更有力量去面对人生中艰险的一面。 
希望小乖成为这样精神强大、不被奴役的孩子。 
讲座之一:关于爱(王树主讲) 
中国人是个内敛的民族,换个角度说,也是个压抑的、爱的能力比较弱的民族,不信的话,我们一起看看孩子眼中的爱吧。以下是张以庆的记录片《幼儿园》里的与几个孩子的对话,该片是在武汉一所非常好的幼儿园拍摄的: 
问:什么时候会说我爱你? 
孩子:不知道。 
问:听过妈妈说过没有? 
没有。 
问:你想对谁说我爱你? 
不知道。 
问:爱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我把你抱着。 
问:你会对什么人说我爱你? 
我觉得那不好说。 
问:不好说还是不好意思说? 
不好意思说。 
问:为什么? 
因为那个恶心。 

文字的冲击力远不如镜头,当你看到那些天真纯洁、奶声奶气的孩子,羞愧地、腼腆地、对于爱难以启齿,你会笑,但笑过了,你一定会难过。 

再看另一个对一年级孩子的抽样问答。 
问:父母什么样的行为和语言是爱的表现: 
不打、不骂就是爱。 
安慰是爱,埋怨不是爱。 

对我凶,是不爱。 
上学迟到,爸爸骂我是不爱我。 
有一次我摔倒了,爸爸说:你长眼睛干什么的? 
写错字了,爸爸说:你最好是不认字。 
回家迟了,爸爸把我在楼道里关了一分钟。 
。。。。。。 

我自己清楚记得,有一次走路东张西望,差点撞到别人身上,爸爸抬手就给了我一下:你眼睛长哪儿去了?----作为孩子,如果他哪怕温和地提醒我要小心啊,都会无比温暖,心里充满爱的感觉,可是他的反应让我一生都记得,心里永远感到酸楚,没有爱,没有安全感----而如果问他,他一定说是着急才这样的,是为我好,是爱。 
爱是这样表达的,那么,我们的爱一定是出了问题。 

父母,尤其是母亲给孩子的爱,让孩子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到底有多重要?王树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请一位家长坐在椅子上,放松地坐着,椅子的靠背支撑着的半身----相对舒服;再请她头也后仰放松,问:舒服吗?答不是很舒服。王树走到她的身后让她的头靠在自己的身上----现在全身都得到了支撑,显然很舒服。 
母亲的爱就是这个支撑,是精神支柱,如果她的爱足够强大,我们一生都将无所畏惧;如果爱力不够,我们就处于悬空状态,久了,必然身心俱疲。 

而我们是怎样做的呢?这是另外一个情景模拟: 
一位家长扮演王树的宝宝,一位扮演保姆,一位扮演爷爷奶奶,一位扮演寄宿学校老师。出生后,母亲把她交付给保姆带养;大一些然后交给爷爷奶奶、幼儿园;6、7岁该上学了,母亲选了费用昂贵的寄宿学校,把她交给老师。。。。。。 
问宝宝:你有什么感觉? 
感觉被抛弃,没有安全感、茫然、痛苦。 
而母亲,显然会感到委屈----做了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为了给你创造好的环境? 
什么是爱,什么样的爱是被需要的,是否孩子才最有发言权呢?孩子没有感觉到的爱,是孩子需要的东西吗? 
这个模拟再次揭开我的伤疤,我就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到小学才回去的,我曾经得到世界上最好的照顾,可是父母,在我的成长中缺席,这个缺口永远无法弥补;爷爷奶奶都去世了,我感觉自己就是孤儿,孤独无助,与父母永远客气礼貌而疏离。这种痛,父母不会懂,只能由孩子自己承受。 

还有关于情绪的一个案例:摔蛋糕的故事。 
孩子过2岁生日了,妈妈答应给孩子买蛋糕。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孩子要求跟着去,妈妈想,好,给孩子自由,一起去了;孩子要求自己挑选,妈妈想,好,给孩子自由;孩子左挑右选,花了很长时间才选好,妈妈一直忍耐着;最后,孩子要求自己捧着走,妈妈还是答应了;可是、可是,可想而知的,路都走不好的孩子捧这么个东西,结果摔倒了,蛋糕摔了稀巴烂!孩子哇哇大哭,妈妈也终于火山爆发了----忍耐了两个小时,用尽了所有的耐心,妈妈再也无法控制焦虑的情绪。这种感受,想必很多妈妈都经历过。 
我们不会管理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成长中缺失这个内容,但是,为了孩子不再如我们,我们要学习并运用这些方法。在这个时刻,请记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温和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蛋糕摔碎了。就这么简单,孩子能感受你的爱,强大自己。 

照顾还是控制? 
有多少妈妈/家长怕脏不让孩子玩沙,怕病不让孩子玩水,怕乱不让孩子扔东西,怕累不让孩子奔跑,怕烦不想倾听孩子的诉说? 
这些到底是照顾还是方便自己的控制? 
读了很多蒙氏书籍,作为爱和自由的狂热拥护者,我仍然不停地在想控制孩子:喂他吃奶而他不配合想去玩的时候,我焦虑愤怒,恨不得大发其火;孩子很喜欢水,我怕他着凉而整个夏天不让他玩水。。。。 
改变自己是如此痛苦,可是哪怕做到50分、70分,孩子也将受益终生,那么为什么不去努力? 
让我们在痛苦中修复、蜕变,与孩子一起成长。 


PS:《幼儿园》值得一看。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或许是我们自己 
之二:0--18岁的儿童成长需要 
孙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有多少2岁孩子的家长知道4岁孩子需要什么,有几个4岁孩子的家长知道6--12岁孩子的需要,知道他们成长的规律?没有。如果,我们对这些预先有所了解和准备,一定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成长。 

0--3岁:需要被照顾,从而活下来,并感受情绪。 
孙老师的观念是3岁以前的孩子,需要什么就要立即给予满足,无须让他学习等待;也无须建立规则。(个人觉得视孩子情况而定,建立规则可以提前到2岁。) 
3--6岁:开始接受成人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完善自我的建构。将0-3岁的内在感受转为有意识的状态。 
会察言观色。比如刚进幼儿园时会很紧张。特别自律。逐渐他就放松。一旦放松,就会产生破坏性行为。 
6--9岁:认识和了解成人的世界。最难适应的环境是情感。开始吸收文化和艺术。 
比如,搞不懂为什么老师可以随便说别人,他们会非常敏感,容易看老师脸色行事。这个阶段特别需要父母的参与,如果你很爱他,从精神上引导他,他不会再看老师的脸色。孩子开始对生活进行总结,存储进大脑,奠定未来的人格。 
9--12岁:特别需要力量和安全感。这个阶段父亲非常重要,父亲可以给孩子力量感。 
王树观察到的一个例子:一个男孩和母亲在打乒乓球,打得很好。一会儿父亲来了,什么也没说,抱着臂坐在那里看。孩子明显开始紧张,打得好了看父亲一眼,打失误了也看父亲一眼,直到结束,背着包跟着父亲离开。走的时候看了王老师一眼,眼中明显充满了骄傲,跟在父亲身边的那种骄傲。 
这阶段的孩子很崇拜父亲,模仿父亲。比如,一个男孩,本来不喜欢吃面条,妈妈说你看爸爸有吃面条呢,他就会愿意吃;本来不喜欢打球,看到父亲去打,他说“我也要打”;乖爸说,他小时候打针,哭闹得厉害,父亲来了,啥也不说,往边上一坐陪着他,马上就不哭了。 
如果是单亲家庭,母亲在这阶段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哭泣,那会使孩子感觉生命没有依靠,过早承担他不该承担的东西。 
以上说的是父亲在这阶段的重要性----懂了这个,我推翻了在小乖9岁左右移民的想法。 
还有一点,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喜欢炫耀,尤其是男孩子。他可能需要穿名牌、需要多一些零花钱来交朋友用,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让你的孩子充分地炫耀吧!不要指责他虚荣、追求名牌,不要强求他艰苦朴素。BTW,难怪偶现在这么喜欢名牌捏,原来是那时候没条件炫耀,没成长好,嘻。 
12--18岁:决定一生努力的模式。最需要的是理解。 

了解了儿童的需要,要解决的是如何去爱。 

举个例子:一家三口周末去喝早茶,爸爸看报纸,妈妈说,你能不能陪陪我们啊。爸爸说:我有陪啊,周末我不是都有在家吗(看书看报纸)。你看,成人之间对爱的形式尚且有歧义,何况成人和儿童之间呢。 
说几条比较难理解的: 
让孩子拥有自由的心灵,而不被奴役。经典案例----一个小女孩到外婆家,看到草地上的水龙头,她很想玩,几次伸手又缩回来,外婆感到奇怪,问,你是不是想玩水呀?女孩说是的,外婆说那就玩嘛。小女孩说,阿姨不许。外婆说阿姨现在不在,你是在外婆家里,外婆同意你玩。可是孩子还是不敢玩。这个孩子已经从精神上被奴役了。 
关于精神上的奴役,身边比比皆是。孙老师说,有个孩子第一次到她的学校,很喜欢沙池,却只站在边上,用脚轻轻踩一下就抬起来,嘴里说“沙、沙”,问他为什么不下去玩,孩子说:妈妈说脏。 
晚上带小乖下楼玩,半小时不到,看到很多。一个活泼的小女孩,想在台阶上蹦,马上被爷爷制止:你不能跳。其实那个台阶很低,很安全了;然后小女孩奔向草地,爷爷又喊:不要去,有虫子咬你!过一会儿爷爷和妈妈散步走远了些,小女孩找不到他们,哭起来,邻居的奶奶就说:你再乱跑,你妈就不要你了。。。我晕倒一个先! 
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这个就是说父母对孩子要少一些谴责和抱怨,多一些赞扬和鼓励,否则孩子自我认同很低,长大以后也只会谴责和抱怨----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能量和活力。建议看《放牛班的春天》。 

两个孩子打架,起因是甲不让乙喝水,乙偏要喝,甲打了乙。这时,要蹲下,拥抱、与乙对视、缓慢地对他说: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喝水,也可以选择不喝水,如果别人让你不舒服了,对他说“请向我道歉”。如果被打的孩子比较胆怯,不敢说,要在他身后搂着他,给他力量,让他有勇气说:请你向我道歉。 
同时,我们也要与甲对视,缓慢地说:你刚才的行为是控制,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权利,你不可以控制别人。然后让他向对方道歉。 
我们不要强化打人这个行为。 
而传统的处理方法是批评打人的孩子:你怎么能打人呢?打人是错误的。。。。。。然后可能还附加着惩罚----我看的《幼儿园》就有这样的场景,老师严厉地对打人的中班孩子说:收拾好你的东西,离开这里,坐到小班去!然后老师又对被打的孩子说:你看他现在不在这里坐着了,老师不要他了。----我看的时候,看那个被惩罚的孩子低着头,想着他心里该有多恐惧,我的心都快碎了!不能想象,如果我的孩子也被这样对待。。。。。。所以,无论如何,我要送他上蒙特梭利学校。 
传统的处理方法令被打的孩子感觉自己是懦弱无能的,降低自我认同,而令打人的孩子产生罪恶感,同样降低自我认同。 

还有,还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作什么都不懂的物体,随意扯来扯去----《幼儿园》有这样的场景,老师批评一个孩子,就把他推来搡去,随意摇晃,大加指责----这些东西自己都有经历过,一次次翻开自己的痛苦经历,让我深度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待孩子。 
孩子是天使,是从天上落入凡间的精灵,他们美好、纯洁、高贵、善良,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绝对相信,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成人的问题。有一本书叫《都是爸爸妈妈的错》,希望我错得不要太多。 


总结:爱就是帮助孩子心理成长,尊重孩子成长中的需要,爱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明天继续重头戏:爱和自由部分。 
之三:自由 
说到自由,突然感觉无从下笔了。 
一说到给孩子自由,是最容易招来责难的---- 
给他自由?那还得了,小孩子懂什么,不得玩疯了? 
给他自由?什么都能做?笑话! 
那还不得上房揭瓦?小孩子就是得管教! 

在我没生孩子之前,思想一点不比这高明,前辈的父母家长们都是这样说的,自己也是这样被管教大的,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这样,要管教孩子,控制孩子。 
从出生开始,孩子想要抱----不能多抱,会抱成习惯的;要把尿,要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孩子想爬----不可以,多脏啊;孩子想翻东西----不可以,那多乱啊;孩子想跳----不可以,那多危险啊;孩子想吃手----不可以,会吃成习惯的;孩子啃东西----不可以,那样不卫生。。。。。。很惭愧,有孩子前,我曾经多么无知地赞同这些观点啊!现在回头看,这些观点,有哪一个考虑了孩子的意愿?哪一条想过孩子为什么要那样做?每一条都是大人的想法,都是方便看护人而总结出来的规范。 

自由的对立面表现为强制。我听到有妈妈说给孩子把尿,无论他哭泣挣扎都要把,并且以把到为荣;我看到幼儿园规定时间让孩子去尿尿;我听到孙老师说北京最好的幼儿园要求孩子吃饭时一口稀饭一口馒头;我看到成人一次次打开孩子放进嘴里的手指;我听到有的妈妈为了让孩子自己入睡,任她每晚哭泣几十分钟;我听到成人为了阻止孩子晚上外出而编造有狼吃人、有警察抓人;我还看到无论孩子饿不饿,到时间塞东西给孩子吃----惭愧的是,我也这样做着。。。。。。 
对于以上等等,我想只有一句话来点醒我们: 
强制之所以是一种恶,完全是因为它据此把人视作为一无力思想和不能评估之人,实际上是把人彻底沦为了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 
为什么必须给儿童自由?在我看来,人类经历那么漫长的进化,走到今天,婴儿、幼儿的状态应该是最本质地体现着进化授予我们的密码,他们是那么纯粹,他们没有受到外界、环境什么影响,他们的需求应该是最本我、最合理的,他们需要喂养、拥抱、爱抚,需要吃手,需要攀爬,需要玩水,需要玩沙。。。。。。他们的需求就是成长的需求。我们长大了,我们已经割段了与孩子的纽带,我们忘记了那时候的感受,可是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我们的种种想当然的限制,必然破坏着儿童的发展。 

儿童拥有能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事物的自由,有行为的自由。 
例如,在传统幼儿园,大家定时上下课,定时去WC,按时户外活动;而在蒙氏幼儿园,有进出教室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规则范围内选择工作、玩耍、休息等等。 

儿童拥有他需要安静时就能不受干扰的自由----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 
这一点在中国非常薄弱,例如父母们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提供的,房间、抽屉等等地方都可以畅通无阻,遑论请他们敲门、尊重隐私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我记不得孙老师怎么讲的了:( 

儿童拥有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计策,并且选择答案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儿童有交换与分享的自由。有些场景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甲想玩乙的玩具,乙不肯,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必然强行把玩具给甲玩,同时指责孩子太自私;我曾经在楼下听到有个阿姨说她带的孩子:你怎么这么小气啊,你这样我都不想带你了,多没面子啊。我们不好意思说:这是我(乙)的东西,你想玩得征求我的同意。 
我们会喜欢看到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幼儿园: 
在幼儿园,上课时间,有的孩子在操作教具,有的孩子在校长的沙发上,有的孩子在楼梯底下,有的孩子在户外玩沙,有的孩子在发呆。。。。。。 
一个小小孩子需要吃板蓝根,她要求自己撕开袋子,老师同意了,她用力一撕,里面的内容撒了一大半出来,小小孩子把剩下的部分兑水喝掉,心满意足地走了;立即有一个大孩子主动走过去清理小小孩子弄脏的现场,然后也满意地离开了。 
一个小小孩子用刀切水果玩,切完离开,迅即也有大孩子走过去收拾、归位; 
孙老师拿着早点3个面包去学校,一个孩子走上去,递给她一颗糖,又递给她一颗,孙老师正为自己的人格魅力沾沾自喜呢,孩子说了:我给你分享了我的糖,你应该让我分享你的面包;因为你分享了2颗糖,所以你的3个面包都要给我。说完,拿了面包走了。留下孙老师在原地发懵。 
一个孩子拿着从别人那里分享来的3块饼干,坐在校长办公室的椅子上舒服地享用,又一个孩子走来,问:我能分享你的饼干吗?前一个孩子说:不要说话。后一个孩子耸耸肩走了,并无失落和苦恼。 
幼儿园外出体验生活,交代每个大孩子带一个小孩子,握住手,负责带去和带回。一个大孩子分到了一个特别淘气的小孩子,从头到尾,安全带回学校后,大孩子放开手,痛苦地哭泣: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带你啦!(多令成人惭愧的责任感。) 
一个孩子在门卫爷爷那里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被王树老师发现了,王老师激动地、含着眼泪抱着孩子说:老师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孩子却淡定地说:没关系,你应该同情的是他,他又没受过蒙氏教育。 
有电话打到园长办公室找一个老师,刚巧有那个班的孩子从门口经过,孙老师说:能否请你帮园长妈妈叫一下某某老师?孩子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校车上,园长发现一个男孩情绪不高,于是过去关怀:你好象不开心啊?孩子说:我在沉思! 
还有那个上台吃梨子的男孩。 

想要一个身心、精神自由,会顺从而不被权威控制的孩子,我们要做的还很多,我们要有勇气承担“惯坏孩子”的指责,除了尊重孩子,不要想当然地控制孩子,我们还要学习建立规则,给孩子,也给自己。 
面对惯坏孩子的质疑,我们要说,自由是有尺度的,规则之外,是自由的范围。 

PS,附上一个今天看到的小故事----一个白胡子老头问一位母亲:我能否知道你的年龄?母亲答:我今年26岁,我的孩子一岁。 
白胡子老头说:不,应该是孩子多大,你就多大。 
之四:规则 
这是比较实用的环节。说爱和自由,最难把握自由的尺度,其实就是规则的尺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什么样的规则、如何建立规则才最适合儿童的成长规律? 
由面及点地来看,几个大原则: 
首先是家长要把握的---- 
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尊重环境 

家长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自己,在外面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帮助孩子建立“没有人有权利欺负你”的观念。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一般家长的反应是着急上火、责问、批评,甚至殴打。 
前阵子有个女孩考试成绩没达到母亲的要求,被母亲失手打死了,女孩临去前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再也不敢了”,我想起来就难受得要命;媒体报道时记者说那个母亲“其实是很爱她的孩子的”,我想这个记者是助纣为虐,他让人误解这样严厉管教孩子本没有错,只是失手、过度了而已;而事实是,这样的母亲是不配做母亲的,母亲两个字,不是你生出了孩子就合格、就是天生的母亲的。 
今天看南方卫视,有个铁链锁儿的新闻,13岁的男孩,父亲无法“管教”,就用铁链锁在家里。我不知道男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只知道,他一出生,也是一个纯洁、高贵、美好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样,至于后来为什么会变得令父母不能容忍,最应该拷问的正是他的父母! 
我们要学会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更是对自己说:你学习不好是你的问题,但是妈妈没有权利骂你。这是尊重。 
比如有一天孩子沮丧地跟你说,妈妈我画画没有某某小朋友好。这个时候不要去说孩子哪里哪里不好、不如谁谁谁,而是抱着孩子对他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做你自己最好。
再比如,要尊重环境:一个孩子在会场跳来跳去,这时候家长无须跟他商量,可以直接把他抱到可以跳的地方玩。 
续 规则 
不伤害健康 
不伤害生命 
不伤害道德 

孙老师做了个情景模拟:请2个家长,一个是宝宝,一个是妈妈,孩子先是在矮一些的地方攀爬,跳跃,妈妈觉得安全没有制止;然后孩子开始往更高的地方爬,这时妈妈觉得担心,就在旁边扶了一把;当孩子爬上高处想往下跳的时候,妈妈本能地制止,说:宝宝,危险。
评论:在安全的情况下不理会是对的;但当孩子往危险的高度攀登、可能伤害健康时,妈妈从开始就应该制止,而不是扶助孩子爬上去以后再制止。同时告诉孩子那样做会伤害到他。
再如,孩子都对插座、开水感兴趣,传统的做法是恐吓孩子:那里面有个电老虎啊,你碰了会出来咬你;开水你不能动,千万不能动啊! 
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电老虎,但他知道什么是老虎,所以他反而更加好奇想去看看电老虎是什么样子的;开水是同一道理,越不让他动的东西他越感兴趣。不要恐吓。 
应该做的是:跟他解释电很难理解,只要告诉他如果动电会死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死亡,告诉他如果那样他会离开妈妈、不能和妈妈在一起;告诉他开水是很烫的,会伤害身体,所以不能动----一般孩子都知道什么是烫。 
儿童如果习惯了家长对他讲原因,会变得比较顺从。 
这些规则是不需要商量的,可以直接制止。孩子可能会哭,哭是正常的,是调节自身的重要模式,是在帮助孩子成长。关于孩子的哭,我看了《倾听孩子》,很有感想,至少减轻了对孩子哭泣的畏惧感。 
需要给孩子建立的几个主要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比如打人(敏感期排除别人干扰的打除外),打人发生的原因很多,凡是在家里挨打的孩子在学校必然打人。 
孩子经常会边玩边打闹,如果打闹有升级的可能,家长要立即拉住两个人的手说:请换一种方式。而不要说:不许打架,等等。 
一个孩子向另一个孩子吐口水,要说:这是粗野的行为,请你向他道歉。 
如果打架双方力量悬殊大,要从背后拥抱弱势方,给他力量,鼓励他说:请你向我道歉。如果有纠纷,要倾听原因,辨明是非,有时候需要互相道歉。 
2、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自己支配。 
如果孩子拿别人东西了,要给孩子说两句话:这是你的东西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就说这两句,连说3遍,如果孩子仍不接受,则强行拿走。孩子会哭一阵,没关系,以后他就不会拿别人东西了。 
需要严重注意的是,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东西,孩子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常见的是,家里有小朋友来玩,家长为了表示热情,擅自把孩子的玩具拿给别人玩甚至送给别人,这会导致孩子思维混乱,无法建立规则。一定要记得征求孩子的同意! 
3、不可以打扰别人。 
情景模拟:一个家长扮演的宝宝正在走向另外一个专注玩耍的孩子,还没到达就被老师拦住了。----如果孩子想打扰别人,要争取在他还没打扰到别人时及时制止,带他做别的事情去。 
4、请归位。 
如果孩子玩完玩具放下想离开,家长要及时提醒归位,如果他不愿意则说:妈妈爱你,我们一起归位好吗? 
如果孩子已经离开我们才发现,不要再把他找回来归位,因为已经没有现实后果了。 
需要注意的是,一不要让他做力不能及的归位,二是家里的归位可以适当放松,毕竟家是放松的地方。 
5、请等待。 
比如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玩多久都可以。“等待的时候不用把生命的脚步停下。” 
0--3岁的孩子不能等待,他们没有时间感,这个时间段他们会把喜欢的东西走到哪里拿到哪里,睡觉也抱着,这个正常的。 
4岁以后好些,5岁以后完成时间感的建立。时间智能被破坏了的人做事容易过急、焦虑。我自己就是这样,现在疑惑的是如何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时间智能,那么4岁以前要不要孩子学习等待呢? 
6、请道歉。有勇气对人说,也有勇气要求别人说对不起。 
这个前面有涉及,不再说。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1、明辨是非,建立一生的道德概念。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一定要明辨是非。哈,这一条考验家长。 
2、帮助孩子建立,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比如,孩子走路遇到一个人,他可能会推开,而不是绕开,因为他不会。这时要教他绕开,不要说:你怎么推人啊等等。 
孙老师园里有些主题课就是帮助儿童建立规则的。比如不让孩子在走廊奔跑,因为会撞到人。由老师扮演孩子奔跑,中途不小心带到了一个小朋友,经过示范,孩子会明白。不要说“不许跑”之类的话,孩子不会懂。 
有时候孩子喜欢一个人是用踢打咬的方式表达的,这时要说:你是不是爱妈妈呀?把拥抱、抚摩、亲吻等方式示范给他,让他知道如何表达爱。 
3、每周视情况制定建立一条或几条原则。 
建立规则,要让孩子知道,妈妈、爸爸爱他,只是不喜欢他做有些事情;建立规则不是要求孩子马上做到,而是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坚持一段时间,同时家长也不可以超越规则;规则不可以变来变去;孩子喜欢和父母斗智斗勇,家长要坚守规则不变,但6岁前不必要让孩子承受现实后果,那将使孩子没有安全感。 
之五 敏感期 
懂得孩子每个时期有哪些敏感期非常重要,做父母的可以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的发展,不至于武断粗暴地批评、制止孩子的正常行为,同时配合制定规则,不至于胡乱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规则。 
孙瑞雪说,希望我们成人和孩子,象外星人遇见外星人一样,彼此了解,而不是现状中,是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关系。 
我们来按年龄解读敏感期,我只拣常见和容易被成人误解、阻挠的敏感期行为做个记录。 
0----2岁半 主要发展智能结构 
用嘴认识事物:孩子喜欢吃手、咬各种东西,请不要阻止他。所幸小乖这个敏感期我没有阻挠他,过渡得还可以。 
探索空间:爬、抓、扔东西等,所有提手旁的动作都喜欢。 
秩序:这一点我在小乖身上至今还没明显发现(小乖目前10个月)。 
自我意识:咬人、打人、说不等。提供可以咬的东西给他,帮助度过----小乖现在咬人很凶,不过应该是长牙的原因;对于打人,可以忽略他,不要对他说:不能打人、打人是错误的等,这样会强化打人的行为。 
玩水、沙:不用说了,每个孩子都喜欢,吸引力长达12年。 
审美:要求食物和用具必须完整。这个最容易被误解为蛮不讲理。例如:妈妈给孩子买了一个大蛋糕之类的东西,妈妈说,你吃不完这么多,妈妈吃一半你吃一半,于是掰下一半;孩子立即大哭大闹,非得要整个的不可。这个场景太常见了,以前我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太自私太蛮横了,必须得管教。如今才知道,这是审美敏感期到来了。同样的情况,妈妈在完整的蛋糕上面咬一口是可以的,掰开不可以,因为破坏了完整性。由这个可以看出,孩子的审美意识完美意识很强,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 
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这时候要注意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概念。举几个反面典型帮助理解:孩子摔倒了,成人会“打地”来安慰孩子----哈哈,这个太司空见惯了,我现在明知道不对,有时候都有这样的冲动,可见也是从小建立了错误概念,这个将导致长大后不会承担责任,喜欢推卸;对孩子说你不听话会被抓走----建立对警察的错误概念,可以随便抓人;说天黑不能出门,导致我们长这么大了还怕黑;我就亲耳听过一个3岁多的孩子绘声绘色地对我说:天黑了外面有狼,不能出去,会被狼吃掉,然后她还进行了联想,什么有美国的大灰狼飞过来,专门吃小孩子(她补充说不吃她)等等,我听的时候觉得很搞笑,还觉得孩子很有想象力,后来才知道是大错特错。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说“这是我的”----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事物;这个最容易被批评为自私。自私的意思是为了私利损害他人利益。 
3----4岁 
执拗:这个是和秩序感关联的,表现为无论做什么都要按照他的秩序来,十分执拗,不然就大哭大闹。例如,妈妈带孩子进电梯,妈妈先按了楼层,孩子立即大哭,非得出去,重新进去由他来按才行----这个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理解,不要动辄扣个不讲理的大帽子。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推倒再重垒,建立三维空间。这个时期粉红塔和棕色阶梯比较适合孩子。 
色彩:开始认知色彩。可以用色板让孩子认识。认颜色每次拿单独一个颜色,不能同时一个画面上几个颜色出现;每次最多认3个色就好了。也可以准备颜料和画板,让孩子自己调色。 
里想起“三段式”认知方法---- 
1、妈妈:这是花(简洁)。说3遍。 
2、妈妈:花在哪里? 
孩子会以手指认。 
3、妈妈指花:这是什么? 
孩子:花。 
大致如此,以此类推。关键在于不要罗嗦,要简洁,如果孩子暂时没反应,不要强求。 
语言:开始对句子感兴趣,重复和模仿他人。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就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越喜欢。比如:踢死你、打死你、臭PG、去死吧、王八蛋等等。这时候我们要忽略他、淡化他,孩子见你没反应,很快就没兴趣说了。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常表现为执拗,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走来的。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如剪刀、笔等。要给孩子使用真实的工具,教给儿童正确的使用方法。孙瑞雪反对切切看这样的玩具。汗一个,我又白买了。现在给小乖当玩具算了。 
藏、占有:开始强烈地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开始物品交换和人际关系。这个藏和占有,不一定是他需要这个东西,如果这一阶段不满足,成人后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我自己好象就有这个毛病,什么东西都想先占有下来才有安全感。年初有个3岁多的孩子来我家小住,特别喜欢藏东西,见啥藏啥,晚上睡觉也要看着她的那些宝贝,我当时可头疼了,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可理喻、这么自私啊,现在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惭愧啊。可惜孩子现在在她母亲身边仍然被无知地对待着,她认为这是孩子被宠坏了的标志,因而严加管教。叹息。 
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这个太有感触了,还是前面说的那个孩子,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了还有为什么,我被折腾得晕头转向,呵呵。 
其实孩子是通过问为什么串联知识,对于他不能理解和控制的事物加以判断,从而获得安全感。 
晓燕建议看《风不吹它睡了吗》。 
继续:敏感期 
4----5岁 
出生:开始询问自己从哪里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千万不要再说什么孩子是从垃圾箱里或者哪里捡回来的了,太愚蠢了。家里要准备各种百科全书,人体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等等,全都得有。 
情感:开始表达情感,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敏感。 
人际关系: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相互依恋。 
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后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我拿这个问题考问乖爸:如果你的女儿说长大了要和你结婚,你会怎么说?乖爸左思右想后说:我会跟她解释一些关系,说清楚我和妈妈是夫妻,不能跟她结婚。----看,这就是反面典型,哈。正确的做法是无须更正和解释,可以说好的,等你长大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自然而然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问很多问题,比如可不可以和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可不可以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等等,父母要在这时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审美: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产生浓厚兴趣。 
数学概念: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浓厚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这个在4岁半最明显,一定要让儿童通过实物进行练习,不赞成孩子心算,支持笔算,儿童使用具象思维越久,抽象思维就越有潜力。 
身份确认: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性别:对性别和自身身体的认识来自于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客观。因此孙瑞雪支持家长和孩子一起洗澡,异性也没关系,儿童可以这样认识身体,消除青春期对身体的神秘感,但很多家长持不同意见。我自己也觉得别扭,也许这种心态说明自己有问题。 
绘画、认字、音乐:提倡给孩子听名曲、看名画、读名著,这个阶段是人格奠定的重要时期,给孩子看的东西都要选择最美好的,比如迪斯尼动画片等。象小红帽、白雪公主等童话不建议给孩子看。认字要以实物配对的形式。 
5----6岁 
婚姻: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书写。 
数学逻辑: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社会性兴趣: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动植物实验、收集:热烈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一些螺旋壮敏感期伴随着孩子一直到12岁: 
绘画、音乐(从节奏到旋律到对音乐表现的感悟)、语言、审美、对空间的认识、人际、秩序、自我、婚姻。 

6岁以后的敏感期: 
理财。这段时间特别热衷于钱,喜欢钱,想办法得到钱,可以让他们通过做家务等挣钱,形成财商。儿童会特别珍惜自己挣的钱,而惦记着花别人的钱。要在以前,我一定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贪财啊,呵呵,又错了。 
深入思考。这段时间的关键在于反复和孩子讨论问题。 

总结:提供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的敏感期充分度过。 
结束语(06年9月24) 
花了一周的时间,终于把笔记和感想整理完了,既可以和大家分享,也是个复习的过程,感觉挺充实。 
以后有孙瑞雪的讲座我还是要去听,听过的妈妈们说,每一次她都有新东西带给大家,每听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我相信她们的话,孙瑞雪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传道者,是个有大爱心的人,她是真心爱孩子,想给天下的孩子带来福音。 
万里长征这才是第一步,小乖快要1岁了,妈妈们面对的问题我也将面对。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多少,能否象果果妈那样顶住邻居的压力?小猪七七也说了,“在非蒙氏环境里(例如我们小区)用蒙氏的理念带孩子,尤其是小宝宝,特别需要内心坚定,不为旁人所动。而我恰是一个为别人考虑很多的人,这种人容易对环境妥协。这是我在实践蒙氏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我也在担忧这些,不过即便担忧,还是要进行的,为了自己,为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好象更看重自己心智的成长。自己成长了,给孩子的也就自然而然了。 
用孙瑞雪念的那首诗做结束语,也作为对未来的寄语: 
让我的爱 
象阳光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孙瑞雪讲座视频 孙瑞雪讲座笔记及感想:关于爱、0--18岁的儿童成长需要、自由、规则、敏感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6451/1630212926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孙毓敏京剧艺术讲座全文 孙毓敏教唱京剧花烛夜

原文地址:孙毓敏京剧艺术讲座(全文)作者:梦笔山人第一讲 京剧演员的学艺经亲爱的网友们:  你们好!我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厦门、香港、武汉、台湾、深圳、河北的许多大学、小学、中学、俱乐部、票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讲过关

声明:《孙瑞雪讲座视频 孙瑞雪讲座笔记及感想:关于爱、0--18岁的儿童成长需要、自由、规则、敏感期》为网友青灯佛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