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模板技法
一:组合排比,气势磅礴
【技法简说】
组合排比,气势磅礴。事实胜于雄辩,单个素材固然可以有效地论证文章中心,却往往会显得很单薄。为此,我们可以把一组属于不同时代、地域,而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素材,组合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这样更能体现论据的丰富性、说理的针对性和论述的深刻性,使论证的主题更具广度和力度。需要注意的是,组合素材时应尽量搭配使用古今素材;如果都用时新素材,文章会缺少古典或经典文化的色彩;如果都用旧素材,则会失于乏味无趣。
二、正反对比,观点鲜明
【技法简说】
正反对比,观点鲜明。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真理。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可以将两则或多则性质相对、相反的素材,甚至是同一个人物构成对比的两个方面,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强化组合,并作纵向或横向的对照比较。在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之后,作者的观点就会赫然呈现,给读者极大的震撼。不过,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两点:一要认真选材,不能强作对比,所选事例要有鲜明的可比性,并要确立对照点;二是恰当地选用反面人物素材入文,给读者以警醒和思索。
三、明征暗引,增添文采
【技法简说】
明征暗引,增添文采。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今中外的诗文名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或众口传唱的流行歌曲的歌词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考场作文中若能精心引述,巧妙化用,文章就会“平淡之中起波澜”,就可以彰显文学底蕴,增加书卷气和文化味。
四、点面结合,论证严密
【技法简说】
针对议论文乃至议论性散文而言,所谓“点”,是指作者为了阐述观点、论证说理而用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具体事例;所谓“面”,是指与文章论点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性事例。摆出事实、分析论证时,“点”与“面”进行有序组合,协同诠释事理,既能使论据更直观、更形象,论证更充分,又可以因为并列使用几则性质相同的材料,彰显排山倒海般的论证力度,蓄积振聋发聩的深厚情理。
五、反弹琵琶,新人耳目
【技法简说】
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女神反手弹琵琶的身姿,令人经久难忘。将这种演奏艺术运用到作文素材的运用上,则要求我们突破定向思维的束缚,换一种思考方向审视手头的老材料、旧材料,逆向求异,发现事物的新特点,进而阐发新的见解,用自己的文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过,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反弹,即便能反弹,也一定要“弹”之有据,言之成理,否则就成了无理取闹。
六、贴身取材,情理交融
【技法简说】
贴身取材,情理交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谓一语道破写作的真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临考生活,都是一个珍贵的写作素材库。临场作文时,我们可以积极联想(或信手拈来),从中撷取富有个性色彩的独家材料,围绕题意剪裁成篇,从而展示自己“亏他想得出”的机智。
七、故事新编,构思新巧
【技法简说】
故事新编,构思新巧。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对读者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考场上,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名著、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换上当今的服装,在旧的故事框架中融入具有时代感的新思想,掺进现代元素,重新编述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
八、传评名人,独出机杼
【技法简说】
传评名人,独出机杼。考生可以选择一位自己熟悉的古今中外的知名人士,从其经历、性格、思想、品质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想、类比,并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以引以为鉴的教训。传评名人,在内容上包括“传”与“评”两部分。所谓“传”,即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所谓“评”,即运用议论的方式对人物进行评论。
九、巧借教材,文质兼美
【技法简说】
巧借教材,文质兼美。其实,我们的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内容丰富多样,且文质兼美。因此,利用好语文教材这座“金山”,不失为解决写作素材匮乏的一剂良药。
十、评说热点,彰显深度
【技法简说】
评说热点,彰显深度。聚焦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某个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并以其为底料,评论事件或人物,或赞扬或批判,表达自己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者反思相关社会问题,透视问题本质,揭示根源,提出对策。
一:组合排比,气势磅礴
【技法简说】
组合排比,气势磅礴。事实胜于雄辩,单个素材固然可以有效地论证文章中心,却往往会显得很单薄。为此,我们可以把一组属于不同时代、地域,而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素材,组合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这样更能体现论据的丰富性、说理的针对性和论述的深刻性,使论证的主题更具广度和力度。需要注意的是,组合素材时应尽量搭配使用古今素材;如果都用时新素材,文章会缺少古典或经典文化的色彩;如果都用旧素材,则会失于乏味无趣。
【运用示例】打开心窗,勇敢面对
心窗就是一个画框,打开它,便得以看到别样的风景,否则,便只会看到幽暗的地狱。
凤凰如果不打开心窗,勇敢面对,那么它不可能涅槃重生;春蚕如果不打开心窗,勇敢面对,那么它不可能翩然化蝶;海燕如果不打开心窗,勇敢面对,那么它不可能翱翔天际。
所以说,我们需要打开心窗,增添勇气,以勇敢面对风风雨雨,欣赏一片别样的风景。
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可以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
秦朝末年,赵国的军队在巨鹿被秦军重重包围。作为赵国的盟友,楚怀王派项羽率军前去救援。项羽到达后,面对十倍于己的强大秦军,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打开心窗,勇敢地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激战,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终,他看到了一番别样的风景,成就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打开心窗,勇敢面对,还能助我们消灭内心的敌人。
憨豆先生,一位享誉世界的喜剧明星。本来在表演方面没有什么优势;戏外他坐拥名校颁发的工科博士学位,戏里他必须扮演智商接近负值的弱智;戏外他有轻微口吃,戏里他必须满嘴俏皮话;戏外他个性腼腆,戏里他却要毫无顾忌地四处搞怪……可他打开了自己的心窗,看到一个别样的风景,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并为之努力,最后终于走向成功。
让我们再次翻开尘封的历史,这次我看到了游玩赤壁的苏轼。在这里,他与朋友咏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感受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但又有谁能想到:他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如今却只能流落到黄冈这一荒凉之地。完美的人生因他的不畏权贵直言进谏而改写。生活的落差,心灵的失落,这两大劲敌并没有将他击垮。他从容淡定,打开了自己的心窗,以一种淡然心情看外面的世界,勇敢地生活着,最终创作出大量惊世之作,用勇气在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人生路漫漫,更多的时候,外面会内忧外患,无所谓,这时只要打开自己的心窗,以一种淡然的心情看事待物,带着勇气上路,勇敢坚定地击退敌人,便能冲出重围,迎接人生的春天!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一上来便运用对比亮明观点:“心窗就是一个画框,打开它,便得以看到别样的风景,否则,便只会看到幽暗的地狱。”干脆利落。接下来,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增添了作者几分才气。凤凰、春蚕、海燕都是在为由物及人频频造势。在论据的选择上作者选取了巨鹿之战中的项羽、喜剧明星憨豆先生、泛游赤壁的苏轼三则事例,古今中外都囊括文中,典型而充分。结尾呼应开头,全文浑然一体。
二、正反对比,观点鲜明
【技法简说】
正反对比,观点鲜明。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真理。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可以将两则或多则性质相对、相反的素材,甚至是同一个人物构成对比的两个方面,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强化组合,并作纵向或横向的对照比较。在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之后,作者的观点就会赫然呈现,给读者极大的震撼。不过,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两点:一要认真选材,不能强作对比,所选事例要有鲜明的可比性,并要确立对照点;二是恰当地选用反面人物素材入文,给读者以警醒和思索。
【运用示例】寻觅希望的“栈道”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的前面有阴影,那么你的后面一定有阳光。”因此,在“空谷”中看到“悬崖绝壁”,我们不能悲观绝望,应该积极地寻觅希望的“栈道”,走出空谷,迎接阳光。
我曾听医生讲过这样一件事:两个重症病人同住一间病房,靠窗的那位患者每天描述着窗外的一派生机:莺飞燕舞,柳枝婀娜,晓日连天,春暖花开……同病房的另一位病友在他的描述下,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最终他们都病愈出院。
其实,窗外并没有什么“美景”,只不过是一片荒田,是靠窗的患者为病友找到希望的“栈道”,给了彼此活下去的力量。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原来人的心理因素也是治病的灵丹妙药。
当病人在绝望中积极寻觅希望的“栈道”,把自己消极的心态改为积极的心态,生命最终会出现奇迹的。
相信在生命中是如此,在别的方面也是这样。我们在面对困境、绝境时,只要正视困境、绝境,在困境、绝境中寻觅希望的“栈道”,就可以迎接明媚的阳光。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找到希望的“栈道”,寻到明媚的阳光。我们不会忘记画出热烈明丽的《向日葵》《神秘变幻的星空》的梵高,在惊叹他非凡卓越的才能的同时,也遗憾他这颗巨星的陨落。他患上抑郁症与精神病,割去右耳之后,没有去积极地寻觅希望的“栈道”,最终让病魔侵吞了生命。
倘若他能拥有希望的“栈道”,拥有继续生活下去通气和力量,那么,他生命的长度、韧度都会得到提升,也会给世人带来更奇特的审美世界。
海子卧轨自杀,老舍跳湖自尽,张国荣从24楼坠地身亡,海明威开枪了结自己……
他们的死因虽然各不相同,但同样处在困境、绝境中的他们,因为未能积极寻觅希望的“栈道”,所以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我们深感惋惜。
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现实是残酷的,即使身处“空谷”,面对的是“悬崖峭壁”,我们也应该积极寻觅希望的“栈道”,走出“空谷”,迎接阳光。
【点评】
注重关注生活,从细处着笔是文章打动人心的重要法宝。本文作者能用敏锐的眼光来看世界,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给人启迪的人与事。作者将“栈道”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栈道”的感觉写得可观可感,又将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生活”——人与事,写得入木三分,真当刮目相看。而开头的提纲挈领,结尾的归纳升华,主体的正反对比,更使全文中心突出鲜明,结构一目了然。
三、明征暗引,增添文采
【技法简说】
明征暗引,增添文采。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今中外的诗文名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或众口传唱的流行歌曲的歌词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考场作文中若能精心引述,巧妙化用,文章就会“平淡之中起波澜”,就可以彰显文学底蕴,增加书卷气和文化味。
【运用示例】清欢
人生有如各种各样的饮料,有人喜欢甜甜的果汁,有人偏爱又苦又甜、香浓醇厚的咖啡,也有人执著地选择淡淡的矿泉水。人生的最初就是一掬清水,岁月变迁之后,人们总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往这清水里加入不同的味道。而我,独爱平淡无味的水,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本真。
如水的人生总让我想到一个词:“清欢”。“清欢”语出苏轼的一句词:“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淡的人生充满着睿智与修为,这是一种境界。
站在宁静的湖畔,远远有一人撑篙而来。张孝祥立于舟头长吟:“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夕阳,放起鳞鳞细浪。”他的人生就有如舟下的水,恬淡清逸。谁能否认,他在这淡如水的境界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步入竹里馆内,只听一阵清越琴音飘然而出,穿枝拂叶,盘旋林间,萦绕于耳。摩诘独坐馆内,于平淡中体味人间清欢。看遍世间轰轰烈烈,变幻万端,王维寻到了他的辋川山居,抚篁竹,弄丝弦,琴声如水,生命如水,他用心领悟。
举杯邀月,踏雪寻梅,诗意的生活很清瘦,如水,柔弱恬淡中却犹见风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水般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大城市光怪陆离,异彩纷呈,在其中能饮到果汁,能品到咖啡,或甘甜,或醇厚,却很难咂摸出矿泉水的清淡与纯正。只有回归原始的淳朴,才能懂得什么是清欢,什么是如水人生。
青藏高原上的藏民们,他们的生活很平淡,甚至单调,如雅鲁藏布江的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也许他们天真无知,可他们却爱着自己阳光般的肤色,爱着自己一手的草香与奶香,享受着淡如水却暖人心的生活。躺在那香软的草地上,仿佛伸出舌头就能舔到那清凉薄荷味的蓝天,你会感觉时光如水般在四周徜徉,如水般清淡的人生如此奇妙。
在如水的江南,清欢更有着独特的诠释。哼不完的摇橹小调,梆梆地浣洗细绢的秀雅女子,郁郁葱葱的秀木,绵绵流淌的河水,一切更像一幅水墨画,或是一个不可轻易企及的梦境。在这里,淡淡的水样人生会让你的心开出朵朵涟漪。
“人生有味是清欢。”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颗琥珀的心。繁忙的生活中,饮一杯淡淡的矿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欢,也会带给你一番别样的感受。
【点评】
引用诗文,增添语言文采。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会有那么一丝茫然,尤其是对苏轼“人生有味是清欢”不太熟悉的人,明白个中原因之后,又不得不对考生的积累功夫由衷地赞赏。
开篇切题非常简练,“人生有如各种各样的饮料,有人喜欢……有人偏爱……也有人执著……”从考生对近义词的分辨还可以看出考生对语言的细腻感受,这样的细腻感受在二三四段中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如水的人生总让我想到一个词……”“站在宁静的湖畔,远远有一个人撑篙而来”“步入竹里馆内,只听一阵清越琴音飘然而出……”三个不同的人物,虽然有着共同的“清欢”,但又有着不同的表现。文章材料丰富,视野开阔,层次清晰。
四、点面结合,论证严密
【技法简说】
针对议论文乃至议论性散文而言,所谓“点”,是指作者为了阐述观点、论证说理而用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具体事例;所谓“面”,是指与文章论点具有本质关联且材料之间富含相似性、逻辑性的一组概括性事例。摆出事实、分析论证时,“点”与“面”进行有序组合,协同诠释事理,既能使论据更直观、更形象,论证更充分,又可以因为并列使用几则性质相同的材料,彰显排山倒海般的论证力度,蓄积振聋发聩的深厚情理。
【运用示例】鲜花之城
人的心中总有些坚硬的东西,如城墙般抵挡伤害与纷扰;也有些柔软的东西,如苗圃中的鲜花,给整座城市增添几抹亮色。而唯有充满花香的坚固城池——鲜花之城,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
坚硬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与毅力。历史上有太多铮铮铁骨的硬汉,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坚硬化为一往无前的气势,打破数十万秦军;长山子龙赵云一杆红缨,坚硬变成孤注一掷的胆识,遭军中杀个来回。他们都是将心中坚硬发扬的大无畏者,擎着坚硬的盾牌,无畏荆棘困阻。
如此说来,果敢无畏的希特勒也应是值得歌颂的吗?此论大谬矣。于项羽、赵云身上,除却坚硬的城墙,仍能嗅到鲜花的芬芳,而对希特勒而言,城墙后只有一片寂寞与荒凉。项羽有兄弟,有虞姬,有乌骓,赵云有轻抚怀中阿斗的柔情,这皆是他们心中那些柔软的东西,而正是这鲜花,才使硬汉们成就和谐的自我。心中的柔软,是温情,是牵挂,它让坚硬的城中传出人性的花香。
柔软,绝不能被看为懦弱,相反,它更能激发心灵的力量。搜救“东方之星”的潜水员将氧气嘴递给生还者后,不幸被暗流卷走,黑暗、疲惫、沉重、缺氧,危难之际,对家人的牵挂浮上心头,心中的柔软却化作坚毅的力量与信念,助他逃出生天。正视自己心中柔软之处,悉心呵护,终有一日,它将爆发出强大的能量,造就和谐的自我。
无独有偶,钱钟书与杨绛携手数十载春秋,抗战、“文革”,坚毅的确存在于他们心中,但更为人羡慕的,是两人对心中柔软——对方的陪伴。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互相扶持,毫无怨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在人生边上》,我们看到的是两人在城池中快乐幸福地培育花朵,花香四溢,两人也成就了更为和谐的自我。
当然,话说回来,坚硬与柔软皆是我们要正视对待、发扬呵护的。摈弃柔软之处的是莽夫而非硬汉,而抛却坚硬之处的也只会是个老好人,为世人不齿。
造一座鲜花之城吧,以心中的坚硬堆筑城墙,以心中的柔软培育鲜花。当城起花开之时,我们便有理由相信,那高高悬挂的“和谐的自我”的旗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戏言。
【点评】
点面结合,论证严密。“点”为潜水员、钱钟书夫妇的材料,“面”为项羽、赵云、希特勒等材料。考生不满足于材料分析与思辨说理,把二者以“鲜花之城”之喻曲折道出,那正是人们内心和谐、温情四溢的柔软之处。考生选取历史上的强硬派,写出他们心底柔软的一面,再进行对比,揭示出文章主题。如项羽、赵云强硬的意志与毅力背后亦有其芬芳的花朵盛开;然后通过对希特勒“无畏”的追问,对比项、赵与希特勒之间的不同之处,自然引出犹如花香四溢的人性之“柔软”来。篇末作结,揭示“鲜花之城”寓意,生动又委婉。
战争上的项羽、赵云与希特勒皆为强硬代表,但他们却是天差地别,缘何?这就是我们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同类素材并不少,而只有在同类素材中挖得更深,才可能发现珍宝。
五、反弹琵琶,新人耳目
【技法简说】
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敦煌壁画中,飞天女神反手弹琵琶的身姿,令人经久难忘。将这种演奏艺术运用到作文素材的运用上,则要求我们突破定向思维的束缚,换一种思考方向审视手头的老材料、旧材料,逆向求异,发现事物的新特点,进而阐发新的见解,用自己的文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过,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反弹,即便能反弹,也一定要“弹”之有据,言之成理,否则就成了无理取闹。
【运用示例】一叶何知秋
吴铭洋
昨夜骑车回家,路过一片树的荫盖,忽的一阵风来,无数飞叶伴着尚未落尽的残红卷了我满袖满裳,清香氤氲在泛着微光的车架上,让人不知是春的飞吻还是秋的回眸。
古人说,一叶落知天下秋。以我之见,这多少有些杞人忧天式的武断。正如旧发脱落时新发也在生长,旧叶凋零也伴着新芽萌蘖。
生物学家测定了叶脉中脱落酸的含量,发现其峰值往往出现在春秋两季。秋季天气转寒,山黄叶飞是为了给冬天养精蓄锐;而春天,冬日里维持光合作用的老叶也会陆陆续续地零落,这是为了给新萌发的嫩叶腾出空间,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一花悄绽一花飞,这便是自然,轮回更替,万古不息。
生活里,我们往往缺少树与花的这份心胸与情调。
我们会在无意间翻开一本尘封的同学录,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笑得天真美好,里面那些童稚的笔迹交织着彩色的梦想;我们会在收拾房间时拖出一盒久未打开的玩具,高达模型或者芭比娃娃还保留着我们最喜欢的动作,里面的磁铁积木还有些许磁性,吸引一起时还会发出悦耳的脆响……于是我们抚着泛黄的纸张,抚着生了锈的四驱轴承,轻轻低叹,感怀逝去的美好。
我们发现朋友们的容颜逐渐淡去,发现上了发条的机关兽只能趔趄着打滚,于是惊讶原来时光带走了这么多,把自己的生活与童真变得千疮百孔。于是我们恐惧地想,如果忘记这一切,自己是否便只能在孤独中痴迷无路。
然而,我们不知道,或许明天便会有梳着斜刘海的女生把一只千纸鹤放在你手心,对你说它的翅膀会动;会有穿着篮球服的男生扔给你一个篮球,说哥儿们一起去操场吧。于是千纸鹤和打篮球时流下的汗水留在你新的记忆里,像吐着气泡般泛起涟漪。大脑会清除一些记忆,不单是为了抹去悲伤,还为了把新的内存腾出来留给未来的光阴。
现在的社会似乎也形成了这样一种悲叹的氛围,叹世风日下,叹道德滑坡,叹房价疯涨,叹金融泡沫。其实,光明与黑暗是永远互相对峙又依存的。我们在看到那些让我们悲叹的极端个案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正传递着真与善的芸芸众生。
对于一个国家,亦是如此。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我们却把信心带给了世界;或许我们遗忘了尧天舜日唐风宋骨,但我们还记得“天宫一号”与“蛟龙号”,而它们也终将被我们遗忘,取而代之以更辉煌的力量。一叶何知秋?正因有这更替轮回,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才能以五千年的辉煌与少年之姿屹立于世界潮头。
一叶何知秋?要获得最闪烁的金必淘尽千沙万砾;一叶何知秋?最香甜的果必孕育自早已零落的花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无须为衰败凋零感怀,我中华少年,自当踩着轮回的鼓点,与国无疆。
【点评】
面对“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一流传千年的格言,本文作者大胆地发出“一叶何知秋”的疑问,并站在自然、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的层面,对“一叶落知天下秋”的观点进行反驳。全文层次清晰、驳论有力,尤为重要的是,观点新颖却丝毫不给人以哗众取宠,让人信服,展现了作者胜人一筹的思辨能力。
六、贴身取材,情理交融
【技法简说】
贴身取材,情理交融。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谓一语道破写作的真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临考生活,都是一个珍贵的写作素材库。临场作文时,我们可以积极联想(或信手拈来),从中撷取富有个性色彩的独家材料,围绕题意剪裁成篇,从而展示自己“亏他想得出”的机智。
【运用示例】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蔡雅琪
啊/就像河水的流一样/无时无刻/只听到青绿细流。——题记
姜尚垂钓江上,达摩面壁参禅,王阳明竹林自省。他们在寻找一个答案:人生的价值为何物?我亦苦苦求之。今日偶闻一大学女生腿骨折,同班男生接力背其上学。恍然顿悟,人生的价值便是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无须聒噪,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帮助他人,应如流淌在万籁俱寂的山峦中淙淙清流,于崇山峻岭中响彻,伴苍峰黛岩而歌吟,隐秘美好,永不断绝。所余世间的,只有那青绿的细流声。
细流声声,是对奉献者的尊敬。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黙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她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只为心中的那片圣洁。细流的声音,隐约着,更强劲着。
细流声声,是对体贴者的敬佩。公交车司机王晓军,面对男婴患病,急忙改道将其送往医院,车上乘客无一反对。他顶着可能会被批评的风险,毫不犹豫地为求救妇女停车,这种以救人为先的精神难能可贵。虽然乘客在途中也耽误了一些时间,但他们毫无怨言。当男婴抢救过来后,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笑容。
细流的声音,希冀着,更欢快着。
细流声声,是对勇敢者的颂赞。“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高空坠落的女婴,勇敢伸出双臂,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他的手臂为此骨折,可她笑言不悔。
她的一托不仅仅救人一命,也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豪勇。爱在墨水的痕迹里永放光明,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永远传颂。细流的声音,微弱着,更坚定着。
细流声声,永不断绝。然而当今社会,人性自私的一面并未削减。
是否应该扶起摔倒的老人,仍旧是人们心中的疑虑;搜救落水者的尸体,依旧被漫天要价;面对公然打劫的行为,勇于站出来发声的人少之又少……中华民族自古便引以为傲的“助人为乐”精神,在冷漠与势利面前,能否魏然挺立?雷锋精神,在物欲纵横的今天,能否发扬光大?
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唯有一个答案:坚守人生的价值。试想,如果这世上少了帮助他人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冰冷。
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在我们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也收获了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无形中升华了自己,从而体悟人生的价值。“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则是最好的诠释。
此中有真意,无须再多言。帮助他人,实现人生的价值,倾听耳畔细流声声滑过。
【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首先,作者以三个事例提出人生的价值为何物,继而亮出观点,“人生的价值便是帮助他人”,再用诗一般的语言将“帮助他人”比喻为“青绿的细流声”。接着,作者分别以“特蕾莎修女”“公交车司机王晓军”“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感人事例讴歌“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最后,作者针对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连连发问,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唯有一个答案:坚守人生的价值”“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文章主题深刻,事例典型;情理交融,语言丰沛;构思精巧,富于美感。
七、故事新编,构思新巧
【技法简说】
故事新编,构思新巧。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对读者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考场上,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名著、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换上当今的服装,在旧的故事框架中融入具有时代感的新思想,掺进现代元素,重新编述故事,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
【运用示例】《孔雀东南飞》新传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般的朴实沉稳吧!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山沉稳;水绕山流永不移;妾身与君永不离。”“上邪!我欲与芝相知,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芝绝!”海誓山盟犹在耳畔,但已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为了仲卿的工作,兰芝跑东家、找西家,甚至出席一些非正式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中强颜欢笑,为仲卿在领导面前说尽好话。老实巴交的焦仲卿啊!你怎么让你妻子做这些事情呢?你可知道席间哪个人不觊觎你妻子的美貌?你可知道你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多少的风言风语吗?
当刘兰芝看到丈夫遗落在地上的香囊时,泪刷地下来了,那是秦罗敷的香囊,那是秦罗敷的香囊!焦仲卿没有说什么,走到书案前写下了休书。兰芝仿佛听到胸腔中有什么碎了,一片片裂开的恸响……
到家了,兰芝默黙地走进房,悄无声息。第二天,县官的儿子提亲,兰芝含着泪默然答应。良辰吉日选在后天。“后天,”媒人自顾自地说,“那可是个好日子秦罗敷姑娘也要出嫁哩!嫁的是焦仲卿。”
焦仲卿!!!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焦仲卿坐在高头大马上气宇轩昂。这时,他看到了兰芝,熟睡着的兰芝。
“妾为水,君为山;水灵动,湛不变;山沉稳,色不坚。”焦仲卿看到刘兰芝最后留给他的话时,茫然若失……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点评】
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是2004江苏考题,本文有创新。文中的焦仲卿、刘兰芝已不是原来的那一个。文中写的刘兰芝是现代善于公关的女子形象,而焦仲卿则是一个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人。可见故事中借古人只是借了个壳,内容全换了。跨越时空,一时古一时今,古今交错,虚实结合,引人遐想,切中现实问题。
八、传评名人,独出机杼
【技法简说】
传评名人,独出机杼。考生可以选择一位自己熟悉的古今中外的知名人士,从其经历、性格、思想、品质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想、类比,并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以引以为鉴的教训。传评名人,在内容上包括“传”与“评”两部分。所谓“传”,即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所谓“评”,即运用议论的方式对人物进行评论。
【运用示例】回滕王阁去看一位故人
郭雨晨
推开雕花的阁门,昔日盛宴上的觥筹交错似乎仍未停歇。拂去座榻上的尘埃,昔人的谈笑声犹在耳边。案几上的文章仍在历史的濯洗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搁置一旁的笔锋依旧浸满着墨香,于不知不觉中浸润芳华。步出阁外,正值雨过天晴,云销雨霁的阳光下透出故人的身姿。
虽未去过滕王阁,却在故人的笔下知道它有“层峦耸翠,上出重宵;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恢宏气势,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憾然美景。
滕王阁,是个会让人心生向往的圣地。而王勃,却是个让人怜惜的名字。
我对王勃——这个风一般的男子——并未有过太多的了解,书注上给出的短短的介绍也从未让我有过什么感慨。直至读过《滕王阁序》后,我才知道为何他会英年早逝——就像李贺,就连上天都妒忌他的才华啊!于是怀着这种悲伤的心情再度《滕王阁序》,这才于字里行间里读到了他的悲、他的伤,乃至他心中那早已入骨的悲凉。
阎公重修滕王阁,欢宴群僚与重客。南下探亲的王勃借此路过,即席赋诗。善于构造巧合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注定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实也确实如此——才华横溢的少年字字珠玑,句句锦心,语惊四座的文笔下是他那颗祈求“圣主”与“明时”的内心。
因为太多的文人生不逢时,所以才会有王勃“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嗟叹。古往今来,知音巧遇的故事似乎只在伯牙的琴弦翩然起舞过,所以才会有王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感慨,可正是这个“三尺微命”的书生,却可以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子惜”的坦然,可以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释怀。
这,便是王勃。
这,便是诗人的情怀。
再看书中关于王勃生平的简注,“650—675年”的字样终是令人嗟叹。
上元二年,假如没有那场意外的落水,大概王勃会像他的文末交代的那样:侍奉年迈的父亲,然后结识他人生中的钟子期。或者他会像另一个同样令人惋惜的灵魂——海子一样,有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兴许还会劈柴、喂马、环游世界……
但这仅仅只是假设,历史是一本悲喜参半的书,王勃的死也绝不只是仅仅让后人悲伤。我相信,对于王勃而言,死是一种解脱,没有了现实的束缚,他更能够潇洒走一回。
或许在某个晴朗的午后,或许在某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们仍可以在衡阳水畔看到这位故人的身影。因为这里,始终回荡着他天籁般的诗文、横空出世的才华,还有他那失意却认真的一生。
【点评】
传评名人,独出机杼。这是一篇《滕王阁序》的读后感,但与我们常见的读后感不同的是,本文作者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看作是自己的一位老朋友(故人),以倾诉的方式,表达了对王勃才华的佩服欣赏,以及对其英年早逝的叹惜无奈。对于王勃,对于《滕王阁序》,作者不再是一个现代的旁观者,而是融入真情实感,以一种感同身受的方式去加以解读,如此新鲜的表达方式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九、巧借教材,文质兼美
【技法简说】
巧借教材,文质兼美。其实,我们的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内容丰富多样,且文质兼美。因此,利用好语文教材这座“金山”,不失为解决写作素材匮乏的一剂良药。
【运用示例】莲花情思
莲花,你亭亭玉立、孤傲高雅、风韵飘逸,因而世人爱你、赏你、赞你。因为你除了美丽,还有着生存的智慧。你生于世俗间,植于清水里,与世俗若即若离,与陆地上争奇斗艳的百花相比,平添了不少魅力和神奇。
莲花,你出生在污泥之中却不卑不亢,你心高志远、气节凛然,你以纯洁的品质昭示世人。你以清水为镜,以青萍为友,以鱼儿为客,与清风相戏,与蜻蜓相吻,与人类相望。你超凡脱俗又脚踏实地,你在淤泥里孕育,在阳光下生长,在高温里盛开,在清风中结实。你全身是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荷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于是,我带着几分感恩,静静地品你、赏你,品味你的清质,赏析你的灵魂。莲花呀,你的心灵,竟也这般美丽和纯真!
莲花,你盛开在诗文里,盛开在书画里。我要慢慢而细致地品读你——在《诗经》《楚辞》的古典里,在《爱莲说》的赞美里,在唐诗宋词的婉约里,在朱自清的月色里,在余光中的诗文里,在席慕蓉的画笔里。你含苞待放,是一分娇羞;你璨然盛开,是二分奔放;你风姿绰约,是三分妩媚;你清香脉脉,是四分温柔;你祥和宁静,是五分佛性。晶莹的雨珠滚动在你的面颊,使你更加诗意盎然了。是的,诗情与荷花难以分离。荷花入诗,神采飞扬;荷花入诗,雅俗共赏。有人借荷香淡淡抒发散淡的情怀,有人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的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倾吐离别的情愫……凡此种种。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怀的华丽诗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灼若芙蓉出绿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入画,则成了对生活的礼赞、对和平的祈祷、对幸福的憧憬。
莲花啊,你这“花中君子”,你这“凌波仙子”,你这“风露佳人”,承载了世人多少美好的希望!印度人和泰国人把你尊为国花,佛教把你作为圣洁的象征,中华民族则把你看作真善美的化身!
让圣洁的莲花,盛开在人们的心湖吧!
【点评】
巧借教材,文采斐然。行云流水的语言,信手拈来的诗文典故,滑而不腻的真情流露,一气呵成的绵绵情思,让读者欣赏此文如同欣赏酣畅的艺术,为之赞赏也为之陶醉。如此斐然的文采,自然博得读者的良好印象。
巧用人称,感染力强。作者巧妙运用第二人称“你”来写莲花,与莲花面对面交流,便于感情的抒发,读来更有感染力。
十、评说热点,彰显深度
【技法简说】
评说热点,彰显深度。聚焦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某个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并以其为底料,评论事件或人物,或赞扬或批判,表达自己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者反思相关社会问题,透视问题本质,揭示根源,提出对策。
【运用示例】网络热词——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孙紫璇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成为网上交流不可或缺的“通行证”,俨然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然而,一枚硬币有正反面,对于网络热词,我们的态度是:辩证看待,善加引导。
网络热词是一种社会表达、客观存在,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有的热词针砭时弊,直面焦点问题,表现了国人的参与监督意识。比如“涨价系列”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就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它们除了特色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外,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不少热词的流传推动了相关事件的解决。譬如“躲猫猫”和“楼脆脆”等热词甚至入了“两会”代表的议案提案,为严肃的政府会议带来些许亲和色彩。
弘扬正气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一些由网络热词衍生的语言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前一段时间,随着“老人摔倒”事件的发酵,“撑腰体”风靡一时,其中不乏精彩的论断。“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铿锵的话语为扶起跌倒老人的善行做全方位的保驾护航。无独有偶,“心系天下体”也带给我们诸多的感动。“驾驶员真正的职业操守,不是准时准点必达,而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乘客的安全。”当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感动千万人的时候,心系天下体更传递吴斌坚定的职业素养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种语言体的流传,比起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更能打动人心。
尽管很多网络热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网络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如若“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或许会博你一笑,然而“杜甫很忙”愈演愈烈,似乎超出了正常的范畴。当杜甫沧桑的登高怀远图变为肌肉男,娇女郎时,不知正值诞辰1300周年的他对于“南村群童”的这份生日礼物作何感想。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也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像这样支撑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人,人们理应敬仰,不能视如玩物。如此无知浅薄的“泥沙”之流,引起了不好的社会风气,应当剔除,不能任其泛滥。
对待大量涌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需要开放胸怀,也需要理性鉴别,去粗取精,去莠存良。只要我们注重它的品质,辩证看待,善加引导,就一定能发挥其正能量,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网络热词这枚硬币永远正面朝上!
【点评】
如何评价网络热词这一文化现象?这是当今语言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切入话题,提出中心论点,指出对待网络热词应该“辩证看待,善加引导”,警醒而深刻。然后,作者通过对比论证展开分析,既充分肯定网络热词的积极意义,又尖锐批评一些网络热词的负面影响。最后,作者站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一高度重申:只要注意网络热词的品质,“辩证看待,善加引导,就一定能发挥其正能量”。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文章观点鲜明,例证充分,论证缜密,说服力强。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