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记得我从事校长工作的第一年,盘点一年的工作,猛然想起陶行知先生送给我们的“每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遗憾的是,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没有进步。 那一年里,我是在事务堆里走过来的:不是写计划就是写总结,不是开会就是写汇报,不是迎接检查就是准备督导,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事情。论身体,每天处于疲劳状态;论学问,教育教学研究颗粒无收;论道德,不知教育服务于谁;论工作,丢了教育的方向。由此我想起了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如果不能,影响他们静下心来的因素又是什么? 媒体上曾刊载过这样一段调查:“教师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甚至在梦中,都惦记着学生,想着刚进行的模拟考试,顾着明天将要进行的公开课,后天的主题班会,下周的安全检查,下月的课间操评比……以及没完没了的统计数字和报表,随时随地的推门听课,防不胜防的意外事故,突发事件和告状风波。”教师的事务性工作实际上还不仅仅是这些,开学初要交各种计划,期末要交总结,每节课要写课堂日志,每周要交教学反思,每月要交教学笔记,每学期要交论文。还有一年一度的考评,几年以后要评职称等。除日常工作之外,又有如此之多的事情,教师能静下心来研究教育吗?超负荷的劳动强度是制约教师静下心来工作的首要因素。 面对教师静不下来的现状,我们这些教育管理者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教师静心需要条件 静心教书要时间,潜心育人要时间,时间对教师来说极为珍贵。每天两操,我们是否可以做到不让班主任到操场去监控学生,而实行集体管理?每学期4次检测,考后的分数统计是否可以由相关人员集中输入,然后提供给教师?早中晚自习是否可以实现无师管理,每周例会在无特殊情况时控制在1小时之内?如果真能做到这些,一周就能给教师节省不少精力,为他们提供更多静心学习的时间。 我认为,凡是需要应对检查,具有虚构成分的事情,就不要让教师再做。比如:学困生帮教计划、中等生提高计划、优秀生培养计划,这些有必要写在纸上吗?教师只要有意识去做就可以了。又如:教学德育计划、课堂日志、抄写教学笔记,这不是徒劳的事吗?教学渗透教育不是有计划就一定能兑现的。课堂出现问题,教师在第一时间解决了最好不过,写出来节外生枝反而不好。抄写笔记不如不写。我一直在设想,教师的教案能不能少写,能不能不做评比?也渴望尝试一下,我们的教师站在讲台上无教案,却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如果做到这个程度,那才是静的真谛。为教师减负,作为校长心静则实,方能鉴别虚的东西,做实事。 把“静”融入学校文化 “静以养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修养。得意时不骄,失败时不馁,静下心来坦然面对生活,方有一颗平常心。 “宁静致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境界。心静则远,这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认识得深刻。人各有志,放飞自己远大的理想,只有静下心来,才会拥有广阔的天空。 静心静悟,问题在静中化解,是非在静中明辨,思想在静中绽放,工作在静中出色。静孕育智慧,静开发智慧,由此,静控制了冲动,抑制着盲目,克服了粗劣,驱散了功利,何乐而不为? 为实现教师静的工作状态,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八静”要求:“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方式,静下心来品味与学生的分分秒秒,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意义。”其中,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我们备新课一般采取个体备课与教研组碰撞的形式,在同课异构中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反对那种一人说课大家共享抄教案的行为。备练习课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分层练习的形式,达到练习要过课本关、过技巧关、过能力关的目的,反对练习一刀切。备复习课,采取整体建构的形式,要设置单元知识树,实施专题练习,反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复习现象。同时,在学校制度上提供文化保障。 践行素质教育教师要有“潜下心来育人”的状态;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有“静下心来教书”的权利,校长要为教师静下心来工作扫清障碍。 注:作者潘怀林系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五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