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寄生菌。
胃内寄生幽门螺杆菌“会不会发展到胃癌?”,很多患者因此产生了恐慌心理和疑问。然而,到底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是有益还是有害,近年引起了争议。
我们知道,胃壁分泌胃酸,一般细菌难以生长,但幽门螺杆菌的寄生能力很强,适合在强酸的环境里生存。有报道: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刺激胃壁产生胃酸的有益菌。
脑海了浮现一副图景:食物在口里嘴嚼后,经食道送入胃,胃开始蠕动,胃壁分泌出胃酸,胃的温度 升高到38,被腐化为“糜状”的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幽门),在胃酸的刺激下,胆汁、小肠液,胰腺开始分泌,共同完成消化食物的工作。食物排空了,这个自 动化的系统也“自动”休息了。
胃酸扮演着杀菌、刺激胆汁分泌的角色。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相安无事,这是人类与寄生虫共存共荣的天然本事。
杀到一个不留有后遗症
假设我们把幽门螺杆菌杀到一个不留,胃酸不再分泌,肝胆、小肠、胰腺、大肠分泌液也减少了,您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消化会出现什么乱子?
与此同时专家发现,“虽然消灭了幽门螺杆菌,令胃溃疡及胃癌的个案不断减少,但食管癌及各种与食管及胃酸倒流相关的疾病却不断增加。这很可能跟幽门螺杆菌的下降有关。”
这一报告有如暮鼓晨钟,况且胃癌的诱因不下20种,为什么归罪于幽门螺杆菌?
临床发现,胃痛患者在右背肋沿会出现痛点,在这里轻刮,胆汁分泌增加,有中和胃酸的效果,治疗胃病立竿见影。
这是“胃痛医胆不医胃”的创新理论,许多医家都有过类似的报道。
刻意强调幽门螺杆菌,“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甚至自杀。从这个层面来讲,心理障碍的危害要大于幽门螺杆菌的危害。”
“幽门螺杆菌的大量出现,是因为整个消化系统内在的平稳受到破坏,幽门螺杆菌才大量滋生,也才导致溃疡。所以不恢复整个消化系统的稳定,汲汲追求消灭幽门螺杆菌,难免舍本逐末。”
治疗过程偶尔会出现幽门螺杆菌反而增加的现象,不过胃痛症状却减轻,不必惊慌,可让人与细菌共存共荣。
(摘编自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文:蔡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