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访了一些寺院,在参观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佛教建筑知之不多。在此将自己旅游中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写在这里,供大在游览寺院时参考。
佛教寺院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地方,更是现代游客常去参观的地方。中国的寺院建筑主要有塔院、石窟、殿堂等形式,其建筑布局可以概括为“伽(qie切)蓝七堂制”,也就是说一般寺院建筑主要有七座。
中国的佛寺寺院建筑布局多为坐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修建若干建筑,通常一般顺序为: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
在中轴线的两侧还建有一些配殿,通常建有:放生池、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客堂(待客室)、禅堂、斋堂、寝堂、西净(卫生间)等。
寺院的主体建筑
1、山门:因寺院多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造,山门是进山或进入寺院的大门。大多数寺院的山门是一座有三个门洞的牌楼式建筑,因此也称之为“三门”。它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正中的门是所谓的“空门”,是指皈依佛门要达到“四大皆空”。古印度哲学认为,物质是由“四大”要素组成的,即土、水、火、风,人只有达到“四大皆空”的认知程度,才能成佛。左边的门叫“无相门”,是指人进入此门可以达到“脱离表相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程度。右边的门叫“无作门”,是指人进入此门可以“扬善、防非、止恶”。通常人们所说的“了却尘缘,遁入空门”,就是指人要忘却人间的一切烦恼,进入山门,出家为僧。这“三门”其实是反映古印度的一种哲学思想。
图 大觉寺山门
2、山门殿:有的寺院在山门后建有一个通道式殿堂,殿内左右各有一尊力士塑像,多是人们所熟知的《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郑伦、陈奇)的形象,它是佛教汉化并与中国民间传说相融合的结果,但大部分寺院没有单独的山门殿,而是山门与山门殿合二为一。
3、弥勒殿:弥勒殿又称天王殿,因该殿供奉弥勒而得名。进入此殿即可看到一尊大家熟悉的弥勒像,像的两侧塑有四尊高大威猛的四大天王像。
图 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之一
4、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殿,也是该寺院最核心的建筑。“大雄”是古印度对佛祖的尊称,意为英雄无畏,法力无边,能降服群魔。
5、本寺主供佛(普萨殿):一般每个寺院都有一个本寺主要供奉的佛,有的是释迦佛,有的是观音普萨,也有的是文殊普萨等等,以表明本寺院是以信奉哪位佛为主。
图 山西五台山黛螺顶的大雄宝殿
6、法堂:是供高僧演讲佛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通常在法堂内供奉着三尊佛像,称之为“西方三圣”。正中的是阿弥勒陀佛,左边是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在法堂内还设有香案和供僧人们听课时用的座位。
7、藏经楼:是存放经文的地方,相当于图书室。 佛教的经书种类繁多,通常称“三藏十二部”。“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佛祖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律藏:是佛教信徒要遵守的戒律、规章;论藏:是佛学大师们对佛祖所说的经文加以解释、论述和发挥的论文。十二部:是依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将它们划分为12个种类。
图 山西五台山黛螺顶的五方文殊殿(本寺主供)
寺院的配殿建筑
佛教寺院除上述七座主要建筑外还有一些配殿建筑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钟鼓楼:进入寺院的大门,通常可以看到在大门的后侧左、右各有一座建筑,东边的是钟楼,内置一口大钟,下面有的还供奉着伽蓝神。在中国常常是关云长;西边的是鼓楼,内置一面大鼓。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
晨钟暮鼓并不是说寺院早晨撞钟晚上击鼓,而是每日晨时先击钟,然后击鼓应和,晚上则是先击鼓然后撞钟应和。撞钟的方式为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共撞108下,寓意解除人间的108种烦恼。
图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的钟楼
2、伽(qiē)蓝殿:通常设在大雄宝殿东侧,供奉的是佛教发展过程中为佛祖提供讲经说法场所的波斯匿(nì)王父子。
3、祖师殿:通常设在大雄宝殿西侧,是指供奉本寺创始人或本寺祖师的地方。
4、客堂:是指本寺接待客人的地方。
5、禅堂:是指僧人们坐禅、学习的地方。
6、斋堂:是指僧人们吃斋的地方。
7、寝堂:是指僧人们休息的地方。
8、西净:是指卫生间。
9、放生池:一般在山门外有一个大水池,是供信佛的人们将鱼或龟等动物放生的地方。
图 普陀山普济寺放生池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庙、寺、院、堂、庵是有区别的。庙是古代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古时设庙有规定: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凡有功于国家的人方可设庙。寺是外来佛教宣讲佛法的地方,寺内供奉的是佛像。寺里的佛是超然于世外的神灵,而庙里供奉的是人,是祖先,而不是神。院是庙或寺等建筑物的笼统称呼。堂是宫室建筑造物之一,用于学习礼仪、接见客人和生活起居。庵是指小型不正规的佛寺。凡佛寺者必须佛、法、僧三宝俱全,即佛像、大藏经、僧人三样俱全,同时要经过政府批准并赐与寺额方可称为“寺”,否则只能称院、庵等。有人说庵是尼姑专用场所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