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9 20:55:13|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阳气不足 阴邪内生”是生癌之本自然界中有些物质,若置于没有阳光照射、阴暗潮湿的地方,天长日久,局部会发生霉变、长出菌块和锈斑,并逐渐扩展,最后腐朽成灰失去应有的性能和作用。这种霉变、菌块、锈斑、逐渐扩展、腐朽成灰的现象,与某些癌症的形态学及发展规律有相似之处。
大部分癌症病人在确诊前一年以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怕冷、畏寒、易感冒、乏力、睡眠差、食欲减退等抵抗力下降的表现。
其中,肝癌、胃癌病人还伴有消化不良、完谷不化或五更泄等。血癌、淋巴癌、肾癌等病人还伴有夜尿增多。
尺脉“无”或“减弱”是阳气不足、鼓动无力的表现;厚腻苔、青紫舌均为阴邪内生、气血运行不畅的症候特征。
对肿瘤相关激素、基因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一些肿瘤对激素有明显的依赖性,某些激素在体内发生变化时便会发生肿瘤。有学者认为:染色体的脆性与癌症有关,认为人类染色体上全都有易于断裂的特殊脆弱点,这些脆弱点断裂时即可引起某种癌症的发生,如部分染色体发生畸变是导致肺腺癌的重要特征。
还有的认为,癌基因本来就存在于体内,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发病。那么,不管是激素、基因染色体还是免疫系统,从中医学认识都为肾所主,表现于临床主要是肾阳虚的证候。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要补助和保护好机体阳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从饮食中吸收阳热之性。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或药物,少食生冷食品或损阳之药物。二是从运动中产生阳热之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运动,通过运动助阳生热。三是从性情中保护阳气。适度调控好自己的性情与欲望,注重精神内守,固护阳气不得外越。四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阳气。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接受日光浴,坚持烫澡,禀天地之阳气。
由于阳气不足,阳不制阴,则阴邪内生,日久成毒;或者阳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障碍,其温煦、运化、宣发、疏泄、通调等功能失职,大量产生气、血、痰、湿、毒等实邪,并相互蕴结而成癌肿之征;或者阳气不足,阳损及阴,阴竭阳脱而夺人性命。
因此,在治疗癌症时,要自始至终温补阳气,或偏补其阳,或阴阳同补,或扶正(同补阴阳)与祛邪兼顾,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而温补阳气除了内服温热药物、食物和运动生阳热等外,局部温热疗法也是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始为阳气不足、阴邪内生而成毒;渐为脏腑功能活动障碍,其温煦、运化、宣发、疏泄、通调等功能失职,大量产生气、血、痰、湿、毒等实邪,并相互蕴结而成癌肿之征;终为阳损及阴,阴竭阳脱,阴阳分离。
其过程有阴、阳、气、血虚弱和脏腑功能活动不足的发病基础,有气、血、痰、湿、毒等实邪相互蕴结而成块的形态学征象,有正气大衰、阴竭阳脱、阴阳分离的终极变化。
因此,治疗一要补其虚弱;二要祛其实邪;三要削其坚块;四要守其精神。其重点应放在攻补兼施、内外合治、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上,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癌毒虽为阴邪,但存于体内一方面要阻滞机体气、血、精、津液等基础物质的化生,一方面又要吸收消耗大量的基础物质以自养。
因此,癌症的转移是局部“阴”虚至极,无以自养,必向“阴血”相对旺盛的脏器组织“侵占”的过程。即:当局部组织的精、血、津液等基础物质被癌毒大量消耗殆尽、出现严重不足、不能自养的情况下,癌毒必然向“少气多血”或“多气多血”之脏器转移,从而侵占该脏器组织之精、血、津液等基础物质以自养,达到谋求繁衍生息的目的。
扶阳派治癌高手孙秉严老中医〔80%的癌肿患者属虚,属寒症〕
孙秉严(1922-2005)大夫祖籍山东,三世祖传中医。曾祖父孙廷熙擅长妇、儿、骨科。祖父孙清泉擅长妇、儿、外、骨科,孙大夫16 岁起随祖父学医,4年后(1940年)赴朝鲜行医,1953年回到祖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被安置在天津市和平区东兴市场医院中医科。在临床工作中孙大夫接触了不少癌症患者,解除病人痛苦,“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他于1957年下决心专攻肿瘤,钻研近50年。中医认为癌的发生是先有气虚,后有邪气侵入。即“正虚邪必入”的理论。“正气”是指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功能;“邪气”是指自然的致癌物质。由于正虚,邪入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致气滞、血瘀、湿聚、疾凝等病理产物。它们相互交结,导致癌肿发生。 孙秉严在临床上观察癌肿患者三印(甲印、舌印、腮印)有无及大小、脉象、舌苔、喜热冷饮食等几个方面,统计1000例病人,其结果是:80%的癌肿患者属虚,属寒症。临床诊治肿瘤,始终抓住邪实正虚的病机特点,恒以验方"消瘤丸"、"脑瘤汤""化毒片"驱毒攻邪为先,同时不忘扶正培本,常扶阳与攻下并用,体现了孙老"以驱邪为主,兼顾全身"的治癌理念.
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药治疗疡症的研究和临床洽疗工作。对脑瘤、鼻咽癌、喉癌、食管痛、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癌、膀肤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洽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胃癌、食管癌、膀胧癌、卵巢癌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近年来对肺癌、肝癌的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经手治疗的癌症患者,大多属干手术后,化疗及放疗之后复发,或手术中见已广泛转移而无法切除的晚期病人。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1976年,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局、天津市人民医院联合调查组从孙大夫提供的京、津两地163例病例进行查访,存活6年者80例,10年以上的32例。1977年孙大夫作为天津市代表,出席了全国肿瘤防治会议。1982年当选为北京中医肿瘤骨病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医务部副主任。1985年来到北京肿瘤基金会,从事肿瘤门诊工作。1985年由卫生部成立调查组,查访京-津及外地各类治愈癌症病人130例,均在正学生活与工作,存活年限最长的已达29年。为了系统观察中医治癌的疗效,1986年卫生部安排空军专门北京医院20张床观察一年,于1987年年终总结,总有效率为64%以上。
孙大夫在北京开诊以来,引起各方面的很大反响,《健康报》、《北京日报》、《中国日报》、《美国中报》、菲律宾《世界日报净、香港《文汇报》、加拿大《今日大陆》报等都作了报道。1988年应聘为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全国防癌协rt部副主任委员,1989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聘为中医药突破预测研究的咨询专家。1991年应邀赴美讲学。
孙秉严大夫从事中医中药治疗癌症的研究4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孙大夫在癌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新诊断方法的应用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治疗用药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孙秉严先生在40余年中洽愈各类癌症患者1000余例,并撰写了《肿瘤新诊法》、《癌症的治疗与预防》《治癌秘方--30年治癌医案》《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等专著。
孙氏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在辨证和治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简要介绍如下。 ●独创“三印、两触、一点”的辨证方法
“三印”属于望诊范围,指察望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识机体之寒热虚实;“两触”属于切诊范围,包括触按胃、脐和触摸耳壳增生物,用以辨体内瘀滞之有无;“一点”即查看全身皮肤小白点,测知毒结的有无。
(1)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状弧(亦称月痘),是甲板的新生部分
关于甲印的变化古医书记载较少,孙氏对甲印的认识是在观察大量病人中产生的。发现病人甲印的形状、大小、数目都是不同的,与他们的体质、寒热症候是有关联的。这是孙氏辨证最为独到之处。
正常甲印为健康甲印,两手数目应为8个,即除去2个小指之外,其余8指都应有甲印。甲印大小从甲根向甲缘量起应在2mm左右(拇指可到3mm)。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凸出显得饱满。此种甲印多见于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冲和,阴阳平衡。
异常甲印与正常者相比较,甲印增大或缩小,有甲印的指数增多或减少,指全有或全无甲印,都称为异常甲印。分为以下3种类型;
①寒型: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数减少,均属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寒、大寒3型。甲印变小在l-2mm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缺失(两手共合3-7个甲印)为偏寒型;仅两拇指有甲印,余8指均无者为寒型10指均无甲印为大寒型。
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而阴寒偏盛的表现。
② 热型:甲印变大或有甲印的指数增多,均属热型甲印。按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偏热、热、大热3型。8个手指的中印大小正常或略大,又见1个或2个小指有甲印(一般较小)为偏热型;9指以上有较大甲印(均在2mm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较小外,余8指甲印均大于正常者为热型;10指都有特大甲印(超过甲体的 1/2)为大热型。
热型甲印是体内阳气旺盛,脏腑功能强壮的表现。
②寒热交错型:此型介于寒热之间,又叫溶合甲,是由原有热型甲印发展而来。
此型甲印表现为甲印的模糊不清,颜色亦逐渐接近甲体的颜色。
一个人甲印与其父母的甲印表现出相似性,父母如果是大寒无甲印,子女也多无甲印。
说明甲印的生长具有遗传性。张景岳说过:“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
孙氏通过对大量肿瘤病人的临床调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了绝大多数(80%)。说明恶性肿瘤病人中体质虚寒者占大多数。
编者按:孙氏关于观察甲印以辨寒热的观点确实新颖,为分辨阴阳寒热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指标。编者曾亲予检验,发现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合乎实际,所称甲印多者,不一定俱是阳热,甲印少者也不一定皆是虚寒。庄严先生亦曾对此发表看法:“我接手的患者,阳热体质近两三年从未见过,阴寒体质者比比皆是,甲印多者属阴寒之体也不少见。只不过甲印多者服用阳药易于见效。疗程较短,用药量相对较轻就有显效。甲印多者出现寒象一般属于骤虚性质,寒实证为多,非遗传体质使然。寒性体质甲印少者经过阳药的治疗,短时间甲印没有太大的变化,虚寒证为多。但如果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生活起居的调养,身体状况好转,或是体质发生逆转,甲印有的会有明显的改善,且先于体质的逆转出现变化。”因此,孙氏甲印辨证法可供参考,不宜拘泥。
(2)齿印包括望舌齿印和腮齿印
所谓舌齿印即舌体边缘牙齿的压痕,是体内寒凝湿聚的表现,亦即中医通常所称的“齿痕”,其主病意义确实是寒湿偏盛,因此可以说,孙氏所称舌齿印的辨证价值并无独到意义,至少与辨甲印相比如此。
所谓腮齿印是口腔内两侧腮部粘膜受齿缘压迫的印痕(甚至颊粘膜被牙齿反复咬破成为突起),多由胃腑寒痰湿停,上阻于口所致。印浅者,寒湿痰郁较轻;印深者,寒湿痰郁较重。寒郁越久齿印越深,颜色越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疱。应该说,孙氏所称腮齿印,中医学显然已有认识,通常称之为“腮印”。
孙氏认为,三印之中,以腮齿印的变化最明显,中阳虚寒得辛热可很快消失,饮食不慎、寒凉过度又可出现;甲印的变化最不明显,治疗有效,体质增强,甲印新出的变化情况亦有。
(3)两触是指触摸耳壳和胃脘部
前者指触模耳壳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正常人耳壳平整无结节或增厚。凡见到耳壳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多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表现,提示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严重。
后者指触按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和脐左距脐2寸(3横指)左右处,有无板滞感和压痛。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提示肝气郁结、癥瘕积聚。两触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如果没有两触的阳性,是断然不敢用大剂破瘀攻下的。”
孙氏认为,临床肿瘤患者,两触阳性占80%左右,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也为确立行气破痰攻下的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氏指出,印法不仅用于肿瘤的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在辨别症侯的寒热虚实上道理都是相同的。
(4)“一点”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乳白色小点
正常人皮肤是没有白点的。病理状况下的小白点边缘清晰,较健康皮肤有凹陷,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黄豆粒或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无病痒感觉,无脱屑、角化、萎缩、溃疡等现象。这种小白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较少。有诊断意义的是指达到3个以上,随时间推移增加,注意与汗斑和白癜风区别。
主病意义:皮肤小白点是体内蓄积毒结的外在表现。癌症经过驱毒治疗,有的人皮肤上小白点的颜色可渐渐变没,甚至模糊消失。
●肿瘤病人中寒型占80%
孙秉严认为,肿瘤患者“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这是根据对1000人的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另外,根据孙氏“1978年11月对门诊200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来看,属于大寒型、寒型、偏寒型的占82%,大热型和热型者仅六18%”。孙氏这一观点显然与近现代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的观点十分吻合。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医家包括许多所谓名医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如果以阴阳两纲为指导,以阴阳辨诀为标准,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的病机属于阳虚阴盛。近年来,许多有识者接受了这一观点,按此认识投以温热药物,包括姜附之品,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卢祟汉教授接诊的病人中,“肿瘤病人占l/3,最长的现在已经30年了”。
指甲上的半月痕也可以称之为小太阳,是指在指甲下方五分之一处,出现一条白色弧形的痕迹。“指甲半月痕是阴阳经脉界线,是人体精气的代表,故也称为健康圈。”
而指甲半月痕的发育,要受营养、环境、身体素质的影响,当消化吸收功能欠佳时,半月痕就会模糊、减少,甚至消失。指甲半月痕的状况,显示出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月牙越少,表示精力越差,体质越差,免疫力越弱,也意味着人越容易疲劳。
10个手指全无半月痕为大寒型体质。
半月痕越少,表示精力越差,这种人的脏腑功能低下,气血运行缓慢,容易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吸收功能差,面色苍白,手脚厥冷,心惊,嗜睡,容易感冒,反复感冒,精力衰退,体质下降,甚则痰湿停滞、气滞血瘀、乳腺增生症、脂肪瘤、痰湿结节、肿瘤。
扶阳派治癌高手孙秉严老中医〔80%的癌肿患者属虚,属寒症〕
孙秉严(1922-2005)大夫祖籍山东,三世祖传中医。曾祖父孙廷熙擅长妇、儿、骨科。祖父孙清泉擅长妇、儿、外、骨科,孙大夫16岁起随祖父学医,4年后(1940年)赴朝鲜行医,1953年回到祖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被安置在天津市和平区东兴市场医院中医科。在临床工作中孙大夫接触了不少癌症患者,解除病人痛苦,“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他于1957年下决心专攻肿瘤,钻研近50年。中医认为癌的发生是先有气虚,后有邪气侵入。即“正虚邪必入”的理论。“正气”是指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功能;“邪气”是指自然的致癌物质。由于正虚,邪入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致气滞、血瘀、湿聚、疾凝等病理产物。它们相互交结,导致癌肿发生。 孙秉严在临床上观察癌肿患者三印(甲印、舌印、腮印)有无及大小、脉象、舌苔、喜热冷饮食等几个方面,统计1000例病人,其结果是:80%的癌肿患者属虚,属寒症。临床诊治肿瘤,始终抓住邪实正虚的病机特点,恒以验方"消瘤丸"、"脑瘤汤""化毒片"驱毒攻邪为先,同时不忘扶正培本,常扶阳与攻下并用,体现了孙老"以驱邪为主,兼顾全身"的治癌理念.
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药治疗疡症的研究和临床洽疗工作。对脑瘤、鼻咽癌、喉癌、食管痛、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癌、膀肤癌、卵巢癌、乳腺癌等的洽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胃癌、食管癌、膀胧癌、卵巢癌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近年来对肺癌、肝癌的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经手治疗的癌症患者,大多属干手术后,化疗及放疗之后复发,或手术中见已广泛转移而无法切除的晚期病人。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1976年,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市和平区卫生局、天津市人民医院联合调查组从孙大夫提供的京、津两地163例病例进行查访,存活6年者80例,10年以上的32例。1977年孙大夫作为天津市代表,出席了全国肿瘤防治会议。1982年当选为北京中医肿瘤骨病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医务部副主任。1985年来到北京肿瘤基金会,从事肿瘤门诊工作。1985年由卫生部成立调查组,查访京-津及外地各类治愈癌症病人130例,均在正学生活与工作,存活年限最长的已达29年。为了系统观察中医治癌的疗效,1986年卫生部安排空军专门北京医院20张床观察一年,于1987年年终总结,总有效率为64%以上。
孙大夫在北京开诊以来,引起各方面的很大反响,《健康报》、《北京日报》、《中国日报》、《美国中报》、菲律宾《世界日报净、香港《文汇报》、加拿大《今日大陆》报等都作了报道。1988年应聘为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全国防癌协rt部副主任委员,1989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聘为中医药突破预测研究的咨询专家。1991年应邀赴美讲学。
孙秉严大夫从事中医中药治疗癌症的研究4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孙大夫在癌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新诊断方法的应用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治疗用药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孙秉严先生在40余年中洽愈各类癌症患者1000余例,并撰写了《肿瘤新诊法》、《癌症的治疗与预防》《治癌秘方--30年治癌医案》《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等专著。
孙氏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在辨证和治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之处,简要介绍如下。 ●独创“三印、两触、一点”的辨证方法
“三印”属于望诊范围,指察望甲印、舌齿印、腮齿印,用以辨识机体之寒热虚实;“两触”属于切诊范围,包括触按胃、脐和触摸耳壳增生物,用以辨体内瘀滞之有无;“一点”即查看全身皮肤小白点,测知毒结的有无。
(1)甲印是指甲根部白色半月状弧(亦称月痘),是甲板的新生部分
关于甲印的变化古医书记载较少,孙氏对甲印的认识是在观察大量病人中产生的。发现病人甲印的形状、大小、数目都是不同的,与他们的体质、寒热症候是有关联的。这是孙氏辨证最为独到之处。
正常甲印为健康甲印,两手数目应为8个,即除去2个小指之外,其余8指都应有甲印。甲印大小从甲根向甲缘量起应在2mm左右(拇指可到3mm)。甲印边缘整齐、清晰,中部凸出显得饱满。此种甲印多见于健康无恙者,说明气血冲和,阴阳平衡。
异常甲印与正常者相比较,甲印增大或缩小,有甲印的指数增多或减少,指全有或全无甲印,都称为异常甲印。分为以下3种类型;
①寒型:甲印偏小或有甲印的指数减少,均属寒型甲印。按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偏寒、寒、大寒3型。甲印变小在l-2mm之间,或个别手指甲印缺失(两手共合3-7个甲印)为偏寒型;仅两拇指有甲印,余8指均无者为寒型10指均无甲印为大寒型。
寒型甲印是体内阳气虚衰而阴寒偏盛的表现。
② 热型:甲印变大或有甲印的指数增多,均属热型甲印。按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偏热、热、大热3型。8个手指的中印大小正常或略大,又见1个或2个小指有甲印(一般较小)为偏热型;9指以上有较大甲印(均在2mm以上),或除2小指甲印较小外,余8指甲印均大于正常者为热型;10指都有特大甲印(超过甲体的 1/2)为大热型。
热型甲印是体内阳气旺盛,脏腑功能强壮的表现。
②寒热交错型:此型介于寒热之间,又叫溶合甲,是由原有热型甲印发展而来。
此型甲印表现为甲印的模糊不清,颜色亦逐渐接近甲体的颜色。
一个人甲印与其父母的甲印表现出相似性,父母如果是大寒无甲印,子女也多无甲印。
说明甲印的生长具有遗传性。张景岳说过:“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
孙氏通过对大量肿瘤病人的临床调查表明,寒型甲印者占了绝大多数(80%)。说明恶性肿瘤病人中体质虚寒者占大多数。
编者按:孙氏关于观察甲印以辨寒热的观点确实新颖,为分辨阴阳寒热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指标。编者曾亲予检验,发现这一方法并不完全合乎实际,所称甲印多者,不一定俱是阳热,甲印少者也不一定皆是虚寒。庄严先生亦曾对此发表看法:“我接手的患者,阳热体质近两三年从未见过,阴寒体质者比比皆是,甲印多者属阴寒之体也不少见。只不过甲印多者服用阳药易于见效。疗程较短,用药量相对较轻就有显效。甲印多者出现寒象一般属于骤虚性质,寒实证为多,非遗传体质使然。寒性体质甲印少者经过阳药的治疗,短时间甲印没有太大的变化,虚寒证为多。但如果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生活起居的调养,身体状况好转,或是体质发生逆转,甲印有的会有明显的改善,且先于体质的逆转出现变化。”因此,孙氏甲印辨证法可供参考,不宜拘泥。
(2)齿印包括望舌齿印和腮齿印
所谓舌齿印即舌体边缘牙齿的压痕,是体内寒凝湿聚的表现,亦即中医通常所称的“齿痕”,其主病意义确实是寒湿偏盛,因此可以说,孙氏所称舌齿印的辨证价值并无独到意义,至少与辨甲印相比如此。
所谓腮齿印是口腔内两侧腮部粘膜受齿缘压迫的印痕(甚至颊粘膜被牙齿反复咬破成为突起),多由胃腑寒痰湿停,上阻于口所致。印浅者,寒湿痰郁较轻;印深者,寒湿痰郁较重。寒郁越久齿印越深,颜色越重(呈紫黑色),甚至咬成血疱。应该说,孙氏所称腮齿印,中医学显然已有认识,通常称之为“腮印”。
孙氏认为,三印之中,以腮齿印的变化最明显,中阳虚寒得辛热可很快消失,饮食不慎、寒凉过度又可出现;甲印的变化最不明显,治疗有效,体质增强,甲印新出的变化情况亦有。
(3)两触是指触摸耳壳和胃脘部
前者指触模耳壳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正常人耳壳平整无结节或增厚。凡见到耳壳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多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表现,提示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严重。
后者指触按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和脐左距脐2寸(3横指)左右处,有无板滞感和压痛。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提示肝气郁结、癥瘕积聚。两触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如果没有两触的阳性,是断然不敢用大剂破瘀攻下的。”
孙氏认为,临床肿瘤患者,两触阳性占80%左右,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也为确立行气破痰攻下的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氏指出,印法不仅用于肿瘤的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在辨别症侯的寒热虚实上道理都是相同的。
(4)“一点”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乳白色小点
正常人皮肤是没有白点的。病理状况下的小白点边缘清晰,较健康皮肤有凹陷,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黄豆粒或更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无病痒感觉,无脱屑、角化、萎缩、溃疡等现象。这种小白点以躯干部位较多,四肢较少。有诊断意义的是指达到3个以上,随时间推移增加,注意与汗斑和白癜风区别。
主病意义:皮肤小白点是体内蓄积毒结的外在表现。癌症经过驱毒治疗,有的人皮肤上小白点的颜色可渐渐变没,甚至模糊消失。
●肿瘤病人中寒型占80%
孙秉严认为,肿瘤患者“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症候者最多,约80%。”这是根据对1000人的总结分析得出的结论。另外,根据孙氏“1978年11月对门诊200例肿瘤患者的统计来看,属于大寒型、寒型、偏寒型的占82%,大热型和热型者仅六18%”。孙氏这一观点显然与近现代火神派名家如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的观点十分吻合。
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医家包括许多所谓名医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支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如果以阴阳两纲为指导,以阴阳辨诀为标准,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的病机属于阳虚阴盛。近年来,许多有识者接受了这一观点,按此认识投以温热药物,包括姜附之品,常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如卢祟汉教授接诊的病人中,“肿瘤病人占l/3,最长的现在已经30年了”。
指甲上的半月痕也可以称之为小太阳,是指在指甲下方五分之一处,出现一条白色弧形的痕迹。“指甲半月痕是阴阳经脉界线,是人体精气的代表,故也称为健康圈。”
而指甲半月痕的发育,要受营养、环境、身体素质的影响,当消化吸收功能欠佳时,半月痕就会模糊、减少,甚至消失。指甲半月痕的状况,显示出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月牙越少,表示精力越差,体质越差,免疫力越弱,也意味着人越容易疲劳。
10个手指全无半月痕为大寒型体质。
半月痕越少,表示精力越差,这种人的脏腑功能低下,气血运行缓慢,容易疲劳乏力,精神不振,吸收功能差,面色苍白,手脚厥冷,心惊,嗜睡,容易感冒,反复感冒,精力衰退,体质下降,甚则痰湿停滞、气滞血瘀、乳腺增生症、脂肪瘤、痰湿结节、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