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译
------几乎被遗忘了的大学问
杨义先,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所谓“做大学问”者,就是通“大德”,促奋进,达到最高境界。
目标明,则笃定;笃定,则镇静;镇静,则心安;心安,则周虑;周虑,则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轻重缓急得当,则离成功不远矣。
古来,欲通“大德”于天下,必先能治国;欲治国,必先会理家;欲理家,必先善修身;欲修身,必先懂正心;欲正心,必先秉诚意;欲诚意,必先持博学;欲博学,则需精通万物。
精通万物后,便可博学;博学后,便能意诚;意诚后,便会心正;心正后,便获身修;身修后,便善理家;理家后,便懂治国;治国便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均以“修身”为本。“本”若乱,则“末”不可治也;避重就轻或颠倒缓急,也不可取。
第一章
《康诰》说:弘扬大德。
《大甲》说:牢记上天之禀性。
《尧典》说:发扬崇高品德。
可见,圣典都重德,且自身皆通“大德”。
第二章
商汤自励于刻盘铭文: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
《康诰》说:做新人。
《诗经》说:周朝虽旧,其天命却新。
故,君子总是竭力弃旧图新。
第三章
《诗经》说:千里京城,人人向往。
《诗经》还说:黄鸟婉唱,栖息山冈。
孔子说:黄鸟都知止,人不如鸟乎?
《诗经》说:堂堂文王,庄重谨慎。
君上要仁,下臣要敬,子女要孝,父亲要慈,与人相交要诚信。
《诗经》说:“淇水弯弯,绿竹连连。高雅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兮重兮,显兮赫兮。高雅君子,终不可忘兮”。这里,所谓“如切如磋”者,治学之态度也;“如琢如磨”者,修炼之精神也;“庄兮重兮”者,内心之谨慎也;“显兮赫兮”者,威仪之堂堂也;“高雅君子,终不可忘兮”者,道高德厚,至善至美,人民永不忘也。
《诗经》说:啊,先王难忘!
君王若重贤而亲民,百姓则快乐而受惠,故此,世代莫忘其恩。
第四章
孔子说:与他人一样,我审案,意欲再无案可审。
使嫌犯不敢狡辩,使罪犯口服心服,此乃根本。
第五章
欲学真知,必穷究事物之真理。世人都有灵感,事物皆有道理。若不深究原理,就难深入把握真知。因此,做大学问,就要探索万物;锲而不舍,终会豁然开朗、融会贯通。此致,一切奥秘之巨细便尽收眼底,内心的认知也淋漓尽致,再也没有任何蔽塞。这便是“格物”,即,把事物研究透了,掌握的知识达到顶点了。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就是别自欺欺人,如厌恶腐臭,如喜好美景,一切都发自本心。即使无监督,君子也当自律。
小人私下无恶不作,遇见君子却又假装正经:隐藏其恶,彰显其善。殊不知,小人心肝昭然若揭,徒然何益也。这便是“心若诚,面必善”。故,君子务必谨慎行事,那怕只是单身独处之时。
曾子说:难道需要“十目盯着,十手指着”!
财润屋,德润身。心胸开阔,君子意真诚。
第七章
“修身”的关键在“正心”:心中有忿,身不得正;心中有惧,身不得正;心有偏好,身不得正;心怀忧虑,身不得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以,若修身,必先正心。
第八章
为啥“齐家”先要“修身”?
因为,人都偏爱其亲人,偏恨其仇人,偏重其敬畏之人,偏心于其同情之人,偏见于其轻视之人,所以,很难发现朋友的缺点,很难找到敌人的优点。
故,谚语说:人皆不觉其儿子之坏,不嫌其财富之丰。
第九章
为啥“治国”必先“齐家”?
因为,连家都管不好,更何谈教育别人。故,君子从“治家”,就该悟到“治国”道理。孝顺父母,才可能忠诚老板;恭敬兄长;才能善待同事;对子女慈爱,才可能团结大众。
康诰说:“像护婴一样,尽心而为之”。该比喻,虽不精确,但相差不远矣。哪有先学哺乳,再嫁人者!
家庭仁爱,国便仁爱;家庭礼让,国便礼让;人若贪暴,国家必乱。“国”与“家”便是如此密切相关,这就是:一言误事,一人兴国。
尧舜以“仁”治天下,民众便都“仁”。桀纣以“暴”治天下,民众便跟着“暴”。统治者若言行不一,百姓当然不服。所以,若要求百姓做到之事,君子必先自己做到;自己做不到的,就别要求百姓做到。只有这种“推已及人”的办法,才能让百姓听话。所以,欲治国,必先理家。
《诗经》说:桃花妖妖,其叶茂茂;姑娘出嫁,和睦老小。
家和睦,才有国和睦。
《诗经》说:兄弟相亲。
兄弟相亲,才能国民相亲。
《诗经》说:举止端庄,表率四方。
无论当你是父、子、兄或弟时,若都值得亲人们效法,那么,你才值得百姓效法。这便是欲治国,必先理家。
第十章
为啥“平天下”必先“治国”?
因为,官若敬老,民必兴孝;官若尊长,民必爱弟;官若救孤,民必行善。所以,君子当以身作则,推已及人。
若厌恶上司的某种行为,切莫用之对待下属。若厌恶下级的某种行为,也别用之于你上司。若厌恶前人的某种行为,切莫用之对待后人。若厌恶后人的某种行为,也别用之于前人。若厌恶右人的某种行为,切莫用之于你的左人。若厌恶左人的某种行为,也别用之于右人。
《诗经》说:爱民之君子,民视之如父母。
喜欢百姓之喜欢,厌恶百姓之厌恶,这便是民之父母。
《诗经》说:巍巍南山,峻锋冲天;显赫太师,百姓仰瞻。
老板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便会地覆天翻。
《诗经》说:商朝未失民心时,德配天地;商朝是面镜子,遵天命并不容易。这就是说:得民心,则立国;失民心,则国倾。所以,君子当先谨慎修德。有德,才有拥护之人;有人,才能保护土地;有土地,才有财富;有财富,才可调用。德是本,财是末。若舍本求末,便会与民争夺。故,老板聚财,则民心散;散财,则民心聚。同理,你若蛮不讲理,别人也会如法待你;你发的不明之财,终究也会莫名其妙地失去。
康诰说:天命变化莫测。行善,则得天命;行不善,则失天命。
《楚书》说:楚国无宝;仅以善为宝。
舅犯说:流浪者无宝,仅以仁爱为宝。
《秦誓》说:忠诚老实的大臣,即使没啥本事,只要他心胸宽广,能容人纳贤,那么,别人的本事就是他的本事。若对德才兼备的人真心赞赏,口服心服,那么,重用这样的人就是黎民百姓之福。相反,若嫉贤妒能,打压排挤德才兼备者,那么,这样的人肯定不能保护百姓,甚至会很危险。因此,仁德之人不会重用这种人,而是把他们流放到边疆,不让其回来。仁德之人,爱憎分明。若见贤才而不推荐,或推荐了而不重用,那么,这是轻慢;见恶人而不罢免,或罢免了不远逐,那么,这是过错。喜欢众人之所恶,或厌恶众人之所好,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会遭到报应。故,君子应该走正道:忠诚信义,便有所得;骄奢放纵,便失去一切。生财该有道:生产要多,消费要少;生产时勤奋,消费时节省。这样便财富充足矣。仁者,以疏财积德;不仁者,以舍命敛财。官若爱仁,民则好义;民若忠义,何事不成。未存放在国库中的财物,才是国家真正的财物。
孟献子说:士大夫养马,就别再养鸡猪;卿大夫祭祀,就别再养牛羊;百车诸侯之家,就别再养搜刮民财之家臣,否则,还不如收养盗贼。这便是,国家该以“不求利”为利,以“义”为利。敛财的高官,必被小人诱之。高官还以为小人是好人,并让他管理国家大事,结果当然是天灾连人祸。这时纵有贤能之人,也已无力回天了。所以,国家切不可以“财货”为利益,要以“义”为利。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92246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杨义先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