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 斯诺的红色中国报道对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启发

斯诺 斯诺的红色中国报道对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启发
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自1927年建立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①。1936年春,中共中央密电上海地下党组织,希望邀请一名西方记者到陕北访问。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成为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斯诺根据此行的见闻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该书成功地撕开了国民党新闻封锁的铁幕,向全世界报道了关于中国和中国红军的真实情况,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基本政策和对时局的主张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解开了当时许多围绕着红色中国的谜团。

  一、斯诺的红色中国报道为何能够成功?
  斯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他对西方读者心理的了解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悉,以及他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正义感,保障了《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真实可信,也体现出他对历史发展的某些预测的科学性。
  1.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深刻的现实洞察力
  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人们提出过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方有一套现成答案。但斯诺认为这些答案始终很难令人满意,并质疑:“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从来没有到过红色中国呀。”②对此,斯诺认为,“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竟没有一个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有把握地、准确地、或是用亲身调查过的事实解答这些问题,这似乎是荒唐可笑的”③。在他看来,对“红色中国”的祛魅是当时中国惟一值得采访的消息。
  这种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和洞察力是斯诺进入苏区后能够和中共领导人进行对话、提出诸多深刻问题的前提。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诺通过在东北的实地采访敏锐地察觉到这只不过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一个序曲。1933年,他在《远东前线》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他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正义感,也是他获得信任、受邀访问陕北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及与左翼作家的交往
  1933年至1935年间,斯诺在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同时学习中国语文,开始更为系统地接触中国的历史文化,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鲁迅成为他深入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鲁迅的帮助支持下,斯诺译编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向国外民众介绍了中国的左翼作家及其思想。这本书被视为《西行漫记》的前奏。
  斯诺受到共产党的邀请成为进入苏区的第一位外国记者,一定程度上和他与史沫特莱、鲁迅、宋庆龄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的接触不无关系。有研究者指出,虽然史沫特莱和中国左翼的联系更为密切,但也因此使人担心她的作品的发表领域可能受到限制。相比之下,斯诺是一个独立的美国新闻记者,没有任何政治倾向,鉴于斯诺个人在新闻界的活跃度,他撰写的文章更容易被发表也更容易被信任④。周恩来见到斯诺时也曾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他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⑤
  3.深入现场用鲜活的事实讲生动的故事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报告文学的佳作,通过精心的结构,将斯诺在陕北根据地获得的“丰富的未经利用、为人不知的材料”合理地组织起来,用事实说话。在这本书中,斯诺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的描述,平实真诚的对话,客观具体地展示了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训练的诸多典型场景。他有时甚至退居幕后,让根据地的农民、工人、“红小鬼”自己讲故事,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
  斯诺熟悉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他在写作中采用了一种故事化的写作风格。比如他突出了前往陕北的冒险色彩,幽默地写道:“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⑥
  交流能够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是交流的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使用的符号含义有共同的理解,二是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斯诺在写作中适当调用了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资源,比如他用堂吉柯德来形容中国红军对日作战,收复失地的行为;把毛泽东形容为“看上去很像林肯”,拉近了读者对报道对象的距离。他还通过巧妙地铺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斯诺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性格迥异,富有感染力。他眼中的毛泽东“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他眼中的周恩来是“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他初次见到邓发时,注意到“这个人的行动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在那套硬邦邦的制服底下,一点也不失轻巧矫捷”⑦。斯诺的人物描写打破了模式化的套路和刻板化的框架,被妖魔化的中共领导人在他笔下变得亲切、和蔼起来。这些具有可读性的故事,也渗透着斯诺出于正义而迸发的激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中国共产党人国际宣传的系统设计
  斯诺的红色中国报道在国际上的成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呼应时代需求、尊重传播规律、立足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和利益交汇点,借外力发内力的成功案例。
  1.呼应外部世界的需求,借助外国记者打通传播渠道斯诺的陕北之行是在他个人有意愿、苏区有要求、世界有需求三种力量的推动下促成的。出发去陕北之前,斯诺得到了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支持,并获得了一笔预付的稿费。1936年斯诺回到北平后,美国大使馆专门为他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美国大使詹森、武官史迪威,以及许多中外记者参加了此次发布活动。《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同年11月该书已经出了五版。20世纪50年代,斯诺应费正清等人的请求,整理了他两次访问革命根据地的采访笔记内容,出版了《红色中国杂记》一书。这些细节说明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把中国的真相告诉世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的,也是西方国家乃至世界人民需要的。
  斯诺受邀访问陕北的背景是,当时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和新闻封锁,共产党只能迂回借助“国际通道”将抗日根据地的现实生活和苏维埃政权的外交政策传达给国际社会,以争取支持和援助。以斯诺的陕北之行为嚆矢,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的探访热潮在外力的干扰下不得不逐渐降温。回顾历史,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韦尔斯的《续西行漫记》、福尔曼的《北行漫记》为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为赢得国际进步力量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6951/412771070853.html

更多阅读

那一辆叫诺维斯基的德国战车_ 蝙蝠战车多少钱一辆

那一辆叫诺维斯基的德国战车自始自终,我没能说服我喜欢上德国战车的那种唱调。估计底子里总是装着平静,受不得那样的刺激。纵使Rammstein也曾风靡一阵,但年少叛逆的我还没接受那歇斯底里的嚎叫。亏得德意志战争和造车基因优良,传播也

安立奎·伊格莱希亚斯--性感的歌声 中国新歌声 性感

最近听到安立奎·伊格莱希亚斯的新歌Dirty dance,才发现原来唱歌的男人也有这么帅的啊,还以为就王力宏有才又有貌呢,呵呵,36岁的男人,性感起来如此的不可抵挡,西班牙的帅哥果然不是盖的,最喜欢那首hero,唱得如此的婉转深情,谁是我永远的hero

中国对婚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对婚龄的称谓年--纸婚; 2年--棉婚; 3年--皮婚;4年--花果婚; 5年--木婚;6年--糖婚; 7年--手婚; 8年--古铜婚;9年--陶器婚; 10年--锡婚;11年--钢婚;12年丝婚;13年--花边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20年--瓷婚;25年--银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

施特劳斯净水机 施特劳斯净水的「中国芯」

     全球每5分钟就有一台施特劳斯净水、饮水设备安装到位。施特劳斯净水是以色列第二大食品企业——施特劳斯集团旗下的一家以研发净水技术而闻名的公司。自六年前Rami Ronen加入施特劳斯集团从无到有开拓了这一商业项目之后,

声明:《斯诺 斯诺的红色中国报道对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启发》为网友梦毁影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