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干货 | 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思潮(通用版)

【前言】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在考研中占的比重很大,就本人考的学校而言,近现代史占了大部分的分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近代史的复习本人觉得比古代史更加繁杂。《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这本书已经梳理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但是也需要加强课外的拓展。 那希望通过小编的再梳理,能够给大家一个更简单清晰的复习框架,让大家的复习变的更轻松。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干货 | 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思潮(通用版)



查看第一章【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请回复:外国近现代查看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请回复:19-20世纪查看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派与代表人物】     请回复:新建筑高潮查看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请回复:二战后城市与建筑查看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请回复:战后40-70

第六章 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从现代到后现代
1.现代主义建筑    (1)1932年由P·约翰逊和希契科克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共同策划举办了题为“国际式”的展览;
  (2)第十小组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以对抗《雅典宪章》的城市四大功能;
  (3)路易斯·康超越了建筑形式依据建造技术与功能需要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形式本身存在的独立性与精神意义,并重新思考建筑的历史地位;
2.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 
  (1)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与反击的著作:J·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图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罗西《城市建筑》、法赛《为了穷苦者的建筑》、柯林·罗《拼贴城市》;
  (2)建筑特征:从强调技术与理性转向对人文关怀,价值观念多样化,重新审视历史的价值,尊重地方传统和城市文脉;
  (3)在建筑设计实践领域,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工作备受关注:
  a.维罗纳古城堡中的中世纪博物馆改造设计
  b.英国伦敦老码头改造和巴黎贝西区改造设计
  c.保护地方传统特色的新区规划设计——阿姆斯特丹阿尔麦尔——库哈斯;
  (4)这一时期,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哲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福柯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学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
  1.用来描述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又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与后现代形式主义。它有三个标签:“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
  2.后现代建筑的特征:
  (1)回归历史,喜用古典建筑元素;                                       (2)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以各种符号和装饰手法强调建筑形式含义和象征作用;    (3)走向大众与通俗文化,戏谑地使用古典元素;
  (4)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多元、折衷。
  3.实例及著作:
  (1)文图里——文图里母亲住宅,提出了“兼容并蓄”,“对立统一”的设计策略和模棱两棵的设计手法;
  (2)c·摩根——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中心的圣·约瑟夫喷泉小广场;
  (3)P·约翰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4)P·布莱克《形式追随失败》、B·布罗琳《现代建筑的失败》、C·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5)格雷夫斯——俄勒冈波特兰市市政厅:从古典建筑拱心石及古典柱式中演绎出各种构图、海豚旅馆和天鹅旅馆;
  (6)P·波托盖西——巴尔第住宅:弯曲的墙面和天顶,能捕捉到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的影子;
  (7)英国建筑师J·斯特林1982年完成的德国斯图加特州立美术馆扩建工程,既延续历史纪念性,又创造开放的公共城市空间;
  (8)矶崎新——筑波城市政大厦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第三节新理性主义
  1.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后现代主义同时出现的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运动对欧洲影响颇大,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以特拉尼为代表的意大利理性建筑运动的“7人小组”的基本思想。
  2.以罗西和格拉希为代表的意大利建筑师们开始“回归秩序”的建筑探索——新理性主义——的兴起以罗西的《城市建筑》和格拉希《建筑的结构逻辑》的发表为标志。
  3.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类推法而产生的类型分析方法,以罗西的类型学理论最有影响。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建筑生成联系着存在于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中的一种深层结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隐藏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文化原型的特征。(罗西对类型的理解)
  4.鉴于罗西的类型学理论,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而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可以简约到几个最典型的、简单的几何元素;但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是从这些建筑中抽取的。
  5.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西——圣·卡塔多公墓
  (2)博塔(提契诺学派):他的作大都是由纯粹的几何体组成,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他“回归秩序”的方法是喜用单个完整的几何体,以减法的方式处理内部空间。圣·维塔莱河住宅、卢加诺的戈塔尔多银行、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6.新理性主义运动的核心是抵抗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现代化城市及其建筑,试图将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文脉中,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第四节新地域主义
  1.后现代建筑师往往是将传统的形式作为符号,从历史中抽出来用于新的建筑中。而新地域主义则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
  (1)既响应场所精神,同时又积极地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
  (2)巧妙地适应地方气候、利用地方资源,甚至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或形式;
  (3)为重新建立民族精神的理想而回到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层认识和探索中,以获得创作的灵感或理念;    (4)从形式上或材料的选用和材质的表现上找到与本土文化传统建筑的某种联系,以唤起地方精神。
  2.实例及著作
  (1)西班牙的莫奈奥——马德里银行大楼——“砖的构造”,莫奈奥将马德里的乡土传统与30年代米兰建筑师的“新纪念性”结合起来,同时也巧妙吸取了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的化整为零的拼贴式形态创作手法,获得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2)西扎——外形简洁,外墙光洁的建筑体量,极其灵活地穿插在起伏的自然地貌或错综的城市脉络中——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3)巴拉干——大块洗练的几何体,鲜艳色彩,与水组成一体包容在浓郁的绿化中——艾格斯托姆住宅、迈耶住宅;
  (4)印度柯里亚——斋普尔市博物馆;   (5)马来西亚杨经文——以全新的现代技术,使建筑与当地特殊的气候环境形成对话——杨经文自宅“双顶屋”;
  (6)皮亚诺——芝柏文化中心;
  (7)70年代末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以现象学的概念构筑了“场所理论”;
  (8)80年代弗兰普顿发表论述“批判的地域主义” 特点:a.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
  b.关注“场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缘的建筑,及建筑总是生长与特定的环境;
  c.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舞台布景;
  d.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定场所的因素,反对存在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势;
  e.关注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如温度、空气流动以及表面材质对人的影响;
  f.反对感情用事地模仿乡土建筑,而是要寻找传统建筑的转移方式,要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培养具有当代特征的地方精神。
第五节解构主义
  1.结构主义的思潮来自与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和20世纪20年代俄国先锋派构成主义。
  2.解构主义的建筑师们认为,建筑很难以一种用符号传达意义的方式去回应各种社会问题,甚至不再坚持建筑可以传达意义。长期以来的形式与功能的逻辑关系以及符号与意义传达并没有必然性,消除了任何人强加于建筑上的一种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建筑师屈米——拉维莱特公园     解构的策略:先建立一些相对独立的纯净几何方式的系统,再以随机的方式叠合迫使他们互相干扰,以形成某种“杂交”的畸变;
  (2)美国建筑师艾森曼——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哥伦布会议中心
 a.建筑并不存在物的美学和功能的表达,而只是作为一种“之间的状态”。这样,文脉中的时间可以被引入建筑中,形成一种不仅能错置记忆和固有时间,而且能将当前、原初、场所、尺度等所有方面的错置建筑; b.首先使用了“弱形式”的概念;
  (3)荷兰建筑师库哈斯
 a.库哈斯的大都市文化特征,即一种“拥挤的文化”,拥挤并非仅指物质空间的高密度,而是指丰富内容的聚集。 b.建筑的内容是不定的,人们无法以单一的功能认知一个建筑,而建筑内外也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真正重要的是建筑本身对变化的包容性;
  (4)柏林建筑师李伯斯金——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5)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6)奥地利蓝天设计组——认为当今的建筑并不一定需要功能,并不一定仅仅需要考虑他的业主,建筑应该被定义为一种扩展活力的媒介;  (7)美国建筑师盖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a.盖里对过去的传统美学法则采取抵抗的态度,力图表达建筑的偶然性,过程性以及一种看似未完成的美感,更注重建筑的雕塑感,更多运用曲线,创造形体空间复杂的建筑,具体手法是在保证建筑主体完整的前提下,利用连接部位形成复杂的形式,来造成主题的复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第六节新现代
  1.新现代是一种力图继承和发展现代派建筑师的设计语言和方法的建筑创作倾向,但不是盲目的把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教条,而是根据对建筑的各种更深刻的理解去充实与扩展现代建筑的内涵,更加关注建筑的自主性,并还将使这些自主的建筑更自觉的去适应各种文脉、环境与美学需要。以建筑师迈耶为代表的,具有“优雅新几何”风格的作品被认为是新现代的典型。   2.”纽约五”(白色派):艾森曼、格雷夫斯、迈耶、格瓦斯梅、海杜克;
  3.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艾森曼:在成为结构主义代表之前,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强化建筑形式的独立性(“住宅Ⅰ”、“住宅Ⅱ”)。提出“自主的建筑”——形式与空间的组织产生于更抽象的一系列形式本身关联性的建立,而不是功能与技术的表达(“住宅Ⅵ”);
  (2)迈耶:强调了建筑生成的自主性与形式秩序感,同时也更自然地建立了建筑与场地、环境的有机联系。(格蒂中心、史密斯住宅);
  (3)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的扩建;
  (4)日本二战后一批建筑师——将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及语言与日本城市文脉、传统精神联系起来 a.桢文彦——代官山集合住宅 b.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光之教堂;
  (5)霍尔:强调建筑所在的环境中各种特征与不可预料的因素,主张建筑应在特殊性中生成。
第七节高技派的新发展
  1.高技派倾向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而80年代的高技派也开始表现出对环境、生态甚至文化历史的思考。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杰斯:常常把服务设施和交通体安排在建筑外面,创造出室内无障碍空间,同时交通体和服务设施在室外也产生了独特的装饰效果。(劳埃德大厦)劳埃德大厦
  (2)福斯特:建筑即产品,主张用先进的大跨度结构,便于空间的灵活划分,称之为“可变的机器”。(香港汇丰银行、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3.70年代以后的高技派主要特征:
  a.建筑看似复杂的外形,其实都包含着内部空间的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
  b.注重部件的高度工业化,工艺化特征与设计的开发,甚至是建筑构件看起来像批量生产的产品,以显示其中的工业技术含量;
  c.表现出对地区文化、历史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视,并且仍主张以高度技术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八节简约的设计倾向
  1.这时期的简约风格对于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的关注,建筑的线性和逻辑性,对传统建筑形式和观念的突破以及建筑中洁白墙体上光与影的变化,与现代主义相类似,但是基于其在60年代对地方感、建筑本质的探寻,都注定与现代建筑的国际式不同,而是融入了现代美学和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作用,甚至直接体现出对地方手工艺传统的吸纳。

  2.简约风格作品的共性:
  a.建造形式、元素、方式的简化;

  b.追求建筑整体性的表达,强调建筑与场所的联系;  c.十分重视材料的表达;
  d.对细部的研究从形体转折变化上的仔细推敲转为一种对大面积表皮构造的推敲。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赫佐格和德·默隆——戈兹美术馆  (2)卒姆托——布列根兹美术馆* 版权声明: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大注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6951/612101234767.html

更多阅读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三、“里特罗”设计和乡土风格20世纪80年代期间,平面设计在旧金山地区形成地区性风格以后,在纽约出现了与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但是更加注重历史因素的新平面风格,其特点是强调历史风格的复古,这种风格被一些设计师称为“里特罗风格”或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建筑

作者:赵一凡一句话概说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利用结构主义提供的基本命题继续推导,对符号、知识、主体性等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形成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质疑,从而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是许多反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话

后现代时期的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一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

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从建筑设计中开始的。这场运动,如果把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温图利196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自己的住宅“温图利住宅”的设计算起,已经有了20 多年的发展的历史了。70年代建筑上出现了一些对现代主义的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对于此学说的持续时间有不同说法,其中有一说是指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

声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干货 | 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思潮(通用版)》为网友蓝戈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