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陈可冀《北禧光绪医方选议》正方
附子三两,肉桂三两,法夏一两,陈皮一两,羊腰三对,虎骨八两,吴萸(盐水炒)一两,川椒一两,白附子一两,小茴香一两,白术三两,苍术二两,艾绒一两,当归(酒洗)三两,破故纸三两,香附(生)一两五钱,川芎一两五钱,杜仲(盐水炒)四两,续断二两,巴戟天一两,黄芪一两五钱,党参一两五钱,酒芍一两,五加皮一两五钱,益智二两,蒺藜一两五钱,川楝一两,桂枝一两,天生磺(飞好)三两,干鹿尾三条,胡芦巴一两,川乌一两,鹿角八两,云苓二两,川萆薢一两,肉豆蔻一两五钱,菟丝子一两,干姜一两,茵陈一两,胡桃仁二两,公丁香一两,生姜三两,五味一两,枸杞二两,大葱头三两,缩砂仁一两,甘草一两。
用麻油十五斤炸枯药,去渣,熬至滴水成珠,入飞净黄丹五斤十两。
[按语]
在书中本方前,有“光绪七年五月二十四日,广寿进李鸿藻拟得膏药方”语,以此来看,此方乃清·大学士李鸿藻所进献。原方无用法与主治,参阅光绪十三年闰四月二十日清宫御医李德昌拟李鸿藻之延年益寿膏用法,知其为“贴腰间”与“贴脐穴”,不仅有延年益寿之功,而且可治腰腹痛及经带病。据文献记载,慈禧年轻时即有月经病,中年以后脉案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光绪六年九月初一日慈禧的脉案即记载说:“心脾气血不足,肝郁不畅,以致荣行之际(指行经)腰胯腿膝痠沉,膳后身倦。”李鸿藻在始进此方时并无方名,后因慈禧及宫中其他人使用后感到确实有效。于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周妈妈传奉旨将李鸿藻拟得膏药方名之为“益寿膏”,以后则沿用不衰。
此方药味较多,但其中多为温阳补肾之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又说:“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十分强调阳气对人体的作用。至于肾脏,历来为医家所重视,称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又称元阴元阳,为人体生命之本。所以培补肾元,可以强身延寿。此方中的附子、肉桂、羊腰、川椒、小茴香、破故纸、巴戟天、益智仁、天生磺、鹿尾、胡芦巴、鹿角、菟丝子、胡桃仁、公丁香等均为温肾助阳之品。葱头即葱白,又名葱茎白、葱白头,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葱的鳞茎,味辛性温,入脾胃二经,功能发散风寒,宣通阳气。葱头中含有挥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二烯丙基硫醚,外用可刺激局部,改善血液循环。此方中用之,主要取其温阳散寒之功。
古人认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即是说在补阳的方药中,应适当配以补阴之品,以求补阴助阳。此方中用枸杞子、五味子,意即在此。
方中续断、杜仲补益肝肾,强壮筋骨;虎骨、五加皮、川萆薢祛风胜湿。吴萸即吴茱萸,为芸香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味辛苦性温,入肝、胃二经,《本草纲目》谓之“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之功。”在此方中亦是取其温经散寒之功。
艾绒,是干艾叶经碾碎制成的绒。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入药有生用与炒用两种,艾绒属生艾叶。艾叶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三经,《本草纲目》称其能“温中,逐冷,除湿。”《本草正》谓之“辟风寒湿,瘴疟。”《本草纲目》说它是“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痰。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方中桂枝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法半夏、陈皮、白附子、苍术燥湿化痰;生姜、干姜、砂仁、肉豆蔻温中和胃;香附行气解郁;白蒺藜蔬肝祛风。
茵陈即茵陈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味苦辛性寒,入肝、脾、膀胱经,《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本草正义》谓“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目前临床上主要用其作为清湿热、退黄疸之药使用。据研究,茵陈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具有利胆、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茵陈对家兔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茵陈的水浸剂及精制浸液均表现有降血压作用。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以3克/公斤给药,2-3周后可使血清胆甾醇及β-脂蛋白下降,对主动脉弓的病变及内脏脂肪沉着均表现有抑制作用。茵陈还表现有抗癌及利尿作用。此方中用之主要取其祛湿之功。川楝子亦为清热利湿之品。
本方药功能温肾助阳,通经活络,益气养血,调胃和中,适宜中老年人肾阳虚衰、寒湿凝滞、腰腹疼痛、形寒肢凉、遗精滑精、阳痿不举或妇人赤白带下者服用;凡阴虚火旺、阳热内盛者均应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