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大全 名联故事集萃——节选自《楹联大全》一书

 

 

 名联故事集萃

   (本文节选自搜狐读书·《楹联大全》一书·作者:熊良钟)          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甚至可能是恶作剧。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孔夫子脸上布满了愁云,踱来踱去,怎么也对不上来。眼看老师一一筹莫展,下不来台,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在大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颜回那副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见状,顿时开窍,大声道:“有了,有了!”随口吟出:两边夫子笑颜回。   1、孔夫子妙对农夫
    传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出游来到楚国的郢城(今湖北江陵)。正在田中干活的农夫们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便想考考他。大家一合计,便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担泥巴,并且出一上联,写在地上,让孔子及弟子们对;如果对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从水田里走过去。农夫们出的上联是:
    一担重泥拦子路;
    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甚至可能是恶作剧。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孔夫子脸上布满了愁云,踱来踱去,怎么也对不上来。眼看老师一一筹莫展,下不来台,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在大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颜回那副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见状,顿时开窍,大声道:“有了,有了!”随口吟出:
    两边夫子笑颜回。
    田中农夫见孔老夫子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夫子一行让路。    2、王羲之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3、苏轼黄庭坚戏对
    有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挚友黄山谷在松树下对棋,一阵风吹过,松子落在棋盘上,苏东坡捡起松子笑着说:“我有一联,你如在三步棋内未对上,罚酒三杯。黄山谷笑道:“你有此雅兴,我定当奉陪,如不能对,甘愿受罚。”苏东坡笑着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山谷举棋在手,抬头望见湖边有人持竿钓鱼,心里已得一联,故意装着一副为难的神色。苏东坡以为他真的对不上,便拿起酒杯准备罚他。突然黄山谷把酒杯一推,随即对道: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傍晚,苏东坡和黄山谷回家,只见晚霞映天,赏心悦目,黄山谷异常兴奋,对东坡道:“昔日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你我三步一联如何?如对不上,当罚后退七步。”东坡含笑应允,黄山谷随念出一联:
    晚霞映水,渔人争歌《满江红》;
    说罢用力拖着东坡快走,东坡故意蹲下身子,山谷怎么拖不动。突然苏东坡一松臂,黄山谷跌出老远,东坡哈哈大笑即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4、苏轼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5、苏东坡哑联兴味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6、同名巧对李梦阳
    李梦阳,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7、凤头豹尾
    相传清代何绍基一次到长沙浏阳的南邦寺游览,正碰上该寺一位僧人圆寂。入寺之后,住持便请他写一副挽联。他想到南邦寺死了个和尚,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南邦寺死个和尚。
    住持一看说,此事人人皆知,何劳写到挽联中去。何绍基听了,略思片刻,便写道:
    西竺国添一如来。
    南邦寺,在湖南浏阳县。西竺国,指佛教发祥地印度。如来,是佛祖的名称。单是“南邦寺死个和尚”,确实平平淡淡,无足道哉,一续“西竺国添一如来”之后,笔力振奋,耐人寻味,确有凤头豹尾之效。  8、相国小姐出难对选夫婿
    相传古时有一位相国小姐,有点才华,立志要嫁一个才子。她选择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的上联便可。她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这个上联相当难对,因为“寺”和“诗”都用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月”字则用“明”字拆开。“明月送僧归古寺”又是引用一句唐诗,最后还要用第一、二字组合的“寺”字作押尾。因此,上联贴出之后,一直过了三年,都无人能对。
    父母劝她不要再固执了,但这位千金小姐执意不从。父母拗她不过,只好任由她去。
    一天,一位姓林的书生上京应试,看见上联,觉得有趣,思索了一阵,便写出了下联,张贴在上联的旁边。他的下联是: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比下联虽个别平仄不大相协,但也算是一比佳对了。相国小姐闻知下联,忙派人请书生入府,共商婚事。
  9、书生作联感慨人生炎凉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10、贾知府续联
    明朝时,江南有个进土出身的知府,姓贾名文通。他博学多才,神思敏捷,尤善续对。一次,城中一间当铺贴出一副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当铺老板愿出重金征求下联,由于此联较难,全句十三个字,只以“东西典当”四字组成。几个月过去了,仍然无人应征。贾知府知道后,略加思索,挥笔立就,续下联道: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此联一出,士民争相传阅,人人拍手称绝。一时,贾知府的声名大噪。
    有位农夫,听了很不以为然,想找个机会,试试贾知府的真才实学。刚好,有一次,农夫在郊外碰到贾知府正在赏春。农夫拦道与左,手扶犁杖,出联求对。农夫的上联是:
    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这也是颇有难度的,贾知府沉吟多时,终于对出:
    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农夫听后,连连点点头,称赞说:“对得好,对得妙!”   11、杨慎万里长江做澡盆
    杨慎,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池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12、杨廷和父子对
    杨廷和(1459-1529),明代大学士。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小廷和下联一对,语惊四座。
    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这一联是父子的杰作。   13、童子妙对
    明朝戴大宾5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阁老”。众人戏之曰:
    未老思阁老;
    戴大宾大声答道:
    无才做秀才。
    众皆大笑。   14、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他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非这位联对高手莫属了。   15、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皇帝把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并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上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后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间,京城士人大哗。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这年,正好洪承畴60生日。他生日那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只见他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奠洪的诔文,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犬,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节时,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为谷雨,便拈须吟道: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那位小辈看看他,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脸胀得绯红。
      16、金圣叹临刑悟对联
    相传,金圣叹曾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
    中秋八月中。
    历史上称之为“生题死对”。    17、唐伯虎对的谐音双关妙联
    据传,才子唐伯虎与其友人张灵一天相会饮洒大醉,二人作成一副谐音妙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是唐代诗人,刘伶是晋代文人,皆善饮酒。“假倒”、“留零”谐音便生出妙趣来。   18、唐伯虎与陈白阳戏对
    明画家陈道复(1483-1544年),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号白阳山人。有一次他与友人唐伯虎外出游玩,来到一座花园,唐出对戏道: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庄子”在这里是一语双关,一是说庄园,一是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周。陈白阳抬头看见墙上有无名氏题字,忽得对句: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在这里也是双关语,一是说“汉子写的”,一是指汉族文字。
    接着,他俩来到一座道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伯虎又出对道: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观主)。
    陈白阳略加思索,对道: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师姑)。
    说罢,两人抚掌大笑。   19、中秋出句年底对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上联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20、唐宋越代相对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宋代的石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21、林则徐儿时巧对解父难
    据说,年少时的林则徐赴考时,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惫,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以林则徐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联曰:
    以父作马;
    林则徐的父亲羞得面红耳赤,非常难为情。可骑在父亲肩上的小林则徐应声便对:
    望子成龙。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可此时此刻,要替父亲和自己解嘲,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对法了。而且此对中以“父”对“子”,以“龙”对“马”,对仗工整,内容入情入理。“以父作马”乃戏言,“望子成龙”是成语。真是“望子成龙父作马,可怜天下父母心!”   22、古代人名趣联
    对联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我国古代奇联、趣联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从历史名人中,选出六人,把他们撰成一联,你读后,一定为之叫绝。联文是: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上联中“邹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吴孟子”为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国;“寺人孟子”是《诗?小雅?巷伯》的作者,系宫中阉人,故称不男不女。下联中“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国王;“齐宣王”指由辟疆,为诸侯,故为臣;“司马宣王”指司马懿,曹魏时谥为宣王,晋时又谥为宣帝,故称之为不君不臣。
      23、和尚应考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也去试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子。主考官出: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又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
    木鱼!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拂手起身道: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
    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么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忙说:
    善哉!善哉!     24、魏氏三兄弟巧联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均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其以魏禧蜚声海内。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着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这两副对联中,地名一气联成,更属难得。
    25、纪晓岚无中生有对妙联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
    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吟了出来: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26、纪晓岚对对赢古砚
    一次酒席间,胡牧亭见有父子二人,都是乾隆戊子科进士,灵机一动,出了一个上联,要纪晓岚当场来对,如果对上,情愿以百金古砚相赠,否则照罚。他的上联是: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纪昀便以席间的张司徒应对: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张司徒是进士出身,点了翰林,主持过乡试,他有个门徒,此时也官居司徒。纪晓岚应对后,胡牧亭只好认输,将他的一方古砚送给了纪晓岚。
      27、解缙巧对曹尚书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永人。据说他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人们皆称之为神童。他家住在曹尚书府的竹园对面,于是便在大门写了一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第二天,曹尚书见后很不愉快,命家人曹保去问是哪个写的。一打听,原来是卖水的贫民解通之子解缙写的。曹心想:我家的竹园景色岂能让他借用?于是命家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缙见后就在对联下增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曹见了对联更加气愤,遂命家人把园中竹子全部砍光。解缙又在对联下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见了十分惊奇!即命家人把解缙到府上相见。当解缙来到时曹府中门却不开。解缙当即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副上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客。曹念: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对:大鹏展翅恨天底!
    曹又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对: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见解对答如流,口称奇才立即开中门迎接。见解身穿绿衣,个子矮小,走路连蹦带跳,便又挖苦他: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见曹穿红袍,老态龙钟,便答:
    落汤螃蟹着红袍。
    解入府后,曹问:解学生,你父母做何生意?
    解想起父亲沿街卖水,母亲在家纺线织布,答曰: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曹尚书不得不惊服解缙确有奇才。   28、乾隆妙对赠长寿老人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西湖时,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长寿老人,这位老人时年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即兴制了这么一副对联赠给老人: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是一副内含数字运算的对联,上下联不仅词句对仗,而且运算的方式相同,结果相等。上联中“花甲”,指六十岁;重开者,乘二,则是一百二十岁;外加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岂不正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中“古稀”,指七十岁;双庆者,两倍,再加一个春秋,则加上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
      29、乾隆妙联难群臣
    乾隆年间,江西萍乡刘凤浩应试,中进士第三名,乾隆皇帝见他颇有文才,乃出一联曰:“东启明,西长康,南箕北斗,联乃摘星汉”。刘凤浩立即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玫,臣是探花郎。”
    乾隆下江南时,过一酒店门前,酒香飘来,使人欲醉,信口占上一联曰:“沽酒欲来风已醉”,要随行侍臣答对。此时恰有一卖花女走过,留下一阵余香,一学士答下联曰:“卖花人去路还香”。众人入店饮酒,席间有一倪姓歌女卖唱侑酒,乾隆即席占一联曰:“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和成倪字,“少女”合成妙字。随行学士都被难住,倪姓歌女却应声对曰:“大言者诸位中人”。“言者”合成诸字,“一人”合成大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乾隆赞不绝口,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酒已饮完,斟时只滴下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两滴、三滴。”乾隆与侍臣诸人久不能对,酒后至花园赏花,才悟出“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对出一联,赢官三级。
    传说,清乾隆皇帝游江南,经过南方某省一个叫通州的小镇时,即兴写了一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他写好后,要手下官员对下联。众人煞费苦心,也对不出。当天,乾隆的一个小随从,在街上闲逛,发现这个地方的当铺特别多,他见进进出出十分热闹,突然灵机一动,去见乾隆,并吟出一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听后,赞不绝口,立即下令嘉奖此人,并升官三级。
    其实这是在通州地方广为流传的一幅对联。     30、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着一个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我这里有水,不过要对对子,你们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20世纪80年代,《广东农民报》一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他对的下联是:
    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31、绝对讽巡按
    清朝乾隆年间,刚中进士不久的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到任不久,来了一位巡按大人。这个巡按原是个落第举子,因趋附权臣和坤,赐了个“从进土”的功名。“从进士”即是略等于进士,比进士略低的意思。这个巡按大人虽然不是中榜的正牌进士,但也有些小聪明,知书善辩。他久闻李调元的才名,心怀妒意,便想寻机挫辱李调元一番。
    一次,巡按自穗回京,地方官照例设宴饯行。李调元和当地一些地方官员、举子、名人参加宴会。酒过三巡,巡按拈须笑对李调元说:“久闻学政善对,我有一上联,久思不得下联,烦学政一对,如何?”李调元无奈,只好应道:“愿闻。”巡按便不紧不慢地,念出了:
    三光日月星;
    满座官员、文人听后,为之悚然,认定如此绝对,李调元一时难以对出。那些妒忌李调元文才超群的人也与巡按大人一鼻孔出气,正等着看他的笑话。李调元平时博览群书,一听,就知这上联的出处,于是不慌不忙地随口朗声接对:
    四诗风雅颂。
    李调元对得这样快,巡按等人都震惊了。但是,巡按并不善罢甘休,又说:“听说你的老师在京城中威重位显,但近来听说他常为如夫人洗脚,你是否知道此事?”李调元听到他辱及自己的恩师,心中暗恼,便答道:“眼见为实,如果真是那样,也只有他的奴婢丫环们才能知道,大人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一反问,使巡按大人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地说:“我再以此事出一联,请你对一对。”接着,他念道:
    德高望重,奈何为如夫人洗脚;
    李调元听了,沉住气按捺怒后高声对出:
    学浅才疏,落得赐从进士出身。
    真是对得绝妙,极尽挖苦嘲笑之能事,气得巡按大人无地自容。
  32、周渔璜联语三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1664-1714),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
    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这是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他不过是个贵州蛮子,不会有什么真才实学,便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
    还有一次,周渔璜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他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有点鄙夷他。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故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便念道: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道: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33、李调元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子。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34、肖光际戏弄蔡糊涂
    清朝咸丰年间,广济(今湖北武穴市)有一任知县姓蔡,人称“蔡糊涂”。此人理政断案糊涂,敛财却不糊涂。有一年,他过五十大寿,便指使衙门走狗四处游说,要求各乡各村民众有钱送钱,有物送物,闹得穷苦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当时,正是三月春荒季节,连温饱都成问题,拿什么去“孝敬”县老爷呢?当地百姓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
    怀才不遇、在乡间教书为业的肖光际,善于讲故事,性格诙谐幽默,因其文才出众而又仗义不平,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对蔡知县的做法,肖光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气愤非常。他用白纸写了一副长联挂城墙上: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大老爷做生日,金也要,银也收,粟子尽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小百姓真该死,麦未熟,谷未出,豆儿刚种,青黄两不接,哪有东西!)
    对联挂出片刻,就招来千人围观,不一会儿,全城男女老少皆知。此事传到蔡糊涂那里,他气急败坏,立即叫人撕下对联,送到公堂,并派公役去抓肖光际。
    公堂上,蔡糊涂吹胡子瞪眼睛,喝道:“肖光际,你知罪吗?”肖光际不慌不忙地答道:“老朽一向安分守己,并无敲诈勒索,何罪之有?”
    蔡糊涂一听“敲诈勒索”四个字,犹如火上浇油,脸气得像茄子一样,用发抖的手指着肖光际说:“你、你、你,你诬蔑本县,就是蔑视朝庭,罪大恶极!”肖光际笑问:“证据何在?”
    蔡糊涂说:“广济县几个秀才肚子里的货我清楚,他们尽是读死书的,只有你尽想些歪点子,还有,这种胆大包天的事,也只有你敢做。”肖光际答道:“县太爷,一、不要小看广济百姓。那几丈高高的城墙,要贴对联恐怕不是老朽一人所能做的;二、是依法论罪,还是靠推理猜想定罪呢?”
    几句话问得县太爷哑口无言。蔡糊涂又出一招说:“既然你没有攻击本县之意,那么,如果你可当堂为本县写一副对联,本县就释放你。”肖光际道:“老朽不曾犯法,谈何'释放?’”
    蔡糊涂支支吾吾说:“呃……对,给肖光际看座,备好纸笔。”衙役门连忙搬上桌子,端上文房四宝。肖光际提笔一挥而就: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
    天高三尺
    肖光际搁下笔,扬长而去。蔡糊涂命衙役将对联挂在书房里,自己欣赏,甚为得意。蔡糊涂哪里知道,这副对联深有含意。上联骂他“忘(王)八”,下联骂他“无耻”。横批是骂他盘剥百姓,地皮都刮去三尺,天当然也就高了三尺。    35、张之洞无情对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人以一句诗出:
    树已千寻难纵斧;
    张之洞作答:
    果然一点不相干。
    “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
    而后张之洞出对:
    陶然亭;
    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
    张之洞。
    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
      36、过关人对对过关
    据说,一行人天暮时要过关口,守关的出联让他对: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过客应口而出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等了半天,守关的问道怎么还不对,行人说:“我不是已经对上了吗。”守关的人这才恍然大悟。
       37、秀才讽赃官
    清朝末年,山东省有个县令,贪赃枉法,用贪赃的钱财为自己和儿子买了个进士的头衔,混到京城做了京官,而且恬不知耻地在自己的京宅门口的柱子上写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
    此联俗不可耐,无非是小人得志,自鸣得意。一个秀才来到京城,看到赃官门柱上的对联,可笑又可恼,便想治治这赃官。几天后,秀才连夜来到赃官家门口,将门柱上的对联添上几笔,然后悄悄离去。
    第二天,赃官门前围满看对联的人,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窃窃私语。赃官开门出来一看,差点气昏过去。原来门柱上的对联已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38、添联讽贪官
    清代,有个县官贪财如命,酷刑多如牛毛,冤死在他手里的穷苦百姓,真不知有多少。但是,如果有财物送给他,那么,就是有天大的罪行,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当地流传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怨言。但这个贪官却装聋作哑,恬不知耻,不但无视百姓的呼声,而且贪赃枉法,变本加厉。有一年除夕,他自己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联文是: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这副自我标榜的对联贴出后,贪官满心欢喜,除夕夜开怀痛饮,大醉方休。
    次日是大年初一,天刚亮,只听管家在房门外禀告:“老爷,对联出岔子了!”
    贪官听说对联出了岔子,连忙披衣下床,跟着管家奔去。朱漆大门一开,围观的群众便一哄而散。贪官一看,发现自己写的对联加长了,白纸黑字写着: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贪官气得暴跳如雷,急忙叫管家将对联撕掉,垂头丧气地关上大门。    39、口大吞天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南汇人吴省钦中进士后,被任命督学四川。吴省钦不但崇尚八股,压抑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且滥用职权,贪赃枉法,四川民众对他深恶痛绝。
    一年,乡试时吴省钦为主考官,有一个家境清贫的书生因缺钱行贿,自忖此次没有获中的希望。待放榜时,他果然名落孙山。愤于以钱取人论才的腐败现象,这个穷书生就在考场门口题了一匾一联,讽刺吴主考。匾额题:
    口大吞天
    对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口大吞天”暗喻吴姓;拆“省”为“少目”,拆“钦”为“欠金”。这一匾一联用拆字的方法,既嵌入“吴省钦”的名字,又揭露、讽刺其营私舞弊,贪赃受赂的丑行,实在绝妙。
      40、梁启超巧对父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朋友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41、老笋不如新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
    老笋怎如新笋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42、意歌巧对众秀才
    相传,潭州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学就会,12岁时文采学识已不逊书生。某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歌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命,小女自不敢不从。”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吏,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43、三联讽慈禧
    慈禧(1830-1908),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光绪两期的掌权者。她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统治中国47年,既骄奢淫佚又十足顽固。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岁。早在几年前,她便着手筹备盛大的寿辰,不惜挪用海军经费,扩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园中大大庆祝一番。谁料中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惨遭失败,签订了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她的寿庆,也成了一枕黄粱。当时,北京等地流传着一副这样的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这副对联,慈禧太后气得半死。她下令派出人马,四出追查,结果一无所获。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政治形势稍有缓和,卖国求荣的慈禧太后又在颐和园里大肆庆祝自己六十三岁的生日。当时,仅仅建筑一座戏台,就花去160万两银子。同时,还在仁寿殿搭起五颜六色的天棚。这时,北京城又出现了一副对联: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她扩大祝寿活动。满朝文武官员献礼、献寿联祝贺。有一个御用文人,献上一副拍马联:
    一人有庆;
    万寿无疆。
    当时,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听到此事,非常气愤,他便用此联,玩了个花招,也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副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奈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这副对联,上联写游览之盛,揭露慈禧太后生活之荒淫;下联述割地之多,控诉慈禧太后政治之腐败。经章太炎先生这么一加工,那位御用文人的祝寿联变成了:
    一人庆有;
    万寿疆无。
    慈禧垂帘听政20余年,丧权辱国,死后却被尊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对此,有人书联嘲之:
    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
    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
  44、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笑声。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仅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他中国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45、黄遵宪巧对讽祖父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以擅长外交而名闻当世,曾任驻日本参赞、美国旧金山、新加坡领事。1896年与梁启超、汪康年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提倡“民权”学说。工诗,是近代著名诗人。
    黄遵宪从小聪慧过人,举凡作文吟诗,填词对句,在在显示他的才华过人。一天,黄遵宪的祖父横床直卧,吸食鸦片,吞云吐雾之后,得意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黄遵宪对祖父抽鸦片早就深恶痛绝,而这时见他居然还吟诗作对,陶然自得,更是反感。小小遵宪,思索一下,高声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黄遵宪的祖父听了,顿时面红耳赤,无言相对。他不得不叹服小孙子的才思敏捷,所对下联意味深长。    46、拍案叫绝一讽联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有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联文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对联作者巧妙地将中药名镶嵌在对联中,用以讽刺窃国军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梦想做皇帝。1915年,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是由此开始的。
    下联的“二陈汤”,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本来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后来,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立刻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见风转舵,先后在陕、蜀两地,宣布反袁“独立”。袁世凯见后院起火,众叛亲离,气病交加,一命呜呼。仅仅做了八十余天的短命皇帝,从此留下丑名。
    这副对联,妙在用中药名入联,寥寥十个字,再现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其辛辣的讽刺更是令人叫绝。
     47、征联巧讽阎锡山
    1929年,阎锡山到南京开会,休会期间,他心血来潮地想到无锡—游。到无锡后,他找了一位向导。先是去看东林书院,后又泛舟五里湖上。阎锡山忽然看到西面有一座突兀的奇山,便问:“那是何山?”向导答道:“那是锡山。”阎锡山听了,沉吟半饷,又问:“那是锡山,贵县为何称无锡?”向导解释说:“据说锡山原来是有锡的,正因为有锡,一时间,采锡者蜂涌而至。那时,强豪占地霸产,百姓锡产被夺。于是,械斗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老百姓有苦难言。后来,锡采完了,也就相安无事了,百姓才得安居乐业。因此,县名就定为无锡。我们无锡人有一句俗语,叫做'有锡则民乱,无锡则民安。’所以,无锡反而是件好事。”
    阎锡山听到此处,心中一怔,想要发作,转念一想,此乃民间传说,并非向导编造,如果敲明点透,岂不有失大体,于是默不作声。后来,当地名士冯国征,依此轶事,撰了上联,又在上海《大公报》征求下联。冯国征的上联是: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此联出得奇巧,确实难对。别的不说,光是人名、地名的变换,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句,一时成了绝对,所以,一直没有征到下联。
    1942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到天长县新四军驻地采访,忽然想起那次征联,于是对出了下联: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时隔十多年,一副奇特的对联就这样完成了。
       48、冯玉祥联讽汪精卫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安徽巢县人,是位有名的将领。少年从军,辛亥革命时与王金铭、施从云等共谋“滦州起义”。袁世凯复辟称帝,他坚决反对。并促袁世凯的心腹陈宦在四川宣布“独立”。张勋复辟,他率部入京讨伐。“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抗日,反对内战,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后因受蒋介石的掣肘,乃辞去国民政府要职。
    冯玉祥将军自律极严,对那些不遵守制度、自由散漫的深恶痛绝。1927年,他带领军队到达河南郑州。当时国民政府机关团体会风不正,疲杳散漫,即使是任国民政府要员的汪精卫,也不遵守时间,开会时往往迟到或无故缺席。冯将军一气之下,撰了一副对联,派人送给汪精卫。联文是: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49、只剩屁无捐
    据说,少年聪慧的郭沫若在县城读书时,看见农民挑大粪出城被守门役吏敲诈勒索,每担大粪居然要收两个铜板的出城税钱,他气愤地写下一副讽刺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50、田汉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住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出下联,的确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11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含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51、蔡和森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1895-1931),湖南双峰县人。1918年,他和毛泽东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年留法,后来回国参加革命。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8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老板出的上联是: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52、郭沫若幼年巧对免责罚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6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刚好,郭沫若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先生得知后责备并追查学生,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是: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53、蔡锷作对智讨风筝
    蔡锷(1882-1926),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年反袁将领,于1915年12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无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才华。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放风筝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54、陶澍少年写对联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13岁时,他家乡兴建了一座榨油场。榨油场开张时,老板请来几位秀才为榨油场庆典做对联。几个秀才搜肠刮肚,沉吟半天,想不出什么好对联。小陶澍见此情景,微微一笑,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众人看罢,一齐叫好。有人向陶的父亲恭贺说:“你有这么一个不同凡响的儿子,将来一定能享清福啊!”老头儿听了连连摆手:“我哪有这样的好命,餐餐有红芋、包谷吃,夜夜有蔸根火烤,我就心心满意足了。”陶澍听了,一声不响。这年除夕,陶又写一联贴在自家门口:
    红芋包谷蔸根火,这种福老夫所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55、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备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无题》中的:“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56、少年毛泽东巧对邹塾师
    1902年春天,9岁的毛泽东进入韶山南岸私塾求学,拜邹春培先生为师。少年毛泽东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深受邹先生喜爱。
    夏季的一天,邹先生有事离开蒙馆,走前吩咐学生尽心温习功课,不得任意走动。先生走后,毛泽东朗读《论语》,当他读到孔子的弟子曾皙说的“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之句时,受“浴乎沂”“咏而归”的启发,按捺不住游泳的诱惑,带头邀约同窗学友溜出蒙馆,扎进池塘戏水弄波。
    邹先生回馆后见到学生落汤鸡的样子,十分气愤,便采取一种特殊的处罚方式:对对子,对不出则打板子。邹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濯足”。
    毛泽东看后略加思索,从容走上讲台,在黑板一侧写下:“修身”。
    邹先生读着毛泽东的下联,频频点头捻须称好。“濯足”,其意为“洗脚”,语出《楚辞?渔父》,原文是“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诗句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的意思。毛泽东的对句“修身”,其意为“修身养性”,指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语出《礼记?大学》篇,原文是“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毛泽东的下联对得工稳妥帖,词性相同,动宾对动宾,平仄相反,仄仄对平平,且均有出典。毛泽东下联的立意显然更高一筹,堪称佳对,难怪邹先生颔首连呼“免罚”了。
        57、崇丽阁巧联趣对
    四川省成都望江公园崇丽阁,有一副精美的诗联。其上联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该联诗情画意,意境高远,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贴切的下联与之匹配。
    三十年代的一天,布衣之士李吉玉在家乡什邡县城北外的珠市坝漫步散心,无意中他发现坝中有一口古井。井旁,竖立一块清代嘉庆年间的古碑,上镌“古井印月”四个字。李吉玉灵机一动,依着望江楼的那首上联,撰出了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终于为崇丽阁的这一精美诗联配成妙对。二者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贴切自然,从此广为传颂。
      58、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绝妙对联
    一次,毛泽东与周恩来一起到湖南视察。有一天,两人同乘一辆轿车浏览长沙市容。车子行至湘江橘子洲头,毛泽东目睹江面上帆影点点,百舸争流,立即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在这里与同学们纵论天下的情景,不由得豪兴勃发,于是提出与周恩来对句互娱。他即景咏出: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未行;
    该联不仅即景扣情,而且“舟”与“洲”的读音相谐,难度颇大,因而,素有才子美称的周恩来一时竟也无法对出。
    小车离开橘子洲,行至天心阁时,周恩来忽见一群鸽子从阁内飞出,目睹此景,才思敏捷的他拍拍大腿,立即悟出了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下联对的十分工整,贴切,天衣无缝。毛泽东听罢,二人便开心地笑了。
       59、华罗庚的妙联
    195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考察团出国考察,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担任团长。团员中,有华罗庚、赵九章等科学家。途中自然少不了谈古论今,侃天文地理。华罗庚即景生情,出了一则上联求对:
    三强韩、赵、魏;
    华罗庚先生上联中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上联不仅要求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在座的科学家们大费脑筋,思索良久,未有恰当的下联。华罗庚先生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出:
    九章勾、股、弦。
    他刚说完,满座科学家为之叫绝。《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它是世界上首先记载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的著作。而华罗庚先生下联中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中另一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字。   60、胡耀邦巧改武侯祠对联
    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的大殿门两旁,有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传说这副对联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县顾嘉蘅所作。说明诸葛亮对于蜀汉王朝,不管是在先主刘备还是后主刘禅在位期间,他都是鞠躬尽瘁,始终如一。他的功绩,扬名天下。至于早年诸葛亮隐居之地,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那就不必追根溯源了。
    1959年,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来到河南检查工作,也曾在南阳诸葛武侯祠大殿前逗留,看了上联后,改一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北京有人由于对一些问题有情绪,模仿此联写成: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胡耀邦知道后,把这幅情绪消极的对联改成:
    风声雷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楹联大全 名联故事集萃——节选自《楹联大全》一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7151/98917027782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经典爱情故事的例子

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简介爱情是伟大的,两个人的结合,牵动的是两个家庭六个人的心,在一起不容易好好珍惜。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方法/步骤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1、1.我的一半是你29岁的朱桂琴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名普通的农

妙趣横生的趣联故事(九 妙趣横生博弈论 pdf

趣联故事(151)外国人写的中国对联有人说,对联同格律诗词一样,为中国独门文化艺术,外国人不擅为之,其实不然。  1890年,光绪皇帝新婚大喜,当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特遣使者赠送“自鸣钟”一具,上面就刻着一副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转 唐山大地震真实故事

转自于《荣在天涯》的博客父母作恶,祸及子孙;市长作恶,祸及市民;皇帝作恶,祸及全民。恶有恶报,丝毫不爽。想起了过去看过的“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再次,把它摘录出来:妈妈曾和我讲过,我的一个远方亲戚,我该叫姑姑的人住在唐山一辈子没离开过

声明:《楹联大全 名联故事集萃——节选自《楹联大全》一书》为网友那妞太任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