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健康,历来有许多的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怎样才能叫做心理健康。我们的看法是,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保持心理健康
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朋友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气质、性格缺乏准确的了解。因而有的人不自量力,想入非非;有的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估价,既不狂妄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要勇于承认,并努力弥补。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 正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宜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出发去看待社会。如果逃避现实,终日沉溺在空想和白日梦之中,就容易产生困扰、冲突和挫折。 增强心理承受。这是指面对挫折,能够驾驭,保持心理的正常状态。当然,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这里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在遇到不顺心的事,遭受较大挫折时,可以制止、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经受住来自环境的各种打击,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些人耐挫折力不强,心理承受力太差,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如有些人自幼娇生惯养,受到过分保护,有求即应,一帆风顺,以致挫折经验不足。以后在生活中一遇到"风风雨雨"和"磕磕碰碰",就表现出逃避或抗拒、攻击等反常行为,这就难以适应社会。因此,我们青少年应有意识地去经风雨、见世面。可以有意给自己出些难题,再自己去设法克服解决,从而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 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艺术。著名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总结出十一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供朋友们参考: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
(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当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
(5)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
(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自己多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11)制订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
谈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控机构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学生个体心理不适长期存在,内心冲突持久而深刻,整个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异常状态。建立控制心理障碍机制,对预防和减少青年学生的心理障碍有重要作用。
一、心理障碍调控的一般模式
心理障碍的调控是一个十分艰难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年学生的心理障碍尽管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事关未来,因此,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力量完全象自然力量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的时候,起到了盲目的、强制的破坏作用,但是我们一旦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要使它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既然是社会因素与个体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心理障碍的控制,显然也必须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做起,即实施所谓宏观控制、微观控制。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是两个相互契合同时作用的子系统,它们组合而成整个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心理障碍一出现,就应该在宏观调控下,受到社会力量的制约,同时微观调控发生作用。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也是相互作用的、相互配合的。调控系统又是一个自组织循环系统,它将调控结果不断反馈回来,系统对调控对象反复加工,达到前述调控总目标。
二、心理障碍调控的宏观机制
社会控制。导致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的控制,是防止和消除青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前提。要实行心理障碍的社会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优化社会环境,改变青年学生社会心理失衡状态。
青年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原因在于各种社会因素。优化社会环境首先要迅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机制,尤其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求职择业阶段,这是对青年学生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其次要彻底纠正不正之风,严厉惩治腐败现象,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确立社会主导文化体系,尽快扭转文化失范带来的心理问题。
社会主导文化体系的确立,当前文化失范状态的根本扭转,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防范和消除心理障碍发生的基本策略,也是心理障碍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由于西方某些哲学思潮和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在青年文化、校园文化中出现的某些与我国社会发展极不适应的东西,不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左右并改变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丰富发展和完善我国主导文化体系,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如果一个社会和国家主导文化体系迟迟不能形成,或形成了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腐朽的文化便会乘虚而入,造成文化的失控状态,从而成为导致青年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我国主导文化体系建立过程中,必须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对此不能熟视无睹,束手无策。
3.要加强理想教育,培养积极进取精神,强化宏观控制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培养积极进取精神,强化宏观控制,对防止和消除青年学生心理障碍具有重要意义。远大的理想和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可以激发人的行为力量,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处于高效和愉快的生活之中,使学生个体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同时在奋发进取中,培养各种能力,磨炼意志品质。
教育控制。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控,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高等学校的教育是心理障碍社会宏观控制与微观自我控制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它是心理障碍的系统控制与协同控制的主体,并起主导作用。由高校实施的教育控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正确方向,努力促进青年学生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遵守社会主义行为准则,具有良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格品质。用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去审视社会,认识自己,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因此教育控制目的实现,世界观、人生观的导向至关重要。
2.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充实生活,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文化氛围,文化心态的影响,防止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的正面教育起着干扰破坏作用,也往往是导致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建设并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本身就是对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一种抵制,一种斗争。校园这一思想文化阵地,最终由谁占领,起正向作用,还是起反向作用,这自然取决于校园文化的性质。是谁决定校园文化的性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领导者的决定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3.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某些青年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心理健康的状况所引起的。高等学校应十分重视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矛盾、心理困惑,通过心理卫生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排除心理障碍,从心理的困惑中解脱出来。要培养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队伍,健全相关的机构和制度, 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定和心理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地予以解决。对于有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则应视作重点对象,多方协作,共同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应通过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讨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总之,学校领导、教师和政工人员,要把做好学生心理保健工作,视作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的一种特殊手段,一种有效途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切实地做好。
三、心理障碍调控的微观机制
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微观控制,主要是指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自我调控。这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根本所在。其自我控制的基本条件是:
1.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学知识在我国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普及,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也相应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一些青年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对健康定义的片面理解,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只有患精神病的人,心理才有病。因此,要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上的偏差,就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多听听有关心理健康讲座,多阅读一些有关的心理学书籍,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会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2.强化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自我意识能力,是有效地自我控制的基本条件。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结果的评判。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如何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认识和评价自己中所产生的体验,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强烈的还是微弱的,这些都是影响自我控制的相关因素。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对积极的心理活动动机具有强化作用,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而不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对心理活动动机起着干扰和破坏作用,并可导致心理困惑,心理矛盾以致心理障碍发生。所以,要有效地实施心理问题的自我控制,就必须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地提高调控自我意识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心理活动中,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3.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加强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是有效地自我控制的重要条件。
情绪、情感的因素是青年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原因。青年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情感,如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友谊感、同情心等,这些情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内部动力和源泉。另外,青年学生还应该培养进而形成自己积极良好的主导心境,使自己经常保持一种舒畅、愉悦心情,乐观地去学习、生活,与人交往,要善于调节和转变不良心境,防止其消极影响。并且要注意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对由生理和心理的、社会的原因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能够自我排解。
4.加强意志锻炼、形成良好意志品质。
青年学生在心理活动中,目的性动机的冲突与斗争,困惑与矛盾,都与意志品质密切相关,可以说,意志力量是自我控制的一种核心能力,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但有些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而在他们身上的怯懦性、依赖性、冲动性等消极意识,又使他们陷入心理障碍误区。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在自我控制中,就要不断培养和形成积极的意志品质,克服消极不良的品质,充分发挥意志的控制作用。
5.增强心理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青年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对于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能够科学地认识分析,并能正确对待某些心理异常现象。当出现心理矛盾、心理挫折、心理障碍时,要善于自我排遣、自我解脱,要及时主动地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尽快解决。良好的人际交往,有益的社会活动,往往有助于某些心理问题的解决。
大学生成才与心理素质培养
1.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心理关系,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心理冲突所致,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则是心理相融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
2. 当今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培养成就动机
“动机+智商=成功” 。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巅峰体验” ,原因是没有全力以赴去做某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成就需要理论”
其要点为:
①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源。
②具有这种高度成就动机的人是可以培养的。交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有了它,就拥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不会被一些小小的心理问题所纠缠。
3.将成就动机转化为现实追求——P.T.战术
现在有两种人才:普通型(P)和特长型(T)。理想的情况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日常的学习、工作不差做,合于规范,又在某一两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建立自己的信誉。信誉是将高成就动机需要转化为现实成功的关键。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创造条件把它发挥出来,你就能够逐步赢得自信,取得成功。
4.保护而不要污染你的小环境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是同等重要。日本大型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更好的关心自己。一个孤芳自赏的人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学生应着力培养班级内、寝室内良好的人际关系。
5.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
真正站在顶峰的总是少数人,因此成功感总是相对的。人生难免有很多挫折。面对挫折,必须做到:
①重视自己,接纳自己。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
②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模式:集中精力去干你手头的事并尽力干出最好的结果;当在这个问题上无进展时,要有一种补偿能力,开辟新的领域;当你处在下滑阶段时,一定要稳住。一个人受挫之后,通常情绪恶劣,产生烦恼和失望,容易意气用事,导致意识模糊,从而受到新的挫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受挫时一定要保持沉着和理智,即“平常心”。因为有竞争就有胜败,无论如何都要输得起。
关于EQ、MQ(道德智商)、IQ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IQ﹝智商﹞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因素,直到近年来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商﹞的发现,大家才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更重于人的聪明才智。
现在,MQ与IQ、EQ同样受到重视!社会变迁和强调自我中心,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传统道德被人们重新审视:社会人的规格究竟应是怎样?“道德教育”﹝
Moral Education﹞由此备受关注,这一话题也成为世界性的新课题。
今天,是把MQ﹝Moral Intelligence,道德智商﹞ 加进来讨论的时候了。
在我国台湾省,心理学界认为,MQ 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平和、忠心、礼貌、独立、幽默等各种美德,因此称之为美德智商。
MQ的重要性
▲MQ与个人成就:一个有高标准MQ的人,一定会受到信任和尊敬,自然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台湾省白晓燕文教基金会在1998年3月所做的“台湾
1000 大企业用人调查”显示:企业主用人最先考虑的是属于MQ的“德性”﹝占54.9%﹞,然后才是属于IQ的“能力”﹝仅占
2%﹞,属于EQ的“相处”﹝占13.2%﹞。
台湾《天下杂志》1998 年
4月号公布的“企业晋用员工的首要考量”调查,显示台湾企业取才的关键已经从“能力”转为“态度”,最重视的是属于MQ的
“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相形之下,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是次要的。
目前,美国很多名校招生时除了看成绩,也要看是否有做公益的经历。
▲MQ与社会安全:一个人人重视MQ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 从犯罪防治的观点来看
,MQ包括了抵抗诱惑的能力、适度的罪恶感、行使亲社会行为的能力,这些正是个体性格中抵抗犯罪最重要的成分。
▲MQ 与理想公民:建构美好的社会,需要优良的公民,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优良的品格。
所M以,Q带给我们一些新思维:
² 除了IQ和EQ之外,现代社会也应该重视MQ,因为在评价一个人时,IQ和EQ的概念已不足够。
²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MQ做基础,则IQ愈高对社会危害愈大。
² 一个人在遭遇事业或感情上的挫折时,即使EQ不好,但如果MQ够好,至少不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编者按:
一九九七年初,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等杂志,介绍了由罗伯特·科尔斯编著的《儿童美德智商》﹝The Moral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一书,由此,MQ(道德智商)进入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的视野。台湾省白晓燕文教基金会是较早深入MQ研究的一个机构。今天我们把这一基金会关于MQ的观点摘编出来以飨读者,希望对社会大众、广大心理学爱好者有所帮助;对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有所启迪。
心理咨询需有什么准备
去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心理有问题去看心理医生,如同躯体有病到医院看大夫。但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了解不多,以至把看躯体疾病的习惯用于看心理医生,影响了咨询效果。所以去咨询,略知些咨询常识最好。
一、咨客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心理咨询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咨询者对医生的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若来访者没有沟通的愿望或是被亲朋好友带领至此,是不会情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咨询者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露。心理医生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为咨客保密,有些咨客因有这种担心,咨询时往往隐去某些问题,不利于医生做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三、咨询者最好有自助意识。心理咨询除有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帮助,还需要咨客积极主动配合。有的咨客没这种意识,在咨询后对医生布置的作业不实施。如对恐怖症患者的治疗是先练习放松法,再进行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个连贯程序,有的咨客回家不练习,总想在医生那里讨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导致咨询半途而废。
四、咨询者勿急于追求效果,欲速则不达。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咨客出现障碍的原因是因性格偏内向、口吃、怕别人讥笑、拒绝与人交往引起,咨询时首先要打破这一循环链,使咨客改变自身对口吃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技巧。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还有些心理问题或疾患需要有关人员同步参与咨询,如孩子的问题父母参与,婚姻问题夫妻参与。
五、理解咨询的时间限定。咨询一次约50分钟,若时间长、内容多,不便于咨询者清晰地理解接受主要问题的核心部分。
如何替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心理治疗师
谈到心理治疗,诸位看官您脑海中浮现什么样的镜头?躺在一张长椅子上自由联想,椅背後坐著说话不带感情有点冷酷的治疗师,谈了几回後,突然个案由长椅子跳下来,原来,已经茅塞顿开心理困扰从此烟消云散;或者是治疗师带您走入前世、前前世…,看看过去发生什么事,因而觉悟今生的痛苦,是过去种种经验的累积,所以面苦难时,能赋予新的意义,将它甘之如颐;或者,更耸人听闻的是心理治疗师透过控制个案的思考行为变成强奸者;杀人魔鬼…以上种种印象,都是电影小说中,增加戏剧效果所做的不实描写,与事实相去甚远。真正的心理治疗师透一套有系统的会谈方式,帮助个案找出心灵困扰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改变个案的思考模式而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心理治疗师并不拥有神奇魔法。所有治疗效果,皆来自个案的积极参与勇於改变。而治疗师扮演正是这种催化及协助改变过程的引导者。
心理治疗师会因不同的派别理论而采不同的心灵的方式。因此,在替自己找到适合的心理师前,先要了解不同的治疗理论、治疗过程、及其适应症,才不致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茫茫然,未蒙其利反受其害。事实上有不少人在心理治疗中受到伤害。避免之道,就是和治疗师讨论自己的治疗方式。以下就介绍几种不同的治疗模式:
精神分析术:谈到精神分析术等同於谈判其创始人佛洛伊德。佛氏在20世初叶建立了这个理论:童年期伤创经验导出压抑的本能冲动或情感是形成成年後焦虑的根源。透过精神分析术,使个案能回顾;重现过去的情感经验而达到遣潜意识的冲突,人格重建的目的。现实生活上,则是较少出现不由自主地反覆自我挫败行为。这种治疗则需非常密集而且持续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治疗过程中,由於必须重现童年期的创伤经验,和治疗师会产生一种退化依赖性的关系。在这个阶段治疗师不能给个案任何的心理支持、保护或建议,因此个案要能忍受高度的焦虑和挫折感。阻抗常伴随而生,中断治疗也时有所开,心灵的伤重也在所难免。故而,接受这种治疗模式的个案必须仅具较轻微的焦虑忧郁症状,否则在治疗过程中,因紧张挫折的关系,经常导致症状恶化甚至於在极端的个案中,还会产生精神病症状。同时个案要有很强的动机及很高的挫折忍受度。才能在紧张得关系中接受治疗,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有闲有耐性接受这治疗的人实在不多。因此下一个要介绍的心理治疗模式,因为在施行的时间上较短且有弹性,治疗过平和且温暖,在临床上,实施的比率较高。
支持性心理治疗:由於传统的心理分析术耗甚多同时又需要个案具备高度的自我强度及轻微的症状,使得临床上施行的限制很多,後来的心理治疗发展出较温和具有情绪支持的治疗方法。支持性心理治疗适用的对象包括:
一、急性危机或压力事件使得个案无法调适。几近崩溃状态,如离婚、失业、破产、被强暴…等事件。
二、长期脆弱,敏感,易冲动的人格特徵。
三、缺乏动机,在亲朋好友或学校机构的压力下,才勉强接受的人。
四、身体症状或疾病形成心理障碍。
支持性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以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营造一种温暖安全适合沟通的气氛。治疗师采取的策略包括鼓励、保证、忠告、加强现实感,建议说服等较积极的作法,以期在短期内达到协助个案渡过难关,恢复生活常态,提高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度,增进个案的沟通技巧等目的。所以支持性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不过,适需要配合其他的治疗,如药物,认知治疗等。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的理论在本世纪中叶开始发展并且在临床上应用。治疗方法种类繁多,无法一一列举,不过理论是相通的。基本上,行为治疗法是依据动物实验得到的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应用在协助人们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因此,行为治疗的内容大都是教导性的,培养个案有效的自我管理技巧并且将学习到的心理技巧,不断的在生活里练习。所以,治疗过程中重要的部步骤包括:
一、协商:治疗师和个案直接坦承的讨论,订出治疗目标及可能采行的步骤。
二、明确订义:清楚明确陈述个案各项问题,治疗目标,治疗方法,及评量方法。
三、确实评量:不断的评量症状及其成因,适时修正错误。
四、反覆练习:认何行为的改变都需要反覆练习,才能习惯性的使用新的行为模式。
所以,行为治疗过程,治疗者和个案是采取合作关系,个案必须主动积极地配合。行为治疗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
一、精神官能症:强迫症、惧旷症、畏惧症,等…
二、心身症:紧张性头痛、压力症候群、慢性病痛,等…
认知心理治疗:50年代末,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思考,情绪与行为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不是事件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思考模式)决定我们的情绪反应。因此有很多的情障碍与心理困扰,是来自个人的「非理性思考」。而「非理性思考」的形成是从儿童时期对我们具影响力的人(通常是父母、老师)身上学习而来,并且经由自己不断地重覆此种情绪经验累积而成。
因此,个人很难觉察出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所谓当局者迷是也。所以,治疗的过程,就是要协助个案,找出自己的「非理性思考」,之後加以驳斥而训练出理性的思考方式,自然就能消除情绪的困扰。尔後,另一位学者贝克,根据同样的理念,成功的治疗一部份忧郁症患者。他认为人类的三个错误假设是形成忧郁症的主要原因。第一个假设是:自己是有缺先陷、能力不好、无价值、不被别人需要的人。第二个假设是:觉得外在世界是对自己不公正、要求太多、并且充满失败与惩罚。第三个假设是:未来充满艰困、痛苦与失败。而治疗的过程就是协助个案找出并检验自己的错误认知方式,并发展出其他较具弹性的思考方法扩展到用来治疗焦虑症、畏惧症等各种精神官能症,而把这种治疗定名为认知治疗:在临床施行上,认知治疗常要配合行为治疗,因而全称认知行为治疗。这是一种治疗精官能症的重要模式。
团体心理治疗:人是群性的动物,团体可以提供个人温暖、保护及滋养的作用,因此团体心理治疗极符合人类这种群居的需求。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群经事先挑选过情障碍的人,固定的时间集合在一起,由训练有素的治疗师引导团体成员互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彼此鼓励支持而达到改变思考,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目的。团体里的成员由於同病相怜而产生同仇敌慨的心理,使团体产生一种强烈凝聚力,吸引著成员固定出席;透过彼此分享了解许多人生的问题是普遍存在,而不是只有个人默默在承担,让参与的成员有不孤单的感受;由於团体中温馨支持的气氛,使得成员能坦承的分享宣泄个人的情绪。由於以上种种的好处,再加上一次能治疗好几个人,颇符合经济效益。因此,最近团体心理治疗有越来越盛行的趋势。
以上简介几种心理治疗的理论、适应对象及临床实施的过程。希望读者在选择治疗施师前,先要针对自己想求助的问题作个简单的分析,以了解自己究竟适合那种治疗方式,如果您真的弄不清楚,不妨求助於精神科医师,针对您的精神状态、症状严重度及自我强度作个评估,再给您做个好的建议。临床上最常见的错误观念是,和心理治疗师谈一谈话,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事实应该是:心理治疗的过程需要个案主动参与,达到关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在进入正式的治疗过程前,应就:
一、治疗目标。
二、治疗模式。
三、治疗期限。
四、付费方式。
五、请假方式。
六、终止治疗的方式
先做明确的讨论,作为双方日後遵守的准则。
和其他模式最不一样的地方,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本人就是治疗工具。因此治疗师本人的特质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一个好的治疗师,必须具备的特色包括:
一、成熟而完整的人格。
二、真诚可靠具有同理心,能正确觉知个案的感受并做适合的情感表达。
三、具活力与幽默感,能使人重新对生命产生积极正向的心。
四、但能开放地讨论并做改变。
五、具包容力,能容忍暧昧、反对等不愉快的情绪,不对个案发脾气。
好的心理治疗,会让个案觉得对自己的思考及行为反应越来越能掌握,情绪以及人际关系也逐日改善。因此,当您在接受心理治疗中,种种情绪都停滞没有进展,那么就应该和治疗师讨论您的感受,是否需调整治疗目标或治疗模式。如果您的治疗师不能让您感受到上述五种特质。给您良心的建议,换个治疗师吧!
心理障碍治疗实用指南
怎样判断您是不是患有心理障碍?
自己是不是患了心理病,可以从以下6方面加以判断:1、是否有人际交往的障碍?比如,是否对于人际交往感到恐惧?人前是否感到自卑?社交场合是否手足无措、脸红心跳?2、情绪是否恶劣?比如经常悲观、抑郁,焦虑、烦躁,或者易怒、喜欢攻击?3、是否有查不清楚原因的躯体痛苦?比如,长期慢性疼痛、植物神经紊乱、体力下降、长期失眠等。4、工作、学习和注意能力明显下降等。5、是否有反常的、自己控制不了的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关门、做鬼脸等。6、是否极度讨厌自己和厌恶别人等。
上述六方面的表现,每一个健康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一些,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的,才算得上是心理障碍。所谓一定强度,是指这些症状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快乐和工作能力;所谓的时间,是指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要在3至6个月以上。
怎样判断您所患心理障碍的轻重?
对于一个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客观评价问题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可以使较轻的患者不必担负沉重包袱,使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觉,得到及时的治疗。
判断心理障碍的轻重,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标准,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现实检验能力,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障碍。判断心理障碍轻重的第二条标准,就是他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障碍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障碍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第三条标准,就是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六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精神障碍在重症的范畴,可以出现精神分裂;六个月至十八个月期间受损,属于重症心理障碍,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障碍、癔症;两岁至三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三至五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怖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把三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障碍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患了心理障碍,您该怎么办?
知道自己患了心理障碍之后,人们的第一个情绪反应,往往是自卑。觉得自己被划到软弱无能的那类人中去了。其实,一个人是否患心理障碍,是不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一个人童年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换句话说,是“命运”性的。它只反映和代表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发育背景,而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坚强、是否有价值。
得知自己患了心理障碍后的第二个反应,就是悲观失望。因为他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最不幸的人,自己患了没办法克服的疾病。其实,据最保守的估计,人群中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也在百分之二,就是说,在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至少也有两千万和你患有大同小异的心理障碍的患者,所以,你并不是孤立的。心理障碍也不是不可以治愈的,可以说大部分心理障碍都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和治愈。只不过缓解和治疗需要付出精神、经济和时间的代价而已。所以,患了心理障碍既不可悲、也不可怕,您只是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患了心理障碍的“命运”。
有了冷静的思考之后,就可以慢慢地思考,怎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了。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采取以下的心态会比较有益,首先,必须接受自己的“患病”现实;其次,必须自己承担起克服心理病的主要责任;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或专业心理治疗。
在哪里可以获得专业心理帮助
目前,社会上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部门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心理病院和精神病院。这些心理帮助资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问题特点,选择求诊断部门。
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自杀、家庭纠纷和一过性的心理烦恼,适合通过心理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于到由社会教育工作者主办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适合去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接受系统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燥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病,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专业治疗。
怎样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师?
可以根据以下三点,选择心理治疗师。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人格是难以客观评价的,主要凭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与医生有了初步接触之后,产生了信任和喜欢的感觉。即使这个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是基本健康的,也不见得适合所有患者。因为研究表明,并不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能够适合所有类型的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的,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第二点,就是医生的理论水平。这可以从其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学位、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第三点,就是治疗技术。治疗技术包括倾听技术、解析技术、修通技术等。对于技术水平的了解,可以通过治疗师工作经历的长短、治疗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关键点的切入能力、核心情结的深入透彻理解力,来逐渐进行。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术界或心理治疗的同行那里,了解治疗师的背景和能力作为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参考。
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欢,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年龄在30岁,最好在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心理、治疗师。最终是否适合,还是要靠患者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去实际感受。当您考虑了上述的一些参考条件后,可能会使您的选择效率更高。
怎样配合医生做好心理治疗?
为了配合医生做心理治疗,患者必须做好以下准备。首先,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就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这是一种对于治疗和改变的阻抗。通常心理治疗的频度在每周1至5小时,个别甚至可以达到10小时,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小时,通常都需要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第二个必要准备,就是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大约在30—100元/小时,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要在200-6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治疗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心理治疗的总费用大约在5千至两万元左右。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第三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无论是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或者是森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说,“小痛小悟、大痛大悟、无痛不悟”,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做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在上述的准备比较充分之后,就可以与医生进行治疗了。治疗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疗中尽可能做到真实,真实地表达和表现自己。其实,通常医生对患者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时与医生接触,一切就都可以听其自然了,听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决定心理障碍预后的因素
心理病人在心理诊所中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治起来难不难?”通常心理医生很难马上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决定心理病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病人的治疗动力,治疗动力越足、决心和恒心越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第二个因素是病人与心理病症状的和谐性,病人越适应症状、对症状的排斥性越小,治愈的难度就越大。因为这类病人的治疗需要两步,第一步,是增大病人与症状之间的不和谐,然后,才能进入对心理病的真正治疗。第三个决定因素,是心理病的严重程度。通常情况下,精神分裂症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极差,可以说基本不适于心理治疗,顶多可以进行一些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在适于心理治疗的患者中,边缘型心理障碍最难治疗,即使病人非常配合,疗程也要在三、五年以上。相对来讲,神经症的治疗要容易一些,但通常也要三百小时以上的心理治疗。第四个决定因素,是发病的病程和年龄。初发者、年龄小者疗效好,发病在一年内、处于青春期是最佳治疗时机,病程在三年以上,年龄超过45岁的心理病患者,治疗难度明显增大。第五个决定因素,是患者是否具有“心理学头脑”,换句话说,是否有一定的领悟力,缺乏必要的领悟能力,心理治疗将难以进行,心理病也难以治愈。第六个决定因素,是患者的依赖性。依赖性越强、越难治愈。当您充分考虑了以上所说的五个因素之后,您就可以回答“我的心理病能不能好?我的心理病治起来难不难?”这样的疑问了。
心理病为什么难治疗?
不但心理病人哀叹“心理病难治”,就连一些心理医生,私下里也认为,心理病确实难治。那么,为什么心理病这么难治疗呢?原来,这是由心理病的特殊性决定的。心理病的核心问题,是一些持久的、无法排遣的“内心”痛苦,病人能感觉到,但它是无形的东西,谁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把它拿出来、搬走、或用刀把它切除,即使用药物,也无法把它彻底消除。心理治疗技术有能力使病人的问题再现于心理治疗室中,但治疗仍很困难,因为据研究,心理病一方面妨碍病人的成人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妥协,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它对病人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消除了“心理病”也就等于消除了保护、使病人得面对更大的压力,自然会遇到来自患者的抵抗。心理病难治疗的第三个原因,是心理病的发生是在成年,而它的形成是从童年期就已经开始,早已为心理病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心理病状态早已成为病人习惯和人格的一部分。当心理治疗触及到它的时候,也就触及到了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习惯和人格,而人本能上拒绝改变形成多年的习惯和人格,所以,心理治疗总会遇到来自病人本身的顽强抵抗。这就是心理治疗与其他种治疗最突出的差别——病人一方面来寻求治疗,一方面又下意识地抵抗治疗。这就象一个病人一只手拉着医生请求施治,另一只手推拒医生拒绝治疗一样。病人的不自觉的抵抗,使心理治疗变得困难,而患者或医生对于抵抗的无知,将使治疗难上加难。
心理治疗有什么副作用?
世界上没有只有治疗作用而没有副作用的疗法,心理治疗当然也不会例外。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患者停滞不前、二是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三是使患者增加了新的问题。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使患者停滞不前。比如,一个依赖型的患者,把依赖的模式转移到医生身上,而这个医生没有察觉,下意识地在满足和鼓励患者的依赖模式,这将导致患者的依赖模式难以解决,治疗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还有的患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被动、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个习惯于控制别人的治疗师,患者和治疗师会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态同盟,这样的关系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适,但是,患者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患者的人格没有得到发育和成熟。
第二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加重患者的病情,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一过性地加重。还有个别患者,存在着隐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将心理治疗视为自虐的工具,这样的人,心理治疗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满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顽固。
第三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是制造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将是非常罕见的。它通常发生在一个非常变态的医生和一个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间,是以医患双方严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础的。这种情况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领略得到。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医生的不成熟。好在心理治疗是一种“自纠”过程,患者会本能地退出这样的治疗。而且,对心理医生督导制度的产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所以,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比起来,还是属于安全度比较高的治疗,不必过分担心。
心理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在诊治心理病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心理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某些误区。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病人一味地去寻求特效疗法,什么特效药哇、什么高级仪器呀、什么外国疗法呀,凡是媒体上宣传过的,都要匆匆忙忙试一试,而每种疗法又都是浅尝辄止,忽视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取得成功。第二种常见误区,是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心理病的诊疗与一般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拔苗助长。第三种常见误区,是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病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关于“心理病治疗指南”,牵涉的问题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透彻的,所以这篇文章,只能是蜻蜓点水地做一些简介。而且,有些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以上的观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心理病患者有所帮助。
心理咨询——一种心灵对话的方式
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当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真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获得心灵安慰、心理平衡吗?这些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想了解心理咨询、想尝试心理咨询的所有人的疑惑,让我们先听一个很古老的神话,再谈这个问题吧--
古希腊有个传说,传说在一个王国城堡的附近有个女魔,叫"斯芬克斯"。她整天守着那条过往行人必经的路,让人猜一个谜:"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傍晚是三条腿"。如果行人不能答对谜底,她就会把他吃掉;如果猜出来了,她自己就会死去。无数的人都不能猜出谜底,于是王国中死去了许多的人,外面的人也不敢来这里了,王国内外充满了恐惧。终于有一天,一个叫"俄底浦斯"的年轻人来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说出了这个神奇"东西"的谜底-------"人"!斯芬克斯于是死了,而这个谜语始终流传了下来。
所谓"当局者迷",当是神话中遭遇厄运者的最好哀悼了吧?! "斯芬克斯之迷"于今天的我们,可能已不是一个难题,而它所暗含的误区,却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不分老幼、不分性别地存于我们每个人中:自己很多时候是认不出自己的,是很难看清自己的。而这层"糊里糊涂"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渴望了解自我是人天生的需要,因为只有了解自我,了解了真正的需求与愿望,才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方向,明白生命的意义,才可以当你走得很累很辛苦的时候,并不觉得委屈与懊悔;也只有了解了自我,才可以撕去太多的因所谓"生活"而带上的种种"面具",享受清新与安宁!一个人不能真正了解自身,纵使忙碌不停,终是茫然痛苦;纵使优裕富足,终是难奈空虚……
其实"斯芬克斯之迷"永远地留了下来,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破解它、诠释它,希望找到合理的个人答案,而不落为"厄运者"!
心理咨询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或称为专业的方式,与当事人一起去揭示"斯芬克斯之迷",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发现谜底,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你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不会遭遇嘲笑,不必忍受评价,有的只是倾听、关注、同感与挑战,你可以全神贯注直抵心灵深处!
不同的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对于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只是寻求的方式不同罢了:对父母、对朋友、对神灵、对先知、对"客观的我"、对专业咨询员,而不同的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一吐为快、同情安慰、引导指教……发展到今天,心理咨询的工作则较规范化了,主要归属了专业的咨询人员,使得咨询能够更切实地对人有所帮助,使人走出咨询情境后仍满载被关怀的感受,能够学会在现实中应对际遇:学习、工作、生活!
心理咨询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想象一片沙漠,你是那里唯一的跋涉者,你走得很累、很孤独、很焦渴,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洲,感受一下此刻的心情;你捧起一汪清水,珍惜地开始滋润自己的嘴唇、喉咙、肠胃,及至全身;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看看这片绿洲,再看看前方的路,洗把脸,然后放步前行,体验一份值得!--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咨询的感觉!
想象一辆空的公车将近,你是排队人中的一个,现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很可能上车就没有座位了,而你的路途遥远,感受此时此刻!你可能有三种选择:其一,不管怎样上车再说;其二,挤到前面去,抢先上车;其三,随队列前行,排到前面,但等下一辆空车再上。至于最后到底怎样了,由你决定!--与你一起分析具体情形,设想多种选择就是心理咨询,而决定仍然是你的权利,只是决断时多了一些明知。
如何请教心理医生
如今中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旧有生活方式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与碰撞,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家在忙学习、忙事业、忙挣钱中,又拿不出大多的精力来分析、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难题,于是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部门在大、中型医院中到处可见。去看心理医生,已渐渐被许多人所接受,心理保键问题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那么,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1、想好开头说什么。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
2、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尽可能敞开心扉。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3、“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4、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大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最好。
5、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6、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7、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时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医生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交流。当然,现在网上交流成了时尚。
8、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巳,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9、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的性别是无关紧要的。在网上已经没有此顾虑了。
什么情况下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凡是心理上有困扰和问题,需要获得帮助、支持、治疗和指导时,你都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具体地说:
当你有明显不平常的感觉和行为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例如,总听到一个声音指挥、控制你。
当你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例如,害怕一些并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水、害怕笔、害怕看人等等。再如,脑子里总不停地想一些无意义的小问题,或者不停地洗手等等。
当你有一些奇怪的疾病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例如,因为精神受刺激等原因,突然瘫痪了,失明了或聋哑了。在医院相应的科室虽查不出病来,又确实发生过的奇怪的疼痛、胃肠不适等等。
当你身体没毛病,有由心理原因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时,或者有一些古怪的性问题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当你情绪极差,难以自拔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一般这类常见的情况有过度抑郁或长期抑郁、神经衰弱、对某些事过度紧张焦虑等等。
当某些事引起了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当你人际关系中出现了较大问题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当你睡眠不好如失眠、做恶梦或者梦游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当你家庭和婚姻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当你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你可以去找心理医生。例如,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有一些坏习惯,多动、口吃、情绪低落、胆子太小等等都可以去找心理医生帮助解决。
一般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疯子”“精神有毛病”。由于这种偏见,许多人不敢轻易去看心理医生,害怕别人以为自己精神不正常。实际上,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之中,虽然有一部分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是正常人。不论是谁,只要你心理上、情绪上有痛苦烦恼,都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并且不仅仅是你的心理和生活出现问题时需要心理医生,当你在发展自己、在事业上遇到一些影响心理的问题时,你都可以去寻找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如果你希望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性格,也可以去请求心理医生给予指导。
总之,只要遇到和心理有关的问题,你都可以去找心理医生。
特别是你的问题很严重,自己无法解决时,有心理医生的帮助,问题解决得会更好一些。许多对你来说极难解决的问题、长期困扰你的问题,在专家指导下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当然,不同的机构中的心理医生业务范围不尽相同。不是每个心理医生都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每个心理医生都有他擅长的特定领域,在看心理医生时,应首先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文章录入:dcj 责任编辑:d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