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itow.net/player/0229/player.swf
知识点 1
1 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2 叶绿素具有吸收、转换和传递光能的作用
3 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一定不会产生酒精。
4 细胞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细胞保持完整的结构。
5 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6 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7 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 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9 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一般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10 利用无性繁殖繁殖果树的优点是?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11 有性生殖的特性是?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12 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13 基因突变意义?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1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是什么?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5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16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7 多倍体植株的特点:茎干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都有所增加;发育迟缓、结实率低。
18 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措施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19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0 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涵呼吸作用,二者的外延不一样。
21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X
22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X
23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这属于植物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分
24 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X
25 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
26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种子储存的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7 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与EcoRⅠ切割产生的相同
28 暗反应速率在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两倍。
29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30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31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2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33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和全部遗传信息。
34 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5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作基因频率。
36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食物链和食物网。
37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8 Ca2+处理大肠杆菌能增大转化率
39 乳汁不进入体内循环,不会影响动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从而不会损害到转基因动物的健康。同时通过转基因动物的乳汁中获取的目的基因产物,又具有产量高、易提纯,表达的蛋白经过充分的修饰后,有相当稳定的生物活性等特点。
40 蛋白质工程主要体现在对蛋白质分子进行预先设计,但最终要生产出所需要的蛋白质,还是要需要通过基因工程才能实现。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41 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_(高、低),其原因___________
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
42 杂交、自交、测交与回交、正反交
43 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一般来说,生态工程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有氧和无氧(或细胞)(2)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知识点2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物质基础: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新陈代谢: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物质代谢:物质的摄取、合成、分解、排泄。
能量代谢:能量的捕获、转化、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同化作用:摄取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超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将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氧化分解,放出能量,并排出代谢终产物的过程。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刺激是指条件的改变。条件是指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生长:生物物质量的增加。从生物的结构上看:生物体的生长表现为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体积增大是细胞生长的结果。从新陈代谢角度分析:当同化作用超过异化作用时,生物体表现为生长。
发育:细胞分化导致组织形成和器官成熟。起点:受精卵。终点:性成熟。
生殖:产生新个体。意义:保证物种的连续性。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指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分为三类:结构物质、功能物质和能源物质。当然,结构物质也有一定的功能,也能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最基本元素:C。基本元素:C、H、O、N。主要元素:C、H、O、N、P、S。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Cl。
原生质: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成分:主要指蛋白质、核酸、脂类等化合物;结构: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无机化合物:加热不能变成碳,不能燃烧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多,约占细胞鲜重的80%—90%,生物体鲜重的60%—95%。
自由水:是指以游离的方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
结合水:是指与细胞内的其它物质相结合,不能自由流动的水。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其比例影响组织器官的形态,如心脏和血液,含水量相差无几,但形态不同;新陈代谢的强度,自由水多代谢旺盛。
无机盐:①细胞无机盐含量:占细胞鲜重的1%—1.5%。②存在形式: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如K+、Na+少数以化合状态存在:如ATP、DNA含磷酸基
有机化合物:加热能变成碳,能燃烧的化合物。
糖类:①组成元素:C、H、O。②种类:单糖:是指不能水解的糖;二糖:是指水解能生成二分子单糖的糖;多糖:是指水解后能够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脂类:主要是由C、H、O三种化学元素组成,很多脂类中还含有N和P,如磷脂中含P,鞘磷脂中含N和P等。
蛋白质:主要是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很多重要的蛋白质还含有P、S两种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I、Zn、Co等元素。但纯净的蛋白质只含有C、H、O、N和少量的S。
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多肽和肽链:许许多多氨基酸分子连接起来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由于其结构呈链状,故称为肽链。由两个氨基酸分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3个或3个以上氨基酸分子构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多肽。
核酸:①组成元素:C、H、O、N、P等;②基本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的基本结构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N碱基和1分子五碳糖组成。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多糖。
细胞膜结构:磷脂双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载体:覆盖、嵌插或贯穿其中。多糖:与膜蛋白结合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识别等作用。
细胞膜结构特点:细胞膜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导致结构的流动性
细胞膜生理功能: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
细胞膜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载体的种类和数量。H2O、O2、CO2、甘油、小分子脂等可以自由通过;细胞选择的离子、小分子可以主动运输;细胞选择的颗粒、大分子可以内吞外排。
细胞质概念:膜内核外的全部原生质。
细胞质结构: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成分:各种化合物 。功能: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质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液泡、溶酶体。
细胞核形态:球形、椭球形;7μm;每个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有的有多个细胞核,如肌细胞;有的无细胞核,如红细胞、血小板等。
核膜:双层膜;膜上有孔,核孔是核质物质交换的通道;膜面有酶,有利于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核仁:球形小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与核糖体形成有关;有丝分列时呈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染色质:容易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核基质:细胞核新陈代谢的场所。
细胞核功能: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细胞增殖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增殖特点: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战5—10%。
细胞增殖:膜溶仁消两体现,着丝粒于赤道面,体分加倍移两极,两失两现细胞板。
有丝分裂的特征: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的化的特点:(1)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2)细胞分化是稳定的,不可逆转的。
细胞分化的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进而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
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作用于细胞的原癌基因;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变为激活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癌细胞的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3)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致癌因子的种类:有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4)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新陈代谢: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每一个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酶: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糖类;储存能源:脂类;后备能源:蛋白质;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太阳能。
ATP中能量的来源:人和动物,形成ATP的能量来源是呼吸作用和磷酸肌酸的分解。绿色植物,形成ATP的能量来源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ATP中能量的利用: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和生物电;腺体分泌和合成代谢;光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反应的条件:光、酶、色素。场所:在叶绿体内的囊状结构的薄膜上进行。
暗反应的条件:暗反应没有光也能进行。场所: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ATP)和还原剂([H]),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
光合作用的实质:物质转化:CO2+H2O―→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 ―→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1、有机物来源;2、能量来源;3、维持大气相对稳定;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台理利用: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3、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水分代谢:质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吸胀吸水:细胞结构特点:没有形成大的液泡。
吸胀作用:主要依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渗透吸水: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的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渗透作用: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合理灌溉:根据需水规律适时、适量用水,达到少水高效。
水分运输:根吸收的水分,通过根部的导管输送到茎,再由茎输送到叶及其它部分。
水分利用: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代谢过程(1~5%);用于蒸腾散失。
蒸腾作用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蒸腾作用意义:①是植物体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②可以促进溶解在水中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运输。③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阳光灼伤。
合理灌溉:根据需水规律适时、适量用水,达到少水高效。
矿质代谢:指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矿质元素:指除了C、H、0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元素:N、S、P、K、Ca、Mg(6种);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
矿质元素吸收状态:离子。
矿质元素吸收器官:根(主要是根毛区)。
矿质元素吸收过程:根细胞膜通过载体和消耗ATP将吸附的矿质元素离子。
矿质元素吸收特点:选择性吸收一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吸收水分的原理不同,根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矿质元素运输:随水分通过导管由下而上的运输到植物体的各部位去。
矿质元素利用:利用形式:可被再利用:离子状态:如K+;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如Mg;不能再利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a。
矿质元素功能:组成植物体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达到节肥高效目的。
无土栽培原理:利用溶液培养法,根据需要配制植物营养液,栽培植物。
无土栽培优点:①灵活性、高产洁净;②工业化自动生产;③节约水肥、扩大栽培面积。
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人和动物同化作用的特点:人和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来获取现成的有机物。
食物进入体细胞的途径:先消化,后吸收,随血液循环进入体细胞。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1.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糖类、脂类、蛋白质可以相互转化。
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
内环境: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呼吸作用的概念: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
有氧呼吸概念: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高等植物和动物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就是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概念: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意义: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及冲动的传导等。
呼吸作用的意义: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例如,葡萄糖分解时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氨基酸的原料。
新陈代谢的内容:新陈代谢分为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从代谢物的性质上看,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中,都包含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反之亦然。
新陈代谢的意义: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通过代谢使生物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此基础上,生物体才能进行生长、发育、运动、繁殖等生命活动。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新陈代谢类型:按同化作用方式分自养型、异养型;按异化作用方式分需氧型、厌氧型。
化能合成作用概念:一些自养生物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体外环境中无机物氧化所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并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这种合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
向性运动:植物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叶向光性: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根向地性:有利于植株的固定;有利于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感性运动:植物受到不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不定向运动。
生长素的发现:1880年,英国,达尔文,发现胚芽鞘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体有关。
生长素的提取:1928年,荷兰,温特,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并促进下部生长。
生长素的鉴定:1934年,荷兰,郭葛,分离并鉴定其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
生长素的产生:叶原基、幼叶、发育着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
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至下端。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2.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3.促进果实发育;4.防止落花落果。
生长素的应用:1.生长素浓度:低促、高抑;2.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3.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一样。
植物激素的种类:1.生长素:具有二重性:低促、高抑;2.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4.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5.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使器官脱落。
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垂体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
胰岛中有两种细胞: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B细胞产生胰岛素。它们都能调节血糖的含量。
胰岛激素:胰高血糖素是促进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而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和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结果会使血糖的含量降低。
反射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动物生下来就有的,也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反射的意义: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部分;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分析与综合;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前膜内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后膜有递质的受体。
趋性:动物对环境因素的刺激所引起的最简单的定向反应。
非条件发射:动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运动反应。
本能: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
印随:刚孵化的动物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能活动的较大物体都能紧紧追随。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在幼年动物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体验新事物,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建立的反射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叫做无性生殖。
营养生殖: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新个体的方法。常用扦插、嫁接等。
组织培养:是人们利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完整植物体的过程。
无性生殖的特点: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
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的性生殖细胞(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意义: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这样会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减数分裂的概念: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减数分裂的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同源染色体:像受精卵细胞中两条稍大一些的染色体,它们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条浅色的表示来自精子,即父方,另一条黑色的表示来自卵细胞,即母方,这两条染色体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联会结果就形成了四分体,即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大致可分为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这几个步骤。
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种子,种子萌发后,逐渐生长发育成一个性成熟的植株。对于被子植物来说,性成熟是它的个体发育结束的标志。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像青蛙这样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幼体再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一过程,叫做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全过程:应分为两个阶段。从受精卵发育到幼体为胚胎发育,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直到发育为性成熟的个体叫胚后发育。
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腔、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最终发育成幼体的过程是胚胎发育过程。
知识点3
染色体组成: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现象的体现者。
染色体功能: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作用。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A、T、C、G)。
DNA的组成:DNA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百上千个4种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长链,简称DNA。
DNA的特点:①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而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③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形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一定与T配对(氢键有2个),G一定与C配对(氢键有3个)。
DNA的特性:①多样性:是由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②特异性:是由于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③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DNA分子能够储存大量遗传信息。
DNA的复制概念: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HA的过程。
DNA复制的时间:DNA分子复制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是随着染色体复制完成的。
DNA复制的场所:细胞核。
DNA复制的过程:①解旋。②聚合(合成子链)。③连接。
DNA复制的特点:①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②由于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DNA的一条链,因此这种复制叫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DNA分子复制需要的模板是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是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需要能量ATP和有关的酶等。
DNA复制的功能:传递遗传信息。DNA分子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基因的概念: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的位置:1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基因的结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即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基因的复制:通过DNA分子复制完成。
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的过程。它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密码子: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一个密码子。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61种。
转录: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通过转录,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RNA上
翻译: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通过控制酶结构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遗传信息可以由DNA传向DNA这是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由DNA传向RNA叫转录,由RNA控制合成蛋白质叫翻译。还发现在某些病毒中,RNA也可以自我复制,RNA也可以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这叫逆转录。
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于杂交,用来测定F1基因型。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纯合子(纯合体):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杂合体):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独立性。2.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首要条件是正确选用试验材料即豌豆。2.采用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用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试验程序。
连锁: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连在一起不相分离的现象。
完全连锁:只有基因的连锁,没有基因之间的交换。
不完全连锁:基因在向下一代传递过程中,不仅有连锁,还出现交换。
染色体组型概念: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的变化。
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存在、随机发生、突变率低、大多有害、不定向。
基因突变的引起因素:物理因素,例:X射线、激光;化学因素,例: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例:病毒,某些细菌。
基因重组的概念: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的类型:自由重组: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交换重组:随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使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的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由染色体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如,猫叫综合症。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种类:缺失、增加、颠倒、移接。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多倍体育种常用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多倍体育种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单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特点: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单倍体育种方法: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加倍正常植株。
单倍体育种特点:所得的后代都是纯合体。
单基因遗传病概念: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概念:指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概念:由于染色体发生异常,而引起的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1.危害人的身体健康;2.贻害子孙后代;3.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4.增加社会负担。
优生概念: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出健康的孩子。
优生学概念:应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
直系血亲: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报数三代。
旁系血亲:指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3)遗传变异。(4)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意义: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它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基因库: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基因频率,该比例往往要通过抽样调查方法获得。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为: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原理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淘汰不利的变异,积累有利的变异,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前者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后者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生殖隔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就成了不同的物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光:(1)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光与动物的活动时间也有关系。
温度:(1)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2)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水:(1)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2)在一定地区,一年中的降水总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寄生: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属体内寄生;虱和蚤屑体表寄生。
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的。
保护色的概念: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保护色的作用:对于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
警戒色的概念:某些具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警戒色的作用: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告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拟态: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
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出生率: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作用: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年龄组成的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年龄组成的类型: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年龄组成的意义: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比例的概念: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的作用: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迁出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
迁入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
迁出率和迁入率作用:是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种群增长“J”型曲线的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计算公式:N1=N0λ ,Nt=N1λ=N0λ2。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按“S”型曲线增长,因为环境条件是有限的。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群落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营树栖和攀缘的种类特别多。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在干旱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
农田生态系统的概念: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海洋生态系统主要的生物成分:是浮游植物,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海水的盐度。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绿色植物。
分解者:分解者属于腐生生物。主要指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构成模式为:生产者→消费者。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能量的流动概念: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来源:除极少特殊空间以外,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的途径: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
碳循环的方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碳循环的途径: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碳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回到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另外,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等,通过燃烧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也加入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
碳循环的特点:无机环境中的碳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两者的不同特点: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无机物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的内部因素: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针对各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使用价值包括:①许多野生生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②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价值;③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美学价值。2.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3.潜在使用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第四,生态系统多样。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我国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我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就地保护: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环境污染: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大气污染:1.我国大气污染的类型:煤炭型。2.主要污染物:烟尘和二氧化硫。3.危害方式: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被破坏等。
生物富集作用:(1)概念:环境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生物富集作用污染物的特点: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植物等大量繁殖,并引起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的实例:水华: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中;赤潮:发生在海水中。
土壤污染的危害:日本富山县出现的“浦浦病”,其污染物为镉(Cd)。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固体废弃物又叫做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造成“白色污染”的污染物是废弃的塑料制品。
噪声污染对人健康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生物净化的概念: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第一,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第三,许多绿色植物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茵。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1)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的分解情况可分为比较容易分解、比较难分解和不能被分解三类。起净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指土壤和水体中的细菌和真菌。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2)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一方面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和含磷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