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课文 对课文教学点的教学思考

课文的教学点,有多有少,有浅有深,虽然比较复杂多变,但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多可以从容应对。但是,随着初中语文教材几经变化革新,留下了很多经典名篇,又融入了若干篇时代特征鲜明、文化韵味十足的现代佳作,课文的教学点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个文本“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放下以往的教学经验,审视革新,在教学点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实践。
课文的教学点有的繁多,有的单一,有的浅显,有的深奥,教师在“怎么教”的时候,往往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过程。有价值的教学点很多,丢掉任何一个都不舍得,可课堂不允许面面俱到,学生更不容许被动“填鸭”,教师必须对课文教学点做出理性的思考。该舍的,必须忍痛割爱,该整合的,必须捋出头绪。那么,应该如何取舍课文的教学点呢?对于取舍课文的教学点,笔者认为,要尊重以下三个需要的原则。
一、教学应根据学生的需要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理所应当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课文教学点的取舍取决于学生的需要。
这里学生的需要应理解为二层意思。一是学情,顾及学生的基础能力,思维品质。例如,《风筝》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批判封建教育;自我剖析;倡导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歌颂亲情;追求美好。以上五个教学点,历经数十年的积淀,几乎成为该文的必教之点,但是七年级的十四岁学生真的达到这样的认知程度了吗?以上几个教学点都能让学生理解、体会、感同身受吗?当学生能力所不及之时,显然要修正《风筝》的教学点。二是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根据学生的需要,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例如,《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该文的主要教学点有一下几个:感受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爱,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真挚美好的情感;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理解爱的教育,感悟生活中的爱。海伦是一个盲聋哑女孩,学生对她的感知仅仅停留在文本上,没有足够的兴趣,课文的教学点远离了学生的感知范围。但是,如果能从兴趣出发,将教学点加以修正,完全可以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教学点修正如下:体验海伦的无声世界,发掘她的幸与不幸;通过细节体会莎莉文老师的爱;结合生活观察,感悟生活中的爱。
二、教学应根据教师需要
每一个教学多年的语文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同时,每一篇课文都需要个性化的解读。课文的教学点需要教师反复斟酌,考虑其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适合自己。例如,《社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该文是经典之作,前人有数不尽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点非常丰富:了解社戏;欣赏我和小伙伴夏夜月下出航、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的生活经历,感受充满童趣的农村生活;体会平桥村小伙伴淳朴、热情的至善民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小说人物、环境和主题等等。《社戏》的教学点如此丰富,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出太多的内容,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经典课文,必须根据自己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确定出常教常新的教学点,譬如可以把平桥村作为切入口,感受平桥村的景物美、人物美、乡情美、情谊美。
根据教师的需要,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专业储备、教学素养、个人喜好。《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所以,教师的需要实际上是教学中推陈出新的需要,更是为了学生更好学习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点的把握,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能力。
三、教学应根据文本需要
当课文出现多个教学点的时候,需要取舍,当教学点相对比较单一的时候,有时还需要深挖。例如,《童趣》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点的把握上,有一个是挖掘“童趣”的源泉,这个教学点应该放大,深挖。《课标》特别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文言文《童趣》的教学点“童趣”之因值得挖掘,除了充满童心、具有想象力、善于观察三个因素,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趣之源呢?回答是肯定的。学生在一番思维交流之后,“兴趣”一词就能跳出来,此时如果再让他们举例:兴趣也是乐趣的原因,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在小学阶段读过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一来,《童趣》的教学,就会由比较机械的文言文教学,迁移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教学根据文本需要,还要遵循“长文短教、深文浅教”基本原则,并且“短浅文深教”的原则也要遵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第一篇课文《藤野先生》,文章的篇幅是比较长的,好好地读上一遍,就要用上20分钟的时间,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点,也是非常多的。那么《藤野先生》一文到底需要怎样教学呢?笔者认为,作为这样一篇长文,就要精简,抓住要点,实现短教。再譬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说《孔乙己》,也可依据这个思路来教学。下面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再谈文本的需要。《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老童话,长文章,今天再教学的时候,照本宣科、符号化教学显然意义不大。课文需要和学生对话,需要找出激发学生思维的联系点。在这个思路下,我们可以把预设“探究骗子行骗得逞的原因”作为教学点,把长文章、老文章化繁为简,而主题的挖掘、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彰显。
语文课文的教学点是一个动态的生命化形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文本,演绎出各种不同的精彩;语文课文的教学点又是极富个性的,不同视角、不同风格、不同时代、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像山那样思考课文 对课文教学点的教学思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7451/95963111104.html

更多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像山那样思考》选自《沙乡年鉴》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

按:人类的智慧似乎是贫乏和主观的,我真怀疑我们人比一只小鸟懂多少哲学?<沙乡>给我很多启示,其中之一是,生态不能有漏洞,平衡不能失去,否则黯然无生气.松树和松鸡相加才是真正一幅完美的图画,是山的和谐旋律,是生命相互依存并能独自

像山那样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分段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读懂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能说出狼嗥声的隐含意义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人文情怀。2、能说出本文题目的妙处,学习拟题技巧。3、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修辞、句式、情感相结合的语言技巧。教学重点:1、2教

飞凡 服务商零售商 像零售商那样思考

     我在韩国首尔考察零售市场,发现在市中心最现代化的商业大厦之间,居然专门有一些白色帐篷,里面是我们久违了的蔬菜和日用小商品市场。  这是特别保留的市场,因为他们能给居民们提供更个性化、更多样化的一些商品——由于无法

声明:《像山那样思考课文 对课文教学点的教学思考》为网友女汉子万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