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遥度过5月31日的端午节。那天下午,一边沐浴着阳光,懒散地漫步在平遥的大街小巷里,一边给朋友们发着自创的短消息:“端午节,龙舟急,香甜可口糯米棕!缝香包,挂艾草,雄黄老酒不可少。本人在平遥古城恭祝各位朋友端午快乐!”我的手机不能群发,而手机里的好友有300人左右,于是边走边发,时不时的还找个门槛坐下来休息一会。朋友们的短信回复不断传到我手机上,除了表示感谢并同祝之外,大多是对本人竟然在这个时间溜达到了平遥而感到惊讶,既而便是羡慕,再而就是要求我带特产或礼物回去,更有甚者,竟然骂起我来,估计是刚好在工作当中遇到什么烦心的事情了。这样的短信看多了,不免生出一种洋洋自得的优越感来,边走边发边收边傻笑,弄得刚下课的孩子走过我身边时,都会用好奇和奇怪的眼神多看我两眼。后来回到南京和朋友们吃饭,提起这事大家还牙痒痒的,我也因此破费了好多次……
说实话,我很喜欢去古城或者是古镇,不为别的,只为那种懒散的生活方式,而这或许已经成为我对生活的态度。所以,平遥成为我这次山西之行中的重点目的地了。大都市的生活节奏超快,生活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人,已经成了钱的奴隶,而缺少的,则是自由,这也恰恰是朋友们最羡慕我的地方。尽管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对我这种“苦行僧”似的旅行方式嗤之以鼻,但是几乎无一例外的羡慕我的这份自由。最近有老同学来南京出差,大家一起吃饭聊天,只听得大家纷纷喊累,喊没有自由。最后矛头又指向我来,说虽然很羡慕我的生活方式,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我的这种悠懒的心态,却是被他们所鄙视的;又说了男人应该有事业心,应该赚大钱的理论。我也懒得和他们理论,只顾埋头吃着龙虾,因为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你才会慢慢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知足者常乐!我可不想过那种“上半辈子用命换钱,下半辈子用钱买命”的生活。
体验过丽江的艳丽,体验过凤凰的柔美,还有西塘的烟雨和乌镇的清香,以及宏村西递的如画景色。这些都是南方的古镇。这些南方古镇都有一个特点:有河流或溪水蜿蜒流淌过整个镇子。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借着贾宝玉的口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 西塘和乌镇这样的江南小镇自不必说,丽江清凉甘醇的雪山泉水,凤凰缓缓流淌的沱江,都被老驴们一致评价为“南方众美女”。
平遥则不同。作为北方古城的代表,平遥的特点也就一个字:土!说他是北方汉子,显然是符合曹先生“男人是泥做的”这一评价的。这种土的感觉是从我第一眼见到平遥城墙时就开始有了。我对城墙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我生长的城市南京,也是以其号称“世界第一”的明代古城墙而闻名的,中学时代,学校曾经组织我们绕着整个南京城墙走了一圈。南京的明城墙,使用的城砖多是青色,由于来源不同,故而这青色有深有浅,也显得色彩斑斓;同时由于当年南京的城墙在建筑时使用桐油、石灰和糯米汁作为粘合剂(古代的混凝土),如此丰富的营养,使得城墙缝也成了培养各种植物的好场所,每到夏天,很多地段的城墙便是被一片绿色所包围。
在进入平遥古城之前,我在中巴上与平遥古城有了第一次的碰面。乘车从乔家大院前往平遥,在看到了著名的“冠云食品集团”的厂房后,我知道平遥就要到了,心中不免有些激动起来。忽然,眼前出现一片在北方地区常见的黄色。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平遥城墙了。由于要去买火车票,我没有在古城门口下车,就这么一直看着城墙,直到他从视野里暂时消失。而这第一面给我的印象,似乎平遥的城墙不是用砖石砌成,是用黄土夯成的。乍一看过去,确实有些单调,于是不免有些失望。这正印了那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有时候,这种失望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正是由于对平遥不再抱什么希望,之后的几天,反倒时时出现让人兴奋的东西。
下得车来,立刻有一群人围上来,都是电瓶车或者摩托车的司机们,争相要载我去古城,却被我一一谢绝了。我从这群人身边飘过(好象这个词用得不太合适,我这个体积,加上一个60升的包……能飘嘛?),身后传来了一些不悦甚至是鄙视的言语。其实这么大的包,背得确实也累了,而乘车的费用,也并不高,只是我想在第一时间里最近距离的接触这座古城,才决定步行前往。走到城墙脚下,我不由得靠近过去,用手细细抚摩着城墙,感受着这超过一千年历史的古城墙的味道……蓦然发现城墙上有几条裂缝,于是想起前几年的平遥古城墙倒塌事件,不禁摇头惋惜。城墙外还有一条护城河,但是由于北方的干燥气候,早已经干涸,只能看见不太深的河床,里面也长满了杂草。关于平遥的城墙,只要你查看一些相关书籍,里面都会告诉你,平遥有“龟城”之称,龟象征着长寿。而平遥的城墙,正是按照一只灵龟的形象建造的,座北朝南。而且,为了不让这只灵龟向南爬走,城墙的建造者们还把靠北的下东门的位置稍微挪了一下,让人感觉是这只灵龟被栓住了脚。平遥的城墙上,据说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而这恰恰代表了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使得平遥自古成为三晋大地的状元辈出之地……
与南方的那些古城镇相比,平遥显得更加的生活化。尽管古城本身已经就是一个大的旅游景点,居住在其中的平遥居民们似乎并没有完全受到其影响。当然,影响也是有的,比如古城里面的民居客栈、小商贩、餐厅以及开着摩托或电瓶车接送游客的人们;但是总体来说,古城里面的居民的生活依然遵循着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于是,如果你早晨站在平遥的城墙上看,你可以看见古城里的人们驾驶着各种交通工具或者步行穿过各个城门出城,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而傍晚,你看见的将是一条相反方向的人流,下班的人们又穿过城门,进入古城,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这时候的西大街靠近城门的地段,俨然成为了一个自发的菜市场,这时候站在下西门的城楼上向下看去,如果不是看见一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你很可能会有种时光恍惚的感觉;而如果是在街的另一头,透过嘈杂的市场眺望西门城楼,你又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历史与现实,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显得如此的和谐,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画面是最美的,在西安的时候,我也曾经骑车沿着城墙走了一圈(不是象大多数游人那样在城墙上面走,而是沿着城墙根走)。那一圈,让我收获颇丰,回到旅馆把照片展示给同屋的小弟看,他充满敬仰之情!其实我的摄影技术也是一般,只是因为抓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镜头和场景,而这些镜头和场景,说白了,还是历史的城墙和现实生活的统一:有在城墙下读书晒太阳,有穿过城门的各种车辆,有在城墙下说爱的情侣,也有在城墙边现代健身器械上锻炼的老人家。也许因为从小就是生长在城墙根下的缘故,我一直认为象城墙这样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保护是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和统一。这其中现实的部分,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是旅游观光。我所居住的南京城,前两年在搞城墙周边环境的改造,将居住在城墙周围破旧棚屋里的居民迁移出去,把城墙打造成了市民日常休闲的广场。说实话,我曾经一度反对这个做法,因为在城墙周围的那些破旧的老房子代表着一种历史的延续,比如“老虎灶”。可是当我看到改造好的城墙和在城墙边散步的老人,嬉戏的孩子,依偎的情侣以及欢快的宠物时,我知道自己错了……
回到平遥古城,记得前几年平遥城墙倒塌了一段,当时平遥政府就想把古城里的居民全部迁出来,把古城彻底的改造一个旅游场所。这下,不但那些久居古城的居民不同意,就连很多旅游者也不干了。当然,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过这却使得平遥古城的生活气息相对完整的保留了下来,给旅游者们一个更为真实的平遥。于是,我就行走在这真实的平遥城中,感受真实的平遥生活。
生活是什么?这是个最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用一生去回答的问题。在我看来,去到一个地方,感受当地的生活,最简单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尝试当地最正宗的饮食,二是去当地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先说说后一个,因为平遥古城只是平遥县城的一部分,所以在古城之外还有新城,商业中心,自然就位于新城地界了。那天前往王家大院和双林寺游览,华灯初上时从汽车站返回古城,刚好一路经过的就是平遥最繁华的地段:超市,商场,饭店,小摊,排档……此时又刚好是下班的时间,那里的热闹便可想而知了,除了没有大城市的那些“高档”商品,除了那些商店的装潢有些“土”之外,人头攒动,商贩叫卖,以及商场门口的表演,一点都不比大城市逊色。我也在一家商场门口的表演前驻足,虽然歌手的水平不怎么样,舞台的设计也挺土的,但是观众们都乐在其中,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工作之后的放松。刹那间我在想,这或许就是小城市的好处吧,没有大城市的那种压力,也没有那些苛刻的要求和无尽的欲望。你看那些观众的面孔,不论他们是本地人还是游客,所有的人都显得那么开心,那么满足。
生活当中,吃自然是最主要的,多少年前老祖宗就说过:“民以食为天”。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享受当地的美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要想感受到最普通,最真实的当地人的饮食,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在现在这样一个旅游产业日渐发达的社会,很多当地特产性的饮食,都有一种专门做给旅游者吃的趋势,特别是在平遥这样的以旅游为主要支柱的城市里。在平遥的日子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吃饭经历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从双林寺回来那天晚上,一边往古城里走,一边留意附近有没有可以吃饭的地方。漫步到下西门外的时候,一个排档彻底的吸引了我的眼球:这是一个紧挨着城墙的排档!城墙脚下摆放着塑料的桌椅,旁边还堆放着几通生啤酒。至于菜,倒没什么特别的,就是一些家常菜,加上当地的一些特色菜而已。虽然不是太能喝酒,但是我还是要了一杯啤酒,点了两个菜,坐在那里,慢慢地吃,看着来来往往穿过城门进进出出的形形色色的人们,那种惬意的享受,至今还难以忘怀。第二次则是在离开平遥当天的午餐和晚餐。最后一天,我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溜达,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正愁着去哪里吃饭时,看见在离我住的客栈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卖熟菜的摊子。很明显,在那里买熟菜的都是古城里的居民,看得出来,老板和他们还都挺熟悉,一边称菜一边还跟他们聊天,虽然聊了些什么我不太明白。这时我突然有些激动: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东西么:感受古城居民最真实的生活!我加快脚步走近前去,发现这里卖的东西还真是丰富,有肉类,有蔬菜,竟然还有做好的面食,甚至包括了一些平遥特色的面食。小摊的生意真的不错,老板和老板娘一直忙个不停。让我有些惊讶的是,在这样一个旅游胜地,对于我这样一个来旅游的外乡人,老板竟然表现出了一些不习惯,因为我不断地在问各种菜分别是什么以及是什么价钱。看样子来他这里买菜的还是以居民和熟客为主,对于我这样一个几乎要把每一种菜问一遍的人,俩人已经有些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感觉,毕竟他们是在忙碌当中回答我的问题的。我也不忍心再折磨夫妻二人了,牛肉、鸡肉、蔬菜、面食各买了一些,只花了我10块钱!拎着四五个塑料袋回到客栈,在餐厅坐了下来,住了几天,客栈里的人都和我混熟了,二话没说扔给我一双筷子,还一个劲的说我是绝了。那顿饭,吃得特别有滋味,而且还没有吃完,还留了一点当晚饭……
其实还有平遥县城的火车站,因为行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印象中似乎除了小时候去外婆家曾经在比这个还小的小镇车站等过火车之外,就很久没有在这样的车站的候车了,更不要说是晚上在这样的小站等车。虽然曾经乘坐的火车慢车有停留过一些小站,但是我的起点和终点一般都是大城市,所以也只是在火车上匆匆经过这些小站而已。离开平遥的那天晚上,乘坐的是晚上11点半的火车。提前约半个小时到达车站,只有寥寥的旅客等待上车,大概数了一下,绝对不超过20个人。没有大车站的那种嘈杂与喧嚣,也没有大车站那种人流不息,大家都在安静的等车,因为站小,因为人少,似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亲切起来。穿过地道走到月台,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寂静,那样的安祥,寥寥数人散落在月台上,空气也似乎变的清新。有人在抽烟,烟头的红光忽明忽暗,那感觉有些奇怪。我看着夜空,突然有一种要留在这里的想法,于是闭上眼睛,深呼吸,享受着这份大城市里难得的宁静。直到一声刺耳的汽笛声划过夜空,一束刺眼的灯光从远处射来,打破了这份和谐。我不得不上车,但是却喜欢上了这样的感觉,一路都在寻思着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在这样的小站等车,尤其是等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