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境的构成方式
(修改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298db0100n3vx.html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是作家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极力推崇意境美,写道:“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他这里说的境界,就是意境。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契合交融而在作品中形成的能打动读者心灵的艺术境界。其中,主观情意包括情与理,是作者对生活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客观物境指事物的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与本质。”(何立主编《写作辞典》学苑出版社)而意境美就是指艺术意境所体现出的高层次审美效应。那么,中国古代诗歌意境是怎样构成的?对此,根据相关资料,谈谈意境的构成方式及其表现出来的美。
一、情因境生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理论家们常常以“感物”作为诗情勃发的原因。朱熹说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也就是说,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物境,突有所悟,诗情满怀,于是,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审美意境产生。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我们从这首诗来看,是诗人“感物”而作的。诗题为《闺怨》,却不从“怨”写。春天来了,无忧无虑的少妇来到翠楼,放眼望去,少妇的眼里充满着碧绿的杨柳树。在无限春光似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少妇的心锁,情感直转急下,寂寞孤独的潜在意识激发出来,猛然悟出又是一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自己在家又是一年了,可丈夫仍未回家。回想当初,正是在自己的“怂恿”之下,丈夫离家而去“觅封侯”。如今想来,倒不如当初劝夫留下为好,免得自己年年空守闺房。少妇心中的萦绕忧愁正是春光明媚的景色所激发出来的。情因境生,美好的春景与妇人内在凄凉的情感交融。这样,以美景激发哀情,情感表现得更为突出,境界更为凄楚。在诗歌中,这样的审美意境,更易于引起读者的想象,激励读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移情入境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情感是诗歌的核心。” 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存在所谓的多愁善感、思虑深重的忧患意识。自然灾害,诸侯纷争,外族入侵,以及个人荣辱、进退等,都不能不使诗人忧心忡忡,同时,在生活中,风花雪月,人情世态,妻子亲朋,处处脱不了悲愁的缠绕。因而,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接触外界物境,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它们抒发出来。这样,客观景物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以我之情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白居易的《长相思》。全诗如下: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头。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诗歌写的是月夜,明朗的月光下,一个女子在高楼上远望,怀恋在外作客的丈夫。诗题中,“长”就有着多义性:一是距离远,二是时间久。诗人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看不着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的,使之形象化?我们从诗歌开始可以看出,诗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中首先就把女子的思念之情比喻为水 “水”在古代诗歌中作为审美意象,也就是蕴含着情思意念,男欢女爱等意义的。说汴水、泗水朝南方奔流,一直到长江边,可是她的爱人却在遥远的江南。而江南吴山,又增加了女子的忧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诗人运用叠字手法,悠悠思念,悠悠的怨恨。“悠悠”在声韵上表现出悠远而深长,而这种思念与怨恨只有到了丈夫“归时方始休”。什么时候丈夫回来,这也是说不准的,也许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但还是“月明人倚楼”,等吧!这样,不但照应了“长”字,也表现出执着的思念和不尽的怨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全诗把相思和怨恨之情移入“江水”与“吴山”,一动一静,一近一远,和谐地形成“长相思”的审美意境。总之,全诗景含心中情,情附眼中景,从而使诗歌情感与物境妙合无垠,审美境界更为高远。
三、物我情融
“物我情融”就是采用移情的手法而形成的审美境界。在古代文论中所说的:“体贴物情,物我情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然之物本来是无情的,但是它们在情态、色调上好像具有了人的性格、情感,似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诗句)一样。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物我情融表现出“异质同构”的审美境界。
如,杜甫在《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题中一个“喜”字,表明了诗人的心情的欢愉。诗歌中,“好雨”指的是春雨,以“好”修饰“雨”,表现出作者对春雨的赞美。一个“知”字,很明显是把“雨”赋予人情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说,好雨是随着春风在夜间悄悄地飘洒,仿佛不愿惊动人们的休息,无声无息滋润着大地的万事万物。第二天清晨,当人们醒来时,大地在春雨滋润下,已经是“花重锦官城”了。你看,“春雨”在诗人笔下,好像一个很富有情感的人一样,好像懂得劳动者的辛勤劳作,夜晚让他们安静睡觉,好好休息,赶走一天的疲劳,所以,才在夜晚悄悄出飘洒。这时,在诗歌中已经是物我情融。读者在诗歌中不仅感受到春雨的温情脉脉,也从春雨温情脉脉中感受到诗人喜悦的心情以及诗人对劳动者的深厚情感。
总之,审美意境的构成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在文学作品中,不但表现出构成方式的多样美,也表现出审美形态的多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