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三者”合一的新型教师

教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三者”合一的新型教师

在不同的人眼中,新型教师既可以是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也可以是你我身边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只不过是评判的标准不同罢了。但有一点是须达成共识的,新型教师必须是教育本真的皈依者……
      仁者爱人,人恒一心而求行
      我以为,新型教师首先当是一个“仁者”。 我觉得儒家最高的道德观念“仁者爱人”其实更适合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因为教师做的就是“人”的工作,他时时刻刻关注的都是人的学习、思考、感悟、转变、成长和挫折,研究人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显然,这些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倘若无此,则任何教育都将失去根源之所在。“仁者爱人”,我的一种理解是,无论做什么,前提是你得先爱上它。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因为喜欢,你才有动力将这项工作做好、做精、做到极致。“仁者爱人”更重要的是说,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也就是说,你要想“爱他人”,首先还得爱自己,爱自己的生命和名节,生命不健康,名节不保,你还能爱什么?爱自己的选择,喜欢自己的选择,才能将自己选择的事情做好。
      “爱自己”又绝非指寻求自己的安逸享乐,而是自律、自爱,这一点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比如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向学生提出要求之前,不忘自我检点; “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重、欲望膨胀,不择手段。这样我们才能爱他人--爱学生,爱同事,爱一切致力于教育的有心人。当你用你的爱心与学生、与同事交往的时候,你的工作局面就有可能展开了,整个前景就开阔了,你就会从中产生某种成就感。
我校有位青年教师,开始并不认同我的治校理念和管理措施,便给我留言提出他的看法。他虽然观念偏执,但也有合情之处,况且勇气过人、不畏“权贵”,我大感吃惊之余,心生喜爱。我们就认认真真地来了场“真理大辩论”,几番你来我往之后,他终于理解了我的初衷和思想渊源,我也看中他的专业素养、青年才俊,于是,相互理解之下,我竟从此多了一名爱徒。
      这段奇异的“善缘”其实正是对一个为师者道德恪守的馈赠。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我的教育观念中,一个教师,终其一生都不能忘记的是:永远胸怀“仁爱”。所谓“仁者乐山”,是因为大山的沉稳,是要我们有大山一样敦厚的胸襟,不为名利、权贵等折服。唯有此,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生命也才有意义。
      行者无疆,疆写百象而求智
      有了“仁爱”之心,便是有了做教师的道德基础,然而有德而无行,还不能成为新型教师,新型教师更应该是个“行者”。万物有节而天道恒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我们脚踏实地,尊重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前行,要有“静待花开”之功。而当下盛行一时的所谓“高效”,所谓“速成”,所谓“跨越式发展”,都已近乎于流水线的工业生产,已全然不顾教育的应然之态。所以,我主张在这“百花齐放” “万相竞生”的环境中,通过浸润、熏陶、濡染、润泽来践行“慢教育”,比如在校园里搞“你丢下的垃圾,我拾起的品质”的师生行为引领活动,校长坚持每天弯腰捡拾地上的垃圾,老师见了会自觉地加入其中,学生初时不以为然,但假以时日之后,也会减少随手乱丢乱抛的现象。这里无需说教,踏踏实实地坚持两年下来,面貌、风气自然大不相同。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在“慢”中不辍践行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得愈发健康、全面,有时还会有许多意外的馈赠。我从2008年开始坚持每天在博客上挂出一个励志故事,到如今已累计近千篇。初衷也仅是“励志”而已,可渐渐地,很多人从开始懵懂的看,到跟帖讨论,到改善原有的观念,再通过坚持,竟形成了一种共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现象。每天到了“约定俗成”的清晨,学生和老师都知道“这是励志故事时间”,是心灵的一次接触、学习、思辨和汲取的过程。而正是这个缓慢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式的塑造“人”的过程,让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原先“励志”的狭隘范畴,并衍生出无数曼妙、可贵、感动的美好来,是所有人预先都无法预料的,套句俗语,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
      践行不仅需要坚持,还需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练就火眼金睛,我们就要记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读实实在在的书,那些教育理论著作,尤其是那些被历史证明了的中西方教育经典。比如近现代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国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学记》,以及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语》,等等。有了这些东西的武装,我们才可以戳穿各色伪装,还教育的本来面目。
      另一方面就是要实打实地做好我们眼下的每一项工作--教育的、教学的。因为教育是无法“立竿见影”,是不可能速成的。要做好眼下的工作,除了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途径,恐怕就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摸索了。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还要向同行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其他学科学习。所谓“行者无疆”,就是要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群体的界限,向一切可以学习的对象学习。要明确,拘囿于学科的教学是走不远的,同样,脱离社会的教育也是走不远的。我们经常利用周末的半天时间,举办全校性的研讨课,请各科老师一同参加,大家听完后就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或者从授课技巧、课程观念、课堂设计的角度,甚至从不同的人生阅历、经验、体会的角度进行开放式的交流。这样的方式,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授课者和听课者可以从课堂的实践中,渐渐通过碰撞、感悟、生成,使他们慢慢转变成一个“智者”,一个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越来越有自己思考和见解的真正“智者”。而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智者乐水,水击千里而求真
      一个校长或教师只有爱心和行动是不够的,还得有思想。思想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但是实践本身是出不了思想的,思想需要碰撞,它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为什么说智者乐水呢?因为从宏观上看,水虽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甚至它连自己形状都没有——但它本质上却最有力量。常言道,“水滴石穿”,即使再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它磨平、被它击穿。水含有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能激人雄心、启人思绪、教人创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豁达。老子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也是这个道理。从微观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流水不腐,前行的流水一旦遇上阻力就会激起浪花,且阻力越大越艰巨越难以克服,浪花就掀得越高越远越壮丽。在我看来,一个新型教师,就像这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在九曲回肠般的激荡中,不断磨砺、考验、激发出他的才气、灵性和潜质。
    现在,让许多学校头疼的学生上网问题,一直是个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进步的顽疾。一味的强“堵”不见效,我们就要考虑转变思路,以“疏”为突破口。为解决这个问题,前年我们就在行政楼大厅安装了5台触摸式电脑,24小时任学生自行上网。此招一出,喧哗一片,有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学习,或是败坏风气、损坏机器。可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满足,他们平时经常上网查找资料,即使偶尔玩一玩小游戏也未尝不可--从孩子的天性上说也是正常的。渐渐地,学生去社会场所上网的违纪事件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也稳中有升,至于设备问题,到现在连一只鼠标都没坏过。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启迪下,我们又陆陆续续推出了“体育器材超市”(体育用品任由学生选取,用完之后归还)、课间舞蹈(教授学生喜闻乐见的韵律舞蹈或街舞)等新形式的工作创新,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智者的另一层含义是努力成为一个思考者、批判者,做探求真理的建设者。这一层的要求是教师在“知”与“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建构旁人无法替代的个人价值体系,在学科中有话语权,在管理中有“秘方”,在实践中有特色。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摆脱“学霸”的阴影,不再唯各路所谓的“专家”马首是瞻,不再恣意地奉承所谓的“模式”“经验”,真正回到学生的立场,回到成全“人”的发展的立场,一步步走近教育的真相。
      我们设立了一个探究型的小团体。利用这个平台,提供机会让教师在阅读、听课、讨论、观摩中自己去体悟,去思考。这体悟和思考,其实就是历练。历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用文字来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点滴思考的好习惯,哪怕是零星的、前言不搭后语的,当这些零散的记录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教师自己的教学主张、课程意识就慢慢形成了;从前的断断续续的记录、思考也可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并构成一个活生生、立体的教育思想体系;曾经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将成为推动自己走向成熟和更具教育智慧的力量。
还有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就是,不管是阅读,还是上交流课,或是写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汇报演讲,这些首先是“做”出来的,其实更是“逼”出来的。水击三千,原不过也是穿石拍岸,遭遇险阻而已。人天性藏惰,若要历练智慧,自然就靠这“压力”二字,否则,也怕是一事无成了。
      说千道万,在不同的人眼中,新型教师既可以是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也可以是你我身边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只不过是评判的标准不同罢了。但有一点是须达成共识的,新型教师必须是教育本真的皈依者,以“仁者”为基,以“行者”为径,以“智者”为钥。三者合一,我们离新型教师也许就不远了。(来源:智夫勤的博客—中国校长网 阅读原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7551/97361439223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知行合一,指引我人生道路的明灯!原文地址:心学四训知行合一作者:如松王守仁是自己敬仰的思想家,一直认为阳明先生将中国历史的传统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关键在于行字,因为阳明先生之前,中国的传统思想局限在知上。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都不

“知行合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知行合一”: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6日 14 版)董平王阳明《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董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太湖 选自杨凯生摄《浮生二十四小时》,三联书店出版演讲人:董平时间:11月7日地点: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知行合一(一 两学一做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百科名片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

声明:《教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三者”合一的新型教师》为网友拽的闪闪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