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个性。这一倡导对我国教育过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社会适应性是一种挑战。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合格成员。我国教育如何实现由注重被动适应到注重主动创新的转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试从社会化与个性化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创新教育。
1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即适应与创新的关系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对的,前者是个体的社会共同性、适应性,后者则是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个别性。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独创性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其关键是要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共性,这种教育势必与强调适应性的教育有所不同。 然而,二者又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共存于个体这一有机统一体之中,具有统一性与依存性。教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于完成世代间的文化传承。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个别的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不仅不妨碍个性的发展,而且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丰富共性,共性规范个性。共性和个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共性教育这一基础去搞个性化教育只会是缘木求鱼。
没有社会化也就不存在个性化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充分地社会化,同时他的个性也发展得越充分。个性是人的潜质的自由发展,只有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个体,其个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体现。社会化与个体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一个没有社会化的人,也许不会受制于过多的条条框框,思维也更具有发散性。正如一个没有社会化的儿童,往往会产生一些成人所不具有的奇思妙想,更能创造性地解决某些问题。这一状况已普遍受到关注,并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不少学者认为儿童本来具有创造潜力,由于不适当的教育压抑了这种创造的天赋,因而使得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加深而越来越缺乏创造力。然而,儿童所表现出的这种创造性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创造性,不但非常幼稚,而且难以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对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来说,这种创造性,远远不如充分社会化了的成人所具有的创造性那么有价值。儿童的个性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也必须通过社会化的教育而发展,才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化是基础、是前提,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不能在社会人的共性要求规范引导下不断超越,也便无法创新了。 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是个人具有超越现实、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冒失范和动乱的危险。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教育功能的两个不同方面,不能因为这两个方面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将二者混为一谈。然而,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一说创造性便否定适应性,一强调适应性便不考虑创造性。这两种偏向都会在实践中导致失误。我们倡导创新教育并不是否定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基础上创新。与其说是对以往教育的一种改造,还不如说是一种在以前基础上的发展。
2 创新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是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创新的教育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现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都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创新。在我国,虽然孔子早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受制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把广大知识分子束缚在知足常乐、安分守己的被动适应的限度内。因而,我国的教育相对来说更为注重适应,不太重视创造性的培养。 几千年来,我国教师的职责被限定为“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则过分强调尊师重道、安分守己,在思想和行为上不能有丝毫出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创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这一点可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看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的是顺从、一致、谦恭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的传统教育历来注重培养儿童“孝顺”、“安分守己”的品性。传统的父母与教师十分强调对孩子严加约束,要求孩子做出适当的行为,却不注意孩子自己观点的表达,不注意其独立性、自我把握、创造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父母们尤其禁止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鼓励年龄大的孩子要给弟弟妹妹做出榜样,举止要文雅、妥贴,要无私、忍让。在这种严厉的控制之下,压制了儿童本性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不道德行为,然而也压抑了由他们的本能所赋予的强大创造力。这种孩子也许会是“乖孩子”,会“听话”、守纪、文雅,但他们的个性可能会因此而变得平庸苍白,缺乏活力与创造力。这样,我国的许多孩子便对于独立、主动、探索性的活动失去了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