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鑫
收藏之路虽无捷径
但给您一点点建议或参考
或许可让您少走些弯道
明式家具——中国文人的高级定制
明代代表上层社会的宫廷家具,以传统的漆木家具为主,其特征庄重大方,凡重装饰者,也显得富丽。明代的民间家具,结构简练朴实,初以银杏金漆为贵,其后崇尚硬木,特别是黄花梨木,并形成了符合文人意趣的“明式家具”,逐渐由江浙推广至全国。明式家具是肇自明代的民间家具,由能工巧匠使用紫檀木、酸枝木、杞梓木、花梨木、鸡翅木等名贵木材打造的硬木家具。
黄花梨是明清时期制造考究家具的首要材料,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中所收家具实物约一百六十件,黄花梨制的超过一百件。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得到了很多家具爱好者的珍视。因此,明式家具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黄花梨家具的收藏。明式家具不涉及批量生产,每一件都是“私人定制”。
文人墨客参与的制造业
明式家具的鼎盛与明代经济繁荣以及城市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文人阶层的助力。明代城镇经济的发展使得部分文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开始跳出自己的圈子,乐于与工商业者交往,为明式家具特色风格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活力。我们可以从明代以及清代前期的文人笔记小说、文集、绘画中,看到明代文人钟情于家具的研究甚至亲自参与家具设计的故实。明代文人在家具审美标准方面追求“古、雅”,他们对家具有着高雅的见地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对家具制作的选料、功能、造型诸方面的改进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政治高压下的文人阶层日益逃避现实,咏叹山水、崇尚自然,回归田园,以为永恒。将心灵从社会转向自然、从政治斗争转向对艺术的玩赏。在这股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文人士大夫竭力追求生活的精致,醉心于改园、造园及设计制作家具。这个艺术趣味在同一时代的明式家具审美特征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明式家具用材方面所追求的本色美带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味,能够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同时这种本色美也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现状及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反映。
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趣
明式家具的制作非常推崇自然之趣。优美的造型和木材本身独具的天然纹理与色泽,给明式家具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家具装饰上,虽然外表平凡无色,实际却是有着一种胜过绘饰的自然之美。明式家具的自然美极符合明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其简洁、宁静、古雅、清秀、自然的审美特征与明代文人推崇自然之趣相吻合。明式家具所折射出的自然本色美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另外,对文人来说,明式家具既有怡情的作用,又有着养性的功用。明式家具的线脚通过舒急紧缓、平扁高低的处理不仅增加了家具的美感,同时与人体接触的棱角处理得圆润柔和,注意做到了圆润、含蓄而不锋芒毕露,具有自然天成的效果。明式家具木质所具有的色彩从色彩学的意义上来讲,这些似黑非黑、似黄非黄、似红非红的色调,往往呈现出一种令人舒适的中性色调,它不刺激、不张扬,使人感受到丰富和含蓄的情感。而这也正是文人所要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深藏不露的建筑天工
家具在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亦与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相合。明式家具的兴盛离不开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园林的繁荣,而明式家具的装饰、榫卯与中国古典建筑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脉相承。
在明人的造园手法上,园林中的景物大多藏而不露,隐而不现。而家具作为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形制还是所具的精神内涵,都应该与园林建筑相协调,达到美学上的“和”之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天人合一。文人将家具融入园林中统一规划,明代家具设计构思和创意都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意境。
明式家具在充分利用木材自身的天然特质的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其结构必是不用木钉和胶粘的,主要运用榫卯结构。力求保持外观优美。在这样的基础上家具的设计和制作还充分考虑到了人体的舒适度,力求家具与人的有机结合。
超越时空的生活美学
明式家具内敛而优雅,通过传统形式反映着文人的儒家思想,在时空之间搭建起思想交流的桥梁。而且,明式家具不事雕琢的造型与线条,对西方现代家具的极简风格极具启蒙价值。而从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承袭而来的中国家具独特的榫卯结构,更使明式家具在功能及纯粹的层面上出神入化,这种完全摒弃钉和胶的组装结构,无疑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个特殊贡献。
嘉木堂创始人、明式家具藏家、经营者伍嘉恩女士说,虽然明式家具是古典器物,但它们的造型在今天看来依然如此完美,甚至置于现代家居生活环境中也毫不突兀。正是因为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明式家具才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享有世界性的声誉。无论是谁,只要站在明式家具的面前,都可以与它对话,让你真正体会到中国古老的智慧与优雅。
由于明式家具在美学上表现出超越时间、文化和世代的特性,因此,它才永远是那么经典,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成为非常活跃的艺术种类。
被西方抢占先机的收藏市场
对黄花梨家具的收藏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了,然而,那个时候开始把黄花梨家具作为艺术文化争相收藏的却是西方人。明末清初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当时的欧美国家已经对繁复的家具设计感到厌倦,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风格代替它,中国明式家具简约大方的造型、结构、风格特点正是西方梦寐以求寻求的风格,那时候明朝刚刚灭亡,“亡国之君的家具”被当做垃圾扫地出门,而西方人却视若珍宝,竞相购买。自此之后,中国的明式家具始终是欧美藏家收藏的重点。
而最终唤醒中国家具文化的崛起、掀起中国家具收藏的是王世襄先生。1985年前后,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出版之后掀起了一次收藏高潮,同时也是黄花梨家具的精品走私高峰期。对于当时的情形,伍嘉恩女士回忆说:“1985年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三联出版了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这是第一部用中文介绍明式家具的专著,在当时颇具颠覆性意义,甚至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明式家具的一个新时代——让全世界都开始关注这个来自东方的艺术门类。王世襄先生的这部著作激发起学者、文物学家及收藏家对于明式家具的浓厚兴趣。一股全国寻宝的风潮悄然展开,太多尘封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明式家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因为当如此多精美的明式家具同时在市场上出现时,我不可能全部买下。我只能尽力而为地将我喜欢的、对的、好的东西买回来,久而久之,随着收藏规模的不断扩大,便自然地想到了做一个专门的展示空间,于是我在香港金融中心找到了一个loft感觉的空间来展示我的收藏,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榫卯结构暗藏的鉴定玄机
而明清家具虽然年代短暂,但在鉴定上也有其特定难度,一是木制家具与其他文物不同,绝大多数没有年款,缺少比照依据;二是中国古代高型家具自宋代定型后,常见品种的样式往往延续数百年之久,尤其是素面家具更难把握其尺度;三是明清家具断代是一门多学科作业,其判断依据除了掌握其器型、附件配备、材质和工艺特征外,其纹样的时代性尤为重要,故在年代鉴定上必然会借鉴诸如明清建筑、瓷器、玉器、石刻、竹刻、漆器等可比资料,这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广泛收集和罗列,方能达到持之有据、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今明式家具的收藏市场非常活跃,但同时也不免鱼龙混杂,伍嘉恩女士在谈到明式家具的鉴别时说道:“当我面对一件陌生的明式家具时,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平衡与比例。明式家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现代工匠虽也能够用非常熟练的手工做出与古人相似的形状,但是明式家具的这种韵味是古人在长年累月的制作工艺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显然是现代工匠所无法体会的。当然,这只是判断明式家具的一个方面,像木质、榫卯结构、手工,这些都是判断明式家具的重要因素。我曾经幸运地到伦敦古典家具的维修工厂去观摩和学习,在那里,我看到了明式家具近乎完美的外观下所隐藏的极致复杂的榫卯结构,正是这种经验给我了一个与其他行家截然不同的方向去理解明式家具,榫卯这种坚实的结构与木料的硬度,给明式家具完美的设计赋予精神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