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大愚”胜智
人聪明、有智慧固然是好事,但聪明绝顶了,精得跟猴子似的,那就会适得其反。别人与你打交道时就会提防着你,怕你把他算计了;你的主公、老板也对你放心不下,这么精明的人会不会对我构成威胁啊?说不准哪天会夺了我的饭碗,抢了我的江山。如果你收敛点锋芒,时不时犯点“傻”,露点“怯”,别人会认为你也是个俗人,也不是很聪明,自然会对你放松警惕。
汉朝的萧何一直跟着刘邦“干革命”,对刘邦忠心耿耿,算是他的铁杆儿。刘邦每次御驾亲征,总是让萧何留守京城长安,守住大后方。汉朝建立,论功行赏时,刘邦赞扬萧何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把萧何的功劳排在第一位,加封为相国,赏赐也最多。表面上刘邦对萧何礼遇甚厚,可在心底里却对这位亲密战友存有忌惮。公元前195年,刘邦带兵去讨伐反叛的淮南王黥布,仍让萧何留守京城,但多次派人窥伺萧何在京城的举动。萧何的一个门客对萧何说:“相国大事不好!你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指望再得到封赏吗?你在关中十几年安抚百姓深得民望,皇上之所以三番五次打听你,是怕你登高一呼,关中民众响应,你自立为王,这将成为皇上的心腹大患啊。你应想办法自保,以消除皇上对你的猜疑。”萧何一听吓坏了,足智多谋的他自然懂得功高震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便一改往常亲民爱民的形象,采取低价购买、赊借等手段,巧取豪夺老百姓的土地,大兴土木建豪宅,引起老百姓的强烈不满,纷纷向刘邦告御状。刘邦平叛回来,很生气地斥责了萧何,并将其下狱。但在心里,刘邦窃喜:哦,你萧何原来也是个贪得无厌、令老百姓痛恨的家伙,只知道求田问舍,看来没啥大的志向。便把举起的屠刀又悄悄地放下了。
好一个萧相国,为了保全自身,不惜把屎盆子朝自己头上扣,自污清白自损形象,以证明自己“没想法”,不会夺刘氏江山而代之。如果他面对猜疑向刘邦申辩,即便他浑身都是口,又怎么能说得清,能让刘邦相信呢?即便他仍像以前那样放弃封赏,贡献自己的钱财购置粮草,动员家族青壮年参军支援前线,可这不但不能证明自己忠于汉室,反倒会加重刘邦的疑心:你这不是在作秀吧?不是在迷惑朕,收买人心,捞取政治资本吧?萧何二话不说,自摆乌龙,一个倒踢紫金冠,径直将球向自己门内射去,0比1让刘邦赢了自己,轻松化解了一场信任危机。萧相国的球技高,实在是高!应该给颁发个金靴奖。
如果说萧何以自污求自保,实在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那么,唐朝的安禄山极尽憨、愚之能事,则是精心伪装以售其奸。
安禄山内心阴险狡诈,图谋不轨,但表面上却装得憨态可掬,很傻很天真。每次谒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安禄山总是装疯卖傻丑态百出,逗得龙颜大悦恩宠有加。唐玄宗曾指着他的大肚皮说:“你这胡儿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咋这么大呢?”安禄山忙阿谀道:“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对圣上的一颗赤诚之心!”把唐玄宗的马屁拍得舒服极了。又让他拜见太子李亨,安禄山却立而不拜,故作糊涂地问:“臣是胡人,不懂得朝廷礼仪,太子是什么官,干啥的?”唐玄宗一看这是四六不懂的大傻,便笑着说:“太子就是<?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储君,朕千秋万岁之后,他就是皇帝,管你们的。”安禄山这才拜了拜太子,说道:“臣很愚笨,先前心里只有皇上您,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一席话把唐玄宗说得乐开了花,对这个憨厚老实、忠贞不二的傻子大为赞赏,封其为三镇节度使,授其权柄。每当有人奏称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唐玄宗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在他看来,这胡儿蠢笨如猪,呆头呆脑,对我一片忠心,感恩戴德都来不及,怎么会造反呢?竟把上言安禄山谋反的人,统统执送给安禄山,听任其处理。直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才如梦方醒,意识到自己被安禄山憨厚的伪装蒙蔽了,被他结结实实地欺骗了一回。
春秋时有个人叫宁武子,是个有时候聪明有时候“愚笨”的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作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便装出一副愚笨的样子,洁身自好保全自己。孔夫子赞赏他说:“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后两句是说,他的那种聪明人们可以赶得上,而他的那种“愚笨”一般人却是做不到的。
我们常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但往往侧重于学习别人的精明、智慧、技巧,很少能考虑到学习别人的“愚”,甚至嘲笑那些能吃亏、能忍让的人蠢、傻。须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些人做事貌似愚蠢、笨拙、冒傻气,其实包含着韬光养晦、避开锋芒、麻痹对方、待时而动的大智慧。“愚”也是一种智,而且是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