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后进生”转化问题(1)
(与教师对话之二十二)
杜玉双
◇遇见你很高兴。面对“后进生”,怎么才能把他们从心理阴影里解放出来呢?
◆我认为首先要尊重这些学生,然后给这些学生搭设一个斜坡,让他们有一些成就感,并适时给予评价。如果教师从自己的心里把这些学生划分了三六九等,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后进生”非常渴望别人尊重。
◇一个班级“后进生”多,例如“后进生”达到三分之一,他们长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学习小组就难以达到效果。对他们的鼓励,只能一时起作用。当他们的成绩不好时,就自暴自弃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同组异质,组间同质,小街基中学就采取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同一小组内把好中差学生进行组合,以达到组间同质,我县已经推广了这种方式,可能一些学校没有学习这个经验。在2008年就下发了小街基中学的调研报告,其中就提到了这种做法。去年我县课改经验总结会,他们也做了经验介绍。
◇我认为,对“后进生”的鼓励只起动力作用,但是“后进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差,更多的是学习毅力和自主能力都不行,不是简单鼓励就能做到的。我感觉,让学生看到进步和希望是最重要的,哪怕是短距离的进步。
◆鼓励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尊重。以上你所说的意思,那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搭设斜坡。通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桃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知道“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但是很少运用到“后进生”转化上。其实,我们平时对于很多说法的理解窄化,致使我们运用范围狭窄。
◇我现在有一种感觉,在学苗不一致的前提下,差班老师的努力,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期待中的那座岛屿出现。
◇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学生的底子不能不看。如果是思想和意识上的缺失所导致的学习偏差,这样的学生能够提上来。
◆如果从课堂教学上来说,就不能不考虑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这种情况,每个班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后进生”心理上予以关注,就首先应该切实尊重学生的情感。我理解,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从整体上予以关注,而应该从个体上予以关注,因为每个“后进生”的心理历程都不相同。就像以上说的三分之一都是“后进生”,那么就不可能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一样。
◇但是有些学生都已定型,好习惯没有养成,知识积累又不多,不管怎么做,效果都不是很好。这样的班级应该是两级分化了,最难教。有些内动力,靠老师方法,但还和学生整体素质有关,原因很多。我感觉刘老师说的这种现象,应该出现在班级氛围、学习氛围营造。有时候,积极的情绪会感染,消极的情绪也会传染,但需要班主任付出很大的努力。那么,偏科生辅导怎么进行呢?
◇既然是偏科,就是很难提高的学科,否则就不会偏了。我现在最感到为难的就是,怎么能让这些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劲头。“后进生”一但学不出成绩,很快就会放弃的。“后进生”如果成群,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就很难保证。
◆“后进生”转化,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个难题,偏科生转化和提高也应该如此。什么教育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使用一种手段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和所有“后进生”。从另外角度上说,如果教师对“后进生”整体敌视或者排斥,那么在“后进生”中还会出现群体效应而产生集体对抗情绪。如果教师从整体上排斥这些学生,就不会存在差生转化问题了,这项工作也无从做起,这是个前提,也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不容易忽视的问题。由教师行为引起的“后进生”对抗教师的行为,怎么转化都不会起作用的。所以我认为,除了鼓励,尊重学生内在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应该是个前提。只有“后进生”心理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再由教师的做法引起其他学生的尊重,这样才能激发“后进生”的内驱力,否则“后进生”的热情是难于保持的。其实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可能一些教师不善于搜集,既然“后进生”因人而异,那就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去解决。
◇呵呵,积极的情绪只能是鼓动一时,“后进生”的情绪其实是更容易消极逆反的。其实应该给我们自己上一课,那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能因为成绩的高低而对学生另眼相待。
◇应该是。我教的另一个班级学习氛围好,但是“后进生”也很多,学习最差的都一个劲儿的学呢。
◇“后进生”形成的因素很多,要分析并准确诊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感觉首先要解决心理问题,让“后进生”有动力,有自信心,有一种学习的幸福感,这样就好教育了。其实“后进生”有很多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只有让“后进生”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什么事情都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有路子了,很多问题就好办了。
◆刘老师所提到的解决班级中“后进生”的问题,我想应该包括成绩差、行为习惯差,以及心理素质差等方面。以上你们也谈到了“后进生”的心理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心理的角度予以关注。比如,“后进生”所存在的焦虑、自卑、多动、闭锁、对抗等情绪和行为。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单单地从知识灌输和说服教育上入手,因为这些手段对于“后进生”已经不起作用了,也就是转化“后进生”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方法我在讲座中提到过。我认为,解决“后进生”问题,“就事论事”和“坐地砸坑”的方式都不可取,关注“后进生”的心灵成长应该是根本之策。
我见过一个案例,说的是一名教师转化一个“后进生”的简单过程:有一个孩子后背受过伤,并有一道疤痕,同学们讥笑他,他很自卑,因此很不合群,成绩也受到影响。但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因此全班同学都愿意接近他,使他逐渐消除心理压力,从此变得开朗进步了。这个故事,教师没有单独找这名同学谈话,更没有批评那些学生,而是采用心理关注的方式,艺术地疏导了这个孩子,效果非常好。
我想这些都是解决“后进生”的好方法。转化“后进生”是需要教师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一些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目前“后进生”转化工作不理想,是和教师的教育艺术有直接关系的。
◇赞同。这种情况存在,理解和尊重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入口,沟通和交流,能消除“后进生”心理障碍。有些时候,老师不能当众揭穿学生,要留空间,让他们有反思悔悟的机会。学生都不傻,给他们留面子,学生会领情的。
◇现在,学生的素质变差,责任不单单在学校,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有极大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并不是万能的,否则有了学校,就不会有监狱了。当今的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确实不能忽视,特别是对学校教育的抵消作用。更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不当而出现的孩子综合素质缺失的现象,都对学校教育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学校的教育功能有个基本点,那就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提高。因此,学校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的场所,而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场所。
◇是的。只要和自己比较有进步,就说明教育是成功的。
◆上周,我在一所学校讲座,提到了教学理想和教学现实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内,教师往往过于理想化,而脱离了现实目标。让“后进生”变好,这也应该是教育理想,但是教师给学生的台阶并非是某个学生所能攀爬的,这就必然出现脱节现象。转化“后进生”,我想最关键的是首先具有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只要进步了就是好的”,不要期望达到优秀学生的标准。如果那样,别说学生本人,就连教师都会失去信心。
◇对。就像猴子摘桃子,让他们够得着。对待“后进生”不能总用成绩来衡量。走向社会的,成绩优秀的不一定就是发展最好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要求得太高,反而会达不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一点。
◇是什么让教师给学生设定了高台阶呢?我想是应试教育的分数和升学率。
◆我认为,转化“后进生”和提高分数并不矛盾。从教学上说,转化“后进生”,应该实施分层教学,并要把握好分层教学,还要教学与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果。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将教学与教育脱离开,一味地强调成绩,这样做的效果肯定不会好的。以上我也提到了是否真正关注“后进生”的问题,其实关注“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关注,否则也只是蜻蜓点水。
◇真的是一个学,一个育,缺一不可。但是也应该理解我们,考试要成绩,升学要分数,社会用这个来衡量我们,学校用这个考核我们。
◆你所说的正是问题所在。尽管学校强调这些,但是教学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时候也要“曲线救国”。说到教学策略,我们都知道“围魏救赵”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围魏”同样能“救赵”,也只有“围魏”才能“救赵”,何必去直接“救赵”呢?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要把教学和教育学这两个概念要区分好。教师的成绩考核不是教师替代学生出现的,尽管平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通过学生的有效答卷反映出来。那么,百分之百的学生都积极努力学习,教师的成绩考核还有不好的吗?“后进生”都积极肯学了,“后进生”转化还能有多大问题呢?
◇是的。这是间接的、隐含的方式,表面上并没有附加给学生太多的压力,也起到了促动作用。您说的就是“不怕不会,就怕不学”的现象。
◆可以这样理解。其实很多教师的教学往往“将目标当起点”,这应该是教师工作的一大忌。即使所有学生都努力了,也还会有一部分学生落后的,这是差异,这是事实,这也是规律。所以不要期待所有学生都在一个尺度上,那将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缩小差异,不然就谈不上转化了。
◆我理解不是“缩小”,而是全部都能提高和进步,这是关键。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能够关注“后进生”的内心体验,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远远超越别人。但是从整体上看,全班学生全部“洗牌”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什么事都如此,目标高远一般不会实现的,特别是对“后进生”期望值过高,在转化上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解透了,转化“后进生”就能有清晰的定位。
◇呵呵,我今天才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有所提高就是转化,而不是转变。理想只是一种奋斗目标。
◆你对“转化”和“转变”理解得很好。教育上,“好”的程度就是进步了,而不是全部达到优秀标准。有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群中的优秀标准永远都是相对和动态的。
◇那我可以这样理解,班集体中的“后进生”和优秀生,他们和谐学习,相处融洽,这种现象可以看成“红花”和“绿叶”的关系吗?
◆也许你的说法过于简约。我理解,转化“后进生”就是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在多元智力学说下,除了学习成绩外,其他方面的进步,同样是进步。如果想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讲,就要结合教育和教学。我认为,解决“后进生”问题,不能单从一个方面进行探讨,更不能经常使用一种或固定几种方式,因为这项工作是教育艺术。既然谈到了艺术,那么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创新。
◇是这样。这的确是一个大家关注,但又很难处理的问题,这需要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智慧。
◆容易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就不能称之为难题了。我还觉得,对于教师来讲,转化“后进生”,最关键的应该从个案做起,不能用共案覆盖全部,“各个击破”才是有效方法。可能会说这种方法教师付出太大,也太累。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教师,也许并不怎么累,但是这样的智慧型教师实在是太少了。也就是说,用“教书匠”的理念去转化“后进生”实在是太累了,也太难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综合素质好了,学习成绩也就相应会提高的。所以,转化“后进生”不要急功近利、目标性过强,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还会把自己搞得心绪不宁。我今天所展开的,并不是由刘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就事论事。如果就事论事的话,不会有什么思路的。所以,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我说的有些离题。
◇体会到了。转化“后进生”不只是将知识灌输作为唯一目标,而要涵盖综合素质各个方面,形成良性循环。我也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就事论事有时候解决不了问题。谢谢您给出真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