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艺术 论诗歌的反讽 反讽:一种间接的艺术 -- 苗雨时



论诗歌的反讽 

 

诗歌反映人生、表现感情,一般不采用直叙、直言的方式,而追求暗示性和间接效果,以便造成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反讽,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请看北岛的《履历》:

 

    当天地翻转过来

    我被倒挂在

    一颗墩布似的老树上

    眺望

 

说的反话,表达的是正题,以颠倒的语言表达了新人的历史反思。这就是诗歌的反讽。

反讽,是西方新批评派的一个术语。这个词源于希腊文eironia,意思是指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他在自以为高明的人面前假装无知,尽说傻话,但最后证明傻话是真理,使高明者大出洋相。说的是一种话,意思另有所指,这种性质运用到诗歌中,就是“通常互相干拢、冲击、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瑞恰慈),正与反构成诗歌表现的张力。所言非所指,言此而意彼,显示了诗歌反讽的基本格局和效能。

反讽在诗歌中之所以有趣和有力,就在于它表达得微妙,不那么直白浅露,而使读者思而得之。反讽的意会是由于诗人与读者之向达成一种特殊的谅解和默契。这样在潜在的交流与沟通中,就必然增强诗歌的审美效应和启示力量。例如,埃·迭文森的《心啊,让我们忘掉他》:

 

    心啊,让我们忘掉他!

    你和我,在今宵!

    你可以忘掉他的温存,

    我可以把他的风采忘掉,

    待你做好准备,告诉我,

    我马上开始!

    快呀,你如果落后,

    我又会把他想起。

 

明明是不能将他忘掉,却偏偏说:“让我们忘掉他”,说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味之间,互相对立,口是心非。这里的深层转换是:不能忘掉——想要忘掉——又忘掉不了。这就造成了思绪予盾的自嘲效果,使这首诗凭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反讽的类型很多,从语方表现层面上分,至少有矛盾话语、悖论、佯谬等几种。

矛盾话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言轻意重,或言重意轻;褒中含贬,或外抑内扬;化庄为谐,或寓谐于庄,等等。凡是存在矛盾的地方,都可以构成反讽。试举几例:

 

    杜陵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

      ——杜甫《自就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句》

 

这是饱含辛酸的愤激语,采取的表达方式是极为克制的自嘲:表面上说自己越到年老越笨拙,但联系上下文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中热”,“拙”不是笨拙,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以及这种情怀难以实现的慨叹。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赋花卿》

 

此诗是题赠诗,诗人见主人潜听天子之乐,心中不以为然,但又不便直说,于是用委婉的方法,在极言乐曲之美的夸大形式中暗含责备之意。

 

    武松算什么英雄?

    我看他过大于功!

    他虽然打死一只斑谰猛虎,

    但他的错误也相当严重:

    第一他目无组织领导,

    没经请示报告就擅自行动。

    第二他不听取群众意见,

    对店家的态度粗暴专横。

    第三他酗酒成性,

    怎么把酒鬼树为学习典型?

      ——陈显荣《话说武松·求合式说》

 

武松本来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诗中人物却煞有介事地提出否定的批评,读者的观念与人物的看法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这种批评的外在庄严包含着内在的戏谑,又使人物的偏狭与诗人的遗责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迭加式的双重反讽,层层深化了主题,造成了浓烈的喜剧气氛和嘲讽意味。

悖论,是正相反对的两个判断同时并存,并且这两个判断都是真实的。这就构成了诗歌对立而又统一的意蕴。例如,刘征的《过黄河》,面对滚滚的黄河,一面说:“你是一个老人,不错,是个老人”;一面又说:“你不是一个老人,不,不是老人”。在相悖反的评价中,赞颂了黄河古老而又年轻的性格和气象。也有悖论表现在词语上,“残酷的伟大”、“血腥的光荣”,“残酷”与“伟大”,“血腥”与“光荣”,显然是不协调,便却都是事实。

佯谬,是表面上的荒谬蕴藏着本质的事实,于怪诞中见机智。这是假与真的诗性辩证。例如,李勇进的《因为他没有来》: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他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没有夏天,是不可能的,不会合季节变化的规律,但在这种看似荒唐的判断中却传达了诗中人物对爱情的真挚与痴迷。自然现象的“假”,展示了人际关系的“真”。

反讽超越语言表现层面,进一步升华,就成为宏观的整体性观照。正如丹麦哲学家凯尔克加德所说:“在更高的意义上,反讽不是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的整个现实……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整体”。整体反讽,可分为戏剧反讽、情节反讽和主题意念反讽。

戏剧反讽。在有些诗中,诗人和读者知道诗中人物所不知道的事实,在这种情势下,看人物的发言和行动,就形成了一种反讽式观照。例如。臧克家的《老哥哥》,诗中两个人物,一个小孩,一个老哥哥,老哥哥被小孩的父亲解雇了,但小孩还不知道,仍缠着他讲故事,这就构成了一个戏剧场面,为了强化这里的反讽效果,诗中穿插了诗人的画外音。摘引其中的一些段落:

 

    ‘老哥哥,昨天晚上你不是应许

     今天说个更好的故事呀?’

     (这时候你叫他从那儿说起呢?)

       …………

    ‘老哥哥你怎么背起东西走了?我去和爸爸说’。

    ‘小孩子,不要跑,你爸爸最先知道。’

    (叫他走了吧,他已经老得没用了!)

反讽艺术 论诗歌的反讽 反讽:一种间接的艺术 -- 苗雨时

 

情节反讽。在事物的发展中,美好的梦幻和并不美好的现实之间,预期的目的和实际发生的情况之间,出现差异的对立,造成情节的急剧逆转。这就是情节反讽,也称浪漫反讽。例如,雪莱的《奥西曼达斯》,写的是古埃及文治武功极盛一时的君王,死后刻下了巨大雕像,并在台座刻上“众王之王——奥西曼达斯就是我,看看我的业绩吧,纵然是一世之雄,也必定是颓然而绝望!”然而现在却只落得身首异处、肢体残缺的下场,陪伴着“寂寞、荒凉,无边的平沙伸向远方”……抚今忆昔,形成了历史性反讽。

主题意念反讽。在一首诗中相反相成地同时呈现二重意蕴,完成对现实的整体把握。这是诗歌主题复杂与深化的一种表现。

例如,顾城的《孤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小孩去拣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这首诗表层意思是赞美一切运动着的自然现象的弧线之美,但深层蕴含着的则是对卑微、依附、退缩等社会现象的嘲讽。不难看出,这里是以肯定的形式表达了否定的内容。此种复义式反讽,造成了诗歌意绪的立体结构,于朦胧、深邃中,为读者拓展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反讽从表现手段、思维方式到哲学态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内容与形式互为推动,其深层心理机制,是从一般的认知模式转化为审美心理模式,进而建立独特的诗歌艺术规范。这种规范适宜摆脱客观外物的束缚与局限,打破与自然物象简单同构的关系,而进入更主动、更富创造性的审美天地,实现从“人为物役”到“物为人役”的本质性转换,从而使诗人获得极大的心灵自由。这正是诗歌创作的必然状态,达到达不到这种状态,是诗与非诗的分界。反讽作为抗拒非诗因素的重要技巧,运用得好,不仅会增加诗歌的思想深度,而且也能使诗歌艺术达到一种令人着迷的美好境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7951/682172580446.html

更多阅读

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诗歌有自己的表现手法。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比、兴的观念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周礼·春官·大师》上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

古典诗词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英美诗歌的押韵 诗歌押韵的规则分析

英美诗歌的押韵  押韵(rhyme)是指一个音节的读音在以后音节读音中的重复,或是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读音在以后音节相应位置的读音重复。  从押韵的位置看,押韵主要有头韵(alliteration)、尾韵(end rhyme)和中间韵或腹韵(in

泡泡诗歌的桑拿吧 泡泡战士吧

如果你家里的婆娘唠叨啰嗦你想活又不敢跟她交火就让她热爱诗歌诗歌是药是鹤顶红在嘴里噙着 宝剑在心口上搁着在距离你脑门最近的地方一把手枪抵着如果你不担心老房子着火任由火势蔓延最后眉毛胡子也点着给火葬场省去一把火去泡

声明:《反讽艺术 论诗歌的反讽 反讽:一种间接的艺术 -- 苗雨时》为网友灬梂凊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